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和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3469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和口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口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和口罩。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排入空气中,使得空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且对人体的危险性逐渐提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雾霾现象,PM2.5数值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不得不随身携带防雾霾口罩。

现有技术中的防雾霾口罩包括过滤层和两个固定绳。两个固定绳为细长形,且分别设置在过滤层的两端。使用者将两个固定绳固定在耳朵上,过滤层覆盖在人体脸部,使得人体的鼻子和嘴唇包裹在过滤层内。过滤层对人体的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从而实现口罩的防雾霾功能。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口罩直接覆盖在人体脸部,当受到外力或者受到使用者呼吸的作用力,口罩会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和口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受到外力或者受到使用者呼吸的作用力,口罩会产生变形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所述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用于设置口罩,以支撑口罩;所述下支架用于固定在人体脸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架包括呈三角形的上支撑框;所述下支架包括呈三角形的下支撑框;所述上支撑框和所述下支撑框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框和所述下支撑框用于固定口罩的边沿。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框上设置有下支撑件,和/或所述上支撑框上设置有上支撑件。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件包括第一下支撑杆、第二下支撑杆以及第三下支撑杆;所述第一下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二下支撑杆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下支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下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下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下支撑框的一个弯折处连接;所述第一下支撑杆、所述第二下支撑杆和所述第三下支撑杆的连接处向靠近所述上支撑框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下支撑框;

和/或,所述上支撑件包括第一上支撑杆、第二上支撑杆以及第三上支撑杆;所述第一上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二上支撑杆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上支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上支撑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上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上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框的一个弯折处连接;所述第一上支撑杆、所述第二上支撑杆和所述第三上支撑杆的连接处向远离所述下支撑框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上支撑框。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件还包括两个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下支撑杆;两个所述第四下支撑杆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下支撑杆的一端连接,两个所述第四下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撑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支撑杆、所述第二下支撑杆和所述第四下支撑杆均呈弧形,且所述第一下支撑杆、所述第二下支撑杆和所述第四下支撑杆均朝靠近所述上支撑框的方向弯曲。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框上,沿所述上支撑框的周向,设置有环形固定凸起;所述下支撑框上,沿所述下支撑框的周向,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固定凸起配合的环形固定凹槽;所述环形固定凸起与所述环形固定凹槽之间用于设置口罩的边沿。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框的三条边上均设置有一个卡合凸起;所述上支撑框的三条边上均设置有一个与所述卡合凸起相配合的卡合孔。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框远离所述上支撑框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密封件。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口罩,所述口罩包括口罩本体以及如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之间设置口罩本体,以支撑口罩本体。。

本发明中,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口罩设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并且上支架和下支架将口罩支撑开,然后使用者再将下支架固定在人体脸部。

本发明中,由于口罩设置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当受到外力或者受到使用者呼吸的作用力时,由于上支架和下支架的支撑作用,口罩不会产生变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上支架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上支架的左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上支架的轴测图;

图5为图2所示的上支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下支架的主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下支架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

1-上支架; 2-下支架; 11-上支撑框;

12-上支撑件; 13-卡合孔; 14-穿孔;

15-环形固定凸起; 21-下支撑框; 22-下支撑件;

23-卡合凸起; 24-环形固定凹槽; 121-第一上支撑杆;

122-第二上支撑杆; 123-第三上支撑杆; 124-第四上支撑杆;

221-第一下支撑杆; 222-第二下支撑杆; 223-第三下支撑杆;

224-第四下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该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架1和下支架2;上支架1与下支架2固定连接;上支架1与下支架2之间用于设置口罩,以支撑口罩;下支架2用于固定在人体脸部。

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架1和下支架2,口罩设置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间,并且上支架1和下支架2将口罩支撑开,然后使用者再将下支架2固定在人体脸部。

本实施例中,由于口罩设置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间,当受到外力或者受到使用者呼吸的作用力时,由于上支架1和下支架2的支撑作用,口罩不会产生变形。

其中,上支架1和下支架2的材质可以为透明塑料,由于塑料质量较轻,当下支架2固定在人体脸部后,人体头部受到的重力较小,使得固定装置轻便。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上支架的主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下支架的主视图;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支架1包括呈三角形的上支撑框11;下支架2包括呈三角形的下支撑框21;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框11和所述下支撑框21用于固定口罩的边沿。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三角形是指整体上类似三角形结构。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的三角形的弯折处可以为弧形。

本实施例中,将上支架1设置为上支撑框11,下支架2设置为下支撑框21,在使用时,口罩设置在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之间,口罩的边沿固定在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将口罩的边沿固定,从而可使得口罩稳固地固定在上支架1和下支撑架之间。

进一步地,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可以为三角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优选地,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均为三角形。将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设置为三角形,其与口罩的形状一致,从而使得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可与口罩的边沿紧密连接,将口罩固定牢固。同时,也减少下支撑框21覆盖在人体脸部的面积,提高使用者舒适度。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支撑框21上设置有下支撑件22,和/或上支撑框11上设置有上支撑架12。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时,口罩设置在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之间,口罩的边沿固定在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之间,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分别与口罩的两面抵接,从而支撑口罩铺展开,进而使得口罩可以全部覆盖在使用者的鼻部和嘴唇部位,外部空气经过口罩过滤后进入人体鼻腔。

