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拉锁以及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72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动拉锁以及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滑动拉锁以及车辆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在具有在需要时能够不依靠拉
头,而是通过规定的力将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锁牙分离的开放区域的滑动拉锁以及通 过在座椅罩的开口部安装该滑动拉锁而构成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般,搭载在汽车等上的侧气囊装置具有产生膨胀用气体的气体产生器和从气体 产生器供给气体并膨胀展开的气囊,在为侧气囊装置没有动作的通常状态时,上述气囊以 按照规定的顺序折叠的状态被收纳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背侧部。 该侧气囊装置在车辆碰撞,受到了大的冲击时,检测该冲击,从气体产生器产生高 压气体,导入到气囊内,使气囊瞬间膨胀。据此,气囊从设置在座椅的侧部的开口部鼓出,向 乘员的侧方侧展开,对乘员的头部、胸部、腰部等进行缓冲支撑,因此,因为碰撞时施加给人 体的冲击力大幅缓和,所以,确保乘员的安全。 通常,在收容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上覆盖座椅罩。该座椅罩具有用于使侧 气囊装置的气囊鼓出的开口和用于封闭该开口的滑动拉锁,上述滑动拉锁为在左右的牙列 受到了气囊的膨胀压时能够分离的结构。 在将具备这样的滑动拉锁的座椅罩覆盖到车辆用座椅时,使安装在座椅罩上的滑 动拉锁的位置对准设置在车辆用座椅的侧部的气囊鼓出用的开口部的位置。据此,座椅开 口部被封闭的滑动拉锁隐藏,不会从外部被看到。另外,在侧气囊装置动作时,滑动拉锁的 牙列受到气囊的膨胀压,左右分离并开口 。据此,能够使气囊从座椅罩的该开口向乘员的侧 方侧鼓出。 这样的安装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开口部的滑动拉锁的一个例子被日本特开 2004-298641号公报(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特开2006-15158号公报(专利文献2)公开。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滑动拉锁100如图17 (a)所示,在左右一对拉锁带102的 相对的侧缘部安装多个拉锁牙104(下面单称"牙")。 更具体地说明,多个上述牙104在沿拉锁带102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的第 一区域106内和第二区域107内分别以规定的间隔成列设置,形成牙列105。该牙列105以 通过使未图示出的拉头滑动而啮合、分离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此专利文献1中,牙104作 为其一个一个单独安装在拉锁带102上的单独牙而构成。 另一方面,在第一区域106和第二区域107之间作为没有配置牙104的区域设置 缝隙110。该缝隙110配设在滑动拉锁所具有的牙列105的布带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在该缝 隙110的更中心部,配设图17(b)所示那样的合成树脂制的连结连杆115。
该连结连杆115为了防止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牙列105非有意地分离,而在缝 隙110的中心部将左右的拉锁带102连结。另外,连结连杆115具有左右方向(布带宽度 方向)的中央部被勒紧的形状,在受到了规定的力时,其被勒紧的中央部被切断,左右分离 而构成。该连结连杆115例如可以通过将构成连结连杆115的两个连杆半部分别安装到拉
4锁带的布带侧缘部后,用超声波熔敷法将连杆半部的相互相对的端面连结来形成。
这样,在牙列105的中心部形成缝隙110,并且在缝隙110的中心部配设了连结连 杆115的上述专利文献1的滑动拉锁100被缝合在形成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上的开口 部,再有,具有该滑动拉锁100的座椅罩对准位置,覆盖在收容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上。据此,在侧气囊装置没有动作的通常时,由处于封闭状态的专利文献1的滑动拉锁100 遮蔽在车辆用座椅上设置的气囊鼓出用的开口部,从外部难以看到。 另外,在侧气囊装置动作了时,由于气囊的膨胀压力,连结连杆115的中央勒紧部 分断裂,然后,配置在第一区域106和第二区域107的啮合状态的左右牙列105从缝隙110 侧的端部依次分离,进行开口 。据此,能够使气囊通过开口 了的滑动拉锁的开口向外侧膨胀 展开。 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滑动拉锁如图18 图20所示,在左右一对拉锁带128的 相对的各布带侧缘部设置芯绳部129,多个牙作为单独牙以夹持芯绳部129的方式成列设 置在拉锁带128的侧缘部。形成在这些布带侧缘部的左右的牙列以通过使未图示出的拉头 滑动而啮合、分离的方式构成。 该专利文献2中,左右的上述牙列具有四个第一牙130和一般的第二牙150,该第 一牙130具有表里不同的形状,该第二牙150具有表里对称的形状(参照图20)。上述第一 牙130如图18(a)所示,在布带表面部侧具有固定在拉锁带128上的脚部132、从脚部132 以勒紧的方式在布带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颈部136、在颈部136的前端侧形成为长圆形状 的头部138。 另外,在第一牙130的布带里面部侧,如图18(b)所示,具有与布带表面部侧的脚 部132表里对称地形成的脚部140、从脚部140以逐渐变细的方式在布带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的颈部142、从颈部142的前端侧直线状宽度窄地延伸设置的鼻部144、从颈部142在布带 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平板状的肩部146。这种情况下,形成在布带里面部侧的上述鼻部144 的宽度尺寸(布带长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在啮合了左右的牙列时,不会与对方的牙130 的肩部146干涉的程度的大小。 上述第二牙150具有与以往一般使用的牙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说,具有与对方的 牙啮合的头部、被勒紧的形状的颈部,固定在拉锁带上的脚部、从脚部向布带宽度方向突出 设置的肩部、可将对方的牙的肩部嵌入地形成在头部前端面的槽部。 然后,在该专利文献2的滑动拉锁中,具有上述这样形状的四个第一牙130在左右 的牙列上,以相互啮合的方式相邻地各安装两个。另外,多个第二牙150在布带长度方向, 按所需的长度以将四个第一牙130夹在其间的方式成列设置。 若为具有这样的结构的专利文献2的滑动拉锁,则例如在牙列从布带里面侧向表 面侧受到了力时,四个第一牙130由于设置在其里面侧的鼻部144通过啮合对方的第一牙 130的肩部146间,而如图20所示,以脚部132U40为中心向布带表面侧转动,左右的第一 牙130的啮合脱开。另外,由于这些第一牙130配置在左右牙列的中间部分,所以,能够以 该啮合脱开的第一牙130为起点,在布带长度方向促进左右牙列的分离。
另一方面,在该牙列从布带表面侧向里面侧受到了力的情况下,形成在各第一牙 130的表面侧的头部138分别被支撑在形成于啮合对方的牙130上的肩部146。据此,由于 各第一牙130以脚部132、 140为中心向布带里面侧的转动受到妨碍,所以,左右的第一牙
5130能够维持其啮合状态。 因此,在将上述专利文献2的滑动拉锁缝合在例如在座椅罩上设置的开口部,将 该座椅罩覆盖在车辆用座椅上的情况下,即使从座椅表面侧受到推压,也能够防止左右牙 列分离。另外,在被车辆用座椅收容的侧气囊装置动作了时,滑动拉锁的左右牙列从座椅里 面侧受到气囊的膨胀压。据此,由于左右的第一牙130如图20所示转动,其啮合脱开,所以, 牙列以该部位为起点依次分离并开口 ,能够通过该开口 ,使气囊恰当地膨胀展开。
