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胞外酶催化糖合成方法

文档序号:58579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胞外酶催化糖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物合成,尤其涉及糖的合成。
背景技术
糖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成分,它主要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包括利用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并将能量转移到NADPH和ATP的光反应,和利用NADPH和ATP驱动,转化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碳水化合物的暗反应。自然界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较低,理论上,植物光合作用最大效率仅为4. 6-6.0%,其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叶绿素只能吸收占太阳入射光能量不到一半的400-700纳米光子;第二,每吸收8个光子能量,只能产生转化一个分子二氧化碳所需要的2个NADPH分子和3个ATP分子,即使按照红光光子能量计算,也只有43%的吸收能量转移到NADPH和ATP上,由于其他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实际效率更低; 第三,植物通过卡尔文循环,每消耗12摩尔NADPH和18摩尔ATP,才能合成1摩尔葡萄糖, 由于1摩尔葡萄糖氧化,释放的自由能仅为686. 8千卡(高于燃烧释放的能量),因此,按照自由能计算,卡尔文循环的热力学效率仅为79%。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需要合适的气候条件,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效率,年均实际效率低于1 %。在人工光合作用合成糖方面,人们设想采用光伏电池或光伏产氢获取的能量再生NADPH和ATP,驱动光合作用暗反应Calvin循环合成糖(Pace,R. J.,An Integrated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Model, in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A. F. C. a. C. Critchley, Editor. 2005,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可提高光吸收及再生NADPH的能量效率,从而提高人工光合作用效率,如果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粮食,与传统农业相比,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地需要量和水资源消耗。但是,光合作用再生ATP,是通过光合磷酸化来进行的,目前人工再生ATP的进展还很有限,最近才第一次实现了人工光合作用再生ATP与Calvin-Benson循环的偶合(Wendell,D.,J. Todd, and C. Montemagno,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in Ranaspumin-2 Based Foam DOI :10.1021/ nll00550k. nano letters, 2010),该方法使用青蛙表面活性蛋白构成泡沫结构,将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和NADPH导入,进行暗反应,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在该方法中,ATP等需要在反应区和再生区频繁移动,导入到反应区的效率低,使暗反应所消耗的ATP能量就接近产物糖的能量,考虑到植物Calvin-Benson循环中消耗的ATP所含有的能量仅相当于产物能量的25%,其实际效率还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人工合成糖使用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通过输入能量再生ATP来驱动,需要复杂结构反应器,而且效率低的缺点,提供一种新的不需要输入能量再生ATP,从而提高效率,而且不需要复杂反应器的糖合成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糖合成方法,包括甲醛在酶催化下,与5-磷酸核酮糖反应,产生6-磷酸果糖,6_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转化为糖,或将糖基接续到淀粉或纤维素链上。上述糖合成方法中,还包括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到NADH,或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P到NADPH,然后NADH或NADPH在酶催化下还原二氧化碳产生甲醛, 或通过化学催化使二氧化碳加氢生成甲醛。上述两种合成方法中,还可以增加再生5-磷酸核酮糖过程,包括酶催化6-磷酸果糖与ATP反应,生成1,6_ 二磷酸果糖,然后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另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下,产生1,3- 二磷酸甘油酸,同时再生NADH或NADPH,然后再转化为3-磷酸甘油酸,同时再生ATP,2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酶催化下,产生1,5- 二磷酸核酮糖,然后在酶催化下,再生ATP和5-磷酸核酮糖。另外一种再生5-磷酸核酮糖方法,包括在酶催化下,6-磷酸果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与1,3- 二磷酸甘油酸作用,生成1,6- 二磷酸葡萄糖和3磷酸甘油酸, 1,6- 二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半乳糖,6-磷酸半乳糖在酶催化下,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然后1,6- 二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 另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下,再生1,3- 二磷酸甘油酸,二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酶催化下,产生1,5-二磷酸核酮糖,然后在酶催化下,与ADP反应,再生ATP和5-磷酸核酮糖。 