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8361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存放器具,尤其涉及一种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动机中,缸体和缸盖是基础部件,也是重量和体积最大的部件。在发动机生产现场,均有存放大量的缸体和缸盖的情况,需要占用大量的场地。发动机装配工艺中有对零部件清洁度的要求,缸体缸盖存放还需要进行封闭和无尘化管理。因此,设置大面积的专用于缸体缸盖存放场地,在实际情况下是不合时宜的。

现有技术条件下采用的方式是使用托盘,就地码放的方式。在满足要求的场地中,托盘直接放置在地上,在托盘上码放一定数量的缸体缸盖。利用叉车进行流转。此种方案实施相对简单。但缺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1.占用场地。缸体缸盖分开存放,因为结构特性,在一个托盘上,缸体一般码放2层,缸盖一般码放4层,需要场地面积较大。

2.流转受限制。码放缸体缸盖的托盘,自身无法移动,需要靠叉车进行流转。加之一个托盘存量有限,造成大量的托盘依靠叉车流转的问题。

3.清洁度不易保证,个体调用繁琐。托盘码放的缸体缸盖,为满足清洁度要求,必须设置防尘罩覆盖。防尘罩长时间使用后,本身附带大量尘土。并且在覆盖防尘罩后,对于调取单个缸体缸盖,需要反复拿取防尘罩。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缩减存放场地面积,并且便于缸体缸盖部件的存储流转的存放器具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以减小生产场地占用空间,方便缸体缸盖的流转,同时便于缸体缸盖清洁度的管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内滑动设置有用于支撑缸盖的第一托盘,所述第一托盘将所述本体内分隔成用于存放所述缸盖的第一空间和用于存放缸体的第二空间;

小车,所述小车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缸体的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滚轮组,所述第二托盘通过所述第一滚轮组自由进出所述第二空间。

如上所述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本体包括上封板、后封板和两个相互平行的侧封板,所述上封板、后封板和侧封板构成半封闭的框架式结构,所述第一托盘与两个所述侧封板滑动连接。

如上所述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优选的是,每个所述侧封板上均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如上所述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小车上设置有扶手,所述扶手的最高点高于所述第一托盘所在平面。

如上所述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两个承重门,两个所述承重门分别与两个所述侧封板转动连接,所述承重门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端面保留有间隙。

如上所述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承重门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方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导向槽滑动连接。

如上所述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承重门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滚轮组。

如上所述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防尘卷帘,所述防尘卷帘可拆卸地固定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用于封闭所述第一空间。

如上所述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防尘卷帘上固定设置有磁扣,所述防尘卷帘通过所述磁扣与所述本体吸附固定。

如上所述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其中,优选的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车上固定设置有叉车孔,所述本体上固定设置有吊耳。

本发明提供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通过在本体中设置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实现了对缸体和缸盖的同时存放,有效节省了生产现场的场地空间,且通过设置磁吸式防尘卷帘和承重门,保证了缸体和缸盖在存放过程中的清洁度,同时,通过设置可抽取的第一托盘和小车,方便了员工对缸体缸盖的存取,以及队器具的移动,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未装配卷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的侧视图;

图3为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装配卷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卷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本体110-上封板111-吊耳

120-侧封板121-滑槽130-承重门

131-导向槽132-第二滚轮组200-第一托盘

210-导轨300-小车310-第二托盘

311-叉车孔320-扶手330-第一滚轮组

400-防尘卷帘410-磁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包括本体100和小车300;其中,本体100内滑动设置有用于支撑缸盖的第一托盘200,第一托盘200将本体100内分隔成用于存放缸盖的第一空间和用于存放缸体的第二空间;小车300包括用于支撑缸体的第二托盘310,第二托盘310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滚轮组330,第二托盘310通过第一滚轮组330自由进出第二空间。