另外,如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2那样,能够不依靠拉头,而是通过规定的力使啮合 状态的牙列分离的滑动拉锁也被日本特公昭56-20842号公报(专利文献3)公开。该专利 文献3记载的滑动拉锁例如用于帐篷、窗帘等的开闭部或紧急出口等,在拉锁的牙列中间 部,具有不具备牙原有的啮合功能的一个紧急开放部。该紧急开放部例如通过使多个相互 啮合的左右牙脱落或削弱该左右牙的啮合强度来构成。 若为具有这样的紧急开放部的上述专利文献3的滑动拉锁,则例如在发生了火灾 等紧急事态的情况下,通过用指尖强力推压处于啮合状态的牙列中的紧急开放部,使之弯 曲,不必进行拉头的滑动操作,就能够使左右的牙列从紧急开放部分离,能够使滑动拉锁切 实地开口。 再有,上述专利文献3的滑动拉锁中,对形成在牙列上的紧急开放部进行加强的
具备刚直性的加强体在紧急开放部的左右两侧部,也沿布带长度方向比紧急开放部长地配
设。据此,例如在紧急时以外的正常时,即使横拉力经覆盖物作用于紧急开放部,也能够通
过加强体防止紧急开放部弯曲或打开。因此,即使像上述那样,在牙列上形成紧急开放部,
也能够确保滑动拉锁的封闭功能。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298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151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公昭56-208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收容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上安装的滑动拉锁为了顺畅地进行 气囊的膨胀展开,而被要求像上述那样,在受到了气囊的膨胀压时,左右的牙列不依靠拉头 确实地分离。因此,用于车辆用座椅的滑动拉锁与一般使用的通常的滑动拉锁相比,要求故 意减弱牙的啮合强度(例如使啮合强度在300N以下)地形成。 其另一方面,由于座椅罩在覆盖具有缓冲性的车辆用座椅时,是被施加了张力的 状态,所以,安装在该座椅罩上的滑动拉锁总是受到某种程度的横拉力。另外,还存在在乘 员落座于车辆用座椅时,乘员(尤其是儿童等)不经意地用指尖等从外表面推压或拧搓滑 动拉锁的情况。 因此,安装在车辆用座椅上的滑动拉锁为了在气囊装置没有动作的通常时稳定地 维持将左右的牙列啮合时的啮合状态,被要求平均地具有即使是在由于上述那样的张力而 受到了横拉力时,或受到了来自指尖等的推压力、拧搓等时,左右的牙列也不会分离那样的 啮合强度(例如100N以上的啮合强度)。 S卩,在用于车辆用座椅罩的滑动拉锁中,有必要具备将啮合强度控制在所希望的范围内,以便在通常时能够稳定地维持牙列的啮合状态,并且,在受到了气囊的膨胀压时, 能够切实地分离这样的以往一般的滑动拉锁中不要求的特别的性质。 另外,针对这样的滑动拉锁,为了更进一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要求在气囊膨胀时 牙列迅速且切实地分离,使气囊瞬间鼓出,或在牙列分离时,牙不会从拉锁带脱开向乘员等 飞散等。再有,为了提高车辆用座椅的外观品质,例如希望将能够不会从座椅表面侧看到滑 动拉锁本身的即所谓的隐形滑动拉锁安装在车辆用座椅罩上。 对此,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滑动拉锁100 (参照图17)像上述那样,在牙列 105的布带长度方向的中心形成没有配置牙104的缝隙110。因此,滑动拉锁100在侧气囊 装置动作时,能够通过气囊的膨胀压,使连结连杆115断裂,轻易地使牙列105从缝隙110 分离。 但是,上述滑动拉锁100存在例如在气囊没有动作的通常时,滑动拉锁从外表面 侧由指尖等推压,或拧搓时,配置在第一区域106和第二区域107的牙列105容易从缝隙 110侧分离的缺点。另外,该滑动拉锁100中由于单独牙104成列设置在拉锁带102上,形 成牙列105,所以,存在在牙列105因气囊的膨胀压而分离时,牙104本身裂开并飞散的可能性。 再有,上述专利文献1的滑动拉锁100中,在配置在缝隙110的连结连杆115断裂 后,配置在第一以及第二区域106U07的牙列105从缝隙IIO侧依次分离并开口。但是,在 像这样牙列105从缝隙110侧依次分离的情况下,存在在气囊鼓出时和牙列在规定的范围 完全分离时的期间,产生些许时滞的可能性。 因此,存在气囊的膨胀展开被没有完全分离的牙列105阻碍,滑动拉锁100给气囊 的展开行动带来影响的可能性,因此,若考虑乘员的安全性,则希望使成为气囊鼓出用的开 口的牙列105更迅速地分离。 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滑动拉锁(参照图18 图20)如上所述,在侧气囊装置动 作时,通过气囊的膨胀压,牙列能够轻易地分离。而且,由于配置在左右的牙列上的上述第 一牙130被形成为表里不同的形状,所以,即使滑动拉锁从外表面侧被推压,也能够有效地 防止牙列的分离。 另一方面,该专利文献2的滑动拉锁在受到了气囊的膨胀压时,仅从第一牙130产 生牙列的分离。因此,在配置有第二牙的区域,在第一牙分离后,从该第一牙侧的端部开始 依次分离。 像这样,在牙列在第一牙和第二牙阶段性地分离的情况下,与上述专利文献1的
滑动拉锁100同样,存在在气囊的鼓出和牙列的分离期间产生时滞,对气囊的展开时间、展
开行动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再有,在专利文献2的滑动拉锁中,由于单独牙成列设置在拉锁
带上,所以,在牙列因气囊的膨胀压而分离时,还存在牙裂开并飞散的可能性。 就上述专利文献3的滑动拉锁而言,虽然原本没有记载用于车辆用座椅罩的情
况,但是在受到了规定的推压力时,能够使左右的牙列从形成在牙列上的一个紧急开放部
分离。但是,专利文献3的滑动拉锁中,由于牙列从紧急开放部依次分离,所以,例如在将该
滑动拉锁用于车辆用座椅罩的情况下,与上述专利文献1、2同样,被要求使牙列更迅速地分离。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3的滑动拉锁通过使多个相互啮合的左右牙脱落等来形成紧急开放部,在该紧急开放部的左右两侧部配设加强体。据此,该滑动拉锁虽然例如如上所述 具备针对来自覆盖物的横拉力的封闭功能,但是,在紧急开放部被指尖等从外表面侧推压 或拧搓时,牙列容易从紧急开放部分离。因此,专利文献3的滑动拉锁在作为座椅罩用的滑 动拉锁使用的情况下,存在牙列的封闭性差的缺点。 再有,由于上述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3的滑动拉锁都不是作为隐形滑动拉锁形 成的,所以,还存在能够从座椅罩的表面看见滑动拉锁本身,在缝合到座椅罩上时,美观性 不好的缺点。 本发明是借鉴上述以往的课题而产生的发明,其具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动拉 锁以及提供一种具备该滑动拉锁的车辆用座椅,所述滑动拉锁是,规定区域内的左右的牙 列在受到气囊的膨胀压力那样的规定大小以上的推压力时,能够迅速且切实地分离,另外, 具有即使从外表面侧由于指尖等受到推压力、捻搓,也能够防止牙列的分离的所希望的范 围的啮合强度的滑动拉锁,尤其是能够适合用于收容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 的滑动拉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滑动拉锁作为基本的结构,具备左右一对半边 拉锁和拉头,该一对半边拉锁在左右一对拉锁带的布带侧缘部,沿布带长度方向安装具有 头部以及脚部的多个拉锁牙,并形成牙列;该拉头使左右的上述牙列啮合、脱离,上述牙列 在至少一部分具有能够不依靠上述拉头,而是通过规定的力,将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上 述拉锁牙分离的开放区域,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上述牙列在上述开放区域内,具 有正常啮合部和多个分离起点部,该正常啮合部中,左右的上述拉锁牙以规定的形态交替 地有规则地啮合,该多个分离起点部处于能够配置至少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上述拉锁牙的牙 列区域,由没有与对方的上述拉锁牙啮合的非啮合部或比上述正常啮合部弱地与对方的上 述拉锁牙啮合的弱啮合部形成,上述正常啮合部和上述分离起点部在上述开放区域内交替 地配置。 有关本发明的滑动拉锁中,优选上述分离起点部按照规定的间距配置在上述牙列 上。 另外,优选上述牙列是安装通过冲压而成形的合成树脂制的连续拉锁牙而形成
的,以及上述牙列是将一体成形在拉锁带上的单独拉锁牙成列设置而形成的。 优选上述非啮合部是排除上述拉锁牙的上述头部而构成的,优选上述弱啮合部是
排除上述拉锁牙的上述头部的一部分而构成的。另外,也可以是上述非啮合部是从上述布
