腈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并列纤维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727695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腈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并列纤维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腈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并列纤维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可降解纤维的种类日益繁多,其应用涉及到医用、服用、渔业、建筑、卫生、装饰、工业处理等诸多领域。脂肪族聚酯是可降解聚酯屮重要的一类,其中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熔点为115'C,稳定件好,不易在室温下分解,力学性能好,具有加工应用的可能性,是目前可降解聚酯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合成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分子量较低,颜色发黄,多应用在塑料领域,在纺织领域里聚丁二酸丁二醇的应用还很少见到。
发明内容为r开发聚丁二酸」二醇酯的在纺织领域的应用,选择腈纶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纺,得到具有蓬松性能的纤维。本发明涉及一种腈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并列纤维的制备方法,通过化学聚合得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然后与腈纶共同纺丝,纺丝时两种不同的聚合物各自分别熔融,在最后时刻通过喷丝板挤出结合成并列型双组份纤维。聚丁二酸丁二酸酯的制备原料为丁二醇与丁二酸,添加摩尔比为U0L15,催化剂为甲基苯磺酸和氯化亚锡,聚酯的合成主要有酯化和縮聚两步完成,连续聚合工艺中酯化反应通过常压和减压两个酯化釜完成,縮聚反应通过预缩聚和终缩聚两釜完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工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column></row><table>购买的腈纶切片的密度为1.17g/cm3,色相L值三90,水分^).15%。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在合成中要加入催化剂、消光剂、稳定剂、增效剂和阻燃剂,催化剂甲基苯磺酸的添加量为丁二醇量的100xl0'6,氯化亚锡的添加暈为丁二醇量的400xl(T6,消光剂二氧化硅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35%。,稳定剂磷酸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3~5%。,阻燃剂溴代丙烯酸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58%。,增效剂锑酸钠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1~3%。,催化剂和聚合原料一起进入酯化反应,消光剂、稳定剂、增效剂和阻燃剂则在缩聚反应的最后阶段加入。在制备并列型纤维时,腈纶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自酯分别熔融,在挤出前的最后时刻两种聚酯熔体进入纺丝箱,通过调节纺丝箱中的分隔元件和喷丝板的关系,可以得到腈纶所占质量比为30~35%、3540%、4045%、45~50%等不同类型的并列型纤维。双组份熔体初纺成丝后依次经过一道拉伸、热定型、二道拉伸、巻曲、热定型、切断工序制的。熔体纺丝的拉伸温度为200°C,纺丝速度为10002000m/min,一道拉伸的牵伸比为2.53.5,拉伸温度为ll(TC,热定型温度在90100°C;二道拉伸的牵伸比为1.15-1.50,拉伸温度为100°C,巻曲温度为7080°C,再经过热定型使纤维温度达到45"C以下,切断。本发明的进步意义在于-利用与腈纶共纺制备的并列型纤维,纤维具柔软、膨松、易染、色泽鲜艳、耐光、抗菌性能,扩展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腈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并列纤维的制备方法,通过化学聚合得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然后与腈纶共同纺丝,纺丝时两种不同的聚合物各自分别熔融,在最后时刻通过喷丝板挤出结合成并列型双组份纤维。实施例i.聚r—酸丁二酸酯的制备原料为丁二醇与r二酸,添加摩尔比为i.u,催化剂为对甲苯磺酸和钛酸四丁酯,聚酯的合成主要有酯化和縮聚两步完成,连续聚合工艺中酯化反应通过常压和减压两个酯化釜完成,縮聚反应通过预缩聚和终缩聚两釜完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工艺.-条件酯化I酯化TT预縮聚终缩聚反应温度〃c140~150150~160230~240230~240反应压力/Pa65000280070停留时间/min7070601302.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在合成中要加入催化剂、消光剂、稳定剂、增效剂和阻燃齐ij,催化剂甲基苯磺酸的添加量为丁二醇量的iooxi(y6,氯化亚锡的添加量为丁二醇量的400xl(T6,消光剂二氧化硅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4%。,稳定剂磷酸三甲酯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4%。,阻燃剂溴代苯乙烯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4%。