在该方法中,还可以增加一种酶,催化ATP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补充磷酸糖脂在反应过程中水解损失。另外一种糖合成方法,包括在酶催化下,甲醛与5-磷酸核酮糖反应,产生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二分子1-磷酸葡萄糖发生歧化反应,生成1分子 1,6- 二磷酸和1分子葡萄糖,1,6- 二磷酸葡萄糖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6_ 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半乳糖,6-磷酸半乳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1,6- 二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另外一种糖合成方法包括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到NADH,或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P到NADPH,然后NADH或NADPH在酶催化下与二氧化碳和5-磷酸核酮糖一起反应,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6-磷酸葡萄糖酸在酶催化下,再经过脱水内酯化和 NADH或NADPH还原,生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转变为糖,或在酶催化下,转化为1-磷酸葡萄糖,然后将糖基接续到淀粉或纤维素链上。在该方法中,还可以增加 5磷酸核酮糖再生反应,反应包括在酶催化下,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与ATP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然后在酶催化下分解为_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另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下,产生1,3- 二磷酸甘油酸,同时再生NADH或NADPH,然后再转化为3-磷酸甘油酸,同时再生ATP,2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酶催化下,产生1,5- 二磷酸核酮糖,然后在酶催化下,再生ATP和5-磷酸核酮糖。也可以使用下列反应再生5-磷酸核酮糖在酶催化下,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再转化为1-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与1,3-二磷酸甘油酸作用,生成1,6- 二磷酸葡萄糖和3-磷酸甘油酸,1,6- 二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半乳糖,6-磷酸半乳糖在酶催化下,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然后1,6_ 二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另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下,再生1, 3- 二磷酸甘油酸,二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酶催化下,产生1,5_ 二磷酸核酮糖,然后在酶催化下,与ADP反应,生成ATP和5-磷酸核酮糖。另外一种糖合成方法,包括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到NADH,或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P到NADPH,然后NADH或NADPH在酶催化下与二氧化碳和5-磷酸核酮糖一起反应,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6-磷酸葡萄糖酸在酶催化下,再经过脱水内酯化,然后在酶催化下,经NADH或NADPH还原,生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转化为 1-磷酸葡萄糖,二分子1-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作用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1分子1,6_ 二磷酸和葡萄糖,1,6- 二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半乳糖,6-磷酸半乳糖在酶催化下,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1,6- 二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在这些技术方案中,使用的酶包括1、催化氢气还原NAD再生NADH的氢化酶(1. 12. 1. 3)或类似酶;2、催化电解还原NAD再生NADH的氢化酶(1. 12. 1. 2)或类似酶;3、催化NADH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酸的甲酸脱氢酶(1. 2. 1. 2)或类似酶;4、催化NADH还原甲酸生成甲醛的甲醛脱氢酶(1.2.1.46)或类似酶;5、催化甲醛与5-磷酸核酮糖反应生成6磷酸己糖的6磷酸己酮糖合成酶 (4. 1. 2. 43)或类似酶;6、催化6磷酸己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的6磷酸己酮糖变构酶(5. 3. 1. 27)或类似酶;7、催化磷酸戊糖途径的转酮酶(2. 2. 1. 1)和醛酸转移酶(2. 2. 1. 2)或类似酶;8、催化5磷酸核糖转化为5磷酸核酮糖的磷酸核糖异构酶(5. 3. 1. 6)或类似酶;9、催化5磷酸木酮糖转化为5磷酸核酮糖的5磷酸核酮糖差向酶(5. 1. 3. 1)或类似酶;10、催化6磷酸果糖与ATP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的6磷酸果糖激酶 (2. 7.1.11)或类似酶;11、催化1,6 二磷酸果糖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的二磷酸果糖酶 (4. 1. 2. 13)或类似酶;12、催化磷酸二羟丙酮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的磷酸丙酮异构酶(5. 3. 1. 1)或类似酶;13、催化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1,3 二磷酸甘油酸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1. 2. 1. 12)或类似酶