带侧缘部排除上述拉锁牙本身而构成的。 本发明的滑动拉锁中优选上述分离起点部仅在一个上述半边拉锁的上述牙列上 形成。 另外,优选上述分离起点部按照每十个或不足十个的个数的上述拉锁牙,形成在 上述牙列。 再有,优选上述开放区域的平均横拉强度被控制在100N以上300N以下,尤其是 150N以上200N以下。 另外还有,本发明中优选上述滑动拉锁是以通过将上述拉锁带的侧缘部U字状折 返,使上述拉锁牙的头部从U字状折返部向外方突出地形成,来使上述牙列不会从布带表
8面侧看到的方式构成的隐形滑动拉锁。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覆盖在开口部安装了具有上述那样结构的滑动拉锁的 座椅罩,并内设有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发明效果 有关本发明的滑动拉锁的牙列具有能够通过规定的力分离地形成的开放区域,在 该开放区域内交替地配置有规则地啮合的正常啮合部和由非啮合部或弱啮合部形成的多 个分离起点部。据此,本发明的滑动拉锁能够通过根据滑动拉锁的用途等任意地设定在牙 列上形成的分离起点部的配置个数、配置位置、大小(长度)等,将开放区域的平均啮合强 度控制在规定的大小。 因此,若为本发明的滑动拉锁,则在受到了例如气囊的膨胀压那样的规定大小以 上的推压力、横拉力时,能够将处于啮合状态的牙列切实地分离,另一方面,能够轻易地构 成具有即使分离起点部从拉锁外表面侧由于指尖等受到推压力、捻搓,牙列也不会在各分 离起点部分离那样的所希望的啮合强度的牙列。 而且,在本发明的滑动拉锁上,在开放区域内设置多个分离起点部。因此,在遍及 整个开放区域受到了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推压力、横拉力时,从各个分离起点部产生牙列的 分离,能够切实且迅速地将开放区域内的牙列分离。因此,本发明的滑动拉锁例如在以封闭 气囊装置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的情况下,在气囊膨胀展开时,能够使对气囊的展开时间、展 开行动的影响极小。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开放区域是牙列通过规定的力能够分离地形成的区域,具体 地说,是指夹在构成配置在拉锁啮合方向的最前端侧的分离起点部的牙或从该分离起点部 向前方侧离开了规定间距的牙和构成配置在最后端侧的分离起点部的牙或从该分离起点 部向后方侧离开了规定间距的牙之间的区域。 该开放区域只要形成在滑动拉锁的牙列的至少一部分即可,对其长度没有特别限 定。即,本发明的开放区域能够根据滑动拉锁的用途等仅在牙列的一部分区域形成,或也可 以遍及滑动拉锁的牙列全长形成。 例如, 一般,隐形滑动拉锁若滑动拉锁整体的啮合强度弱,则容易从布带表面侧看 见牙列,隐蔽性不好。因此,例如在本发明的滑动拉锁作为隐形滑动拉锁构成的情况下,为 了利用分离起点部将开放区域内的啮合强度设定在所希望的大小,同时,获得所希望的隐 蔽性,而要求在滑动拉锁整体确保高的啮合强度,所以,优选开放区域仅在牙列的一部分区 域形成。 这种情况下,通过在牙列以规定的间距配置上述分离起点部,能够精度良好、稳定
地控制开放区域的啮合强度。另外,由于若以规定的间距配置分离起点部,则配置在开放区
域内的各正常啮合部的长度也相等,所以,能够更迅速且顺畅地进行牙列的分离。 另外,在本发明的滑动拉锁中,若上述牙列由连续的拉锁牙形成,则例如在牙列分
离时,即使若干牙裂开,相邻的牙彼此也相互连结,所以,能够防止牙从滑动拉锁飞散。 另一方面,若上述牙列由一体成形在拉锁带上的单独拉锁牙形成,则各拉锁牙向
拉锁带的安装容易,另外,能够在开放区域内的规定的位置轻易且切实地形成非啮合部或
弱啮合部。 本发明中,上述非啮合部可以通过排除拉锁牙的头部来构成。另外,上述弱啮合部可以通过排除拉锁牙的上述头部的一部分来构成。再有,上述非啮合部还可以通过从布带 侧缘部排除拉锁牙本身来构成。通过用这样的手段形成非啮合部或弱啮合部,能够在开放 区域内轻易地配置多个分离起点部。另外,在开放区域受到了规定的大小以上的力时,能够 切实地产生牙列的分离。 另外,本发明中,配置在开放区域内的各分离起点部也可以通过在能够配置一个 拉锁牙的区域形成非啮合部或弱啮合部来构成,或者,还可以在能够配置连续的两个以上 的拉锁牙的区域形成非啮合部或弱啮合部来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滑动拉锁中,若仅在一个半边拉锁的上述牙列上形成上述分离起 点部的情况下,则在制造滑动拉锁时,能够轻易且高精度地进行分离起点部的形成,再有, 形成分离起点部的间隔(非啮合部或弱啮合部的间距)的控制也容易。 特别是,本发明的滑动拉锁通过形成为将上述开放区域的平均横拉强度控制在 100N以上300N以下,能够适合用于收容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即,若开放 区域的平均横拉强度在100N以上,尤其是150N以上,则例如即使开放区域内的分离起点部 从拉锁外表面侧由于指尖等受到推压力、拧搓,牙列也不会在各分离起点部轻易地分离,能 够稳定地维持左右牙列的啮合状态。另外,若开放区域的平均横拉强度在300N以下,尤其 是200N以下,则例如在侧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时,能够通过该气囊的膨胀压,将牙列从各 分离起点部切实地分离。 这种情况下,虽然依靠各拉锁牙的形状、大小,但是,优选上述分离起点部按照每 十个或不足十个的个数的拉锁牙形成。据此,能够将牙列的开放区域的平均横拉强度控制 在适合作为座椅罩的范围内(例如100N以上,300N以下,尤其是150N以上200N以下)。
另外,若本发明的滑动拉锁作为隐形滑动拉锁形成,则在将该隐形滑动拉锁缝合 到座椅罩时,能够将滑动拉锁本身遮蔽,以便不会从座椅表面侧看到。据此,能够提高车辆 用座椅的美观性。 再有,由于若为覆盖在开口部安装了上述那样的有关本发明的滑动拉锁的座椅 罩,并内设有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则能够将滑动拉锁的开放区域的啮合强度控制得 妥当,所以,例如在侧气囊装置没有动作的通常时,即使乘员用指尖推压或拧搓滑动拉锁, 也能够防止牙列非有意地分离,能够稳定地维持左右牙列的啮合状态。 另外,在侧气囊装置动作了时,滑动拉锁由于受到气囊的膨胀压,能够从配置在牙 列的开放区域内的多个分离起点部使牙列的分离大致同时产生。据此,能够切实且迅速地 将开放区域内的牙列分离。因此,能够使气囊瞬间且顺畅地膨胀展开,同时,能够使滑动拉 锁对气囊的展开时间、展开行动的影响极小。


图1是表示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的概略后视图。
图2是将该滑动拉锁的分离起点部局部地放大,模式地表示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3是模式地表示该滑动拉锁的左右的牙啮合时的分离起点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使用了该滑动拉锁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5是将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滑动拉锁的分离起点部局部地放大来表 示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10
图6是模式地表示该滑动拉锁的左右牙列啮合时的分离起点部的状态的主要部 位放大图。 图7是表示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的概略主视图。 图8是模式地表示该滑动拉锁的左右的牙啮合时的分离起点部的状态的主要部 位纵剖视图。 图9是仅将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滑动拉锁的拉锁牙放大来表示的主要 部位放大图。 图10是表示有关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的概略主视图。 图11是将有关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滑动拉锁的牙安装部放大来表示的主要 部位放大图。 图12是仅将有关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的拉锁牙放大来表示的主要部位放大 图。 图13是说明进行拉锁链的横拉强度试验时,夹持器所把持的位置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求出的实施例1实施例5以及比较例1的各拉锁链的开放区域中的 平均啮合强度的结果的图表。 图15是表示求出的实施例6 实施例10以及比较例2的各拉锁链的开放区域中 的平均啮合强度的结果的图表。 