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36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头枕,特别涉及一种导正人体躯干在睡眠时保持在直线正常体态的头枕。
背景技术
人们从出生到成长阶段的时候,其骨骼是位于最自然的正常位置。然而,随着发育期间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外在因素影响下,例如小学生背负过重的书包、上班族长时间的坐姿或站姿不正确或睡眠时的姿势不良等因素,容易造成骨骼走位、歪斜,例如驼背、脊椎侧弯或颈椎凸出等,严重者甚至压迫到神经、血管或腺体等,长期累积下来,将导致某些身体部位产生病变,如产生肿瘤、骨骼肌肉发炎等。在此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睡眠的时后,辅助骨骼导正回复至正常位置。
而拥有舒适的睡眠质量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对大多数的人而言,睡眠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精神状态。枕头,为影响睡眠质量最直接的物品之一,其高度、硬度、触感甚至接触角度均会影响着使用者的睡眠感受。由于人体肌肉与骨骼为一种相互平衡、连动密切的构造,不舒适的睡姿往往会引发周遭连动部位的酸痛,甚至有些人会因枕头不舒适而彻夜翻转来改变睡姿而降低睡眠效果。严重者,会导致腰酸背痛或肩部、颈部僵硬等情形发生。而不良的枕头设计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睡眠姿势。若枕头设计不良时,将会影响全身骨骼的连动关系,而造成在睡眠时,全身骨骼位于不正确的姿势状态下。
所以,依照人体工学理论,人体在平躺应要求躯干像站立时,形成一直线的体态(其颈椎角度约为35度至45度,而头部后枕骨与背部的延伸线约2公分至3公分)。依理论而言,最理想的枕头的形状应该有个弧度凹槽(此具凹槽的枕头厚度应约4公分至5公分),以此包覆着头部的枕骨,并以适当的高度能支撑住颈椎部位。当头部及颈部重量下压后,使枕头厚度刚好达2公分至3公分,令身体保持如同站立时的直线躯干体态,以防止颈椎长期受压而导致病变。然而,传统的枕头较为平整,于头部躺靠于枕头的平整面时,容易使得颈椎部位一直处于悬空状态,造成颈椎部位在睡眠时没有任何的支撑,令躯干无法保持直线状态,进而导致颈椎部位于长期受压累积后,提早退化及产生病变等问题。
因此,便有许多以人体工学造形为诉求的枕头相继问世。但是目前坊间所标榜人体工学的记忆枕,大部分因其枕型的凹槽或高度未符合医学测量标准,在颈椎支撑处有过高或太低的现象,致肩颈之间的高度差距过大而压迫到颈椎。如图I所示系为现有的记忆枕于人体头部平躺时的侧视示意图。其于枕头30前端设有一前凸部31、后端设有一后凸部32,并于前凸部31与后凸部32之间设有凹陷部33,通过前凸部31、后凸部32与凹陷部33的配合,使得头部20于仰卧时获得定位,并使前凸部31支撑住头部20的颈椎部位(Cervical vertebrae)22。
然而,前述现有的记忆枕于使用时,因使用者头部20的枕骨部位(Occipitalbone) 21陷入于凹陷部33内,使得颈椎部位22会受到前凸部31的推挤压迫,而导致颈椎部位22处于不正常的仰起角度,造成头部20 二侧的颞骨部位(Os temp0rale)23到肩膀二侧的锁骨部位(collarbone) 24之间的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25受到拉扯,而呈现一肌肉紧绷的弯曲状态,长时间累积下来,必会造成胸锁乳突肌25附近的周围组织发生病变,例如产生颈椎关节炎、颈椎神经病变及肌膜疼痛症等病症。
而且,前凸部31、后凸部32及凹陷部33的设计,对于使用者在侧躺上并不具任何辅助支撑的效果。因为前凸部31的形状仅能支撑头部20在平躺时的颈椎部位22,当使用者在侧躺时,其前凸部31的形状则会推挤到头部的颧骨(Cheekbone)与颞骨乳突部(Mastoidpart of temporal bone),而造成使用者不自觉依前凸部31的形状而过度偏斜头部20。过度偏斜头部20除了容易对肩、颈、背造成不舒适感外,也很容易对眼、鼻(尤其是颧骨与颞骨)造成局部性的压迫,也会使得颌骨受到不当施力而造成颌骨附近的肌肉异常疼痛,使得血液循环无法顺畅运行,导致使用者在睡眠上依旧无法达到躯干上的最平衡直线体态。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头枕,以解决现有的记忆枕设计不良,而导致胸锁乳突肌长时间处于肌肉紧绷甚至产生病变等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头枕,用以提供使用者的头部躺靠,其包括有一枕体、一隆突部及至少一承颈部。其中,枕体具有一顶面。隆突部自枕体的顶面向上拱起,用以支撑住头部的枕骨部位。承颈部具有多个相互层叠的第一凸缘,并使这些第一凸缘自隆突部逐层降低而构成有一斜度,使得这些第一凸缘依斜度分别承托住头部的颈椎部位。
