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031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属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的外感咳嗽,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喉炎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咳嗽是机体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能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但是,咳嗽又是有害的,剧烈的咳嗽可致呼吸道出血和自发性气胸,长期的咳嗽是促进肺气肿的重要因素,频繁的咳嗽影响睡眠、消耗体力。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咳嗽存在一个庞大的患者人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药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化学药品大量充斥市场的时侯,人们又对它所带来的种种副作用产生种种疑问。因此,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止咳药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治疗咳嗽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即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引起的咳嗽,又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喉炎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由下列重量分的原料组成
板蓝根6-12份、贯众6-12份、金银花12-M份、黄芩12-M份、枇杷叶(炙)6_12份、百部(炙)6-12份、浙贝母6-12份、薄荷6-12份。本发明上述的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优选为由下列重量分的原料组成
板蓝根9-12份、贯众9-12份、金银花20-22份、黄芩20-22份、枇杷叶(炙)9_12份、百部(炙)9-12份、浙贝母9-12份、薄荷9-12份。本发明上述的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进一步优选为由下列重量分的原料组成
板蓝根9份、贯众9份、金银花21份、黄芩21份、枇杷叶(炙)9份、百部(炙)9份、浙贝母9份、薄荷9份。本发明上述的贯众是指绵马贯众和紫萁贯众。以上各组份中,重量是以生药计算的,在本发明中,若重量以克为单位,该组成为成人一天的服用剂量。以上各组成是按重量份作为配比的,在生产时可按照相应的比例增大或减少,如大规模生产可以以千克或以吨为单位,重量单位可以增大或减少,但各组份之间的生药重量配比比例不变,成人一天的服用剂量不变。本发明药物可以采用中药制剂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可药用的常规制剂。例如可将这些原料药粉碎混勻制成散剂冲服或制成丸剂冲服;也可以将这些原料药一起水煎,浓缩, 滤过,制成口服液;也可“水提醇沉”,滤过,浓缩,干燥,加入辅料制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 滴丸剂、颗粒剂、软胶囊剂;但这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中药药物组合物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
以上八味,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加入板蓝根等七味药加热到70°C后再加入黄芩,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08 1. 12 (50°C),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搅勻,静置1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15 1. 20 (60°C)的清膏,加入糊精适量,干燥,粉碎,得干膏粉;将所得干膏粉与辅料充分混勻,制成药剂任何一种制剂。本发明是在名老中医经验方的基础上,筛选后,经过大量的工艺研究以及药效学试验所得到的。本发明具有清肺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利咽的功能。适用于治疗风热犯肺, 肺失清肃引起的咳嗽、咯吐黄痰、或伴发热头痛、咽喉肿痛诸症。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疾病,也可以用于肺炎的治疗。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咳嗽就其病因来说,当分外感与内伤两端。盖六淫之邪犯肺, 或风寒郁而化热,或风热化燥灼津生痰,多表现为风热痰气等实邪壅肺,肺失宣肃之证;内伤咳嗽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或因七情郁结,或由酒食伤中,或为五脏不和,亦每见痰火蕴结,郁遏肺气之证。由是观之,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导致温热邪气或痰火蕴肺证候,临床多见咳痰发热咽痛等症,故祛邪利肺止咳实乃治疗咳嗽的重要原则。基于上述认识,运用具有清肺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利咽作用的双黄止咳颗粒治疗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引起的咳嗽、 咯吐黄痰、或伴发热头痛、咽喉肿痛诸症。经过多年临床应用,证实本发明是治疗上述病症的有效方剂。方中重用金银花、黄芩为君药,意在清解肺中及肌表之热结毒邪。其中金银花甘寒入肺,具清热解毒、透散风热之功,《重庆堂随笔》言其能“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清代高士宗认为金银花“金花走血,银花走气,又调和气血之药也, 通经脉而调气血,何病不宜。”故本品对于肺热咳嗽久发不已而有气血失和之证者用之尤为切当。又因金银花气香味甘,兼具补虚养血之功,如《本草分经》云其能“除热解毒”,又善“养血疗风”;《本草备要》亦言其“养血止渴”,故本品对于热毒炽盛,耗伤阴血之证尤为适宜。 