图16是表示求出的实施例11 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3的各拉锁链的开放区域 中的平均啮合强度的结果的图表。 图17中,图17(a)是表示以往的滑动拉锁的俯视图,图17(b)是表示该滑动拉锁 的连结连杆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18中,图18(a)是表示以往的滑动拉锁所具备的单独拉锁牙的表面侧的立体 图,图18(b)是表示该单独拉锁牙的里面侧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在该滑动拉锁中,左右的拉锁牙啮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该滑动拉锁的牙列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1':隐形滑动拉锁;2 :半边拉锁;3 :拉锁带;3a :布带主体部;3b :牙安装部;4 : 拉锁牙;5 :牙列;6 :拉头;7 :正常啮合部;8,8':分离起点部;9 :非啮合部;10 :弱啮合部; 11 :底纬线;12 :底经线;13 :上固定用经线;14 :下固定用经线;15 :紧固用经线;16 :定位 用经线;17 :开放区域;19 :夹持器;19a :第一布带把持位置;19b :第二布带把持位置;19c : 第三布带把持位置;21 :啮合头部;22 :上脚部;23 :下脚部;24 :连结部;25 :切断端面;26 : 突出部;31, 31':滑动拉锁;32 :半边拉锁;33 :拉锁带;34, 34':拉锁牙;35 :牙列;36 :拉头; 37 :正常啮合部;38,38':分离起点部;39,39':非啮合部;41 :芯绳;42 :缝合线;51,51': 滑动拉锁;52 :半边拉锁;53 :拉锁带;54 :拉锁牙;55 :牙列;57 :正常啮合部;58, 58':分离 起点部;59 :第一非啮合部;60 :第二非啮合部;61 :芯绳部;62 :脚部;63 :颈部;64 :啮合头 部;71 :滑动拉锁;74 :拉锁牙;78 :分离起点部;79 :弱啮合部;81 :啮合头部;82 :上脚部; 83 :下脚部;84 :突起部;85 :连结线;86 :凹部;91 :车辆用座椅;92 :侧气囊装置;93 :座椅 坐垫;93a :座椅罩;94 :座椅背;94a :座椅罩。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一面参照附图,一面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另外,本发明并 不受下面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制,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且能够达 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有关第一 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均是针对仅在开放区域内的一方的牙 列上形成分离起点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中,例如也可以在开放区域内的左右 两方的牙列配设分离起点部。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有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这里,图1是表示有关第一实 施方式的滑动拉锁的概略后视图。图2是将该滑动拉锁的分离起点部局部地放大,模式地 表示的主要部位放大图,图3是模式地表示该滑动拉锁的左右的牙啮合时的分离起点部的 状态的剖视图。 另外,图2、图3等中,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的特征,相对细致地表示纬线以及各种
经线,另外,粗略地表示织入构造(织物组织)。但是,实际上,考虑作为滑动拉锁的功能,各
种的纬线以及经线使用所需要的粗度的线条,另外,织物组织致密地构成。 图1所示的滑动拉锁1是作为以安装到车辆用座椅罩上时不会从座椅表面侧看到
牙列5的方式构成的隐形织入滑动拉锁来形成的。该滑动拉锁1具备左右一对半边拉锁2
和拉头6,所述左右一对半边拉锁2沿布带长度方向将线圈状的拉锁牙4分别织入织制的左
右的拉锁带3,所述拉头6使由拉锁牙4形成的左右的牙列5啮合、脱离。此时,作为上述拉
头6,可以使用与以往的隐形滑动拉锁中使用的一般的拉头相同的拉头。 上述拉锁带3具有布带主体部3a和形成在该布带主体部3a的侧缘,并织入有牙
列5的牙安装部3b。该拉锁带3的织物组织是通过使导纱梳栉往复运动,将底纬线纬入在
经线开口内而形成的,布带主体部3a用由双线构成的底纬线ll和底经线12织制。 另外,拉锁带3的牙安装部3b由在各牙4的上脚部的上面侧在经方向行走的上固
定用经线13、在各牙4的下脚部的下面侧在经方向行走的下固定用经线14、以在牙4的上
下脚部22、23间交错的方式在经方向行走的紧固用经线15、为对上下固定用经线13、14的
纬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而配置的定位用经线16、从布带主体部3a纬入的底纬线11构成。 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拉锁带3的布带主体部3a以及牙安装部3b上配置的底纬线
11以及各种经线12 16的各单线,使用具有330分特的粗度的聚酯加工线。另外,本发明
中,对拉锁带3的织物组织、纬线以及经线的粗度、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滑动拉锁
的用途、拉锁牙的尺寸等恰当地变更。 上述牙列5是使用线圈状的连续牙4构成,所述线圈状的连续牙4是通过利用冲 压以规定的间隔推压聚氨酯、聚酯等合成树脂制单丝,形成啮合头部,然后,通过巻绕成线 圈状而形成的。另外,该线圈状的连续牙4是通过在被安装在拉锁带3的牙安装部3b后, 在后述的非啮合部9加工规定部位的牙4而形成的。 在该牙列5的一部分设置在受到了比规定大的力时,不必使拉头6滑动,就能使处 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牙4分离的开放区域17(参照图4)。该开放区域17沿牙列5的布带 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长度设置。 另外,开放区域17的位置以在滑动拉锁1被安装到搭载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
12椅的座椅罩上时,与气囊鼓出用开口部的位置对应的方式配置,该开放区域17的布带长度 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气囊鼓出用开口部长。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滑动拉锁1的全长设定为60 80cm,开放区域 17被设置在该滑动拉锁1的沿布带长度方向的30 40cm的牙列区域。进而,该开放区域 17的配设位置被设定在当构成了后述那样的图4的车辆用座椅91时,面对侧气囊装置92 的位置。 另外,在牙列5的开放区域17内,在右侧的牙列5上,交替地配置着左右的牙4交 替有规则地啮合的正常啮合部7和将牙4的头部切除,作为非啮合部9形成的分离起点部 8。上述正常啮合部7如图2所示,由多个牙4构成,所述多个牙4具有啮合头部21、从啮合 头部21延伸设置的上下脚部22、23、将上下脚部22、23的各延伸端部与在布带长度方向的 前后相邻的牙4的上下脚部22、23的任意一个连结的连结部24。 另一方面,上述分离起点部8由通过将形成上述的正常啮合部7的牙4的啮合头 部21切除而形成的非啮合部9构成,在成为该非啮合部9的牙4的上下脚部22、23的前端 部,形成切断端面25。据此,在封闭了滑动拉锁1的左右牙列5时,由于构成各分离起点部 8的牙4没有与对方的牙4的啮合头部21啮合,所以,能够降低左右的牙列5的啮合强度。 另外,开放区域17内的左侧的牙列5没有分离起点部,仅由构成正常啮合部7的牙4形成。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上述非啮合部9形成的分离起点部8为了使牙列5的开 放区域17中的平均啮合强度在150N以上200N以下,而仅在右侧的牙列5上按照每十个牙 配置。另外,本发明中,形成在牙列5上的分离起点部8的间距数没有被特别限定,能够根 据各牙的尺寸、所要求的啮合强度的大小等任意地设定。另外,分离起点部8若与正常啮合 部7交替地配置,则也可以不按规定的间距配置,若有必要,也可以随机地配置在开放区域 17内。 另一方面,形成开放区域17以外的牙列5的各牙具有与构成上述正常啮合部7的 牙4相同的形状,以左右的牙4交替有规则地啮合的方式形成。因此,开放区域17以外的 牙列5中的平均啮合强度比开放区域17内高。 这样的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1可以用下述那样的方法轻易地制造。 即,首先,一面将通过冲压而成形的线圈状的连续牙在啮合头部21朝向拉锁带3的内侧的 状态下,在织制拉锁带3的同时,织入、安装于牙安装部3b,一面进行拉锁带3的织制。