14、催化1,3 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的3磷酸甘油酸激酶(2. 7. 2. 3) 或类似酶;15、催化2分子3磷酸甘油酸缩合生成1,5 二磷酸核酮糖的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4. 1. 1. 39)或类似酶;16、催化1,5 二磷酸核酮糖转变为5磷酸核酮糖的磷酸核酮糖激酶(2.7. 1. 19)或类似酶;17、催化6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的磷酸葡萄糖异构酶(5. 3. 1. 9)或类似酶;18、催化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催化6磷酸果糖与1,6 二磷酸葡萄糖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半乳糖;以及催化6磷酸半乳糖转化为1磷酸葡萄糖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5. 4. 2. 2)或类似酶;19、催化1磷酸葡萄糖接续到淀粉链上的α淀粉酶(2. 4. 1. 1)或类似酶;20、催化1磷酸葡萄糖与1,3 二磷酸甘油酸反应生成1,6 二磷酸葡萄糖和3磷酸甘油酸的1,6 二磷酸葡萄糖合成酶(2. 7. 1. 106)或类似酶;21、催化2分子1磷酸葡萄糖歧化为1,6 二磷酸葡萄糖和葡萄糖的1磷酸葡萄糖歧化酶(2. 7. 1. 41)或类似酶;22、催化NADH或NADPH与二氧化碳及5磷酸核酮糖反应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的磷酸葡萄糖脱氢酶(ι. ι. 1. 44)或类似酶;23、催化6磷酸葡萄糖酸脱水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的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 (3. 1. 1. 31)或类似酶;24、催化6磷酸葡萄糖内酯与NADH或NADPH反应,生成6磷酸葡萄糖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1.1.1.49)或类似酶。这些酶可以固定到载体上,增加稳定性和寿命,提高转化数,降低酶制备成本。酶也可以直接加入到反应器内液相中。溶剂可使用水,也可使用其他有机溶剂,提供酶的寿命。可以使用一个反应器完成糖合成将完成合成反应所需要的所有酶加入到反应器中,加入原料和必要的中间产物,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所有反应,包括电解反应,从而在反应器中合成最终产物糖,将糖从反应器中分离,得到产物糖。使用氢气和不是纯的二氧化碳做原料,还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固定反应器,糖合成反应器和分离器组成的系统,在启动反应器时,向溶液中加入合成糖反应所需要的所有酶, 加入必要的中间产物,在二氧化碳固定反应器中通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在糖合成反应器中通入高纯度氢气,反应液在二氧化碳固定反应器中停留一段时间,在酶催化下进行二氧化碳固定反应,然后排出进入糖合成反应器,停留一段时间,在酶催化下,进行糖合成反应,反应液排出糖合成反应器后,进入分离器,分离出糖后,反应液进入二氧化碳固定反应器,重复以上过程,不断产生糖。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需要通过ATP来驱动糖合成反应,简化了工艺;可以使用简单的反应器完成合成反应,反应器结构简单;同时,只需要使用与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同样数量的NADH或等价能量来驱动糖合成反应,不需要增加再生ATP所需要的能量,提高了转化的能量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本发明实施例3,以氢气和燃煤电厂废气为原料,废气提供二氧化碳,酶催化合成淀粉的工艺示意图;图中1为含二氧化碳浓度为10%左右的燃煤电厂废气,2为排出气体,3为氢气,4 为淀粉,5为二氧化碳固定反应器,6为产糖反应器,7为分离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甲醛做原料,生产葡萄糖在连续流反应器中,水做溶剂,加入反应所需要的酶,表1列出了这些酶以及它们催化的反应,另加入中间产物6磷酸葡萄糖,保持反应器温度为25°C,反应物甲醛连续加入到回流液中,流入反应器,反应器出口连续流出溶液, 经分离葡萄糖,脱除部分水后,回流流入反应器。甲醛在反应器入口溶液中浓度为30%,反应器出口葡萄糖浓度约为10%,由于检测不到副产物,甲醛接近100%转化为葡萄糖。在这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增加化学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醛反应,将原料改为氢气和二氧化碳。表1,甲醛做原料,通过胞外酶催化合成葡萄糖,所使用的酶及它们催化的反应
权利要求
1.一种胞外酶催化糖合成方法,其特征包括甲醛在酶催化下,与5-磷酸核酮糖反应, 产生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转化为糖,或将糖基接续到淀粉或纤维素链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到NADH, 或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P到NADPH,然后NADH或NADPH在酶催化下还原二氧化碳产生甲醛,或通过化学催化使二氧化碳加氢生成甲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酶催化6-磷酸果糖与ATP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然后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另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下,产生1,3- 二磷酸甘油酸,同时再生NADH或NADPH,然后再转化为3-磷酸甘油酸,同时再生ATP,2分子 3-磷酸甘油酸在酶催化下,产生1,5- 二磷酸核酮糖,然后在酶催化下,再生ATP和5-磷酸核酮糖。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在酶催化下,6-磷酸果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与1,3- 二磷酸甘油酸作用,生成1,6- 二磷酸葡萄糖和3磷酸甘油酸,1,6- 二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半乳糖,6-磷酸半乳糖在酶催化下,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然后1,6_ 二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 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另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下,再生1,3- 二磷酸甘油酸,二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酶催化下,产生1,5- 二磷酸核酮糖,然后在酶催化下,与ADP反应,再生ATP和5-磷酸核酮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还包括在酶催化下,ATP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6-二磷酸果糖。
