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卡压囊式引流导管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441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卡压囊式引流导管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卡压式引流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胸腹腔引流是胸腹腔手术中常用的操作,临床上引流管的固定相对简单,常用缝针以丝线固定于皮肤即可。但实际上一根引流管放置和固定如何,又常常关乎手术乃至整个治疗的成败,所以术后医生又对其非常关注。有些时候引流管这种高度关注和这种简单的操作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引流管放置时间较长,断线,引流管脱落等问题发生,尤其让人担心。另一方面丝线切割所致疼痛,引流之处,皮肤肿胀,充血,感染,渗出也给病人带来了一定的痛苦。故引流管的放置与固定应该不断改进,既要固定牢固和引流通畅,又要突显出科学化和人性化。目前已有人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尝试,如带有气囊的引流管,但仍不能达到既固定牢固而又无痛苦的理想程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胸腹腔引流管使用时的问题,设计出一种双卡压囊式引流导管固定器,具有操作简单,无需缝线,无丝缝切割反应,通过气囊压迫可防止戳孔处向内外渗血,渗液,安全可靠,可长期放置,对体腔内壁及脏器及皮肤无损伤等诸多优点。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双卡压囊式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器主要由引流管的套管、包裹在套管外周的外包气囊;与外包气囊外端相连接的通气管及套于气管端部的充气塞组成,所述外包气囊由位于体内的内气气囊和位于体外的外气囊构成双卡压气
^ ο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卡压囊式引流管固定装置的优点是1、该装置应用气囊固定,其充气囊材质软,舒适对体腔内壁及脏器,皮肤无害无损伤。2、该装置采用体腔内外双卡压的结构,既保证了装置本身不会脱落于体腔内及体腔外,又通过气囊压迫止血防止了体腔壁引流戳孔处内外的出血和渗漏。保证了有效引流, 固定牢靠。3、无需缝线及胶布固定,术后皮肤无损、疼痛轻、痛苦小。4、该装置的气囊压力可调,卡压的引流管不易脱落,安全,可靠。长期放置患者易。5、设计操作简单,易掌握,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囊式引流导管固定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囊式引流导管固定器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囊式引流导管固定器结构如图1所示,该固定器主要由引流管的套管1、包裹在套管1外周的外包气囊2 ;与外包气囊2外端相连接的通气管3及套于气管3端部的充气塞4组成,所述外包气囊2由位于体内的内气气囊21和位于体外的外气囊 22构成双卡压气囊(图2)。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本实施例采用医用级硅橡胶模具整体冲压而成;其中,引流导管固定器的套管1 长为100毫米,直径10毫米,外包气囊2与套管长度相同,充气前外包气囊2的外径为14 毫米;充气后的内气气囊21和位于体外的外气囊23长度均为45毫米。上述尺寸只作为一个例子,并不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固定器的制作及尺寸参数完全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变化。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先将术中胸腹腔壁戳孔,本固定器的引流套管1的内端经戳孔插入腔壁,并使本固定器的一部分留在腔壁外,再将将引流管从该装置的引流管套管内置入体腔内预置部位,然后从气管3端部的充气塞4对体外的外包气囊2打气,使外包气囊2 位于体外部分22和体内部分21的气囊充气膨胀,产生适宜压力的双卡压固定引流管即可, 如图2所示。
权利要求1. 一种双卡压囊式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器主要由引流管的套管、包裹在套管外周的外包气囊;与外包气囊外端相连接的通气管及套于气管端部的充气塞组成, 所述外包气囊由位于体内的内气气囊和位于体外的外气囊构成双卡压气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卡压囊式引流导管固定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固定器主要由引流管的套管、包裹在套管外周的外包气囊;与外包气囊外端相连接的通气管及套于气管端部的充气塞组成,所述外包气囊由位于体内的内气气囊和位于体外的外气囊构成双卡压气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卡压囊式引流管固定装置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无需缝线,无丝缝切割反应,通过气囊压迫防止戳孔处向内外渗血,渗液,安全可靠,可长期放置,对体腔内壁及脏器及皮肤无损伤。
文档编号A61B17/12GK202263281SQ201120384489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1日
发明者伍洪, 周乃康, 秦荣, 郑梦利, 陆翠玲 申请人:陆翠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