上述的头枕,其中,该多个第一凸缘所构成的该斜度为一呈阶梯状的斜度。
上述的头枕,其中,该多个第一凸缘分别具有一圆弧角。
上述的头枕,其中,该枕体还具有至少二涡陷部,用以支撑住该头部的脸颊部位,该二涡陷部分别配置在该隆突部的相对二侧,该二涡陷部自该顶面朝向该枕体的一底面的方向凹入。
上述的头枕,其中,该二涡陷部具有多个相互层叠的第二凸缘,这些第二凸缘自该隆突部逐层降低而构成有一阶梯状的斜度。
上述的头枕,其中,该多个第二凸缘分别具有一圆弧角。
综上所述,头枕的隆突部设计,可提供枕骨部位良好的支撑。并于使承颈部的多个第一凸缘自隆突部逐层的降低高度后,可构成有一斜度,以此斜度辅助第一凸缘顺势承托住颈椎部位,使其颈椎部位与肩膀部位获得良好的支撑。以提供使用者在睡觉的时候,还原人体骨骼在最正常的位置上,使得人体的肌肉(如胸锁乳突肌)、主动脉、神经及各种腺体不会被骨骼压迫,以解决因睡姿不良而产生的肌肉酸痛、僵硬甚至严重者导致病变或中风等问题。
以上的关于本
实用新型内容
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
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I为现有的记忆枕于人体头部平躺时的侧视示意图;[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头枕的外观示意图;
图3A为图I的沿剖视线3A-3A所绘制的剖视示意图;
图3B为图I的沿剖视线3B-3B所绘制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人体头部平躺于头枕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人体头部侧躺于头枕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头枕的外观示意图;
图7A为图6的沿剖视线7A-7A所绘制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图7B为图6的沿剖视线7B-7B所绘制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枕体
11 顶面
111隆突部
112承颈部
1121 第一凸缘
113涡陷部
1131 第二凸缘
12 底面
20 头部
21枕骨部位
22颈椎部位
23颞骨部位
24锁骨部位
25胸锁乳突肌
26脸颊部位
30 枕头
31前凸部
32后凸部
33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5所示的示意图,其中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头枕的外观示意图。图3A为根据图I的沿剖视线3A-3A所绘制的剖视示意图。图3B为根据图I的沿剖视线3B-3B所绘制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人体头部平躺于头枕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人体头部侧躺于头枕的侧视示意图。
枕体10具有一位于上方的一顶面11及与顶面11相反而位于下方的一底面12。顶面11具有一隆突部111及至少一承颈部112。
隆突部111自顶面11向上突出而呈一拱起状,且隆突部111用以支撑头部20后脑的枕骨部位(Occipital bone) 21。在本实施例中,隆突部111是配置在顶面11的中央部位,但不以此为限。
