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食品晾晒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食品晾晒的新型支架。
背景技术:
食品加工或生产之前的原料需要进行晾晒烘干,来减少原材料中所含水分。很多农作物在储藏之前也都需要进行晾晒,去除一定的水分,以便进行长久储存。
传统的晾晒手段是利用簸箕,将原材料进行平铺晾晒,但这需要占用较大空间,并且在回收的时候单件搬抬,很费力,也很浪费时间。为了对此进行优化改善,设计一种用于食品晾晒的新型支架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食品晾晒的新型支架。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食品晾晒的新型支架,包括圆形基座,所述圆形基座上表面设有设有圆筒型壳体,所述圆筒型壳体侧表面开有多个弧形开口,所述圆筒型壳体侧表面上下两端且位于多个弧形开口一旁设有一对水平安装板,所述一对水平安装板之间设有竖直转轴,所述竖直转轴上设有与多个弧形开口位置相对的多个转动轴承,所述多个转动轴承中的每个转动轴承上均设有摆动支撑架,所述每个摆动支撑架一侧表面上均设有圆环支撑架,所述每个圆环支撑架内侧表面上均设有承载筛网,所述每个摆动支撑架的另一侧表面上均设有水平搬动把手,所述圆筒型壳体内侧表面上且位于多个弧形开口中的每个弧形开口一旁均设有与圆环支撑架相搭接的一号限位支撑块,所述多个弧形开口中的每个弧形开口上表且位于每个摆动支撑架上方均设有二号限位支撑块。
所述圆形基座下表面设有四个支撑立柱,所述四个支撑立柱中的每个支撑立柱下表面均设有万向轮。
所述圆形基座侧表面设有倾斜推动把手。
所述多个弧形开口的数量为5-8个。
所述多个转动轴承的数量与多个弧形开口的数量相同。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用于食品晾晒的新型支架,本装置能够将原材料进行多层立体晾晒,减小晾晒场地的占用,并且通风良好,易于回收,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食品晾晒的新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食品晾晒的新型支架的弧形开口俯视剖面图;
图中,1、圆形基座;2、圆筒型壳体;3、弧形开口;4、水平安装板;5、竖直转轴;6、转动轴承;7、摆动支撑架;8、圆环支撑架;9、承载筛网;10、水平搬动把手;11、一号限位支撑块;12、二号限位支撑块;13、支撑立柱;14、万向轮;15、倾斜推动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食品晾晒的新型支架,包括圆形基座1,所述圆形基座1上表面设有设有圆筒型壳体2,所述圆筒型壳体2侧表面开有多个弧形开口3,所述圆筒型壳体2侧表面上下两端且位于多个弧形开口3一旁设有一对水平安装板4,所述一对水平安装板4之间设有竖直转轴5,所述竖直转轴5上设有与多个弧形开口3位置相对的多个转动轴承6,所述多个转动轴承6中的每个转动轴承6上均设有摆动支撑架7,所述每个摆动支撑架7一侧表面上均设有圆环支撑架8,所述每个圆环支撑架8内侧表面上均设有承载筛网9,所述每个摆动支撑架7的另一侧表面上均设有水平搬动把手10,所述圆筒型壳体2内侧表面上且位于多个弧形开口3中的每个弧形开口3一旁均设有与圆环支撑架8相搭接的一号限位支撑块11,所述多个弧形开口3中的每个弧形开口3上表且位于每个摆动支撑架7上方均设有二号限位支撑块12;所述圆形基座1下表面设有四个支撑立柱13,所述四个支撑立柱13中的每个支撑立柱13下表面均设有万向轮14;所述圆形基座1侧表面设有倾斜推动把手15;所述多个弧形开口3的数量为5-8个;所述多个转动轴承6的数量与多个弧形开口3的数量相同。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将需要晾晒的食品放置在圆环支撑架8内的承载筛网9上。需要对食品进行晾晒的时候通过转动轴承6上的水平搬动把手10使转动轴承6上的摆动支撑架7和圆环支撑架8进行转动,并自弧形开口3移动出圆筒型壳体2之外对食品进行晾晒。其中二号限位支撑块12起到限位水平搬动把手10的作用,并对摆动支撑架7上的圆环支撑架8进行支撑。圆环支撑架8位于圆筒型壳体2内的时候一号限位支撑块11对圆环支撑架8起到限位支撑的作用,本装置能够将原材料进行多层立体晾晒,减小晾晒场地的占用,并且通风良好,易于回收,方便实用。
在本实施方案中,在使用本装置的时候,首先利用圆形基座1上的倾斜推动把手15推动装置到适当位置,其中本装置利用支撑立柱13上的万向轮14进行自由移动。将需要晾晒的食品放置在圆环支撑架8内的承载筛网9上。需要对食品进行晾晒的时候通过转动轴承6上的水平搬动把手10使转动轴承6上的摆动支撑架7和圆环支撑架8进行转动,并自弧形开口3移动出圆筒型壳体2之外对食品进行晾晒。其中二号限位支撑块12起到限位水平搬动把手10的作用,并对摆动支撑架7上的圆环支撑架8进行支撑。圆环支撑架8位于圆筒型壳体2内的时候一号限位支撑块11对圆环支撑架8起到限位支撑的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