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皮肤瘙痒症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8437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治皮肤瘙痒症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源于中药的防治皮肤瘙痒症药物组合物,具体为抑制各种原因所致皮肤瘙痒症的局部涂抹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无原发皮损的慢性皮肤病,可由某些疾病、药物、寒冷、毛织品过敏等刺激而发生,属于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其主要表现为痒,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呈阵发性,每次可持续数小时,尤以夜间为甚,瘙痒甚则难以忍受。它是包括过敏性皮炎在内的皮肤炎性疾病的重要症状之一,一些系统性疾病(如尿毒症,阻塞性黄疸,或爱滋病等)也伴有瘙痒症状。但人群中很多瘙痒症无明显病因可究,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有半数以上的瘙痒无特殊原因,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皮肤皮肤干燥,水合度较低,易产生具有局部致痒原性质的物质(如细胞因子),或对某些致痒物质敏感性增高。瘙痒可是皮肤性的或是神经性的,其起因于一种或多种致痒原物质刺激感觉神经末梢C纤维而致。组织胺是皮肤变态反应(如风疹,药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和蚊虫叮药)或干燥性皮肤所引起的皮肤瘙痒的重要介质,其致痒作用已被低嗜睡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止痒药效所证实。许多内源性化学物质,如胺,蛋白水解酶,神经多肽,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或细胞因子等都可能成为局部致痒物质。所以,致痒原物质的多样性,皮肤过敏性或炎症性反应与神经传导和精神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局部致痒原介质作用途径的多元化(如组胺H1,H2和H3受体都可不同程度的参与瘙痒的发作;5-羟色胺可分别通过外周和中枢途径参与瘙痒的病理过程)使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理过程变的较为复杂,给皮肤瘙痒症临床防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现临床使用的治疗皮肤瘙痒证的药物不多而且多数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激素类药肤轻松,滥用后会降低皮肤的抗病能力,凡真菌引起的手癣、足癣、体癣、股癣以及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毛囊炎、疖肿、脓疱疮等,用肤轻松治疗会使病灶扩大,病情加重。长期使用肤轻松会使表皮组织变薄,皮肤弹性减弱,失去皮纹或肤色变浅。有时还会促使皮肤干燥或鱼鳞病样改变。可引起皮肤色素异常和多毛。面部用药者的皮肤色素异常尤为明显,可为色素沉着如黄褐斑样,也可为色素减退而成白斑。此外临床上还常采用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用于治疗,但服药后会大多出现口干,嗜睡现象,少数有恶心、呕吐等现象。
木樨草素是一种结构明确的已知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在紫苏,忍冬藤和一些绿叶蔬菜中含量较高,自上个世纪50年代被发现分离,现已可人工半合成。对其生物活性人们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脂质过氧化,抗突变和抑制肿瘤细胞等方面。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防治各种原因或数种原因综合产生的皮肤瘙痒症药物,其基本无毒副作用,可长期使用,且同时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木樨草素,其主要由治疗有效量的木樨草素与药用辅料组成。所述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其中木犀草素含量为按重量计0.01%~1.0%;其中木犀草素含量可以为按重量计0.1%~0.5%。
本发明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除含有治疗有效量的木樨草素与药用辅料以外,还可与其它药用组分组配,如含有选自防风挥发油、苦参碱、白藓皮提取物中的一种或二种成分,即用木犀草素与选自防风挥发油、苦参碱、白藓皮提取物中的一种或二种成分组配,制成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总之,本发明包括木樨草素在制备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中的所有应用。