在织制了拉锁带3后,将牙安装部3b侧U字状折返,在使牙列5的啮合头部21从 U字状折返部向外方突出的状态下,进行热固。据此,得到不能从布带表面侧看到牙列5的 隐形滑动拉锁用的半边拉锁2。 接着,通过按照每个规定间距切除配置在右侧的牙列5的开放区域17内的牙4的 啮合头部21,形成成为分离起点部8的非啮合部9,然后,通过将拉头6插通所得到的半边 拉锁2的左右牙列5,得到隐形滑动拉锁1。 这样,通过制造隐形滑动拉锁l,不必对现有的隐形滑动拉锁的制造设备进行改 造,仅通过追加将牙4的啮合头部21切除的工序,即可轻易地得到上述隐形滑动拉锁1。因 此,能够防止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1的制造中的成本大幅提高。
在具有上述那样结构的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1中,如上所述,通过 以规定的间距将切除牙4的啮合头部21而形成的非啮合部9作为分离起点部8配置,能够将开放区域17中的平均啮合强度控制在100N以上300N以下,尤其是150N以上200N以下 的范围内。 据此,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1能够恰当地用于图4所示那样的内部 安装了侧气囊装置92的车辆用座椅91的座椅罩开口部。另外,该图4所示的车辆用座椅 91具有座椅坐垫(座部)93和座椅背(靠背部)94。另外,这些座椅坐垫93、座椅背94分 别具备将发泡性合成树脂成形为规定形状的未图示出的缓冲部件和覆盖该缓冲部件的表 面的座椅罩93a、94a。特别是在将车辆用座椅罩94a在套在座椅背94后,通过使拉头6滑 动,将本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1封闭,能够漂亮地覆盖座椅背94的缓冲部件。
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1中,如上所述,牙列5的全长设定为 60 80cm,在该牙列5上,将上述开放区域17设置在与侧气囊装置92相面对的长度30 40cm的区域。再有,开放区域17中的平均啮合强度在100N以上,而且,各分离起点部8为 了例如乘员的指尖不会进入而由一个非啮合部9形成。 因此,例如即使乘员从罩表面侧用指尖推压或拧搓隐形滑动拉锁1的啮合的牙列 5,也能够防止左右的牙列5非有意地分离,能够稳定地维持牙列5的啮合状态。
另外,该隐形滑动拉锁1中,牙列5的开放区域17中的平均啮合强度在300N以下, 而且,在牙列5的开放区域17内设置多个分离起点部8。因此,在侧气囊装置92动作,其气 囊膨胀展开时,通过由气囊的膨胀压推压设置在牙列5的一部分上的整个开放区域17,能 够从多个分离起点部8同时产生牙列5的分离。 据此,能够迅速且切实地将开放区域17内的牙列5分离,能够使气囊瞬间且顺畅 地膨胀展开。因此,能够使滑动拉锁1对侧气囊装置92中的气囊的展开时间、展开行动的 影响极小。另外,这种情况下,牙列5的开放区域17以外的部分还能够通过开放区域17分 离,而根据需要从开放区域17侧的端部依次分离。 另外,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1中,例如即使在受到气囊的膨胀压,左 右的牙列5分离时,若干的牙4受到分离产生的冲击而裂开,也由于牙列5是由连续牙构 成,所以,能够防止牙的碎片飞散。因此,由于不存在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裂开的牙的碎片 向乘员飞散的情况,所以,能够更切实地确保乘员的安全性。 此外,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1能够得到在缝合到座椅罩94a上时,不
会从布带表面侧看到牙列5地进行遮蔽、保护这样的隐形滑动拉锁特有的防护性、隐蔽性,
能够提高车辆用座椅的美观性、耐久性。特别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l由于在牙
列5的开放区域17内以规定间距配置由一个非啮合部9构成的分离起点部8,所以,还不存
在牙列的防护性、隐蔽性局部降低的情况,能够稳定地遮蔽或保护牙列5。 另外,上述说明中,对将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隐形滑动拉锁1用于车辆用座椅91
的座椅罩94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就有关本发明的滑动拉锁的用途而言,并不限定于
这样的车辆用座椅罩,能够用于各种物品,特别是,适合用于对滑动拉锁要求某种特定的啮
合强度的物品。 例如,在汽车中,在顶棚部的左右两侧部,从前挡风玻璃一直到后挡风玻璃配置被 称为车顶内衬的部件,在该车顶内衬内搭载着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头部的头部 保护用气囊装置。有关本发明的滑动拉锁还适合用于在装备于这样的车顶内衬内的头部 保护用气囊装置中,对按规定的顺序有规则地折叠的气囊的形状进行保持的管状的气囊罩等。 据此,在通常时,由于安装在气囊罩上的本发明的滑动拉锁以规定的啮合强度封 闭,所以,气囊的折叠形状能够由该气囊罩恰当地保持。另外,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由于 本发明的滑动拉锁像上述那样受到气囊的膨胀压,迅速开放,所以,能够使气囊瞬间膨胀展 开。 另外还有,本发明的滑动拉锁还适合用于通过二氧化碳气体等气密袋(浮力袋)
膨胀的气体膨胀式的救生衣(救生背心)。即,在一般的气体膨胀式的救生衣内收容着产生
气体的小型高压储气瓶和通过该小型高压储气瓶产生的气体膨胀的气密袋。 因此,若在救生衣的收容着气密袋的部分安装本发明的滑动拉锁,则在使小型的
高压储气瓶产生气体时,滑动拉锁受到气密袋的膨胀压,迅速开放,能够使气密袋顺畅地膨
胀。再有,安装了本发明的滑动拉锁的救生衣还可以得到能够轻易地进行气密袋、小型高压
储气瓶的更换作业等的优点。 接着,一面参照图5以及图6,一面说明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隐形滑动拉 锁。这里,图5是将有关该变形例的隐形滑动拉锁的分离起点部局部地放大来表示的主要 部位放大图,图6是模式地表示该滑动拉锁的左右牙列啮合时的分离起点部的状态的主要 部位放大图。 另外,在下面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二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以及 它们的参考图中,对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的部件 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因此,省略该部件的说明。 在成为图5所示的变形例的隐形滑动拉锁l'中,在牙列5的开放区域内以规定的 间距配置的分离起点部8'由弱啮合部10构成,所述弱啮合部10是通过从构成正常啮合部 7的牙4将啮合头部的一部分排除而形成的。S卩,在该变形例中,构成分离起点部8'的弱啮 合部10在牙4的啮合头部21的前端没有设置向布带长度方向的前后突出的突出部26而 形成。 通过替代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配设在滑动拉锁1上的非啮合部9,形成这样的弱 啮合部10,在将左右的牙列5啮合时,如图6所示,虽然构成各分离起点部8'的牙4进入对 方的相邻的牙4的啮合头部21间并啮合,但是,由于在该牙4的啮合头部21不具有突出部 26,所以,能够削弱左右牙列5的啮合强度。因此,例如在受到了气囊的膨胀压等规定的大 小以上的推压力时,能够从该分离起点部8'轻易地进行牙列5的分离。
另夕卜,由这样的弱啮合部10形成的分离起点部8'由于像上述那样,牙列5啮合时 进入对方的牙4的啮合头部21间,所以,即使在设置分离起点部8'的部分,也能够使该牙 列5的啮合形态与正常啮合部7的啮合形态同样稳定。据此,在滑动拉头6时,在开放区域 内不会感到拉头6钩挂牙列5那样的不协调感,能够顺畅地进行拉头6的滑动操作。