承颈部112具有多个相互层叠的第一凸缘1121,这些第一凸缘1121自隆突部111逐层降低而构成有一阶梯状的斜度。换句话说,各层的第一凸缘1121彼此具有一高度且相互堆栈,而且这些第一凸缘1121的堆栈形状概呈一阶梯形状,使得这些第一凸缘1121依序向下层降至枕体10的一长侧边处,以这些第一凸缘1121所构成的阶梯状斜度来支撑住头部 20 的颈椎部位(Cervical vertebrae) 2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承颈部112是由多个相互层叠的第一凸缘1121构成,且这些第一凸缘1121在枕体10的纵向断面(如图4所示,也即于枕体10短侧边的断面)可以具有不同宽度及叠层数的密度组合及分布,并依设计构成有不同的斜度,仅需使得这些第一凸缘1121可以逐层的降低高度至枕体10的长侧边即可,藉以这些第一凸缘1121支撑人体的颈椎部位。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枕体10的顶面11的一侧边可设计有一个承颈部112,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也可在顶面11的相对二侧边分别设计有承颈部112,使得使用者在躺靠枕体10的承颈部112时,不会有方向上的限制。·
再者,枕体10的顶面11还具有至少二涡陷部113。在本实施例中,是将二个涡陷部113分别配置在隆突部111的相对二侧。其涡陷部113的结构设计,是自顶面11朝向底面12的方向凹入。换言之,涡陷部113同样的具有多个相互层叠的第二凸缘1131,这些第二凸缘1131也自隆突部111逐层降低而构成有一阶梯状的斜度。换句话说,各层的第二凸缘1131彼此具有一高度且相互堆栈,而且这些第二凸缘1131的堆栈形状概呈一阶梯形状,使得这些第二凸缘1131依序向下层降,以在顶面11构成一涡状结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涡陷部113的配置位置是在隆突部111的相对二侧边,而承颈部112的配置位置则在隆突部111的一侧边,并使承颈部112位于二涡陷部113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头枕可具有二种使用状态,如图4所示。当使用者采用平躺的姿势时,使用者的头部20恰可躺置在隆突部111上,并使人体后脑的枕骨部位21平贴接触在隆突部111的表面,使得隆突部111受头部20的重量影响而向下变形,而具斜度的承颈部112则顺势支撑住头部20的颈椎部位22,并使承颈部112的多个第一凸缘1121分别贴附承托住颈椎部位22周围,以维持颈椎部位22的正常姿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枕体10的隆突部111到承颈部112末端的距离,恰好符合人体于平躺时,头部20的枕骨部位21到肩膀的距离。又因为头部20 二侧的颞骨部位(Ostemporale) 23到肩膀二侧的锁骨部位(collarbone) 24之间分别连接有一条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25。当使用者平躺在枕体10时,其头部20的枕骨部位21可受隆突部111的支撑,并依承颈部112的多个第一凸缘1121的斜度顺势承托颈椎部位22,而且每个第一凸缘1121分别具有一圆弧角,于这些第一凸缘1121受颈椎部位22的重量抵压时,可通过第一凸缘1121的圆弧角设计来提供一缓冲作用,使得颈椎部位22保持在一正常放松的姿势状态。如此,胸锁乳突肌25即可回复到正常的初始位置,不会在睡觉的时候被颈椎部位22的骨骼压迫,以此解决胸锁乳突肌25在睡眠状态中,因姿势不良而导致胸锁乳突肌25过度伸展紧绷或弯曲等问题。
另外,如图5所示,当使用者采用侧躺的姿势时,头部20后脑的枕骨部位21也同样靠置于隆突部111上,而头部20的脸颊部位26可靠置于涡陷部113处。由于隆突部111受头部20的重量影响而向下变形,而使得具斜度的涡陷部113则顺势支撑住头部20的脸颊部位26,并使涡陷部113的多个第二凸缘1131分别贴附承托住脸颊部位26处的颧骨(Cheekbone)与颞骨乳突部(Mastoid part of temporal bone),而且每个第二凸缘 1131分别具有一圆弧角,这些第二凸缘1131受头部20重量抵压时,可通过第二凸缘1131的圆弧角设计来提供一缓冲作用,使得颧骨与颞骨乳突部平稳的贴在涡陷部113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枕体10的隆突部111到涡陷部113的凹陷底端的距离,恰好符合人体于侧躺时,右侧脸颊或左侧脸颊至最接近侧肩膀外侧的距离,因此也可维持颈椎部位22的正常姿势,让胸锁乳突肌25保持在正常的初始位置,以防止睡眠中不良姿势所造成的伤害。此外,涡陷部113的结构设计也可防止头部20滑出枕体10外,以具有安全感及预防落枕的情况发生,进而提高人体睡眠姿势的稳定性。
所以,使用者采平躺姿势睡眠时,其头部20的枕骨部位21由隆突部111所支撑,并使隆突部111受压变形后,使其与承颈部112保持在一支撑颈椎部位22的位置上,并由 承颈部112的多个第一凸缘1121分别承托住颈椎部位22,令使用者的躯干保持在直线的正常体态,若睡眠中换成侧睡姿时,头部20则移至隆突部111 二侧的涡陷部113处,而涡陷部113的多个倾斜的第二凸缘1131刚好承托住脸颊部位、颈部及肩部,以形成完整自然的依附型态,达其平贴支撑的效果者,相同令躯干保持在直线的正常体态,使睡眠时的躯干保持正常不因睡姿改变而有所影响。