其中,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均为支撑网,外部空气流经支撑网的缝隙处进入口罩,使用者呼出的气体也从支撑网的缝隙处流出,这样可使空气流通顺畅,提高使用者舒适度。

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可以均包括三个或者其他数量的多个支撑杆,优选地,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均包括三个支撑杆。

图7为图6所示的下支架的左视图,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下支撑件22包括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以及第三下支撑杆223;第一下支撑杆221的一端、第二下支撑杆222的一端均与第三下支撑杆223的一端连接;第一下支撑杆221的另一端、第二下支撑杆222的另一端与第三下支撑杆223的另一端分别与下支撑框21的一个弯折处连接;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三下支撑杆223的连接处向靠近上支撑框11的方向凸出于下支撑框21。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三下支撑杆223的连接处朝上支撑框11的方向凸出与下支撑框21,也即,下支撑件22远离上支架1的一面为内凹面,另一面为外凸面,外凸面可将口罩朝向上支撑框11的方向支撑,从而可将口罩充分展开。同时,下支撑件22的内凹面形成的内凹空间可容纳使用者的鼻部和嘴唇部,不会使得鼻部和嘴唇部与下支撑件22接触,阻碍使用者呼吸和说话。

另外,将下支撑件22设置为三个支撑杆,三个支撑杆之间为间隔,外部空气通过口罩后再经过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进入人体鼻腔,或者使用者呼出的空气从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再经过口罩流出。由于支撑件为杆状,支撑件上的间隔比较大,避免支撑件阻碍空气流通,从而可使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使用者舒适度。

其中,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以及第三下支撑杆223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直线形,弧形或者曲线形等等。

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以及第三下支撑杆223的材质可以为透明塑料,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以及第三下支撑杆223与下支撑框21一体式连接,增强连接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中上支架的主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上支架的左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上支架的轴测图;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支撑件12包括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以及第三上支撑杆123;第一上支撑杆121的一端、第二上支撑杆122的一端均与第三上支撑杆123的一端连接;第一上支撑杆121的另一端、第二上支撑杆122的另一端与第三上支撑杆123的另一端分别与上支撑框11的一个弯折处连接;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三上支撑杆123的连接处向远离下支撑框21的方向凸出于上支撑框11。

本实施例中,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三上支撑杆123的连接处朝远离下支撑框21的方向凸出与上支撑框11,也即,上支撑件12靠近下支架2的一面为内凹面,另一面为外凸面。而下支撑件22远离上支架1的一面为内凹面,另一面为外凸面。也即,下支撑件22与上支撑件12向同一方向凸出。口罩位于上支撑件12和下支撑件22之间,这样可使得上支撑件12与下支撑件22与口罩紧密贴合,使得口罩受力对称平衡。同时,也减小了上支架1和下支架2占用的空间,方便使用者携带。

另外,将上支撑件12设置为三个支撑杆,三个支撑杆之间为间隔,外部空气经过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后再经过口罩然后进入人体鼻腔,或者使用者呼出的空气从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再经过口罩流出。由于支撑件为杆状,三个支撑杆之间的间隔比较大,也即上支撑件12上的缝隙比较大,避免上支撑件12阻碍空气流通,从而可使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使用者舒适度。

优选地,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第三上支撑杆123与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第三支撑杆一一对应设置。这样可使口罩受力对称平衡,提高口罩的稳固性。

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下支撑件22还包括两个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下支撑杆224;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的一端均与第三下支撑杆223的一端连接,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的另一端与下支撑框21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下支撑杆223的一端与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连接,第三下支撑杆223的另一端与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连接。也即,第三下支撑杆223通过两个第三下支撑杆223与下支撑框21连接,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呈锐角设置,由于鼻部位置较高,通过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将第三下支撑杆223与下支撑框21连接,从而使得使用者的鼻部位于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之间的间隔处,不会将使用者的鼻部与下支撑件22接触,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第一上支撑杆121与上支撑框11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于第一上支撑杆121的宽度。第二上支撑杆122与上支撑框11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于第二上支撑杆122的宽度。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三上支撑杆123的连接处的宽度均大于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三上支撑杆123的宽度。第三支撑杆123与第四支撑杆124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与第三支撑杆123和第四支撑杆124的宽度。这样设置可增强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与上支撑框11的连接强度,增强第三上支撑杆123和第四上支撑杆124的连接强度,从而以最少的支撑杆数量,实现最大的承载力。

进一步地,第一下支撑杆221与下支撑框21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于第一下支撑杆221的宽度。第二下支撑杆222与下支撑框21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于第二下支撑杆222的宽度。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三下支撑杆223的连接处的宽度均大于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三下支撑杆223的宽度。第三支撑杆223与第四支撑杆224的连接处的宽度大与第三支撑杆223和第四支撑杆224的宽度。这样设置可增强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与下支撑框21的连接强度,增强第三下支撑杆223和第四下支撑杆224的连接强度,从而以最少的支撑杆数量,实现最大的承载力。这样可使上下支撑杆结合更加紧密,同时有效减轻自重,更加美观。

