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

文档序号:9441910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
【专利说明】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及天然产物提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
[0002]【背景技术】:
银杏叶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植物,银杏树是中国古老的树种之一,它是神奇的医疗之树,2亿5千多年前侏罗纪恐龙掌控地球时,银杏是最繁盛的植物之一,在生物演化学史上被称为“活化石”。其叶、果实、种子都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银杏叶中含有抗氧化活性很好的黄酮类物质,在医药、食品领域具有极高应用价值。近年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银杏叶黄酮的重要价值,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
[0003]银杏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主要采用甲醇、乙醇、丙酮等极性溶剂或碱性水溶液进行加热回流提取,但是这些溶剂的提取效率低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甲醇、丙酮对人体有危害,不宜大量使用。
[0004]虽然近年来,有用微波法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进行提取的研究报道,使提取率有所提升,但微波提取设备用于工业化生产仍难以实现,并且提取过程中的噪音问题也难以解决,而超临界萃取由于设备昂贵,会使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0005]加压溶剂提取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在中等压力下操作的提取技术,具有的快速、高效、节约溶剂的优点已使其广泛地应用于环境、食品、药物分析等诸多领域,大孔树脂仍是当前反应性高分子技术领域发展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实践应用表明,它比其它天然吸附剂(或凝胶型树脂)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洗脱容易、机械强度高,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如何将加压处理和树脂吸附相结合,共同应用到黄酮提取实验中,提高提取率是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
【发明内容】
: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采用保温保压提取,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得到的黄酮纯度可以达到80%,得率在20%左右,后续吸附量大,解吸率大且重现性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0007]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O原料预处理:将干燥的银杏叶粉碎成放入小型球磨机中粉碎,通过80目分样筛备用;
(2)加提取剂:将银杏叶和浓度为75-85%的乙醇按照重量比1-2:5的比例混合,加入2.5-2.8% pH值为4-5的稀盐酸,搅拌均匀,浸泡3_4h ;
(3)加压提取:将上述液体转至提取器中,用加压泵加压至0.4-0.5 Mpa压力,升高温度为78-80°C,保温保压,提取40-50min ;
(4)吸附洗脱:将上述提取液抽滤收集滤液,将提取液和树脂按照体积比为1-2:3加入大孔树脂,分别用65-85%的乙醇以2BV/H-41BV/H流速洗脱3_5倍柱体积,收集洗脱液;
(5)浓缩:将洗脱液和有机溶剂按照重量比1: 3-5的比例混合,在0.2-0.3MPa,温度为78-80°C条件下蒸发浓缩,取下层悬液,离心分离,干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的大孔树脂选用DM- 130型吸附树脂、LSA - 10型吸附树脂或LSA - 20型吸附树脂中的任意一种。
[000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的有机溶剂为乙酸乙酯。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采取的提取原料为银杏叶,原料来源比较广泛,适用于大规模生产,采用小型球磨机将原料进行粉碎,可以更好的便于后续黄酮的提取,间接提高了提取效率。
[0011]2.采用乙醇为提取剂,环保无毒,容易处理节约后续溶剂处理成本,同时避免环境污染,适量稀盐酸可充分发挥了银杏叶中黄酮的理化性质,有效提高黄酮的提取率。
[0012]3.采用保温保压提取,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可避免长时间加热,破坏银杏叶中对温度敏感的黄酮类成分,纯度可以达到80%,得率在20%左右。
[0013]4.本发明采取大孔树脂吸附,具有吸附量大,解吸率大的特点,通过用由乙酸乙酯萃取,可以除去色素、脂肪酸等成分,且重现性好,树脂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0014]本发明的提取原理为:
其提取原理是通过加压,使提取溶剂在超过沸点的温度下仍保持液体状态。加压溶剂提取法的工作压力范围在1MPa左右,温度控制在15(T220°C。通过高温可使溶质的溶解度增大,还可以加快分子扩散的速度,从而加快整个提取过程的传质速率,使提取效率增加。