请参阅图6至图7A所示。其中,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头枕的外观示意图。图7A为根据图6的沿剖视线7A-7A所绘制的剖视示意图。图7B为根据图6的沿剖视线7B-7B所绘制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头枕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故相同的构件采用相同的组件符号表示而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前述实施例的承颈部112的宽度外形(由俯视角度来看)系由宽渐缩至窄,而本实施例的承颈部112则与隆突部111设计成同一长条形结构,其长条形结构的宽度是符合颈椎部位(如图5所示)的宽度,让承颈部112的多个第一凸缘1121分别贴附承托在颈椎部位最外侧的皮肤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头枕的功效在于隆突部的设计,可提供使用者于平躺或侧躺时,使得头部具有良好的支撑。并于隆突部会逐渐向下层降而构成有具有斜度的承颈部,使得头部于平躺承颈部时,可利用承颈部的多个第一凸缘分别贴附承托住颈椎部位,使其颈椎部位与肩膀部位获得良好的支撑。再者,由于每个使用者的肩膀宽厚、颈椎长度、头型均有所不同,本实用新型于实施上可依不同使用者或市场的需求,而于枕体的隆突部、承颈部或涡陷部的结构上进行高度、宽度、曲度、弧凹深度、斜倾度等多种调整设计,以提供使用者在睡觉的时候,还原人体骨骼在最正常的位置上,使得人体的肌肉(如胸锁乳突肌)、主动脉、神经及各种腺体不会被骨骼压迫,以解决因睡姿不良而产生的肌肉酸痛、僵硬甚至严重者导致病变或中风等问题。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
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头枕,提供使用者的头部躺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枕体,具有一顶面; 一隆突部,自该顶面向上拱起,该隆突部为支撑住头部的枕骨部位;以及至少一承颈部,具有多个相互层叠的第一凸缘,该多个第一凸缘自该隆突部逐层降低而构成有一斜度,该多个第一凸缘依该斜度分别承托住头部的颈椎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
I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凸缘所构成的该斜度为一呈阶梯状的斜度。
3.根据权利要求
I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凸缘分别具有一圆弧角。
4.根据权利要求
I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该枕体还具有至少二涡陷部,用以支撑住该头部的脸颊部位,该二涡陷部分别配置在该隆突部的相对二侧,该二涡陷部自该顶面朝向该枕体的一底面的方向凹入。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该二涡陷部具有多个相互层叠的第二凸缘,这些第二凸缘自该隆突部逐层降低而构成有一阶梯状的斜度。
6.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二凸缘分别具有一圆弧角。
专利摘要
一种头枕包括具有一顶面(11)的枕体(10)、隆突部(111)和至少一承颈部(112)。隆突部(111)自顶面(11)向上拱起,以支撑头部(20)的枕骨部位(21)。承颈部(112)具有多个相互层叠的第一凸缘(1121),该多个第一凸缘(1121)自隆突部(111)逐层的降低高度而构成一斜度,并且依靠该斜度承托住头部(20)的颈椎部位(22),使躯干在睡眠时保持直线的正常体态。
文档编号A47G9/10GKCN202567424SQ201090001156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6日
发明者张苓 申请人:张苓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