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

文档序号:224299阅读:1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于油茶树植株上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复配组合物即可。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复配组合物的复配比例(1:20)防效为78.51%,高于对照药剂。同时对控制油茶落果有很好的效果,最低为4.86%,有效的控制产量损失。多粘芽孢杆菌杆菌·井冈霉素(1:5~20)组合物是防治油茶炭疽病害较好的药剂,剂型可以是以水为主要溶剂的水剂、悬浮剂等。
【专利说明】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网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疸病的用途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防治作物病虫害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网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
【背景技术】
[0002]油茶炭疽病:
[0003]I 简介
[0004]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于我国的南方各省,可引起严重的落蕾和落果。病落果率通常在20%左右,有时高达40%以上。
[0005]2 症状
[0006]病果初生黑褐色的斑点,以后扩大成圆形、中央灰黑色、边缘黑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全果变黑,其上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经过露水湿润,盘上产生粘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脓。病果一般在10左右即脱落,少数不脱落的病果常沿病斑中部开裂,种仁散落。
[0007]叶上病斑常沿叶缘发生,多呈半圆形,黑褐色,边缘紫红色,后期病斑中心灰白色,内轮生小黑点。
[0008]嫩梢病斑椭圆或梭形,初为黑褐色,后转黑色,部病以上枯死。春季,树下部萌蘖上病斑较多老枝病斑梭形或不规 则形。
[0009]花蕾病斑多在基部鳞片上,不规则形,黑褐色或黄褐色,后期灰白色,上有黑点。
[0010]3 病原
[0011 ] 此病由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的胶胞炭疽菌所致。分生孢子梗聚集成盘状,其中混生数根茶褐至暗褐色的刚毛。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长椭圆形或圆和圆筒形,直或微弯,内有很多颗粒物质和1-2个油球。有性阶段为山茶球座黑工程,属子囊菌类的座囊菌目。子囊腔球形或洋梨形,有嘴孔,黑褐色。子囊棍棒形,内生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单细胞,长纺缍形,稍弯,无色。
[0012]水稻纹枯病
[0013]症状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0014]2 病原[0015]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ii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 (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C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0016]由上可知油茶炭疽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病原不一样。
[0017]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树的主要病害,发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果实、枝梢、叶片均可发病,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的大面积油茶栽培区发生普遍,引起严重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各省(区)每年因该病造成油茶籽实减产10%-30%,重病区40%-50%。在典型年分,病落蕾占落蕾总数26%-45%。晚期病果虽可采收,但种子含油量仅为健康种子的一半,甚至更低。目前防治油茶炭疽病,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对病害进行控制。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大量农药残留,诱发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既降低了茶油质量,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污染了生态环境。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及生态环境影响小,对农产品无污染,对靶标针对性强,是绿色农业的理想选择。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发展生物农药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方向。为此我们在2013年6月份开展多粘类芽孢杆菌.井R霉素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研究。

【发明内容】

[001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油茶炭疽病效果显著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
[0019]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0020]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于油茶树植株上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即可。
[0021]所述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分两次进行,第二次于第一次后7-10天进行。
[0022]所述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多粘类芽孢杆菌.井R霉素组合物的多粘类芽孢杆菌.井R霉素的比例为:1:5-20。
[00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多粘芽孢杆菌杆菌和井R霉素对油茶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效,单剂分别达57.14%和64.23% ;而两者复配比例(1:5)防效为64.23% ;复配比例(1:10)防效为71.42% ;复配比例(1:15)防效为71.42% ;复配比例(1:20)防效为78.51%,高于对照药剂。同时对控制油茶落果有很好的效果,最低为4.86%,有效的控制产量损失。多粘芽孢杆菌杆菌?井冈霉素(1:5~20)组合物是防治油茶炭疽病害较好的药剂,剂型可以是以水为主要溶剂的水剂、悬浮剂等。
【具体实施方式】[0024]实施例1:
[0025]一、材料与方法
[0026]1.1试验地情况
[0027]试验地设在舒城县汤池镇油茶园区,茶树树龄5年以上,树高2_4m,茶树行间隔
2.0-2.5m, 土壤为黄壤土。
[0028]1.2供试药剂
[0029]I亿CFU/ml多粘类芽孢杆菌水剂;井同霉素水剂;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多粘类芽孢杆菌.井R霉素水剂
[0030]1.3试验方法
[0031]1.3.1试验处理
[0032]试验为5个处理,处理①2亿CFU/ml多粘类芽孢杆菌水剂200ml/亩亩用水量60升;处理②20%井R霉素水剂200ml/亩亩用水量60升;处理③(2亿CFU/ml)多粘类芽孢杆菌.(5% )井R霉素水剂200ml/亩亩用水量60升;处理④(2亿CFU/ml)多粘类芽孢杆菌.(10% )井冈霉素水剂200ml/亩亩用水量60升;处理⑤(2亿CFU/ml)多粘类芽孢杆菌.(15% )井R霉素水剂200ml/亩亩用水量60升;处理⑥(2亿CFU/ml)多粘类芽孢杆菌*(20% )井R霉素水剂200ml/亩亩用水量60升;处理⑦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⑧空白对照,每处理4个重复。
[0033]1.3.2调查方法`
[0034]2013.6.10日第一次施药,此时植株已开始发病,2013.6.17日第二次施药,2013.8.15进行防效调查,对各处理选取4棵植株,每棵植株采取在树冠中上部分东、西、南、北4个方向每个方向取50片叶,共抽样200片叶,记录叶片油茶炭疽病的平均发病率和病情等级,按照发病分级标准(表1)进行划分。油茶果采收前在调查样地内查看处理样株,轻摇主干后在样株冠幅面积内的地面上收集已脱落的油茶果,同时清点油茶树上挂果的数量,统计落果比例。
[0035]表1油茶炭疽病发病分级标准
~綱請iU; 1Slf1I~
?..............................................................涵.」7涵:|..丨:.....「.............................................................................0........................................'響.+H 划、f 1
[0036]22
IlWι?hV敦? 1/4-1/2IS* -50*}
tl講叶.;*, _ 1/2-3/4rSCFA -75*1
4*時卜1.]4
[0037]注:病情指数=Σ (病级株数X该病级代表数值)/(调查株数X发病最高级代表值);防治效果(%)=(对照组平均病情指数-施药组平均病情指数)/对照组平均病情指数X 100。
[0038]二、结果与分析
[0039]表2施药后油茶炭疽病病情等级、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结果统计表
【权利要求】
1.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于油茶树植株上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分两次进行,第二次于第一次后7-10天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和井R霉素复配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 :多粘类芽孢杆菌?井R霉素组合物的多粘类芽孢杆菌?井R霉素的比例为:1:5-20。
【文档编号】A01P3/00GK103814951SQ201310590636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1日
【发明者】胡飞, 李昌春, 周子燕, 胡本进, 徐丽娜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