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酵母自溶发酵生产酱油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5916阅读:15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酱油生产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酵母自溶发酵生产酱油的方法。

技术背景

酱油的酿造可视为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物理方面集中在蛋白质和淀粉质原料的预处理阶段;酱油酿造中的生化反应较为复杂,大体可分为非酶反应和酶促反应。非酶反应则多来源于酿造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美拉德反应)和酿造环境(如紫外线)的影响。酶促反应主要来源于酿造所采用的工业微生物和由环境引入的杂菌。广式高盐稀态浇淋工艺是我国南方常用的酱油酿造工艺,酿造涉及多种微生物及相应生化反应的协同作用,过程复杂,虽然所得酱油较低盐固态工艺好,但存在以下问题:①蛋白质利用率低,普遍在70%左右,远低于日式控温工艺85%的水平;②风味虽较低盐固态工艺好,但含有的小分子物质较少,风味不及日式控温工艺,表现在醇香、酱香不足,难以开发成高档酱油。

酵母自溶可应用于提取酵母抽提物的领域,通过培养、纯化单细胞酵母菌,利用酶解法或使用作为自溶引发剂的添加剂使其自溶,酵母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释放出,再通过添加生物酶提取富含多肽、氨基酸、呈味核昔酸、B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抽提物,用于调味品等需要提升口感的行业。然而,由于目前酵母自溶的方法中,酵母菌在适温等条件下杀灭菌体,离心收集上清液,进而用蛋白酶等在适合温度及pH条件下进行酶解,需多个步骤完成,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分离了酵母抽提物后的自溶剩余物未被充分再利用,造成了相应营养物质的损失。

酵母自溶生产过程长,需要物理或生物方法进行自溶,考虑生产成本,一般来说,在酱油生产中不进行自溶过程,而是直接购买酵母抽提物进行添加。另外,自溶技术在酱油生产企业中暂未作为主体,技术并非特别纯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酵母自溶发酵生产酱油的方法。

本发明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利用酵母自溶发酵生产酱油的方法,对酱油原液进行酵母自溶处理,而后静置沉降分层,取上清液制成酱油成品,其中,所述的酵母自溶处理条件为pH 6.0-6.5,40-50℃保温45-60min,此条件下酵母的多种细胞组分能够充分释放出并溶解于酱油中。

在本发明中,对浸出的酱油原液进行酵母自溶处理,主要是诱发酱油原液中的微生物菌体自溶,细胞组分在内源酶的作用下降解出肽、氨基酸、核苷酸、磷脂、脂肪酸等产物,为酱油增加了风味物质,提升酱油风味。

所述上清液在90-95℃保温25-35min后,添加5‰-7‰白砂糖、0.06‰-0.08‰蔗糖素用于调配成品。上清液再次进行加温处理,诱导了其他蛋白的热凝固,让可溶性蛋白质等物质变性沉降,尽可能地去除酱油的二次沉淀,保证酱油在货架期的澄清度。

所述酱油原液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发酵获得。具体地,豆粕和辅料经蒸煮冷却后,加入曲种进行制曲,得到的大曲加盐水制成酱醪发酵,采用高盐稀态酱油酿造方法发酵25-30天后,添加鲁氏酵母,再继续发酵,发酵过程中每15天淋油,待酱醅成熟后,得到酱油原液。其中,所述曲种接种量为辅料总量3‰-5‰。所述曲种为适用于酱油生产的霉菌,所述的霉菌为黑曲霉、米曲霉和酱油曲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大豆与辅料之间的质量比约为3:2。所述辅料为小麦或面粉。制曲条件为:培养的温度为28℃-35℃,湿度为70%-95%,培养时间为40h-72h。所述鲁氏酵母接种量为0.8‰。所述发酵的时间为120-180天。

为进一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发明人通过优化原料的蒸煮工艺,优化蒸煮温度和蒸煮时间,使大豆蛋白适度变性,释放出可溶性物质又无N性物质;使小麦或面粉等辅料中的淀粉物质糊化,游离出氨基酸等成分,进而成为微生物生长增殖的营养成分,有利于制曲。所述大豆和辅料的蒸煮条件均为:120-125℃蒸煮15-25min。

所述盐水与成曲的混合比例2:1,本发明采用20-22波美度的盐水。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抽取酱油原液上清液后,剩余的酱油原液加入已发酵3个月的酱醪中,进行酱醪后发酵,至发酵成熟。原液中的微生物菌体自溶释放酶系,酶系包括蛋白酶、糖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值酸酶等,可分解和转化酱醪中的蛋白质和淀粉,获得更多的氨基酸和肽类物质,而且使辅料中粗纤维、植酸等难吸收的物质降解,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因此,剩余的酱油原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作为酱醪后发酵额外添加的碳源和氮源,有利于延长后发酵时间,提高原料利用率,提升酱油的口感和色泽。