本发明下述实验表明木樨草素制成局部涂抹药物可以有效防治各种原因或各种原因综合所致的皮肤瘙痒症。其基本无毒副作用,可长期使用,且同时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被动皮肤反应(PCA)是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在此过程中,肥大细胞激活并释放炎性介质,其中一些炎性介质,如组织胺和蛋白水解酶是主要的致痒原物质。木樨草素抑制被动皮肤反应(PCA)所引发的搔痒发作,表明木樨草素作用机制是与抑制肥大细胞激活和致痒原介质释放有关。
除免疫激活(IgE介导),肥大细胞亦可被生物物质通过非免疫机制直接被激活。Compound48/80是一肥大细胞非免疫激活刺激剂,并引发了瘙痒反应。木樨草素有效抑制了Compound48/80所致的瘙痒发作,此结果提示对木樨草素对肥大细胞免疫或非免疫激活所致的瘙痒发作都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组织胺,5-羟色胺和Compound 48/80亦是局部化学致痒原物质,皮下注射组织胺,5-羟色胺和Compound 48/80引发了瘙痒发作,而木樨草素局部涂抹表现出有效的抑制作用。此结果提示,木樨草素在对抗瘙痒发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通过对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的抑制,亦有直接对抗局部化学致痒原物质的作用。
过敏性皮炎是一炎性和变态反应的病理过程并伴有严重的瘙痒发作。其皮肤反应有两个不同的时相。速发相主要是肥大细胞或嗜硷粒细胞参与和炎性介质的释放;而迟发相以炎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我们制作了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动物模型,并观察到木樨草素对皮炎的两个时相炎性发作的明显抑制作用。同时木樨草素亦表现出对PCA和组织胺所致的血管通透性炎性渗出的抑制,肯定了木樨草素的有效的抗炎作用,而此作用是与抑制瘙痒发作有密切的关系。
干燥性皮炎在皮肤水合度低下的基础上而出现磷状上皮显著增生,角质层可见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真皮层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较多量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炎性反应,其搔痒发作与局部化学致痒原物质的释放有关。木樨草素对此病理过程的变化和瘙痒发作的抑制也与其对抗化学致痒原物质和抗炎作用密切相关。
本发明防治皮肤瘙痒症的药物组合物中的木樨草素可以是纯化合物、粗纯化品、提取的浸膏等任何形式。并且所述木樨草素可以是从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也可以是合成或半合成的木樨草素。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中的木樨草素的含量没有特殊的限制,只要根据所需适当调整即可。其质量特征在于木犀草素纯度为98%,重金属残留量小于5ppm,农药残留量小于10ppm,外观为黄色或淡黄色粉末,无色或近无色粉末。粒度为100%~80%,干燥失重在5%。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中可以另外含有防风挥发油、苦参碱等。所包含的天然药物没有特殊的限制,尤其对防治皮肤瘙痒有效的中药例如防风、白藓皮、苦参。这些草药的形态是经过提取或纯化处理的抽提浸膏、挥发油、粉末或结晶,此外没有其它特殊的限制。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没有特殊的限制,例如可以使用木樨草素和其他原料溶解于溶剂中制成混合溶液的制备方法,也可以将木犀草素先溶解于水,其它原料溶解于油相后将两种溶液进行混合。此外,能用于制造本发明的药物中的其它成分(除木犀草素外),只要不影响木犀草素效果的发挥,可以根据各自性质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所用木犀草素购自陕西慧科植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木犀草素纯度为98%,重金属残留量小于5ppm,农药残留量小于10ppm,外观为黄色或淡黄色粉末,无色或近无色粉末。粒度为100%~80%,干燥失重在5%。此外所使用的木犀草素应符合卫生部对药用原料所规定的标准(细菌总数小于1000克,霉菌数小于100克,不应检出大肠杆菌)。其余辅料均为市购且符合药典标准。
实施例1木樨草素软膏制剂处方1组成为硬脂酸(11.4%(重量/重量),下同),花生油(10%),蜂蜡(11.3%),苄泽(0.5%),甘油(11%),三乙醇胺(0.8%)和水(50%),其中木樨草素含量为0.2%(纯度为98%),(可加入苦参碱含量为2%),制备方法为硬脂酸、花生油、蜂蜡混合加热至80℃,乳化剂、甘油、水等混合加热至68℃,将两种药物加入水相混匀;混合方式可以油相加入至水相,也可以水相加入至油相,混匀后即可。使用时,取约0.05克~0.1克涂于皮肤瘙痒之处即可。
