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8450231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提取竹笋和/或其加工下脚料中营养物质的方法,特别是一种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竹笋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有“寒土山珍”之称。竹笋加工下脚料指的是在竹笋加工过程中,废弃的笋头、笋壳等副产物。其中笋头的营养价值与笋尖极为相似,但因为木素含量较高,适口性较差,在生产中不得不舍弃。研宄表明,笋头中含有约20%的蛋白质,30%-40%的多糖,其他如矿物质、微量元素、黄酮、植物留醇等活性成分的含量也与笋类接近,营养价值较高。
[0003]我国竹笋产量巨大,每年产生的竹笋加工下脚料在100万吨以上。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0004]已经公开的有关竹笋的专利文献较多,内容涵盖竹笋保鲜、笋干加工、黄酮及植物甾醇提取利用等方面。在竹笋加工下脚料综合利用方面,也公开了膳食纤维、竹笋汁相关的多项发明专利。
[0005]张英等在专利“竹笋氨基酸肽类提取物提取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CN100595191) ”中,记载了一种从竹笋加工废液中提取得到氨基酸的方法。煮笋液中的活性成分含量较低,不能完全体现竹笋的营养价值。未发现有酶解竹笋或其加工下脚料制备氨基酸的专利。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应用酶技术处理竹笋或其加工下脚料,显著提高原料中的游离氨基酸和低聚肽类物质含量,提高了收率和提取效率。本发明还公开了竹笋氨基酸的应用。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以竹笋和/或其加工下脚料作为原料,具体操作步骤是:
[0009]A、将原料切成薄片或粉碎;
[0010]B、以包含蛋白酶和其它酶的复合酶对上述原料进行酶促反应促进蛋白质水解,在适合于酶解反应的温度30°C _60°C的条件下保温0.5-10h ;其中:蛋白酶用量为50-500AU/g原料,其它酶用量10-1000AU/g原料;所述的其它酶为淀粉酶、脂肪酶、β -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植酸酶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1]C、经过酶解处理的原料依次通过水浸、过膜浓缩、喷雾操作后提取氨基酸,氨基酸提取物中含氨基酸20% -80%。
[0012]上述方法中,酶解时间视原料成熟度及木质素含量而定。笋尖酶解时间短,笋头、笋壳酶解时间长。
[0013]上述方法中,竹笋蛋白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发生酶解反应,生成多肽及游离氨基酸,大幅提高竹笋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从而提高单批提取的产率及提取效率。
[0014]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竹笋加工下脚料是竹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笋头、笋壳或笋节。
[0015]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切出的薄片厚度不超过20mm (优选于不超过5mm),粉碎后物料粒径不大于20mm (优选于不超过5mm)。
[0016]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蛋白酶是内切酶或端肽酶,或者二者的比例混合物。
[0017]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为了避免氨基酸提取过程中混入过多的单糖或寡糖,影响氨基酸的含量,复合酶中还可添加相当于原料干重0.1% -1.5%的酵母,以促进单糖酵解。
[0018]一种如上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前述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制的氨基酸提取物以及添加剂,其中,按照重量百分比,氨基酸提取物为0.1% -99%,添加剂为1% -99.9% ;该添加剂包括溶剂、赋形剂或载体。
[0019]一种如上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它是将前述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制的氨基酸提取物用于作为食品、饮品、保健品、调味包、调味液或调味酱的组成成分。
[0020]一种如上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它是将前述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制的氨基酸提取物用作膳食补充剂或营养强化剂或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成分。比如:将提取的竹笋氨基酸与食盐、生姜粉等辅料混配,包装,制成调味料。调味包的组分还包括鱼粉、大蒜粉、辣椒粉等。
[0021]本发明的优点:
[0022]I)本发明方法以竹笋和/或其加工下脚料为原料,资源丰富、价廉易得。
[0023]2)本发明方法处理竹笋和/或其加工下脚料,反应条件温和、高效,工艺环保。
[0024]3)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提取物中富含竹笋氨基酸、矿质元素;。