黄芩,“苦寒清肃之药”(《本草经疏》),为治肺热咳嗽专药。李东垣说“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泻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本草正》则直述其功用“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清咽,祛肌表之热”。由此观之,金银花与黄芩相配,于方中剂量独重,既能清解肺中之热而止咳,也善疏散肌表之热而利咽,又兼顾正补虚,调和气血之功,故用为君药。方中又以板蓝根、贯众相伍,助君药加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力,共为臣药。板蓝根味苦性寒,《新修本草》谓其“主解诸毒”;《日华子本草》又补充“治天行热毒”;《上海常用中草药》言其善“治感冒发热”。贯众,味苦性微寒,善于清热解毒。“能解时邪热结之毒…… 时疫盛行……常饮则不传染……解毒之功,尤其独著”(《本草正义》);又能“治喉痹,消顽肿,,(《本经续疏》),故可用于时行疫气伤肺及咽喉肿痛诸症。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针对咳逆上气之证, 方中复配伍枇杷叶、炙百部、浙贝母之苦以降泄肺气,其中枇杷叶味苦性寒,归肺胃经,《素问·咳论》认为咳嗽之发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枇杷叶清香不燥,能润肺清火、调和胃气、降逆止咳,以之治咳,亦颇与经旨相合。炙百部甘苦而润,“专疗咳嗽”(《药性解》),其性微温,“然润而不燥,且能开泄降气,凡嗽无不宜之”(《本草正义》)。浙贝母味苦而寒,能宣肃肺气,化痰止咳,且能疗喉痹咽痛。又蕴含辛散之气,能开达郁结,“清肝火”(《本草纲目拾遗》),防止木火刑金而加重肺咳。以上三味相伍,肃肺下气,化痰止咳,且无燥伤肺气之嫌, 是为佐药。又妙使用一味薄荷,辛凉气香,轻清上行,伍于方中,其用有三一者入肺籍其辛凉之性透泄肺经风热而止咳,亦“火郁发之”之义。如《医林纂要》云薄荷能“已热嗽”;《本经逢原》谓其可“治咳嗽失音”。其二,薄荷辛凉气清,引诸药上行而治咽喉肿痛。三者,薄荷入肝经,王好古曰其“能搜肝气”;《本草备要》更直陈其“搜肝气而抑肺盛……治痰嗽”。薄荷疏风散热、止咳利咽,肺肝同调,治肺而不独治肺,立法从《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旨出,用意可谓深矣。综上诸药组合,以清热宣肃为主。清解而无寒遏之弊,宣肃而无闭滞之嫌,恰合祛邪利肺之法度,共奏清肺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利咽之功,使肺得清肃,毒解邪散,则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诸症自愈。故宜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疾病,也可以用于肺炎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方中诸药多具杀菌、 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机能、祛痰、镇咳等作用,说明本发明确为治疗肺热咳嗽之良方。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以下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下面试验旨在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作用,而非本发明的限制。发明人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12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7天为一疗程。结果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为89%。经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它不仅有很好的止咳、去痰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利咽之力。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重量是一人一日处方量的100倍实施例1 本发明的药物的颗粒剂制备
按重量称取下列原料药板蓝根1200g、贯众1200g、金银花MOOg、黄芩MOOg、枇杷叶 (炙)1200g、百部(炙)1200g、浙贝母 1200g、薄荷 1200g。将上述原料药按下列方法制备以上八味,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加入板蓝根等七味药加热到70°C后再加入黄芩,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小时, 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08 1. 12( 500C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 %, 搅勻,静置1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15 1. 20 (60°C)的清膏,加入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剂,即得颗粒剂。实施例2 本发明的药物的口服液制备
按重量称取下列原料药板蓝根600g、贯众600g、金银花1200g、黄芩1200g、枇杷叶 (炙)600g、百部(炙)600g、浙贝母600g、薄荷600g。将上述原料药按下列方法制备以上八味,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加入板蓝根等七味药加热到70°C后再加入黄芩,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小时, 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08 1. 12( 500C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 %, 搅勻,静置1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加水适量,过滤,分装,灭菌,即得口服液。实施例3 本发明的药物的片剂制备