本发明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对酱油原液进行酵母菌自溶处理,主要是诱发原油中的微生物菌体自溶,细胞组分在内源酶的作用下降解出肽、氨基酸、核苷酸、磷脂、脂肪酸等产物,为酱油增加了风味物质,提升酱油风味,获取滋味更醇厚的酱油。

(2)由于原液中的微生物菌体自溶释放酶系,酶系包括蛋白酶、糖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等,可分解和转化酱醪中的蛋白质和淀粉,获得更多的氨基酸和肽类物质,而且使辅料中粗纤维、植酸等难吸收的物质降解,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因此,将剩余的酱油原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作为酱醪后发酵额外添加的碳源和氮源,有利于延长后发酵时间,提高原料利用率,提升酱油的口感和色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上内容已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了充分说明,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和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此。

酱油原液:以豆粕和小麦为原料,经121℃蒸煮20min后以3:2的比例进行混合;冷却后接种0.5‰(w/w)的米曲霉,在28℃~35℃下培养72h得到大曲,湿度为70%~95%;将大曲和2.0倍盐水混合,采用高盐稀态酱油酿造方法发酵30天后,添加0.8‰鲁氏酵母,继续发酵180天,在发酵过程中每15天淋油,最后得到酱油原液。

实施例1

(1)酱油原液前处理:添加氢氧化钠溶液将pH调节到6.0,在45℃保温60min。

(2)自溶细胞碎片再发酵:抽取上部60%的原液,检测氨基酸态氮及RNA含量。之后再加温95℃保温30min后,添加6‰白砂糖、0.07‰蔗糖素用于调配成品,进行成品感官鉴评;下部40%的液体泵回到发酵时间为3个月的发酵罐中,酱醪继续后发酵直至180天。在此过程中每15天淋油,发酵结束后淋油得到酱油原液。淋油出来的原液进行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和2。

实施例2

(1)酱油原液前处理:添加氢氧化钠溶液将pH调节到6.0,在40℃保温60min;

(2)自溶细胞碎片再发酵:抽取上部60%的原液,检测氨基酸态氮及RNA含量。之后再加温95℃保温30min后,添加6‰白砂糖、0.07‰蔗糖素用于调配成品,进行成品感官鉴评;下部40%的液体泵回到发酵时间为3个月的发酵罐中,酱醪继续后发酵直至180天。在此过程中每15天淋油,发酵结束后淋油得到酱油原液。淋油出来的原液进行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和2。

实施例3

(1)酱油原液前处理:添加氢氧化钠溶液将pH调节到6.5,在50℃保温40min;

(2)自溶细胞碎片再发酵:抽取上部60%的原液,检测氨基酸态氮及RNA含量。之后再加温90℃保温30min后,添加6‰白砂糖、0.07‰蔗糖素用于调配成品,进行成品感官鉴评;下部40%的液体泵回到发酵时间为3个月的发酵罐中,酱醪继续后发酵直至180天。在此过程中每15天淋油,发酵结束后淋油得到酱油原液。淋油出来的原液进行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和2。

实施例4

(1)酱油原液前处理:添加氢氧化钠溶液将pH调节到7.0,在50℃保温40min;

(2)自溶细胞碎片再发酵:抽取上部60%的原液,检测氨基酸态氮及RNA含量。之后再加温100℃保温30min后,添加6‰白砂糖、0.07‰蔗糖素用于调配成品,进行成品感官鉴评;下部40%的液体泵回到发酵时间为3个月的发酵罐中,酱醪继续后发酵直至180天。在此过程中每15天淋油,发酵结束后淋油得到酱油原液。淋油出来的原液进行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和2。

对比指标:将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处理原液后的氨基酸态氮及RNA含量,以及原液重复利用再发酵后淋油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具体结果见表1。

表1实施例中各项指标检测值

采用自溶方法可提高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核苷酸物质,将其重复再利用于后发酵,可提升原料利用率,提供营养用于生成酒精度等可溶性物质。

对比调配出的成品感官,组织10人以上的专业人士参与鉴评(参见表2)。结果可见,对酱油原液进行6.0-6.5pH调节,45℃保温60min处理后,调配出的酱油成品感官最具醇厚鲜香口感。

表2成品感官统计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