若为将基于上述那样的弱啮合部10的分离起点部8'配置在开放区域内的隐形滑 动拉锁l',则能够例如通过改变分离起点部8'的间距数等,来控制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 强度。因此,有关该变形例的隐形滑动拉锁l'以将其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控制在 100N以上300N以下的范围内的方式形成,据此,能够得到与有关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 拉锁1相同的效果,能够适合用于内设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开口部。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关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这里,图7是表示有关第二实 施方式的通常类型的滑动拉锁的概略主视图。图8是模式地表示该滑动拉锁的左右的牙啮 合时的分离起点部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图7所示的通常类型的滑动拉锁31具备左右一对半边拉锁32和拉头36,所述左 右一对半边拉锁32沿布带长度方向,将线圈状的拉锁牙34分别缝合在由底纬线和底经线 织制而成的左右的拉锁带33的布带侧缘部,所述拉头36使左右的牙列35啮合、脱离。另 外,对上述拉锁带33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能够缝合拉锁牙34的各种布带。
上述拉锁牙34是通过在利用冲压以规定的间隔推压聚氨酯、聚酯等合成树脂制 单丝,形成啮合头部后,巻绕成线圈状而形成的。该线圈状拉锁牙34在其内部插通有芯绳 41,通过缝纫线42的双线链式缝合,缝合在拉锁带33的侧缘部上。 在该牙列35的一部分设置不必使拉头36滑动,而是在受到了比规定大的力时,能 够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牙34分离的开放区域。该开放区域沿牙列35的布带长度方向 以规定的长度设置。 另外,在牙列35的开放区域内,在右侧的半边拉锁32上,交替地配置着左右的牙 34交替有规则地啮合的正常啮合部37和将牙34的啮合头部21切除,作为非啮合部39形 成的分离起点部38。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分离起点部38通过在将线圈状拉锁牙34缝合 在拉锁带33后,将构成分离起点部38的牙34的啮合头部21切除而形成,在该牙34的上 下脚部22、23的前端部,形成切断端面25。据此,在啮合了滑动拉锁31的左右牙列35时, 由于构成各分离起点部38的牙34没有与对方的牙34的啮合头部21啮合,所以,能够降低 牙列35的啮合强度。 此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牙列35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在100N以 上300N以下,而仅在右侧的牙列35上按照每十个牙配置由非啮合部39形成的分离起点部 38。另外,就有关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31而言,也能够通过改变在开放区域内形成 的分离起点部38的间距,来控制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31中,牙列35的开放区域中的 平均啮合强度在100N以上,而且,各分离起点部38为了例如乘员的指尖不会进入而由一个 非啮合部39形成。因此,即使用指尖推压或拧搓啮合着的牙列35,也能够防止左右的牙列 35非有意地分离,能够稳定地维持牙列35的啮合状态。 另外,该滑动拉锁31中,牙列35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在300N以下,而 且,在牙列35的开放区域内设置多个分离起点部38。因此,由于牙列35的整个开放区域受 到气囊的膨胀压等那样规定的推压力,从多个分离起点部38同时产生牙列35的分离。据 此,能够迅速且切实地将开放区域内的牙列35分离。因此,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 31也适合用于内设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的开口部。 图9是仅将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滑动拉锁31'的拉锁牙34'放大来表示。 该图9所示的拉锁牙34'是通过在利用冲压以规定的间隔推压合成树脂制单丝,形成啮合 头部后,使之屈曲成锯齿状而形成的。将该锯齿状的拉锁牙34'在将拉锁带插入其上下脚 部22、23之间并夹持的状态下,使用缝合线缝合在该拉锁带上,据此,形成左右一对半边拉 锁。 然后,从该得到的半边拉锁切除规定部位的牙34'的啮合头部21,形成由多个非啮合部39'构成的分离起点部38',据此,能够得到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被控制在所 需要的范围内的滑动拉锁31'。 通过像这样替代有关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31的线圈状拉锁牙34,使 用锯齿状的拉锁牙34',构成滑动拉锁31',也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关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这里,图10是表示有关第三 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的概略主视图。 图10所示的滑动拉锁51具备在拉锁带53的布带侧缘部一体成形有多个单独拉 锁牙54的左右一对半边拉锁52和使左右的牙列55啮合、脱离的未图示出的拉头。
上述拉锁带53具有形成在相对的侧端缘的芯绳部61,在该拉锁带53的含有芯绳 部61的牙安装部,通过射出成形沿布带长度方向成列设置合成树脂制的拉锁牙54,形成牙 列55。这种情况下,各拉锁牙54具有夹持芯绳部61,固定在拉锁带53上的脚部62、从脚 部62以勒紧的方式在布带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颈部63和在颈部63的前端侧形成为长圆 形状的啮合头部64。 另外,在配置在牙列55的一部分的开放区域内,交替地配置正常啮合部57和通过 省略牙54的形成来作为第一非啮合部59形成的分离起点部58。此时,上述分离起点部58 在右侧的半边拉锁52上,按每10个牙配置。通过以规定间距配置基于这样的第一非啮合 部59的分离起点部58,能够使牙列55的啮合强度降低,将牙列55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 合强度控制在100N以上300N以下。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分离起点部58例如可以在通过使用金属模,在拉锁 带53上射出成形多个拉锁牙54时,使用在成为分离起点部58的位置没有设置拉锁牙54 的模腔的金属模进行射出成形来轻易地形成。 若是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有关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51,则与上述的第一以及第 二实施方式同样,即使用指尖推压或拧搓啮合着的牙列55,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左右的牙列 55非有意地分离,能够稳定地维持牙列55的啮合状态。 另外,由于牙列55的整个开放区域受到气囊的膨胀压等那样规定的推压力,能够 迅速且切实地将开放区域内的牙列55分离。因此,有关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51也能 够适合用于内设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的开口部。 图11是将有关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滑动拉锁51'的牙安装部放大来表示。在 该图11所示的滑动拉锁51'上形成的分离起点部58'并非像有关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拉 锁51那样由省略牙54的形成的第一非啮合部59构成,而是由没有形成牙54的颈部63以 及啮合头部64,仅具有脚部62的第二非啮合部60构成。 由这样的第二非啮合部60形成了分离起点部58'的滑动拉锁51'能够得到与有 关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51相同的效果。此外,该滑动拉锁51'由于将脚部62 配置在分离起点部58'上,所以,例如在左右的牙列55啮合时,与设置了上述的第一非啮合 部59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设置了第二非啮合部60的部分的啮合形态稳定。据此,在使拉头 在牙列55上滑动时,能够更顺畅地进行拉头的滑动操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有关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这里,图12是仅将有关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的拉锁牙放大来表示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12所示的滑动拉锁71具备在拉锁带的布带侧缘部缝合有拉锁牙74,并形成牙
