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补偿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526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补偿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消除静电残留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DSTNdouble-layer super twisted nematic)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与传统映像管显示装置相比,由于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轻、薄、低电压驱动、低耗电等优点,因此已广泛运用于各种提供显示效果的电器。
图1为显示一现有双层超扭转向列型(DSTNdouble-layer super twistednematic)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DSTN液晶显示装置100包含一主动片(active cell)120、一补偿片(compensation cell)130、与二偏光板110及140。主动片120与补偿片130相互堆叠并接合,而偏光板110及140则分别设置于主动片120与补偿片130的相对外侧。
主动片120包含透明基板121及128、透明导电膜122及127、配向膜123及126、框胶124与液晶层125。透明基板121及128彼此平行设置,透明导电膜122及127分别形成于二基板的相向表面上,配向膜123及126则分别形成于透明导电膜122及127之上,而液晶层125通过框胶124密封于配向膜123及126之间。另一方面,补偿片130包含透明基板131及138、配向膜133及136、框胶134与液晶层135。配向膜133及136分别形成于二基板的相向表面上,且液晶层135通过框胶134密封于配向膜133及136之间。补偿片130的透明基板131与主动片120的透明基板128可通过双面胶黏合。
如图1所示的DSTN液晶显示装置100中,主动片120的透明导电膜122及127作为电极之用,其可施加电压至液晶层125中以驱动液晶显示装置。此外,借着精确设计主动片120与补偿片130的规格,如液晶层的厚度与液晶的各项特性等,可有效互补两者的光学特性而提高DSTN液晶显示装置的对比与亮度。然而,由于一般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常会累积静电荷而产生静电效应,进而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故现有设计是以加入静电防护电路或添加抗静电化合物于向列液晶材料中来消除静电效应影响,但如此均会大幅提高制造成本且复杂化液晶显示装置的工艺。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能利用液晶显示装置本身固有结构及工艺进行抗静电设计,而可获得以较低成本及简化步骤解决面板静电残留问题的效果,进而提升整体的显示品质。
依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一种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包含一主动片及一补偿片,且补偿片包含一第一与一第二透明基板、一第一与一第二透明导电膜、一第一与一第二配向膜、一液晶层及一导通结构。第二透明基板平行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且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且第一及第二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上。导通结构设置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并分别接触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用以电连接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
所述导通结构为印刷导电材料、金属箔材、导电间隔物或导电框胶。
所述印刷导电材料为银胶或碳胶。
所述导电间隔物由金属导体、碳纤维导体、导电性高分子聚合物或表面涂布导电膜的绝缘体所构成。
所述导电性高分子聚合物为聚苯胺、聚吡咯或聚噻吩。
所述装置还包含多个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以维持所述补偿片的间隙均匀度;及一框胶,黏合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并密封所述液晶层于所述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之间。
所述导通结构设置于所述框胶内或贴附于所述框胶的一侧。
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的材料选自于In2O3、SnO2、ZnO、CdO、TiN、In2O3:Sn(ITO)、ZnO:In(IZO)、ZnO:Ga(GZO)、ZnO:Al(AZO)、SnO2:F、TiO2:Ta、In2O3-ZnO、CdIn2O4、Cd2SnO4或Zn2SnO4。
所述主动片包含一第三透明基板,接合所述补偿片的第二透明基板;一第四透明基板,平行配置于所述第三透明基板相对于所述补偿片的外侧;一第二液晶层,设置于第三及第四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三及一第四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三及第四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及一第三及一第四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三及第四透明导电膜上。
所述装置还包含一第一及一第二偏光板,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动片与补偿片的相对外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补偿片结构,所述结构包含一第一透明基板;一第二透明基板,平行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一第一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一及一第二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一第一及一第二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上;及一导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并分别接触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用以电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
所述导通结构为印刷导电材料、金属箔材、导电间隔物或导电框胶。
所述导电间隔物由金属导体、碳纤维导体、导电性高分子聚合物或表面涂布导电膜的绝缘体所构成。