[0025]4)本发明以竹笋氨基酸为主要组分,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及调味品等多种领域;配制的笋香调味包营养丰富、鲜味浓郁。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取10kg干毛竹笋,洗净后用实验用辊式压碎机压至厚度不大于Icm的薄片,以蛋白酶加入量为250AU/g原料、木聚糖酶加入量为50AU/g原料、纤维素酶加入量为50AU/g原料、以及0.1kg酵母组成的复合酶制剂处理,50°C保温2h,过滤除去笋渣,滤液过反渗透膜,收集截留液,喷雾干燥,得淡黄色粉状提取物35.9kg,总氨基酸含量为64.2%。
[0028]取上述竹笋头提取物100克,加入食盐I克,生姜粉3克,鱼粉I克,大蒜提取物I克,辣椒粉I克,混合均匀,包装成笋香调味包。
[0029]实施例2
[0030]取10kg干燥的雷竹笋加工下脚料雷竹笋头,洗净后用实验用辊式压碎机压至厚度不大于Icm的薄片,以蛋白酶加入量为200AU/g原料、木聚糖酶加入量为150AU/g原料、纤维素酶加入量为100AU/g原料、以及0.5kg酵母组成的复合酶制剂处理,40°C保温10h,过滤除去笋渣,滤液过反渗透膜,收集截留液,喷雾干燥,得淡黄色粉状提取物30.7kg,总氨基酸含量为76.8%。
[0031]取上述竹笋头提取物100克,加入食盐2克,生姜粉5克,鱼粉5克,大蒜提取物2克,辣椒粉5克,元宝楓油5克,纯净水70份。匀浆。巴氏灭菌后封装。制成笋香调味酱。
[0032]实施例3
[0033]取10kg方竹笋加工下脚料雷竹笋头,洗净后用实验用辊式压碎机压至厚度不大于0.5cm的薄片,以蛋白酶加入量为200AU/g原料、木聚糖酶加入量为150AU/g原料、纤维素酶加入量为100AU/g原料的复合酶制剂处理,40°C保温10h,过滤除去笋渣,滤液过反渗透膜,收集截留液,喷雾干燥,得淡黄色粉状提取物46.7kg,总氨基酸含量为44.5%。
[0034]取上述竹笋头提取物50克,加入食盐2克,山药粉8克,维生素C5克,竹笋膳食纤维20克,鱼粉15克。混匀,封装,灭菌。制成笋香营养包。
[0035]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主权项】
1.一种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以竹笋和/或其加工下脚料作为原料,具体操作步骤是: A、将原料切成薄片或粉碎; B、以包含蛋白酶和其它酶的复合酶对上述原料进行酶促反应,促进蛋白质水解,并在酶解温度30°C _60°C的条件下保温0.5-10h ;其中:蛋白酶用量为50-500AU/g原料,其它酶用量10-1000AU/g原料;所述的其它酶为淀粉酶、脂肪酶、β -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植酸酶中的一种或几种; C、经过酶处理的原料依次通过水浸、过膜浓缩、喷雾操作后提取氨基酸,氨基酸提取物中含氨基酸20% -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竹笋加工下脚料是竹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笋头、笋壳或笋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切出的薄片厚度不超过20mm,粉碎后物料粒径不大于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蛋白酶可以是内切酶,也可以是端肽酶,或者是二者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复合酶中还添加相当于原料干重0.1% -1.5%的酵母,以促进单糖酵解。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前述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制的氨基酸提取物以及添加剂,其中,按照重量百分比,氨基酸提取物为0.1% _99%,添加剂为1% -99.9%;该添加剂包括溶剂、赋形剂或载体。
7.—种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它是将前述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制的氨基酸提取物用于作为食品、饮品、保健品、调味包、调味液或调味酱的组成成分。
8.—种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的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它是将前述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制的氨基酸提取物用作膳食补充剂或营养强化剂或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成分。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它是以竹笋和/或其加工下脚料作为原料,具体操作步骤是:将原料切成薄片或粉碎;以包含蛋白酶和其它酶的复合酶对上述原料进行酶促反应,促进蛋白质水解;蛋白酶用量为50-500AU/g原料,其它酶用量10-1000AU/g原料;其它酶为淀粉酶、脂肪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植酸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经过酶处理的原料依次通过水浸、过膜浓缩、喷雾操作后提取氨基酸,氨基酸提取物中含氨基酸20%-80%。该方法显著提高原料中的游离氨基酸和低聚肽类物质含量,提高了收率和提取效率。以该竹笋氨基酸为主料,可以配制出笋香调味包、调味酱、调味液及营养粉等产品。
【IPC分类】A23L2-52, A23L1-305, A23L1-22, A23L1-227
【公开号】CN104770744
【申请号】CN201510230740
【发明人】廖靖军, 李文德, 胡厚才, 徐远涛, 吴柏峰
【申请人】上海紫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5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