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358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方法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发酵是非常重要的工序。发酵的目的为了生成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发酵不同的程度,产生的中间产物会有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发酵程度,会因不同的代谢产物而出现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香味。在传统的红茶加工工艺中,红茶初制通过萎凋增强酶活性,使揉捻,发酵中茶多酚得到充分氧化,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最后高温干燥,破坏酶活性,使形成的品质固定。红茶正常情况下是30~50℃发酵4至6小时,但具体的发酵时间长短,要看茶叶老、嫩,天气冷、热,萎调干、湿以及揉捻程度。一般幼嫩叶、揉捻充分的原料、发酵温度高的叶子发酵快,时间相对短一些,反之则时间要长一些。

由于传统的发酵温度较高和发酵时间较长,导致茶叶内的营养物质流失,而且降低了红茶的香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茶叶加工工艺,以减少红茶内营养物质的流失,并提升红茶的香味。

本方案中的一种茶叶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摘鲜叶:采摘春夏两季茶鲜叶;鲜叶的采摘标准为1芽2叶;

步骤2:摊晾贮青:将步骤1得到的鲜叶置于室内,在15~25℃温度条件下摊晾散热,摊叶厚度为5~10cm,摊晾程度为叶温降至室内温度;

步骤3:晒青:将步骤2处理后的鲜叶薄摊晒青,摊叶厚度小于等于1cm,晒青温度为22~28℃,晒青时间20~60min;

步骤4:揉捻:将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摊晾降至室温后,采用螺旋式揉捻机将鲜叶揉捻成条、叶色转变,其中螺旋式揉捻机包括揉捻机构、进料机构和驱动机构,揉捻机构包括呈螺旋形的螺旋管和柔性的揉捻链,螺旋管盘成圆盘形,螺旋管外侧的一端设有进料口,螺旋管内侧的一端设有出料口,揉捻链从进料口穿入螺旋管后从出料口穿出,揉捻链上串联有若干揉捻珠,揉捻珠的直径小于螺旋管的内径,揉捻珠包括大揉捻珠和小揉捻珠,小揉捻珠的直径小于大揉捻珠;进料机构包括进料斗,进料斗与进料口连通;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盘,驱动盘与揉捻链链传动连接;

步骤5:收集茶汁:收集步骤4中出料口流出的茶汁,过滤、沉淀后取上层液作为发酵液;

步骤6:发酵:将步骤4处理后的揉捻叶喷洒步骤5中制得的发酵液后,用湿纱布包裹,置于密封容器中,发酵温度25~30℃,发酵时间2~3h;

步骤7:干燥:将步骤6处理后的茶叶利用茶叶提香机干燥,干燥温度为25~45℃,烘至水分含量4~6%。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将步骤1采摘的鲜叶经过步骤2和步骤3后,使鲜叶充分摊晾和杀青,使茶叶中含量较高的青叶醇、青叶醛类具青草气低沸点物质挥发,青气消失。

步骤4对鲜叶进行揉捻,揉捻采用螺旋式揉捻机,当采用手动或电动的方式时驱动机构中的驱动盘转动时,链传动连接在驱动盘上的揉捻链将循环运动起来。由于揉捻链穿在呈圆盘状的螺旋管中,揉捻链将沿螺旋管不断循环运动(由进料口向出料口运动),而揉捻链上的揉捻珠在从进料口进入螺旋管时,将料斗中的茶叶刮入到螺旋管中,并带动茶叶在螺旋管中运动。茶叶在螺旋管中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被揉捻珠揉捻,使茶叶中的芳香族醇类、芳香族醛类和酮类物质等具芳香物质释放出来,揉捻链上的大揉捻珠和小揉捻珠由于直径不同,对茶叶的揉捻力度也不同,大揉捻珠的揉捻力度大于小揉捻珠的揉捻力度,从而对茶叶进行时轻时重的揉捻,以充分破坏鲜叶细胞壁,使茶汁充分外溢。最后,揉捻完成后的揉捻叶被揉捻链从出料口带出。

由于揉捻过程中茶汁外溢,茶汁内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芳香物质,并且由于螺旋管的采用,使得茶汁向螺旋管的出口处汇聚流出,因此步骤5可方便地将茶汁充分收集,再让茶汁经过滤、沉淀后提取上层液,可有效回收茶汁中产生的各种营养成分和芳香物质。然后再将提取的上层液作为发酵液喷洒到揉捻也上后,密封无氧发酵,发酵温度45~60℃,发酵时间2~3h,在发酵液的促进下,发酵温度相对传统加工工艺更低,发酵的时间也更短,减少茶叶中顺-2-已烯酸、苯甲醇等易挥发的芳香物质的挥发,保留茶叶的营养物质和芳香物质。

步骤7再采用提香机在25~45℃的温度条件下将水分含量降低至4~6%。

本方案在茶叶杀青后采用时轻时重的方式充分揉捻鲜叶,使芳香族醇类、芳香族醛类和酮类物质等具花香物质充分释放,再集中收集揉捻中产生的茶汁提取发酵液,在比传统加工工艺温度更低的情况下快速无氧发酵,不但加快了发酵的效率,还避免了营养物质和方向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的流失。

本发明提供的红茶加工方法,先进行高氧度的有氧发酵,进行冷冻后再进行低温无氧发酵,不仅能生成更多的芳香性物质,而且还能消耗大量的涩味物质,使得制成的红茶,在冲泡后汤色诱人,口感醇厚回甘,可谓红茶中的上品。并且对萎凋、烘干和提香工艺的改进,使得本发明的红茶加工方法,缩短了制作时间,提高红茶品质。