,增效剂锑酸钠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2%。,催化剂和聚合原料一起进入酯化反应,消光剂、稳定剂、增效剂和阻燃剂则在縮聚反应的最后阶段加入。3.在制备并列型纤维时,腈纶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自酯分别熔融,在挤出前的最后时刻两种聚酯熔体进入纺丝箱,通过调节纺丝箱中的分隔元件和喷丝板的关系,可以得到腈纶所占质量比为3035%、35~40%、4045%、4550%等不同类型的并列型纤维。4.双组份熔体初纺成丝后依次经过一道拉伸、热定型、二道拉伸、巻曲、热定型、切断工序制的。熔体纺丝的拉伸温度为20(TC,纺丝速度为1800m/min,一道拉伸的牵伸比为2.6,拉伸温度为11(TC,热定型温度在90100。C;二道拉伸的牵伸比为1.30,拉伸温度为10(TC,巻曲温度为708(TC,再经过热定型使纤维温度达到45'C以下,切断。5.制备的并列型纤维,纤维具柔软、膨松、易染、色泽鲜艳、耐光、抗菌性能。权利要求1.一种腈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并列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通过化学聚合得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原料为丁二醇与丁二酸,添加摩尔比为1.10~1.15,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工艺<tablesid="tabl0001"num="0001"wi="148"><table><tgroupcols="5"><colspeccolname="c001"colwidth="20%"/><colspeccolname="c002"colwidth="21%"/><colspeccolname="c003"colwidth="20%"/><colspeccolname="c004"colwidth="19%"/><colspeccolname="c005"colwidth="20%"/><thead></column></row><row><column><entrymorerows="1">条件</entry><entrymorerows="1">酯化I</entry><entrymorerows="1">酯化II</entry><entrymorerows="1">预缩聚</entry><entrymorerows="1">终缩聚</entry></column></row></thead><tbody></column></row><row><column><entrymorerows="1">反应温度/℃</entry><entrymorerows="1">140~150</entry><entrymorerows="1">150~160</entry><entrymorerows="1">230~240</entry><entrymorerows="1">230~240</entry></column></row></column></row><row><column><entrymorerows="1">反应压力/Pa</entry><entrymorerows="1">(1.3~1.5)×105</entry><entrymorerows="1">60000~70000</entry><entrymorerows="1">2500~3000</entry><entrymorerows="1">50~100</entry></column></row></column></row><row><column><entrymorerows="1">停留时间/min</entry><entrymorerows="1">60~90</entry><entrymorerows="1">60~90</entry><entrymorerows="1">50~70</entry><entrymorerows="1">120~150</entry></column></row></tbody></tgroup></column></row><table></tables>其中催化剂甲基苯磺酸的添加量为丁二醇量的100×10-6,氯化亚锡的添加量为丁二醇量的400×10-6,消光剂二氧化硅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3~5‰,稳定剂磷酸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3~5‰,阻燃剂溴代丙烯酸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5~8‰,增效剂锑酸钠的用量为丁二醇量的1~3‰,催化剂和聚合原料一起进入酯化反应,消光剂、稳定剂、增效剂和阻燃剂则在缩聚反应的最后阶段加入;然后与腈纶共同纺丝,纺丝时两种不同的聚合物各自分别熔融,在最后时刻通过喷丝板挤出结合成并列型双组份纤维,熔体纺丝的拉伸温度为200℃,纺丝速度为1000~2000m/min,一道拉伸的牵伸比为2.5~3.5,拉伸温度为110℃,热定型温度在90~100℃;二道拉伸的牵伸比为1.15~1.50,拉伸温度为100℃,卷曲温度为70~80℃,再经过热定型使纤维温度达到45℃以下,切断。2.根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纺丝箱中的分隔元件和喷丝板的关系,可以得到腈纶所占质量比为30~35%、35~40%、40~45%、45~50%等不同类型的并列型纤维。全文摘要一种腈纶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并列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足首先通过化学聚合得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然后与腈纶共同纺丝,纺丝时两种不同的聚合物各自分别熔融,在最后时刻通过喷丝板挤出结合成并列型双组份纤维的方法。文档编号D01F8/14GK101660219SQ200910144628公开日2010年3月3日申请日期2009年8月24日优先权日2009年8月24日发明者徐关祥申请人: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