列的左右一对半边拉锁和使左右的牙列啮合、脱离的未图示出的拉头。 构成左右的牙列的拉锁牙74具有在布带长度方向具备突起部84的啮合头部81
和从啮合头部81相互平行地延伸设置的上下脚部82、83,侧视时呈U字状。另外,这些各拉
锁牙74在上下脚部82、83的端部插通有连结线85,所有的拉锁牙74以相互连结的状态被
缝合在拉锁带53上。 再有,在各拉锁牙74的上下脚部82、83上,与连结线85相比在布带侧端缘侧,形 成用于收容在缝合拉锁牙74时的未图示出的缝合线的凹部86。据此,能够用缝合线将各拉 锁牙74稳定地缝合在规定的位置,同时,能够防止在拉头滑动时,缝合线和拉头擦刮,产生 缝合线被切断的情况。 另外,在牙列的一部分设置开放区域,为使该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在100N 以上300N以下,在开放区域内的右侧的牙列以规定的间距配置分离起点部78。第四实施方 式中,上述分离起点部78由因从拉锁牙74的啮合头部81省略了突起部84的形成而形成 的弱啮合部79构成。 即使是这样的有关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拉锁71,也与上述的第一 第三实施方式 同样,即使用指尖推压或拧搓啮合着的牙列,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左右的牙列非有意地分离, 能够稳定地维持其啮合状态。另外,由于牙列的整个开放区域受到气囊的膨胀压等那样规 定的推压力,能够迅速且切实地将开放区域内的牙列分离。
实施例 下面,就本发明举出实施例,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5以及比较例1) 首先,为了调查有关本发明的滑动拉锁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作为其测 定样本,准备例如图l所示那样的在开放区域内以规定的间距数配置了分离起点部8的多 个隐形滑动拉锁用拉锁链(实施例1 实施例5)和没有配置分离起点部的以往的隐形滑 动拉锁用拉锁链(比较例l)。 在实施例1 实施例5以及比较例1的拉锁链中,左右的拉锁带3的侧缘部侧U 字状折返,将线圈状的拉锁牙4以使其啮合头部从U字状折返部向外方突出的状态缝合在 其布带侧缘部,形成左右的牙列5。此时,实施例1 实施例5以及比较例1的拉锁链的链 宽度均设定为5 6mm。 再有,实施例1 实施例5的拉锁链在牙列5的一部分具有开放区域,在该开放区 域内的单方的牙列5上,形成由切除了拉锁牙4的啮合头部的非啮合部9构成的分离起点 部8。此时,分离起点部8在实施例1中按每60间距(约100. 8mm)形成,在实施例2中按 每30间距(约50. 4mm)形成,在实施例3中按每15间距(约25. 2mm)形成,在实施例4中 按每10间距(约16. 8mm)形成,在实施例5中按每5间距(约8. 4mm)形成。另一方面,比 较例1的拉锁链形成为在牙列的开放区域内完全没有设置分离起点部。
接着,通过对所准备的实施例1 实施例5以及比较例1的各拉锁链进行下述那 样的链横拉强度试验,求出各拉锁链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
在该链横拉强度试验中,首先,通过固定拉锁链的布带长度方向的前端部和后端 部,将拉锁链保持为没有松弛,进而,用左右一对夹持器19分别把持左右拉锁带3的规定位 置。接着,通过使把持了拉锁带3的左右的夹持器19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来逐渐对啮 合状态的左右牙列5施加负荷。然后,通过测定在拉锁链上产生了牙列5的分离时的负荷, 来求出夹持器19所把持的位置的牙列5的啮合强度。 此时,保持器19对拉锁带3的把持宽度(布带长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25. 4mm。 另外,夹持器19把持拉锁带3的位置相对于一个分离起点部8,如图13所示,在布带长度方 向设定在三个部位,即,作为设有分离起点部8的位置的第一布带把持位置19a、作为该分 离起点部8和离开规定间距而形成的相邻的分离起点部8的中间位置的第二布带把持位置 19b以及作为第一布带把持位置19a和第二布带把持位置19b的中间位置的第三布带把持 位置19c,在各个布带把持位置19a 19c,求出牙列的啮合强度。 然后,针对实施例1 实施例5以及比较例1的各测定样本,对开放区域内的五个 分离起点部进行这样的横拉强度试验。据此,针对各拉锁链,求出了共十五个部位的布带把 持位置的牙列的啮合强度。另外,就比较例的拉锁链而言,由于没有配置分离起点部,所以, 在开放区域内的任意的共十五个部位的位置求出牙列的啮合强度。 再有,在针对各拉锁链,在十五个部位的布带把持位置求出啮合强度后,计算这些 十五个啮合强度的平均,以此,算出各拉锁链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这样求出的实 施例1 实施例5以及比较例1的各拉锁链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的结果一并显示 在图14的图表中。 另外,该图14的图表中,令图标表示在上述第一布带把持位置测定的啮合强
度,X图标表示在上述第二布带把持位置测定的啮合强度,再有,+图标表示在上述第三布 带把持位置测定的啮合强度。 如图14所示,若比较实施例1 实施例5的各拉锁链中的开放区域的平均啮合强
度,则能够确认由于配设在开放区域内的分离起点部的间距改变,开放区域的平均啮合强
度变化。由此可以判断出,有关本发明的隐形滑动拉锁通过任意地改变分离起点部的间距,
能够轻易地将滑动拉锁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控制在所希望的范围。 另外,从图14所示的结果可知,分离起点部的间距在15间距以下的实施例3 实
施例5的拉锁链中,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在100N以上300N以下的范围内,特别是,
实施例4以及实施例5的样本平均啮合强度在150N以上200N以下的范围内。因此,具备
实施例3 实施例5的拉锁链的隐形滑动拉锁能够适合用于内设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
椅的座椅罩的开口部。 另一方面,以往的隐形滑动拉锁中使用的比较例1的拉锁链由于开放区域中的平 均啮合强度达到约700N过高,所以,例如即使整个开放区域受到气囊的膨胀压等那样的规 定的推压力,左右的牙列也难以分离。因此,能够看出比较例1的拉锁链并不适合在内设了 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的开口部使用的隐形滑动拉锁。
(实施例6 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2、3) 接着,作为测定样本,准备例如图7所示那样的在开放区域内分别以规定的间距 数配置了分离起点部的多个通常类型的滑动拉锁用拉锁链(实施例6 实施例14)和没有 配置分离起点部的以往的通常类型的滑动拉锁用拉锁链(比较例2、3)。
在实施例6 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2、3的拉锁链中,在织制的左右的拉锁带33 的布带侧缘部,沿布带长度方向分别缝合线圈状的拉锁牙34,形成左右的牙列35。此时,就 实施例6 实施例10以及比较例2的拉锁链而言,其链宽度均设定为6 7mm。另一方面, 就实施例11 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3的拉锁链而言,安装比实施例6 实施例10以及比 较例2尺寸小的拉锁牙,其链宽度均设定为4 5mm。 另外,实施例6 实施例10的拉锁链在牙列35的一部分具有开放区域,在该开放 区域内,由切除了啮合头部的非啮合部39构成的分离起点部38在实施例6中按每60间距 (约110. 4mm)形成,在实施例7中按每30间距(约55. 2mm)形成,在实施例8中按每15间 距(约27. 6mm)形成,在实施例9中按每10间距(约18. 4mm)形成,在实施例10中按每5 间距(约9. 2mm)形成。另一方面,比较例2的拉锁链形成为在牙列的开放区域内完全没有 设置分离起点部。 再有,实施例11 实施例14的拉锁链也在牙列35的一部分具有开放区域,在该 开放区域内,由切除了啮合头部的非啮合部39构成的分离起点部38在实施例11中按每80 间距(约100. 8mm)形成,在实施例12中按每40间距(约50. 4mm)形成,在实施例13中按 每20间距(约25. 2mm)形成,在实施例14中按每10间距(约12. 6mm)形成。另一方面, 比较例3的拉锁链形成为在牙列的开放区域内完全没有设置分离起点部。