在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来存储缸体和缸盖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托盘200从本体100中抽出,待将缸盖放置到第一托盘200上后,再将第一托盘200推回本体100中,以使缸盖可以存放至第一空间内;在本体100外,可以将缸体放置到小车300上的第二托盘310上,再将小车300推入本体100中,以使缸体存放至第二空间内;由此可以将缸盖和缸体同时存放在本体100所在区域内,有效节约了现场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将缸盖或缸体推入本体100的过程中与本体100的内壁发生磕碰,在本体100的内壁上可以设置有软垫防护设施。

进一步地,本体100包括上封板110、后封板和两个相互平行的侧封板120,且上封板110、后封板和侧封板120构成半封闭的框架式结构,具体地,后封板分别与两个侧封板120固定连接,上封板110固定设置在后封板和侧封板120的上方,员工可以从与后封板相对的一侧将缸盖或缸体送入本体100中,其中,第一托盘200与两个侧封板120滑动连接。

为了便于第一托盘200滑动,可以理解的是,每个侧封板120上均可以设置有滑槽121,第一托盘200与滑槽121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小车300上可以设置有扶手320,扶手320的最高点高于第一托盘200所在平面,当将小车300推入本体100中时,小车300的扶手320可以抵挡在第一托盘200的边缘上,以防止在搬运该存放器具时,第一托盘200因受到晃动而从本体100中滑出,造成缸盖掉落的风险。

进一步地,该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还可以包括两个承重门130,两个该承重门130分别与两个侧封板120转动连接;当承重门130关闭时,其中一个承重门130可以覆盖在另一个承重门130上,以将小车300封闭在第二空间内;当承重门130打开时,可以使小车300自由进出第二空间,同时在将第一托盘200从第一空间拉出后,可以使第一托盘200支撑在承重门130的上方,以便于在第一托盘200上取放缸盖。

需要说明的是,承重门130的上端面与第一托盘200的下端面保留有间隙,从而可以方便对第一托盘200进行支撑,同时又能保证第二空间的密闭性,以保证缸体的清洁度。

承重门130与侧封板120的转动连接可以有多种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侧封板120上设置合页来实现承重门130的转动。

进一步地,承重门130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导向槽131,第一托盘200的下方设置有导轨210,导轨210与导向槽131滑动连接,当将第一托盘200从滑槽121中向外拉出的过程中,第一托盘200上的导轨210可以滑入承重门130上的导向槽131,并继续沿着导向槽131向外滑动,当第一托盘200伸出本体100足够长度后,可以将缸盖取出或放置到第一托盘200上,从而保证了第一托盘200运动的稳定性,以及对缸盖支撑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防止第一托盘200在承重门130上过度滑动而发生滑脱,在导向槽131的末端可以设置有限位挡板。

进一步地,承重门130的下方可以设置有第二滚轮组132,以在保证承重门130能够自由转动的同时,可以将来自第一托盘200的压力分配到地面上,从而减小承重门130与本体100连接处所受到的力,保证承重门130对第一托盘200支撑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同时参照图4和图5,该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还包括防尘卷帘400,该防尘卷帘400可拆卸地固定设置在本体100上,用于封闭第一空间,以保证缸盖在存放时的清洁度。

进一步地,防尘卷帘400上固定设置有磁扣410,防尘卷帘400通过磁扣410与本体100吸附固定,从而可以快速可靠地实现卷帘的安装与拆卸。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该存放器具或小车300的移动,小车300或该存放器具上均可以固定设置有叉车孔311,以便通过叉车移动,本体100上还可以固定设置有吊耳111,以便通过吊具移动,节省了人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缸体缸盖流转存放器具,通过在本体中设置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实现了对缸体和缸盖的同时存放,有效节省了生产现场的场地空间,且通过设置磁吸式防尘卷帘和承重门,保证了缸体和缸盖在存放过程中的清洁度,同时,通过设置可抽取的第一托盘和小车,方便了员工对缸体缸盖的存取,以及对器具的移动,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强度。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