实施例2含木樨草素软膏制剂的处方2组成为硬脂酸(11.4%(重量/重量),下同),蓖麻油(10.0%),液体石蜡(11.6%),乳化剂OP(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型乳化剂,0.5~0.3%),甘油(12.2%),三乙醇胺(1~0.8%)和水(52~50%),其中木樨草素含量为0.25%(纯度为98%)。制备方法为硬脂酸、蓖麻油、液体石蜡、羊毛脂等脂溶性成分混合加热至80℃,乳化剂、甘油、水等混合加热至60℃;混合方式可以油相加入至水相,也可以水相加入至油相,混匀后即可。使用时,从包装容器中取出约0.05克~0.1克涂于皮肤瘙痒之处即可。
实施例3含木樨草素软膏制剂的处方3组成为硬脂酸(12%(重量/重量),下同),氢化植物油(10%),凡士林(5.5%),平平加O-20(十八烯醇聚乙二醇类非离子型乳化剂,0.3%),氮酮(1%),羊毛脂(4.7%),甘油(16%),三乙醇胺(0.1%)和水(47~50%),其中木樨草素含量为0.3%(纯度为98%),(可加入防风挥发油含量3~1%)。制备方法为硬脂酸、氢化植物油、氮酮,羊毛脂混匀并加热至70℃,加入防风挥发油混匀;乳化剂,甘油、水等水相混合均匀加热至60℃,加入木犀草素混匀;混合方式为油相加入至1/3量的水相,混匀后,再将其余的水相加入并混匀。使用时,从包装容器中取出0.02克~0.04克涂于皮肤瘙痒之处即可。
实施例4含木樨草素软膏制剂的处方4组成为硬脂酸(20.5%(重量/重量),下同),液体石蜡(19.5%),平平加O-20(0.7%),甘油(14.2%)和水(45.7%),其中木樨草素含量为0.3%(纯度为80%),苦参碱含量0.1%,白藓皮水提取浸膏(白藓皮原料药与浸膏重量比为1∶1)0.2%。制备方法为硬脂酸、蓖麻油、液体石蜡、羊毛脂混合加热至80℃,乳化剂、甘油、水等混合加热至70℃,加入木犀草素、白藓皮提取物、苦参碱后混匀;混合方式可以油相加入至水相,也可以水相加入至油相,混匀后即可。使用时,从包装容器中取出约0.05克~0.1克涂于皮肤瘙痒之处即可。
实施例5含木樨草素软膏制剂的处方5组成为固体石蜡(12%(重量/重量),下同),麻油(16%),液体石蜡(10%),吐温-80(8%),甘油(5%),三乙醇胺(0.3%)和水(45~47%),其中木樨草素(98%)含量为0.4%。制备方法为固体石蜡、麻油、液体石蜡混合加热至60℃,乳化剂、三乙醇胺、甘油、水等混合加热至68℃,加入木犀草素后混匀;混合方式可以油相加入至水相,也可以水相加入至油相,混匀后即可。使用时,从包装容器中取出约0.05克~0.1克涂于皮肤瘙痒之处即可。
实施例6药效学试验木犀草素(5,7,3′,4′-四羟基黄酮)购自陕西慧科植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纯度为98%。
通过药效学研究筛选的结果发现,制剂中木犀草素的含量在0.01%~1.0%,(局部涂抹2~200微克/点)时均有效,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提示可靠的药效治疗作用。试验软膏剂中所含木犀草素小、中、大三个剂量浓度分别为制剂中按重量计含0.01%,0.1%,0.5%的木犀草素,即试验剂量分别为2、20、100μg/site,其部分实验数据如下。
1、木樨草素抑制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所引发皮肤瘙痒200μ18倍稀释的大鼠抗卵白蛋白(EA)血清静脉注入进行致敏,24小时后20μl生理盐水内含EA3mg剃毛背部皮下注射进行攻击,引发被动皮肤反应。实验中或所试药品于抗原攻击前30min局部涂抹。辅料局部涂抹作为空白对照。抗原攻击后,立即观察小鼠瘙痒次数。并以伊文斯蓝法观察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抗原攻击后立即静脉注入0.2ml生理盐水内含1mg伊文斯蓝)如表1所示,小鼠以抗EA血清静脉致敏并以抗原皮下攻击,引发了皮肤瘙痒。局部涂抹木樨草素显著抑制了瘙痒次数。局部涂抹氢化考的松也有效抑制了瘙痒发作。
表1、木樨草素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所引发皮肤瘙痒的影响(mean±SD)组别剂量 动物数 瘙痒次数 抑制率(μg/site) (n)n/60min (%)空白 10 46±21.8**对照组 10 397±74.3木樨草素 2 10 389±150.2 220 10 237±87.9**40.310010 183±61.5**53.9氢化考的松10010 88±32.4** 77.8**P<0.01(与对照组比较)2.木樨草素抑制组织胺、5-羟色氨和Compoundm48/80引发皮肤反应小鼠背部剃毛,组织胺,5-羟色氨或compound48/80皮下注射,所试药物局部应用同上。注射后立即观察小鼠瘙痒发作次数。并以伊文斯蓝法观察组织胺引起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方法同上)。
皮下注射组织胺,5-羟色氨或Compound 48/80引发小鼠皮肤瘙痒反应,其中以Compound48/80刺激作用最为明显。木樨草素有效抑制了组织胺、5-羟色胺所引起的皮肤瘙痒发作,且呈剂量依赖型,同样的抑制作用在Compound 48/80引发的皮肤瘙痒模型中亦可观察到。氢化考的松显著抑制了组织胺,5-羟色氨和Compound 48/80引发的皮肤瘙痒次数。局部应用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阿斯咪唑(息斯敏)抑制了组织胺引发的皮肤瘙痒,同样,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5-羟色胺引发的皮肤瘙痒发作亦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表2)表2.