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果桑菌核病且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

文档序号:8548670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防治果桑菌核病且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果桑菌核病且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果桑菌核病是危害桑果的主要病害,由于病原物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加之空气传播的特殊性,靠现有的常规方法进行防治基本没有效果,现有通用的防治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在秋冬季节除去桑树周边杂草,并深翻土地(将病原物深埋);二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栽桑的目的就是为了养蚕,栽桑以收获桑果为目的还是近几年的事。据全国大中专教科书介绍,只认为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对果桑菌核病有防治作用。果桑菌核病的防治和研宄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几乎是空白。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的使用方法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并对粉剂细度没有要求。单独使用的浓度:多菌灵为800倍,甲基托布津为600至1000倍;三是地膜覆盖桑树地表面;四是薄膜套桑果法。上述方法通过多次实验分析和论证,得出的结论和后果却令人失望:常规方法防治果桑菌核病因为病原物存在的普遍性、病源物致病性强、传染迅速的原因,不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能彻底杀灭病原物。上述问题,制约了果桑种植的大面积推广,因此有必要提出改进。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防治果桑菌核病且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根据果桑种植区所在的不同物候区或小气候如温度、湿度的变化及周边病源环境,结合上年度冬季最低温度等综合情况推断本年度的病害发生程度,据此决断本年度是否防治或几次防治,并把果桑开花各期的特定形态人为划分为三期,从而确定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特定的花期内,在不求助于特殊农药的条件下,采用现有杀菌剂彻底防治果桑菌核病这一所谓“不治之症”的病害,并确保成熟桑果无农药残留。
[000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防治果桑菌核病且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包含下述步骤:
[0005]I)利用常规技术测量上年度当地土壤和冬季的最低温度,并测量本年度果桑种植区的温度和湿度,以掌握并确定种植当地果桑开花前大田地面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0006]2)把果桑开花期细分为三期:I期,花蕾初绽期,定义为70%左右花蕾显现,40%左右的花蕾初绽;II期,初花期;定义为所有花蕾显现,30%左右花蕊伸出;111期,盛花期,此时所有花蕾已经全部开放,50%的桑花已经衰败;
[0007]3)防治时期:第一次防治:在果桑花I期时,若当地温度在14度-20度,空气湿度连续3天以上在80%以上时,进行地面和树上全覆盖农药喷洒防治,上述温度低于14度和湿度低于80 %时适当延后,上述温度高于20度和湿度高于80 %时提前进行;在果桑花II期或首次防治之后的第六天左右进行第二次防治,进行树上全覆盖喷洒农药,遇雨天顺延;在果桑花III期时,此时防治作用不大,并容易造成农药残留,故此时不再喷洒任何农药。
[0008]采用粉剂类农药制剂的粉粒细度为98%通过45微米筛(325目筛),农药采用保护性杀菌剂、杀菌剂和水以1:1:750比例混合,且第一次防治使用的农药和第二次防冶使用的农药不同,农药喷洒程度以果桑枝叶将要向下滴水为度。
[0009]第一次防治采用的保护性杀菌剂为代森锰锌类,杀菌剂为甲基硫菌灵类,第二次防治采用多菌灵或抗菌素类。
[001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
[0011]1、无须覆盖地膜,降低生产成本;
[0012]2、把病菌产生期,花期有效防治期,施用农药品种和粉剂细度,结合当地自然温度及湿度等因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产生彻底防治的效果;
[0013]3、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达60%,同时也减少了 60%的劳动成本;
[0014]4、彻底避免了成品桑果的农药残留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0015]防治果桑菌核病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包含下述步骤:
[0016]I)利用常规技术测量上年度当地土壤和冬季的最低温度,并测量本年度果桑种植区的温度和湿度,以掌握种植地果桑开花前大田地面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0017]2)把果桑开花期细分为三期:I期,花蕾初绽期,定义为70%左右花蕾显现,40%左右的花蕾初绽;II期,初花期;定义为所有花蕾显现,30%左右花蕊伸出;111期,盛花期,此时所有花蕾已经全部开放,50%的桑花已经衰败;
