一种贴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6320发布日期:2019-11-09 00:4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贴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贴合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应用于大气环境下的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触摸显示屏贴合硬对硬贴合方法是现有技术中非常普遍的所使用的。在此工艺贴合过程中,目前各制造厂家主要是通过在真空腔体内用平行挤压的方式进行贴合,因而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是效率低下,真空腔体抽到所需真空度需要时间;其二是贴合后产品中间存在残留气泡,需要进行脱泡处理。为了解决此技术问题,随后出现一种大气硬对硬贴合机。此种贴合机不需要抽取真空,效率比较高,也不需要真空泵,能耗也比较低,但是,由于所述贴合方法在大气环境下贴合,容易使得在贴合过程中产生气泡。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420821561.3,其公开了一种大气环境下的全贴合装置,其包括机架、用于压紧贴合触摸屏与显示模组的贴合胶辊,所述机架上安装有用于吸附显示模组的显示模组真空吸附平台、用于吸附触摸屏的触摸屏真空吸附平台、用于驱动所述显示模组真空吸附平台沿贴合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显示模组真空吸附平台位于所述触摸屏真空吸附平台的下方,所述显示模组真空吸附平台与所述触摸屏真空吸附平台的工作面相邻并形成预定的贴合夹角,所述贴合胶辊安装于贴合前端;虽然该全贴合装置解决了真空全贴合效率低下,易产生残留气泡的问题,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结构复杂,且解决的是硬对硬贴合方式,无法应用于软对软或软对硬的贴合方式;二是贴合胶辊外置于大气中,易造成脏污,易对贴合质量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大气环境下的贴合装置,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适用于软对硬及软对软的贴合方式;同时本贴合装置贴合时第一待贴材料和第二待贴材料之间呈一定的贴合角度,且第一待贴材料沿贴合方向移动而第二待贴材料不动,使得贴合气泡难以形成,实现大气环境下贴合无气泡;再者,不贴合时贴合胶辊隐藏在装置内,不易造成脏污,进一步提高贴合质量。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贴合装置,其包括:

第一吸附机构,其用于真空吸附第一待贴材料并带动所述第一待贴材料沿贴合方向移动;

第二吸附机构,其用于真空吸附第二待贴材料的贴合前端;

第三吸附机构,其用于真空吸附第二待贴材料的贴合后端,并驱动所述第二待贴材料与第一待贴材料形成预定贴合夹角;

贴合胶辊,其可隐藏设置在所述第二吸附机构的下方,当所述贴合前端贴合在所述第一待贴材料时,所述贴合胶辊伸出用于压紧贴合所述第一待贴材料和第二待贴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吸附机构包括第一真空吸附平台、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平台沿贴合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吸附机构包括第二真空吸附平台、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平台移动以显示出所述贴合胶辊的第二驱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三吸附机构包括第三真空吸附平台、旋转轴座及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真空吸附平台一端安装在所述旋转轴座,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真空吸附平台的另一端,所述第三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三真空吸附平台经旋转轴座朝向所述第一待贴材料方向旋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一种改进,还包括第四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所述贴合胶辊朝向所述第一待贴材料移动,当所述第二待贴材料的贴合前端与所述第一待贴材料贴合后,所述第四驱动机构驱动贴合胶辊移动以压紧所述贴合前端和所述第一待贴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待贴材料为软性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待贴材料为硬性材料或软性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贴合胶辊包括转动轴座、安装在所述转动轴座上的胶质滚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三驱动机构均为线性驱动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平台、第二真空吸附平台及第三真空吸附平台分别经真空阀门与真空泵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种应用于大气环境下的贴合装置,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适用于软对硬及软对软的贴合方式;

本贴合装置贴合时第一待贴材料和第二待贴材料之间呈一定的贴合角度,且第一待贴材料沿贴合方向移动而第二待贴材料不动,使得贴合气泡难以形成,避免了贴合时气泡被堵在第一待贴材料和第二待贴材料中间无法排出,从而避免将气泡残留在贴合后产品中间,实现大气环境下贴合无气泡;同时,不必像真空贴合一样需要将真空腔体抽到一定的真空度方可进行贴合,耗时较短,提高了贴合效率。

再者,不贴合时贴合胶辊隐藏在装置内,不易造成脏污,进一步提高贴合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e为本实用新型贴合装置贴合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装置,其应用于大气环境中,具体地,所述贴合装置包括:

第一吸附机构1,其用于真空吸附第一待贴材料5并带动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沿贴合方向移动;

第二吸附机构2,其用于真空吸附第二待贴材料6的贴合前端61;