所述结构还包含多个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以维持所述补偿片的间隙均匀度;及一框胶,黏合所述第一及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并密封所述液晶层于所述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之间;其中所述导通结构设置于所述框胶内或贴附于所述框胶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所述装置包含一第一透明基板;一第二透明基板,平行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一第一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一及一第二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一第一及一第二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上;一第三透明基板,平行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配置;一第二液晶层,设置于第二及第三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三及一第四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及第三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一第三及一第四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三及第四透明导电膜上;及一导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及第三透明基板之间,并分别接触所述第三及第四透明导电膜,用以电连接所述第三及第四透明导电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补偿片的两片透明基板上均预先形成有透明导电膜,且形成有一导通结构电连接两透明导电膜,获得使此二透明导电膜等电位的效果。如此补偿片本身即近似为一良好导体,达到消除静电残留的效果。由于上述补偿片的各个结构均可利用原DSTN液晶显示装置固有工艺及材料来制造,故可直接导入量产,并不会产生其它制造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以简易方式调整DSTN液晶显示装置的工艺,即可解决面板静电残留问题,不需要现有加入静电防护电路或添加抗静电化合物的设计,因此可有效降低抗静电设计的成本。


图1为一现有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40、60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12、42、62主动片14、44、64补偿片16、18偏光板21、28、31、38、51、58、71、78 透明基板22、27、32、37、52、57、72、77 透明导电膜23、33配向膜24、34、54框胶25、35液晶层26、36配向膜39导通结构41导通点54’ 导电框胶59箔材79间隔物79a 导电膜100 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110、140 偏光板120 主动片121、128、131、138 透明基板122、127 透明导电膜123、126、133、136 配向膜124、134 框胶125、135 液晶层130 补偿片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DSTNdouble-layer super twisted nematic)液晶显示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DSTN液晶显示装置10包含一主动片12、一补偿片14、与二偏光板16及18。主动片12与补偿片14相互堆叠并以例如双面胶黏接方式接合,而偏光板16及18则分别设置于主动片12与补偿片14的相对外侧。
主动片12包含透明基板21及28、透明导电膜22及27、配向膜23及26、框胶24及液晶层25。补偿片14包含透明基板31及38、透明导电膜32及37、配向膜33及36、框胶34、液晶层35与一导通结构39。补偿片14的透明基板31与主动片12的透明基板28以例如双面胶黏接方式接合,且该透明基板31与透明基板38彼此平行设置。透明导电膜32及37分别形成于二基板的相向表面上,配向膜33及36则分别形成于透明导电膜32及37上。此外,液晶层35通过黏接透明基板31及透明基板38的框胶34密封于配向膜33及36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补偿片14额外提供两平行配置的透明导电膜32及37,且当透明导电膜32及37分别形成于二基板的相向表面后,一导通结构39形成于透明基板31及38间且同时接触透明导电膜32及37,以使透明导电膜32及37电连接。如图2所示的方式,导通结构39可为利用例如银胶或碳胶之类的印刷导电材料所构成的导通点41。虽然图2例示的印刷导电材料分布于框胶34内,但其分布位置并不限定,仅需能达到电连接透明导电膜32及37的效果即可。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由于补偿片14的两片透明基板上均形成有透明导电膜,且形成有一导通结构39电连接两透明导电膜,获得使此二透明导电膜等电位(无电位差)的效果。如此补偿片14本身即近似为一良好导体,达到消除静电残留的效果。为确认本实用新型的抗静电的效果,设计人在温度15~35℃、相对湿度30~60%RH的环境中,以非接触式放电模式(air dischargemode)+/-15KV的条件下对本实用新型的DSTN液晶显示装置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其电性及显示外观均无异常,且于静电测试时完全无静电残留现象。
图3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DSTN液晶显示装置40包含主动片42及补偿片44,一箔材59设置于补偿片44的透明基板51及58之间并贴附于框胶54的一侧,且其两端分别接触透明导电膜52及57而构成一导通结构39。该箔材59仅需具良好导电度,其材料并不限定,例如金箔、银箔、铜箔之类的金属材料均可。再者,箔材59可利用点胶、黏贴等各种方式接触透明导电膜52及57,且其分布位置并不限定,例如也可置于框胶54内或不与框胶54接触均可。
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不同形式的DSTN液晶显示装置,举例而言,可如图2所示由四层透明基板构成的堆叠结构,也可如图4所示主动片42与补偿片44共享一透明基板58所构成的三层透明基板堆叠结构。再者,主动片42与补偿片44的堆叠方式并不限定,无论为图3所示主动片42置于补偿片44之上或图4所示补偿片44置于主动片42之上的方式都可获得本实用新型效果。
图5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DSTN液晶显示装置60包括主动片62及补偿片64,DSTN液晶显示装置60的补偿片64的上、下透明基板71及78之间设置有间隔物(spacer)79以维持间隙均匀度,因此,可于间隔物(spacer)79表面涂布一层如金属膜之类的导电膜79a,即可达到电连接补偿片64的上、下透明导电膜72及77的效果。当然。利用间隔物79与导电膜79a形成导通结构39的方式并不限定,除利用于绝缘体表面涂布一导电膜外,间隔物79本身也可直接以导电材料制成。该导电材料例如可为金属导体、碳纤维导体,或者间隔物79可由聚苯胺(polyaniline)、聚吡咯(polypyrrole)、或聚噻吩(polythiophene)之类导电性高分子聚合物构成。
图6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也可直接将框胶原料混合导电材料形成一导电框胶54’,即可获得导通上、下透明导电膜52及57的效果。
综合上述各个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仅须利用一导通结构电连接预先形成于补偿片上、下透明基板上的二透明导电薄膜,即可获得完全消除DSTN液晶显示装置中的静电残留现象,提高面板显示品质。由于上述补偿片的各个结构均可利用原DSTN液晶显示装置固有工艺及材料来制造,故可直接导入量产,并不会产生其它制造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以简易方式调整DSTN液晶显示装置的工艺,即可解决面板静电残留问题,不需现有加入静电防护电路或添加抗静电化合物的设计,故可有效降低抗静电设计的成本。