[0018]3)防治时期:第一次防治:在果桑花I期时,若当地温度在14度-20度,空气湿度连续3天在80%以上时,进行地面和树上全覆盖农药喷洒防治,上述温度低于14度和湿度低于80 %时适当延后,上述温度高于20度和湿度高于80 %时提前进行;在果桑花II期或首次防治之后的第六天左右进行第二次防治,进行树上全覆盖喷洒农药,遇雨天顺延;在果桑花III期时,此时防治作用不大,并容易造成农药残留,故此时不再喷洒任何农药。第一次防治采用的保护性杀菌剂为代森锰锌类,杀菌剂为甲基硫菌灵类,第二次防治采用多菌灵类或抗菌素类。上述农药为粉剂类农药制剂,其理想细度为98%通过45微米筛(325目筛),农药采用保护性杀菌剂、杀菌剂和水以1:1:750比例混合,且第一次防治使用的农药和第二次防冶使用的农药不同,农药喷洒程度以果桑枝叶将要滴水为度。
[0019]采用上述方法,无须覆盖地膜,极大的降低生产了成本;技术人员根据当地土壤和去年冬季的最低温度情况以推断本年度的病害发生程度,据此决断本年度是否防治或几次防治,如果去年极端温度低于-18度时可不予防治,若处于-18度至-10度之间时,随着温度越低防治次数越少,如果去年当地冬季极端温度高于-10度时,病害会安全越冬,有利于本年度菌核病的发生,并据此决定在本年度的适当月份,利用常规技术测定果桑产区的温度和湿度,以便准确调查掌握各产区果桑开花前大田地面菌核病的发病规律,并据此设定第一次防治方案:当地温度在14度-20度时,空气湿度连续3天在80 %以上时,菌核病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随气流开始传播菌源,此时结合果桑花I期进行地面和树上全覆盖喷洒防治。当温度和湿度低于上述数值时可适当延后,反之提前,此期为关键期,因为菌体是在土壤中越冬而成,进而散发,因此这次主要作用是杀灭了 80%的病源,并杀灭了刚刚浸染少数花蕊的病源。第二次防治方案:在首次防治之后,随着温度和湿度的上升,更加适宜菌核病的繁殖,首次漏杀的病源在药效解除后7天外会再次繁衍,因此在首次施药之后的第六天再次施药一次,遇雨天顺延,待天晴后马上实施喷药。此后在药效解除之前的数天内,温度一般会逐渐上升至25度左右,这个温度会抑制病菌的发展,而此时病源也因前期施药而得到有效控制,加之此时果实已经形成,继续施药会造成农药残留,且会加大成本,因此施药两次即可。
[0020]农药;第一次采用的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和杀菌剂(如甲基硫菌灵等),第二次用多菌灵等交替使用。规定粉剂的细度为98%通过45微米筛(325目筛)。喷洒药液以果桑躯干接近向下滴水为宜,地面呈潮湿状即可。
[0021]本发明之外的现有技术迄今为止对桑葚菌核病的防治没有有效进展,如四川南部县、嘉陵、西充、阆中等县(市、区)数万余亩桑田五年来均因菌核病而绝收,浙江,上海,山东南部,山西运城,陕西的陕南等地均年年因菌核病而大幅度减产,近六年来经四川省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指导防治,其效果几无进展,在今年第六年防治再次失败后西南大学逼迫宣布“果桑菌核病难以根治,有油菜种植的地方均不能发展”。而本发明技术在陕西的宝鸡,周至,兴平,临潼,渭南等地的果桑基地试用推广后,末有一例发病。
[0022]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主权项】
1.防治果桑菌核病且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述步骤: 1)利用常规技术测量上年度当地土壤和冬季的最低温度,并测量本年度果桑种植区的温度和湿度,掌握种植地果桑开花前大田地面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2)把果桑开花期细分为三期:I期,花蕾初绽期,定义为70%左右花蕾显现,40%左右的花蕾初绽;II期,初花期;定义为所有花蕾显现,30%左右花蕊伸出;111期,盛花期,此时所有花蕾已经全部开放,50%的桑花已经衰败; 3)防治时期:第一次防治:在果桑花I期时,若当地温度在14度-20度,空气湿度连续3天在80%以上时,进行地面和树上全覆盖农药喷洒防治,上述温度低于14度和湿度低于80 %时适当延后,上述温度高于20度和湿度高于80 %时提前进行;在果桑花II期或首次防治之后的第六天左右进行第二次防治,进行树上全覆盖喷洒农药,遇雨天顺延;在果桑花III期时,此时防治作用不大,并容易造成农药残留,故此时不再喷洒任何农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果桑菌核病且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为粉剂类农药制剂,粉粒细度为98%通过45微米筛,农药采用保护性杀菌剂、杀菌剂和水以1:1:750比例混合,且第一次防治使用的农药和第二次防冶使用的农药不同,农药喷洒程度以果桑枝干将要滴水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治果桑菌核病且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次防治采用的保护性杀菌剂为代森锰锌类保护性杀菌剂,杀菌剂为甲基硫菌灵等,第二次防治采用多菌灵或抗菌素类。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防治果桑菌核病且无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根据果桑种植区所在的不同物候区或小气候如温度、湿度的变化及周边病源环境,结合上年度冬季最低温度等综合情况,并把果桑开花各期的特定形态人为划分为三期,从而确定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特定的花期内,在不求助于特殊农药的条件下,采用现有杀菌剂彻底防治果桑菌核病这一所谓“不治之症”的病害,并确保成熟桑果无农药残留,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IPC分类】A01G7-06, A01G13-00
【公开号】CN104871882
【申请号】CN201510282179
【发明人】屈恩勤
【申请人】屈恩勤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