6.一种胞外酶催化糖合成方法,其特征包括在酶催化下,甲醛与5-磷酸核酮糖反应, 产生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二分子1-磷酸葡萄糖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1分子1,6_ 二磷酸和1分子葡萄糖,1,6- 二磷酸葡萄糖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 6- 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半乳糖,6-磷酸半乳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1,6- 二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
7.一种胞外酶催化糖合成方法,其特征包括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到NADH, 或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P到NADPH,然后NADH或NADPH在酶催化下与二氧化碳和 5-磷酸核酮糖一起反应,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6-磷酸葡萄糖酸在酶催化下,再经过脱水内酯化和NADH或NADPH还原,生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转变为糖,或在酶催化下,转化为1-磷酸葡萄糖,然后将糖基接续到淀粉或纤维素链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在酶催化下,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与ATP反应,生成1,6- 二磷酸果糖,然后在酶催化下分解为_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另一部分3_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下,产生1,3-二磷酸甘油酸,同时再生NADH或NADPH,然后再转化为3-磷酸甘油酸,同时再生ATP,2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酶催化下,产生1,5_ 二磷酸核酮糖,然后在酶催化下,再生ATP和5-磷酸核酮糖。
9.如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在酶催化下,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再转化为1-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与1,3- 二磷酸甘油酸作用,生成1,6- 二磷酸葡萄糖和3-磷酸甘油酸,1,6- 二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 6_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半乳糖,6-磷酸半乳糖在酶催化下,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然后1, 6- 二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酮糖,另一部分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下,再生1,3- 二磷酸甘油酸,二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酶催化下,产生1,5- 二磷酸核酮糖,然后在酶催化下,与ADP反应,生成ATP和5-磷酸核酮糖。
10.一种胞外酶催化糖合成方法,其特征包括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到NADH, 或通过电解或酶催化氢气还原NADP到NADPH,然后NADH或NADPH在酶催化下与二氧化碳和5-磷酸核酮糖一起反应,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6-磷酸葡萄糖酸在酶催化下,再经过脱水内酯化,然后在酶催化下,经NADH或NADPH还原,生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转化为1-磷酸葡萄糖,二分子1-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作用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 1分子1,6_ 二磷酸和葡萄糖,1,6_ 二磷酸葡萄糖在酶催化下,与6-磷酸果糖反应,生成1, 6- 二磷酸果糖和6-磷酸半乳糖,6-磷酸半乳糖在酶催化下,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1,6- 二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在酶催化下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在酶催化作用下,和6-磷酸果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产生 5_磷酸核酮糖。
全文摘要
一种胞外酶催化糖合成方法,包括甲醛在酶催化下,与5-磷酸核酮糖反应,产生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在酶催化下,转化为糖,或将糖基接续到淀粉或纤维素链上。甲醛可以通过酶催化或化学催化,使用二氧化碳加氢或电解来生产。方法还可以包括使用6-磷酸果糖再生5-磷酸核酮糖,连续生产糖。本方法使用简单反应器,可以使用能源固定二氧化碳,工业化生产糖。
文档编号C12P19/02GK102382867SQ20101027671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6日
发明者黄卫东 申请人:黄卫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