再者,导通结构仅须达到电连接二透明导电薄膜的效果即可,其材料、配置方式等均不限定。再者,透明导电膜的材料例如可选自于In2O3、SnO2、ZnO、CdO、TiN、In2O3:Sn(ITO)、ZnO:In(IZO)、ZnO:Ga(GZO)、ZnO:Al(AZO)、SnO2:F、TiO2:Ta、In2O3-ZnO、CdIn2O4、Cd2SnO4或Zn2SnO4。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含一主动片;以及一补偿片,叠置并接合于所述主动片,所述补偿片包含一第一透明基板;一第二透明基板,平行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一第一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一及一第二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一第一及一第二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上;及一导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并分别接触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用以电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结构为印刷导电材料、金属箔材、导电间隔物或导电框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导电材料为银胶或碳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间隔物由金属导体、碳纤维导体、导电性高分子聚合物或表面涂布导电膜的绝缘体所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高分子聚合物为聚苯胺、聚吡咯或聚噻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含多个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以维持所述补偿片的间隙均匀度;及一框胶,黏合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并密封所述液晶层于所述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结构设置于所述框胶内或贴附于所述框胶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的材料选自于In2O3、SnO2、ZnO、CdO、TiN、In2O3:Sn(ITO)、ZnO:In(IZO)、ZnO:Ga(GZO)、ZnO:Al(AZO)、SnO2:F、TiO2:Ta、In2O3-ZnO、CdIn2O4、Cd2SnO4或Zn2SnO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片包含一第三透明基板,接合所述补偿片的第二透明基板;一第四透明基板,平行配置于所述第三透明基板相对于所述补偿片的外侧;一第二液晶层,设置于第三及第四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三及一第四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三及第四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及一第三及一第四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三及第四透明导电膜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含一第一及一第二偏光板,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动片与补偿片的相对外侧。
11.一种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补偿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含一第一透明基板;一第二透明基板,平行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一第一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一及一第二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一第一及一第二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上;及一导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并分别接触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用以电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补偿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结构为印刷导电材料、金属箔材、导电间隔物或导电框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补偿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间隔物由金属导体、碳纤维导体、导电性高分子聚合物或表面涂布导电膜的绝缘体所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补偿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还包含多个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以维持所述补偿片的间隙均匀度;及一框胶,黏合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并密封所述液晶层于所述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之间;其中所述导通结构设置于所述框胶内或贴附于所述框胶的一侧。
15.一种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含一第一透明基板;一第二透明基板,平行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一第一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一及一第二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一第一及一第二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上;一第三透明基板,平行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配置;一第二液晶层,设置于第二及第三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三及一第四透明导电膜,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及第三透明基板的相向表面上;一第三及一第四配向膜,分别形成于第三及第四透明导电膜上;及一导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及第三透明基板之间,并分别接触所述第三及第四透明导电膜,用以电连接所述第三及第四透明导电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装置(DSTN LCD),包含一主动片及与该主动片接合的一补偿片。补偿片形成有平行设置的一第一及一第二透明导电膜,且设有一导通结构以电连接该第一及第二透明导电膜。本实用新型利用液晶显示装置本身固有结构及工艺进行抗静电设计,而可获得以较低成本及简化步骤解决面板静电残留问题的效果,进而提升整体的显示品质。
文档编号G02F1/1337GK2916694SQ20062012222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1日
发明者翁浩杰, 蔡明宪, 陈明武 申请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