第三吸附机构3,其用于真空吸附第二待贴材料6的贴合后端62,并驱动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与第一待贴材料5形成预定贴合夹角;

贴合胶辊4,其可隐藏设置在所述第二吸附机构2的下方,当所述贴合前端61贴合在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时,所述贴合胶辊4伸出用于压紧贴合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和第二待贴材料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附机构2和第三吸附机构3位于所述第一吸附机构1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可以是软性材料,也可以是硬性材料,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为软性材料。具体地,软性材料是指柔性屏、柔性膜层或柔性基板,硬性材料是指硬性屏、硬性膜层或硬性基板,其中柔性屏可以理解为柔性显示屏或柔性触摸屏,硬性屏可以理解为硬质触摸屏或硬质显示屏,但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机构1包括用于真空吸附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的第一真空吸附平台1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平台11沿贴合方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图未示)。所述第二吸附机构2包括用于真空吸附第二待贴材料6的贴合前端61的第二真空吸附平台21、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平台21移动以显示出所述贴合胶辊4的第二驱动机构22。所述第三吸附机构3包括用于真空吸附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的贴合后端62的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旋转轴座32及第三驱动机构33,所述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一端安装在所述旋转轴座32,所述第三驱动机构33设置在所述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的另一端,所述第三驱动机构33驱动所述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经旋转轴座32朝向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方向旋转。其中,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平台21和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处于同一平面,两者组合起来用于真空吸附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

进一步地,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机构41,其用于驱动所述贴合胶辊4朝向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移动,当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的贴合前端61与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贴合后,所述第四驱动机构41驱动贴合胶辊4移动以压紧所述贴合前端61和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

更进一步地,所述贴合胶辊4包括与所述第四驱动机构41连接的转动轴座42、安装在所述转动轴座42上的胶质滚轮4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靠近所述贴合胶辊4的一侧设置为弧形端面,以避让伸出的所述胶质滚轮,避免与工作状态的所述贴合胶辊4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22和第三驱动机构33以及第四驱动机构41均为线性驱动器,其驱动动力源为气缸、马达或电机等。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但不限定,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22为线性伺服电机结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33和第四驱动机构41为伸缩气缸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平台11、第二真空吸附平台21及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分别经真空阀门(图未示)与真空泵(图未示)连通,便于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平台11、第二真空吸附平台21及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的真空吸附功能的启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控制机构(图未示),该控制机构分别与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22、第三驱动机构33、第四驱动机构41连接,用于控制驱动各驱动机构以及各驱动机构的交互。所述控制机构还与真空阀门连接。

本贴合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1)如图2a所示,大气环境下,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真空吸附固定在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平台11,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的贴合前端61和贴合后端62分别真空吸附固定在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平台21和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

(2)关闭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平台21的真空阀门以停止真空负压,则贴合前端61仅仅是靠在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平台21上;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驱动所述第二真空吸附平台21向左移动以显示出隐藏的贴合胶辊4,如图2b所示;

(3)通过所述第三驱动机构33驱动所述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绕旋转轴座32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朝向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的方向转动直至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的贴合前端61贴合在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上,此时,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的贴合后端62与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呈一定的贴合角度,如图2c所示;

(4)通过所述第四驱动机构41驱动所述贴合胶辊4向上移动即朝向所述贴合前端61移动,以压合所述贴合前端61和第一待贴材料5,如图2d所示;

(5)关闭所述第三真空吸附平台31的真空阀门以停止真空负压;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平台11沿贴合方向移动,此时,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随着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平台11移动,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不动;随着所述第一真空吸附平台11的移动,带动所述贴合胶辊4的滚轮旋转,从而将所述第二待贴材料6的贴合后端62贴合在所述第一待贴材料5上,贴合完成后下料贴合产品,如图2e所示。所有部件复位,如图1所示状态。

一种应用于大气环境下的贴合装置,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适用于软对硬及软对软的贴合方式;本贴合装置贴合时第一待贴材料5和第二待贴材料6之间呈一定的贴合角度,且第一待贴材料5沿贴合方向移动而第二待贴材料6不动,使得贴合气泡难以形成,避免了贴合时气泡被堵在第一待贴材料5和第二待贴材料6中间无法排出,从而避免将气泡残留在贴合后产品中间,实现大气环境下贴合无气泡;同时,不必像真空贴合一样需要将真空腔体抽到一定的真空度方可进行贴合,耗时较短,提高了贴合效率。再者,不贴合时贴合胶辊4隐藏在装置内,不易造成脏污,进一步提高贴合质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