[0015]大孔树脂的孔径和孔度大小、比表面积、极性等性能都可以人为控制调节,供任意选择,因此逐渐取代了活性炭和AL203等经典吸附剂,又补充了离子交换树脂的不足,为黄酮提取、浓缩、纯化等方面提供了极重要手段。
[0016]【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除非有另外说明,一般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
[0017]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18]实施例1:
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O原料预处理:将干燥的银杏叶粉碎成放入小型球磨机中粉碎,通过80目分样筛备用;
(2)加提取剂:将银杏叶和浓度为75%的乙醇按照重量比2:5的比例混合,加入2.5%PH值为4的稀盐酸,搅拌均匀,浸泡4h ;
(3)加压提取:将上述液体转至提取器中,用加压泵加压至0.4 Mpa压力,升高温度为78 0C,保温保压,提取50min ;
(4)吸附洗脱:将上述提取液抽滤收集滤液,将提取液和树脂按照体积比为1:3加入DM- 130型吸附树脂,分别用65%的乙醇以2BV/H-41BV/H流速洗脱5倍柱体积,收集洗脱液;
(5)浓缩:将洗脱液和乙酸乙酯按照重量比1: 3的比例混合,在0.2MPa,温度为78 °C条件下蒸发浓缩,取下层悬液,离心分离,干燥。
[0019]实施例2: 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O原料预处理:将干燥的银杏叶粉碎成放入小型球磨机中粉碎,通过80目分样筛备用;
(2)加提取剂:将银杏叶和浓度为80%的乙醇按照重量比2:5的比例混合,加入2.6%pH值为5的稀盐酸,搅拌均匀,浸泡3h ;
(3)加压提取:将上述液体转至提取器中,用加压泵加压至0.5 Mpa压力,升高温度为80 0C,保温保压,提取40min ;
(4)吸附洗脱:将上述提取液抽滤收集滤液,将提取液和树脂按照体积比为2:3加入LSA - 10型吸附树脂,分别用75%的乙醇以2BV/H-41BV/H流速洗脱4倍柱体积,收集洗脱液;
(5)浓缩:将洗脱液和乙酸乙酯按照重量比1: 4的比例混合,在0.3MPa,温度为80°C条件下蒸发浓缩,取下层悬液,离心分离,干燥。
[0020] 实施例3:
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O原料预处理:将干燥的银杏叶粉碎成放入小型球磨机中粉碎,通过80目分样筛备用;
(2)加提取剂:将银杏叶和浓度为85%的乙醇按照重量比2:5的比例混合,加入2.8%pH值为5的稀盐酸,搅拌均匀,浸泡3h ;
(3)加压提取:将上述液体转至提取器中,用加压泵加压至0.5 Mpa压力,升高温度为80 0C,保温保压,提取40min ;
(4)吸附洗脱:将上述提取液抽滤收集滤液,将提取液和树脂按照体积比为2:3加入LSA - 20型吸附树脂,分别用85%的乙醇以2BV/H-41BV/H流速洗脱3倍柱体积,收集洗脱液;
(5)浓缩:将洗脱液和乙酸乙酯按照重量比1: 5的比例混合,在0.3MPa,温度为80°C条件下蒸发浓缩,取下层悬液,离心分离,干燥。
【主权项】
1.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O原料预处理:将干燥的银杏叶粉碎成放入小型球磨机中粉碎,通过80目分样筛备用; (2)加提取剂:将银杏叶和浓度为75-85%的乙醇按照重量比1-2:5的比例混合,加入2.5-2.8% pH值为4-5的稀盐酸,搅拌均匀,浸泡3_4h ; (3)加压提取:将上述液体转至提取器中,用加压泵加压至0.4-0.5 Mpa压力,升高温度为78-80°C,保温保压,提取40-50min ; (4)吸附洗脱:将上述提取液抽滤收集滤液,将提取液和树脂按照体积比为1-2:3加入大孔树脂,分别用65-85%的乙醇以2BV/H-41BV/H流速洗脱3_5倍柱体积,收集洗脱液; (5)浓缩:将洗脱液和有机溶剂按照重量比1: 3-5的比例混合,在0.2-0.3MPa,温度为78-80°C条件下蒸发浓缩,取下层悬液,离心分离,干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的大孔树脂选用DM- 130型吸附树脂、LSA - 10型吸附树脂或LSA - 20型吸附树脂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有机溶剂为乙酸乙酯。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银杏叶中加压提取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放入小型球磨机中粉碎备用;(2)加提取剂:将银杏叶和浓度为75-85%的乙醇按照重量比1-2:5的比例混合,加适量稀盐酸,浸泡;(3)加压提取:用加压泵加压至0.4-0.5MPa压力,升高温度为78-80℃,保温保压,提取40-50min;(4)吸附洗脱:将提取液和树脂按照体积比为1-2:3加入大孔树脂,用乙醇洗脱;(5)浓缩:将洗脱液和有机溶剂按照重量比1∶3-5的比例混合,蒸发浓缩,取下层悬液,离心分离,干燥。采用保温保压提取,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得到的黄酮纯度可以达到80%,得率在20%左右,后续吸附量大,解吸率大且重现性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IPC分类】A61K36/16, A61K127/00
【公开号】CN105193871
【申请号】CN201410262624
【发明人】于荣雪
【申请人】于荣雪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4年6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