进一步,所述揉捻链上的大揉捻珠与小揉捻珠间隔设置,每串联3~10个大揉捻珠后再串联3~10个小揉捻珠。保证揉捻链对茶叶形成有效地时轻时重的揉捻。

进一步,所述发酵汁内添加有分解酶。利用分解酶进一步加快发酵的进程。

进一步,所述分解酶为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利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加快茶叶细胞细胞壁的分解,加快茶叶细胞释放出茶叶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和芳香物质。

进一步,所述揉捻珠为由三元乙丙橡胶制成的揉捻珠。三元乙丙橡胶制成的揉捻珠硬度较低,耐磨性、耐腐蚀性较好,可保证揉捻珠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揉捻链上还可拆卸连接有海绵球,海绵球的直径大于所述螺旋管的内径3mm-5mm。在需要清洗螺旋管的内壁时在进料斗内加入清水,在揉捻链上装上海绵球,转动驱动盘,即可驱动揉捻链带动海绵球对螺旋管的内壁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螺旋式揉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揉捻链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螺旋管1、进料口2、出料口3、揉捻链4、大揉捻珠5、小揉捻珠6、驱动盘7、进料斗8。

实施例1

一种茶叶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摘鲜叶:采摘春夏两季茶鲜叶;鲜叶的采摘标准为1芽2叶;

步骤2:摊晾贮青:将步骤1得到的鲜叶置于室内,在15℃温度条件下摊晾散热,摊叶厚度为5cm,摊晾程度为叶温降至室内温度;

步骤3:晒青:将步骤2处理后的鲜叶薄摊晒青,摊叶厚度为0.5cm,晒青温度为22℃,晒青时间20min;

步骤4:揉捻:将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摊晾降至室温后,采用螺旋式揉捻机将鲜叶揉捻成条、叶色转变,其中螺旋式揉捻机包括揉捻机构、进料机构和驱动机构,揉捻机构包括呈螺旋形的螺旋管1和柔性的揉捻链4,螺旋管1盘成圆盘形,螺旋管1外侧的一端设有进料口2,螺旋管1内侧的一端设有出料口3,揉捻链4从进料口2穿入螺旋管1后从出料口3穿出,揉捻链4上串联有若干由三元乙丙橡胶制成的揉捻珠,揉捻珠的直径小于螺旋管1的内径,揉捻珠包括大揉捻珠5和小揉捻珠6,小揉捻珠6的直径小于大揉捻珠5,大揉捻珠5与小揉捻珠6间隔设置,每串联3个大揉捻珠5后再串联3个小揉捻珠6;进料机构包括进料斗8,进料斗8与进料口2连通;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盘7,驱动盘7与揉捻链4链传动连接;

步骤5:收集茶汁:收集步骤4中出料口3流出的茶汁,过滤、沉淀后取上层液后加入果胶酶和纤维素酶作为发酵液;

步骤6:发酵:将步骤4处理后的揉捻叶喷洒步骤5中制得的发酵液后,用湿纱布包裹,置于密封容器中,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2h;

步骤7:干燥:将步骤6处理后的茶叶利用茶叶提香机干燥,干燥温度为25℃,烘至水分含量4%。

实施例2

一种茶叶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摘鲜叶:采摘春夏两季茶鲜叶;鲜叶的采摘标准为1芽2叶;

步骤2:摊晾贮青:将步骤1得到的鲜叶置于室内,在25℃温度条件下摊晾散热,摊叶厚度为10cm,摊晾程度为叶温降至室内温度;

步骤3:晒青:将步骤2处理后的鲜叶薄摊晒青,摊叶厚度为1cm,晒青温度为28℃,晒青时间60min;

步骤4:揉捻:将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摊晾降至室温后,采用螺旋式揉捻机将鲜叶揉捻成条、叶色转变,其中螺旋式揉捻机包括揉捻机构、进料机构和驱动机构,揉捻机构包括呈螺旋形的螺旋管1和柔性的揉捻链4,螺旋管1盘成圆盘形,螺旋管1外侧的一端设有进料口2,螺旋管1内侧的一端设有出料口3,揉捻链4从进料口2穿入螺旋管1后从出料口3穿出,揉捻链4上串联有若干由三元乙丙橡胶制成的揉捻珠,揉捻珠的直径小于螺旋管1的内径,揉捻珠包括大揉捻珠5和小揉捻珠6,小揉捻珠6的直径小于大揉捻珠5,大揉捻珠5与小揉捻珠6间隔设置,每串联3个大揉捻珠5后再串联3个小揉捻珠6;进料机构包括进料斗8,进料斗8与进料口2连通;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盘7,驱动盘7与揉捻链4链传动连接;

步骤5:收集茶汁:收集步骤4中出料口3流出的茶汁,过滤、沉淀后取上层液作为发酵液;

步骤6:发酵:将步骤4处理后的揉捻叶喷洒步骤5中制得的发酵液后,用湿纱布包裹,置于密封容器中,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3h;

步骤7:干燥:将步骤6处理后的茶叶利用茶叶提香机干燥,干燥温度为45℃,烘至水分含量6%。

取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步骤7制得的茶叶成品,测量茶叶的香气成分与茶叶的干物质的质量比:实施例1中香气成分占干物质的0.038%,步骤2中香气成分占干物质的0.041%,传统的红茶加工工艺生产的红茶中香气成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仅为0.02%,因此采用本方案生产的红茶茶叶香味更浓郁。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