接着,通过对所准备的实施例6 实施例10以及比较例2的各拉锁链进行上述的 链横拉强度试验,求出各拉锁链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另外,对实施例11 实施 例14以及比较例3的各拉锁链也进行同样的链横拉强度试验。这样得到的实施例6 实 施例10以及比较例2的各拉锁链中的开放区域的平均啮合强度的结果一并显示在图15的 图表中,另外,实施例11 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3的各拉锁链中的开放区域的平均啮合强 度的结果一并显示在图16的图表中。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能够确认由于配设在开放区域内的分离起点部的间距改 变,开放区域的平均啮合强度变化。由此可以判断出,有关本发明的通常类型的滑动拉锁通 过任意地改变分离起点部的间距,能够轻易地将滑动拉锁的开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控 制在所希望的范围。 另外,从图15以及图16所示的结果可知,由于实施例9、10、13、14的拉锁链中,开
放区域中的平均啮合强度在100N以上300N以下的范围内,所以,具备该拉锁链的通常类型
的滑动拉锁能够适合用于内设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的开口部。 另一方面,用于以往的滑动拉锁的比较例2以及比较例3的拉锁链开放区域中的
平均啮合强度分别达到大约1000N以及大约600N过高。因此,能够看出这些拉锁链并不适
合在内设了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罩的开口部使用的滑动拉锁。
20
权利要求
一种滑动拉锁,所述滑动拉锁(1、1’、31、31’、51、51’、71)具备左右一对半边拉锁(2、32、52)和拉头(6、36),该一对半边拉锁(2、32、52)在左右一对拉锁带(3、33、53)的布带侧缘部,沿布带长度方向安装具有头部(21、64、81)以及脚部(22、23、62、82、83)的多个拉锁牙(4、34、34’、54、74),并形成牙列(5、35、55);该拉头(6、36)使左右的上述牙列(5、35、55)啮合、脱离,上述牙列(5、35、55)在至少一部分具有能够不依靠上述拉头(6、36),而是通过规定的力,将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上述拉锁牙(4、34、34’、54、74)分离的开放区域(17),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上述牙列(5、35、55)在上述开放区域(17)内,具有正常啮合部(7、37、57)和多个分离起点部(8、8’、38、38’、58、58’、78),该正常啮合部(7、37、57)中,左右的上述拉锁牙(4、34、34’、54、74)以规定的形态交替地有规则地啮合,该多个分离起点部(8、8’、38、38’、58、58’、78)处于能够配置至少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上述拉锁牙(4、34、34’、54、74)的牙列区域,由没有与对方的上述拉锁牙(4、34、34’、54)啮合的非啮合部(9、39、39’、59、60)或比上述正常啮合部(7)弱地与对方的上述拉锁牙(4、74)啮合的弱啮合部(10、79)形成,上述正常啮合部(7、37、57)和上述分离起点部(8、8’、38、38’、58、58’、78)在上述开放区域(17)内交替地配置。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分离起点部(8、8'、38、38'、58、 58'、78)按照规定的间距配置在上述牙列(5、35、55)上。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牙列(5、35)是安装通过冲压 而成形的合成树脂制的连续拉锁牙(4、34、34')而形成的。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牙列(55)是将一体成形在拉 锁带(53)上的单独拉锁牙(54、74)成列设置而形成的。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非啮合部(9、39、39'、60)是排 除上述拉锁牙(4、34、34'、54)的上述头部(21、64)而构成的。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弱啮合部(10、79)是排除上述 拉锁牙(4、74)的上述头部(21、81)的一部分而构成的。
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非啮合部(59)是从上述布带 侧缘部排除上述拉锁牙(54)本身而构成的。
8.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分离起点部(8、8' 、3S、38'、 58、58'、78)仅在一个上述半边拉锁(2、32、52)的上述牙列(5、35、55)上形成。
9.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分离起点部(S、8')按照每十 个或不足十个的个数的上述拉锁牙(4),形成在上述牙列(5)。
10. 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开放区域(17)的 平均横拉强度被控制在100N以上300N以下。
11.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滑动拉锁,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拉锁(1、 1')是以通过将上述拉锁带(3)的侧缘部U字状折返,使上述拉锁牙(4)的头部(21)从U 字状折返部向外方突出地形成,来使上述牙列(5)不会从布带表面侧看到的方式构成的隐形滑动拉锁。
12. —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覆盖在开口部安装了权利要求l至ll中的任一项所 述的滑动拉锁(1、1'、31、31'、51、51'、71)的座椅罩(94a),并内设有侧气囊装置(92)。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滑动拉锁(1、1’、31、31’、51、51’、71)在其牙列(5、35、55)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能够不依靠拉头(6、36),而是通过规定的力使拉锁牙(4、34、34’、54、74)分离的开放区域(17)。另外,至少单方的上述牙列(5、35、55)在上述开放区域(17)内,具有正常啮合部(7、37、57)和由非啮合部(9、39、39’、59、60)或弱啮合部(10、79)形成的多个分离起点部(8、8’、38、38’、58、58’、78),上述正常啮合部(7、37、57)和上述分离起点部(8、8’、38、38’、58、58’、78)在上述开放区域(17)内交替地配置。因此,本发明的滑动拉锁(1、1’、31、31’、51、51’、71)能够通过改变分离起点部(8、8’、38、38’、58、58’、78)的配设个数等来控制开放区域(17)的平均啮合强度。据此,在将该滑动拉锁(1、1’、31、31’、51、51’、71)用于车辆用座椅(91)的情况下,在平常时,稳定地维持啮合状态,另外,在气囊膨胀时,能够从多个分离起点部(8、8’、38、38’、58、58’、78)将牙列(5、35、55)切实且迅速地分离,能够使对气囊的展开时间、展开行动的影响极小。
文档编号A44B19/02GK101765381SQ20088010031
公开日2010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5日
发明者下野武千治, 柳生彰宽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