其中,上支撑件12还可包括两个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上支撑杆124,两个第四上支撑杆124的一端均与第三上支撑杆123的一端连接,两个第四上支撑杆124的另一端与上支撑框11连接。优选地,两个第四上支撑杆124和两个第四下支撑杆224一一对应设置,这样可使得口罩受力对称平衡,口罩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间较为稳定。

另外,第四上支撑杆124的存在,使得第三上支撑杆123在与第一上支撑杆121和第二上支撑杆122的连接节点上有更强的结构稳定性,第四下支撑杆224的存在,使得第三下支撑杆223在与第一下支撑杆221和第二下支撑杆222的连接节点上有更强的结构稳定性,从而能够抵御更大的受力。

如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四下支撑杆224均呈弧形,且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四下支撑杆224均朝靠近上支撑框11的方向弯曲。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四下支撑杆224均朝靠近上支撑框11的方向弯曲,也即,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和第四下支撑杆224朝外支撑起口罩,从而将口罩充分地支撑开。

进一步地,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四上支撑杆124均呈弧形,且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和第四上支撑杆124均朝远离上支撑框11的方向弯曲。此时,第一上支撑杆121、第二上支撑杆122、第四上支撑杆124与第一下支撑杆221、第二下支撑杆222、第四下支撑杆224弯曲方向一致,可更加稳固地支撑口罩。

图5为图2所示的上支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支撑框11上,沿上支撑框11的周向,设置有环形固定凸起15;下支撑框21上,沿下支撑框21的周向,设置有与环形固定凸起15配合的环形固定凹槽24;环形固定凸起15与环形固定凹槽24之间用于设置口罩的边沿。

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先将口罩放置在下支架2上,然后将环形固定凸起15卡在环形固定凹槽24内,口罩的边沿卡在固定凹槽内,从而将口罩固定。使用者可将上支架1与下支架2拆开,更换口罩,方便使用。

优选地,环形固定凹槽24的截面形状为弧形,口罩的边沿设置在环形固定凹槽24内可被环形固定凸起15压成弧形翘起来,从而提高对口罩的固定效果。

进一步地,可在上支撑框11上靠近下支撑框21的一面设置上凹槽,在下支撑框21远离上支撑框11的一面设置下凹槽,也即,上凹槽和下凹槽的开口方向一致,口罩可固定在上凹槽内,达到密封的效果。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支撑框21的三条边上均设置有一个卡合凸起23;上支撑框11的三条边上均设置有一个与卡合凸起23相配合的卡合孔13。

本实施例中,三个卡合凸起23分别设置在下支撑框21的三条边上,三个卡合凸起23形成三角形,该三角形与下支撑框21的三角形形成反三角,也即,卡合凸起23的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在下支撑框21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同理,三个卡和孔形成的三角形也与上支撑框11的三角形形成反三角。当使用者将三个卡合凸起23分别卡合在一个卡合孔13内孔,上支撑框11和下支撑框21的三条边被固定,这样可提高上支架1和下支架2对口罩的支撑力,提高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还可在上支撑框11的两条边上分别设置穿孔14,使用者可将绑带穿设在两个穿孔14内,然后将绑带绕过头部并固定绑带的两端,从而将上支架1和下支架2固定在人体脸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支撑框21远离上支撑框11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密封件。

本实施例中,在下支撑框21上设置环形密封件,使用者将下支撑框21覆盖在人体脸部时,下支撑框21与人体脸部之间有环形密封件,环形密封件可将下支撑框21与人体脸部之间的缝隙填充,从而起到密封作用,避免外部空气从下支撑框21与人体脸部之间的缝隙进入人体鼻腔,提高过滤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口罩,口罩包括口罩本体以及如上所述的用于口罩的支撑装置;上支架1与下支架2之间设置口罩本体,以支撑口罩本体。

进一步地,口罩本体包括过滤部、防护装置和固定装置;固定部设置在上支架1与下支架2之间;防护装置设置在上支架1上,固定装置与防护装置固定连接,用于将下支架2固定在人体脸部。

其中,防护装置包括防护板,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布。过滤部固定在上支架1和下支架2之间,防护板的一面固定在上支架1远离下支架2的一侧,固定布与防护板固定连接。使用者将固定布的两端均绕在头部后侧,然后将两端固定,从而将过滤部固定在人体脸部。

进一步地,固定布内设置有安装腔,在与安装腔对应的位置设置安装豁口。使用者将防护板通过安装豁口安装在安装腔内,然后将固定布固定在人体脸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沿固定布的长度方向,安装腔设置在固定布的中部。

本实施例中,将安装腔设置在固定布的中部,这样可使防护板固定在固定布的中部,固定布与防护板连接后,固定布的两端对称,方便使用者将固定布的两端固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