木樨草素对组织胺,5-羟色胺和Compound 48/80所引发的小鼠皮肤瘙痒的影响(mean±SD)组别剂量 动物数 瘙痒次数(抑制率%) (n/60min)(μg/site) (n) 组织胺5-羟色胺 Compound 48/80对照组 10 158±28.3 177±53.4 273±45.3木樨草素2 10 89±31.4**(43.7) 146±7.8(17.5)183±42.4**(33.0)20 10 95±35.6**(39.9) 99±13.5**(44.1) 253±47.1(7.4)10010 75±24.6**(52.5) 77±15.9**(56.5) 163±55.1**(40.3)氢化考的松 10010 49±17.5**(69.0) 46±14.8**(74.0) 154±23.6**(43.6)阿斯咪唑10010 61±24.3**(61.4)纳洛酮68±9.4**(61.4)**P<0.01(与对照组比较)3、血管通透性增加反应皮下抗原攻击致敏小鼠或局部注射组织胺均可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炎性反应。局部涂抹木樨草素有效抑制了由PCA或组织胺所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反应。(表3)表3 木樨草素对PCA和组织胺所引起的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mean±SD)组别剂量 动物数 伊文斯蓝透出(mg)(μg/site) (n) PCA反应(抑制率%) 组织胺(抑制率%)对照组 10 0.21±0.04 1.09±0.38木樨草素210 0.20±0.05(4.8) 0.70±0.25*(35.8)20 10 0.14±0.04**(33.3) 0.51±0.12*(53.2)100 10 0.09±0.01**(57.1) 0.39±0.11**(64.2)氢化考的松 100 10 0.08±0.03**(61.9) 0.34±0.08**(68.8)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4、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201%的2,4-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溶液涂抹在小鼠右耳两侧引起接触性皮炎。分别于DNCB攻击前,后30局部涂抹受试药物20。测定小鼠右耳肿胀度以判定炎症程度。过敏性皮炎模型制作过程中,20μl 20%DNCB-丙酮涂抹在小鼠右耳作为致敏,10天后局部涂抹200μl 0.5%DNCB-丙酮进行攻击引发过敏性皮炎。受试药物应用及耳肿胀判断同接触性皮炎。
局部涂抹DNCB成功制作了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小鼠右耳肿胀明显。在攻击后不同时间段测定右耳肿胀以观察木樨草素的作用特点。木樨草素显著减轻了模型小鼠的耳肿胀,氢化考的松亦表现出有效的抑制作用。见表4。
表4 木樨草素对接触性皮炎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mean±SD)组别剂量 动物数 耳廓肿胀比例(%)(抑制率%)(μg/site) (n) 2h4h 24h对照组 1011.2±7.5 22.10±9.6 23.1±7.6木樨草素21010.6±7.6(5.4)12.33±8.5*(44.2) 20.2±9.620 104.4±3.5**(60.3) 11.63±6.4*(47.4) 12.3±9.1**(46.8)100 104.7±4.4**(57.8) 8.7±7.9**(60.6) 12.78±9.0**44.7)氢化考的松 100 106.2±2.9**(44.4) 7.5±5.0**(66.1) 6.6±4.8**(71.4)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表5 木樨草素对过敏性皮炎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mean±SD)组别 剂量 动物数 耳廓肿胀比例(%) (抑制率100%)(μg/site) (n) 2h 4h 24h对照组 3.6±1.9 3.7±2.0 3.7±2.0木樨草素2 101.4±0.9**(61)1.5±0.8**(59.5) 1.6±0.8**(57)20102.1±0.8*(41.6) 2.2±0.7*(40.5) 2.2±0.7*(40.5)100 101.5±0.9**(58.3) 1.5±0.9**(59.5) 1.5±0.9**(59.5)氢化考的松 100 101.6±0.7**(55.6) 1.3±0.9**(64.9) 1.3±0.9**(64.9)*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5.干燥性皮炎及瘙痒发作小鼠背部去毛,面积约2cm2。剪取面积约2cm2的脱脂棉2片。乙醚轻度麻醉小鼠,将一片脱脂棉浸于丙酮乙醚混合液(1∶1),放于背部去毛的皮肤60s,取下,将另一片脱脂棉浸于蒸馏水后,放于相同位置30s。每天重复2次,上午9点下午3点各一次,如此连续5天。同时小鼠背部涂抹被试药物,每天一次,连续5天。末次给药后30分钟,观察小鼠瘙痒发作次数。实验完毕,小鼠拉颈处死,剪下背部皮肤,3%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进行病理切片观察。