按重量称取下列原料药板蓝根600g、贯众1200g、金银花MOOg、黄芩1200g、枇杷叶 (炙)600g份、百部(炙)1200g、浙贝母600g、薄荷600g。将上述原料药按下列方法制备以上八味,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加入板蓝根等七味药加热到70°C后再加入黄芩,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小时, 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08 1. 12( 500C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 %, 搅勻,静置1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15 1. 20 (60°C)的清膏,加入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压片,即得片剂。实施例4 本发明的药物的胶囊剂制备
按重量称取下列原料药板蓝根900g、贯众900g、金银花2000g、黄芩2000g、枇杷叶 (炙)900g份、百部(炙)900g、浙贝母900g、薄荷900g。将上述原料药按下列方法制备以上八味,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加入板蓝根等七味药加热到70°C后再加入黄芩,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小时, 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08 1. 12( 500C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 %, 搅勻,静置1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15 1. 20 (60°C)的清膏,加入糊精适量,制成颗粒,装入胶囊,即得胶囊剂。实施例5 本发明的药物的丸剂制备
按重量称取下列原料药板蓝根1200g、贯众1200g、金银花2200g、黄芩2200g、枇杷叶 (炙)1200g份、百部(炙)1200g、浙贝母1200g、薄荷1200g。将上述原料药按下列方法制备以上八味,混合均勻,粉碎,过80目筛,制成丸剂。实施例6 本发明的药物的散剂制备
按重量称取下列原料药板蓝根1000g、贯众1000g、金银花2100g、黄芩2100g、枇杷叶 (炙)1200g份、百部(炙)1000g、浙贝母1200g、薄荷1200g。将上述原料药按下列方法制备以上八味,混合均勻,粉碎,过80目筛,分装,即得散剂。实施例7 本发明的药物的颗粒剂制备
按重量称取下列原料药板蓝根900g、贯众900g、金银花2100g、黄芩2100g、枇杷叶 (炙)900g、百部(炙)900g、浙贝母900g、薄荷900g。将上述原料药按下列方法制备以上八味,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12倍量水加入板蓝根等七味药加热到70°C后再加入黄芩,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小时, 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08 1. 12( 500C ),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 %, 搅勻,静置1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15 1. 20 (60°C)的清膏,加入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剂,即得颗粒剂。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分的原料组成板蓝根 6-12份、贯众6-12份、金银花12-24份、黄芩12-24份、枇杷叶(炙)6-12份、百部(炙)6-12 份、浙贝母6-12份、薄荷6-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分的原料组成板蓝根9-12份、贯众9-12份、金银花20-22份、黄芩20-22份、枇杷叶(炙)9_12份、 百部(炙)9-12份、浙贝母9-12份、薄荷9-1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分的原料组成板蓝根9份、贯众9份、金银花21份、黄芩21份、枇杷叶(炙)9份、 百部(炙)9份、浙贝母9份、薄荷9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的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采用中药制剂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可药用的制剂。
5.根据权利要求4的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加水提取两次, 第一次加12倍量水加入板蓝根等七味药加热到70°C后再加入黄芩,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 10倍量水提取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 1. 12 (50°C),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搅勻,静置1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 15 1. 20 (60°C)的清膏,加入糊精适量,干燥,粉碎,得干膏粉;将所得干膏粉与辅料充分混勻,制成药剂任何一种制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药物组合物,由下列重量分的原料组成板蓝根6-12份、贯众6-12份、金银花12-24份、黄芩12-24份、枇杷叶(炙)6-12份、百部(炙)6-12份、浙贝母6-12份、薄荷6-12份,制成制剂,治疗咳嗽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即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引起的咳嗽,又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喉炎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文档编号A61P11/14GK102552774SQ20121002872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0日
发明者张为胜, 张晶, 张梅雪, 李诗标 申请人:济南康众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