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发现了穿山龙总皂苷具有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可降低高血糖模型血糖含量并增加其肝/肌糖原含量、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发明了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制备治疗急性高血糖、Ⅱ型糖尿病或遗传性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以及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诱导的骨质疏松药物或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诱导的肾功能减退药物中的应用。
【专利说明】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有效成分的新用途,尤其是一种从穿山龙中提取的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0002]糖尿病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病程较长,如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者,易于合并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几乎涉及到了人体的各个脏器,称之为“百病之源”。化学合成药物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诸多不足,而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0003]穿山龙为薯菌科(iT/oscoreaceae)植物穿山薯菌(Af1Scoreanipponica Makino)的干燥根莖,别名穿龙骨、穿地龙、狗山药、穿山骨、地龙骨、串山龙等。穿山龙药材气微、味苦涩、性温,具有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痰截疟和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慢性气管炎、消化不良、劳损扭伤和疟疾等症。穿山龙总皂苷含有薯蓣皂苷、甲基薯蓣皂苷、原甲基薯蓣皂苷等多种天然留体皂苷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祛痰、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但是,迄今为止,未见有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发现了穿山龙总皂苷具有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可降低高血糖模型血糖含量并增加其肝/肌糖原含量、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发明了一种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
[0005]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
[0006]所述的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是在制备治疗急性高血糖、II型糖尿病或遗传性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0007]所述的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是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诱导的骨质疏松药物或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诱导的肾功能减退药物中的应用。
[0008]本发明发现了穿山龙总皂苷具有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可降低高血糖模型血糖含量并增加其肝/肌糖原含量、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发明了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制备治疗急性高血糖、II型糖尿病或遗传性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以及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诱导的骨质疏松药物或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诱导的肾功能减退药物中的应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穿山龙总皂苷对II型糖尿病大鼠肝脏影响的病理切片图。
[0010]图2是穿山龙总皂苷对db/db小鼠肝脏影响的病理切片图。[0011]图3是糖尿病大鼠给予穿山龙总皂苷的小动物成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1.穿山龙总皂苷对急性高糖小鼠的作用
KM小鼠60只,适应喂养一周后,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1.g.0.5%(w/v)CMC-Na)、模型组(1.g.0.5%(w/v) CMC-Na)、高剂量组(1.g.穿山龙总皂苷混悬液(穿山龙总皂苷溶于0.5%(w/V) CMC-Na)300 mg/kg)、中剂量组(1.g.穿山龙总皂苷混悬液150 mg/kg)、低剂量组(1.g.穿山龙总阜苷混悬液75 mg/kg)和阳性对照组(1.g.格列本脲混悬液15 mg/kg)。每天灌胃I次,连续灌胃7天,禁食过夜后给予小鼠2 g/kg的葡萄糖溶液(0.2 g/ml)。半小时后眼眶取血,将血液于4°C和1000 g离心10 min,分取血清,按照葡萄糖测定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清中葡萄糖含量;处死小鼠,取出小鼠肝脏,按照肝/肌糖原测定试剂盒测定糖原含量。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得表1。
[0013]表1穿山龙总皂苷对急性高糖小鼠血糖和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权利要求】
1.一种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是在制备治疗急性高血糖、II型糖尿病或遗传性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山龙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是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诱导的骨质疏松药物或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诱导的肾功能减退药物中的应用。`
【文档编号】A61K125/00GK103585402SQ201310355556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5日
【发明者】彭金咏, 尹连红, 郑玲俐, 于浩, 董得时, 刘克辛, 许丽娜, 齐艳, 许有威 申请人: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