小鼠背部皮肤涂抹丙酮乙醚混合液局部脱水,造成干燥性皮炎模型,引发瘙痒发作。局部应用可明显减轻瘙痒发作次数,表现出显著的抑制瘙痒的作用(表6)。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正常小鼠皮肤磷状上皮正常,角质层完整,真皮层疏松,可见散在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皮肤磷状上皮显著增生,角质层可见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真皮层纤维组织增生,可见较多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木樨草素组小鼠皮肤磷状上皮轻~中度增生,角质层可见在少数区域角化,真皮层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可见轻度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病理损害明显减轻;同样,醋酸氟轻松亦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磷状上皮部分区域轻度增生,角质层完整,真皮层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可见轻度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散在浸润。
表6 木樨草素对干燥性皮炎小鼠所引发皮肤瘙痒的影响(mean±SD)组别 剂量 动物数瘙痒次数 抑制率(μg/site) (n) n/60min (%)空白 108±5.5**对照组 10136±22.9木樨草素21099±28.5*27.220 1098±18.6**27.9100 1071±20.5**47.8氢化考的松 100 1046±9.8** 66.2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本发明还用与上述药效学试验类似的试验方法,将木樨草素分别与防风挥发油、苦参碱和/或白藓皮提取物组配,进行了药效学试验,亦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6.木樨草素不同组配对小鼠被动皮肤反应和组胺,5-羟色胺引发的皮肤搔痒反应的抑制作用软膏制剂主要组配(1).0.3%木樨草素(纯度98%),0.1%苦参碱(纯度98%,C15H24N2O,购自西安华萃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3%木樨草素(纯度98%),0.2%白藓皮水提取浸膏(白藓皮原料药与浸膏重量比为1∶1);(3)0.4%木樨草素(纯度98%),3%防风挥发油(常规水蒸馏提取)。实验方法与实施例6中药效学实验1,2项相同。局部涂抹软膏制剂20微克。
由表7结果可知,木樨草素与祛风止痒功效的中药(苦参碱,白藓皮和防风)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配比,对肥大细胞介导(被动皮肤变态反应,PCA)或局部化学致痒原物质(组胺和5-羟色胺)引起的皮肤瘙痒反应亦表现出有效的抑制作用。
表7、对PCA,组织胺和5-羟色胺引发的小鼠皮肤瘙痒的影响(mean±SD)组别 动物数 瘙痒次数(抑制率%)(n/60min)(n) PCA组织胺 5-羟色胺对照组 10 298±37.8 154±30.4 239±26.2木樨草素+苦参硷 10 157±28.4**(47.3) 94±11.2**(40.9) 122±18.7**(48.9)木樨草素+白藓皮 10 174±32.1**(41.6) 112±16.7**(27.3) 145±29.1(39.3)木樨草素+防风10 146±19.4**(51.0) 86±18.2**(44.2) 157±34.8**(34.3)**P<0.01(与对照组比较)
权利要求
1.防治皮肤搔痒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木樨草素。
2.权利要求1的防治皮肤搔痒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治疗有效量的木樨草素与药用辅料组成。
3.权利要求2的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其中木犀草素含量为按重量计0.01%~1.0%。
4.权利要求3的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其中木犀草素含量为按重量计0.1%~0.5%。
5.权利要求1或2的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治疗有效量的木樨草素和其它药用组分。
6.权利要求5的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其它药用组分选自防风挥发油、苦参碱、白藓皮提取物中的一种或二种成分。
7.木樨草素在制备防治皮肤搔痒的外用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一种防治各种原因所致皮肤瘙痒症的局部涂抹的外用药物组合物,主要由治疗有效量的木樨草素与药用辅料组成,可含有防风挥发油、苦参碱和/或白鲜皮提取物,无毒副作用,可长期使用。
文档编号A61P17/00GK1634026SQ200410064928
公开日2005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2日
发明者刘保林 申请人:中国药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