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快速夹紧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6315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导管快速夹紧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管快速夹紧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医用导管在临床医疗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并占有重要的地位。球囊导管作为医用导管的一部分,在我国的消费量逐年增长。导管快速夹紧充气装置作为球囊导管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球囊导管的开发以及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导管快速夹紧充气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管快速夹紧充气装置,包括气缸以及固定座,所述气缸设置在固定座上,所述气缸内设置有活塞以及缸柱,所述缸柱的前后两端分别伸出缸体,所述缸柱内以及固定座内设置有充气芯组件;

所述充气芯组件包括芯棒、压紧件、针头、软管以及软管座,所述芯棒从缸体的后端旋入缸柱内,所述芯棒内开设有进气孔;

所述软管座设置在固定座的前端,所述软管设置有软管座的管腔内,所述压紧件的后端与芯棒前端部外壁之间形成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芯棒前端的出气孔位于压紧件内,所述压紧件的前端形成用于压紧管腔内软管的压柱;

所述针头固定设置在位于压紧件内的芯棒前端头上,所述针头与芯棒前端的出气口连通,所述针头的针管穿过压紧件的压柱后形成用于与待压导管配合的工作针管段,该工作针管段可在缸柱的带动下在软管以及软管座的进口内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缸柱的前端形成用于容纳压紧件的前腔,所述压紧件的后端部位于该前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件的后端与芯棒前端部外壁之间形成螺纹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芯棒后端的进气孔上设置有气管接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装置可实现对导管的快速密封夹持,并实现对导管内进行充气,提高导管的安装效率。

本发明操作简单,并且该装置可自由拆卸,安装方便,要加工不同尺寸的导管时,只要换一个针头便可进行加工。充气芯组件为可拆卸部分,更换充气芯头简单快速,安装省时省力,可加工多种尺寸的医用导管,大大提高了球囊导管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导管快速夹紧充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充气芯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导管快速夹紧充气装置的半剖视图;

其中,1、气缸,11、缸柱,2、固定座,21、芯棒,22、软管座,23、压紧件,24、针头,25、软管,26、气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导管快速夹紧充气装置,包括气缸1以及固定座2,气缸1设置在固定座2上,气缸1内设置有活塞以及缸柱11,缸柱11的前后两端分别伸出缸体,缸柱11内以及固定座2内设置有充气芯组件。气缸1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通过进气口和出气口的进出气带动活塞已经缸柱11移动。

充气芯组件包括芯棒21、压紧件23、针头24、软管25以及软管座22,芯棒21从缸体的后端旋入缸柱11内,芯棒21内开设有进气孔;软管座22设置在固定座2的前端,软管25设置有软管座22的管腔内,压紧件23的后端与芯棒21前端部外壁之间形成密封固定连接,具体的,压紧件23的后端与芯棒21前端部外壁之间形成螺纹密封连接。芯棒21前端的出气孔位于压紧件23内,压紧件23的前端形成用于压紧管腔内软管25的压柱。

针头24固定设置在位于压紧件23内的芯棒21前端头上,针头24与芯棒21前端的出气口连通,针头24的针管穿过压紧件23的压柱后形成用于与待压导管配合的工作针管段,该工作针管段可在缸柱11的带动下在软管25以及软管座22的进口内移动。针头24采用鲁尔接头。

缸柱11的前端形成用于容纳压紧件23的前腔,压紧件23的后端部位于该前腔内。压紧件23设置在前腔内可使压紧件23的结构更加稳定。

芯棒21后端的进气孔上设置有气管接头26。

工作时,导管从软管座22上的开口伸入,套接在针头24的工作针管段上,此时的软管座22内的软管25套接在导管上,气缸1工作,带动缸柱11向前移动,此时芯棒21和压紧件23以及针头24一起向前移动,压紧件23前端的压柱压紧软管25,从而使软管25的内壁与导管外壁之间紧密贴合形成密封结构;此时从气管接头26通入高压氮气,高压氮气通过芯棒21内的进气孔进入针头24,然后再从针头24通入导管内,高压氮气作用在导管上被加热的部分进行吹成型。

由于压紧件23的后端与芯棒21之间是螺旋密封结构,压紧件23的压柱的前端面由于软管25之间压紧密封,因此针管内的高压氮气不易从压紧件23中泄漏,确保高压氮气均通入导管。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