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辊、图像形成装置、重复利用方法

文档序号:279519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电辊、图像形成装置、重复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带电辊。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安装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使感光鼓带电的带电辊。该带电辊具有轴以及安装于轴上的电荷释放部件(辊主体),通过从电荷释放部件释放的电荷使感光鼓带电。此外,如专利文献1所示,以往已知有如下的带电辊在电荷释放部件的一部分上粘贴间隙保持部件,并将该间隙保持部件与感光鼓抵接,从而使感光鼓和电荷释放部件不接触。但是,这种带电辊存在以下缺点在电荷释放部件中,未粘贴间隙保持部件的区域和粘贴有间隙保持部件的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分劣化。因此,为了消除该缺点,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以下情况在剥除旧的间隙保持部件并粘贴新的间隙保持部件时,粘贴比旧的间隙保持部件的粘贴部位面积大的间隙保持部件。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151883号公报(
公开日:2008年7 月3日)”专利文献2 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293021号公报(
公开日2006年10 月洸曰),,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 太陽金網株式会社,「製品案内通電剥離性接着剤- >々卜U U 一 7」,[Online(在线)],平成 22 年 7 月 21 日检索,网址 <http://www. twc-net. co. jp/ catalog/genre/g060/061/post_13· html>非专利文献2 :板金加工eye,「口一 > 7卜i 、口一 > 7卜加工i ii」, [Online (在线)],平成 22 年 9 月 10 日检索,网址 <http://www. bkeye. com/mach/mach06. html>非专利文献3:日本 7 l· ^ ^ 株式会社、「Ultrasonic Insert], [Online (在线)]、平成 22 年 9 月 10 日检索、网址 <http//www. nalex. co. jp/welder/insert. html>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带电辊中存在以下问题每更换一次间隙保持部件,电荷释放部件的电荷释放面的有效范围就变窄,间隙保持部件的更换次数受限,带电辊的重复利用次数受限,无法长期使用。本发明为了解决该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使用的带电辊。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带电辊的特征在于,包括导电性的轴;电荷释放部件,安装于上述轴上;和间隙形成部件,安装于上述轴上,相比上述电荷释放部件朝向感光鼓突出,并通过与上述感光鼓抵接而在上述电荷释放部件和上述感光鼓之间形成间隙,通过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上述间隙形成部件中包含的导电区域和上述轴粘接,而将上述间隙形成部件安装到上述轴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间隙形成部件和轴之间流过电流,将间隙形成部件从轴拆下,并通过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新的间隙形成部件粘接到轴上,就可以更换间隙形成部件。即,根据本发明的构成,可以不减少电荷释放部件的电荷释放面的有效宽度地更换间隙形成部件,因此间隙形成部件的更换次数不受限制,具有可长期使用带电辊的效果。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带电辊,能够不减少电荷释放部件的电荷释放面的有效宽度地更换间隙保持部件,因此间隙形成部件的更换次数不会受限,能够长期使用带电辊。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辊的示意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带电辊的端部的示意立体图。图4是从Y方向上游侧观察图3所示的轴和导电性部件的图。图5 (a)是表示进行了平纹状的滚花加工的面的说明图,图5(b)是表示进行了网纹状的滚花加工的面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从带电辊的轴剥离间隙形成部件的作业的情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单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10的整体构成)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的复合机10的整体构成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复合机10包括扫描器1和图像形成装置11。扫描器1用于读取原稿并取得其图像数据。作为扫描器1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扫描器。图像形成装置11用于在纸张上形成与如下的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由扫描器1读取原稿而取得的图像数据;通过通信装置(未图示)从连接成可经由网络通信的外部装置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或从可拆装地安装的外部存储装置(未图示)读出的图像数据。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1包括曝光单元13、显影器15、感光鼓17、带电辊19、 清洁单元21、定影单元23、供纸盘25、纸张传送路径31、再供纸传送路径83、反转传送路径 99以及排纸盘33等。另外,纸张传送路径31形成在从供纸盘25经合流点(纸张传送路径31和再供纸传送路径83的连接点)、图像转印部47、定影处理部66至排纸盘33的范围。再供纸传送路径83为从纸张传送路径31中的定影单元23和排纸盘33之间的分支点T分支出的传送路径,形成为从分支点T至合流点C。此外,在纸张传送路径31内的图像转印部47的上游侧配置有对齐辊四。带电辊(带电装置)19是用于使感光鼓17的表面均勻带电为预定电位的带电构件。之后对带电辊19详细说明。曝光单元13如图1所示为包括激光照射部35和反射镜37的激光扫描单元(LSU), 但不限于LSU,也可以将阵列状地排列发光元件而成的例如EL、LED写入头作为曝光单元 13。另外,LSU可以是1光束方式的LSU、以高速打印处理为目的的2光束方式或4光束方式的LSU中的任一种,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构成有两个激光照射部35、35的2光束方式的LSU。曝光单元13根据图像数据对通过带电辊19而均勻带电的感光鼓17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7的表面形成与该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显影器15用于通过调色剂将形成于感光鼓17上的静电潜影显影从而显影化。另外,在显影器15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向显影器15补给调色剂的调色剂补给装置 30。调色剂补给装置30包括收容调色剂的调色剂盒(调色剂收容容器)300 ;和调色剂料斗30a,暂时存放从调色剂盒300供给的调色剂,并且在显影器15内的调色剂量降低时,根据需要将存放的调色剂供给到显影器15。另外,调色剂盒300可相对于复合机10拆装以便在收容的调色剂的剩余量减少时能够更换。在感光鼓17上显影了的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像)在图像转印部47中被转印到纸张上。清洁单元21用于除去、回收在显影和图像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7表面的调色剂。转印带单元39用于在图像转印部47中将感光鼓17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向该转印带单元39施加与感光鼓17上的调色剂所带的电荷极性相反的电场,通过该电场将感光鼓17上的调色剂转印到纸张上。例如,感光鼓17上的调色剂具有负极性的电荷时,向转印带单元39施加的电场的极性为正极性。转印带单元39具有驱动辊41、从动辊43、弹性导电辊49、辊96、以及架在这些辊 41、43、49、96上的转印带45。转印带45为体积电阻值在IX IO9 Ω .cm IX IO13 Ω · cm的范围的带部件。在感光鼓17和转印带45接触的区域即图像转印部47的附近,配置有用于施加转印电场的弹性导电辊49。弹性导电辊49具有弹性。从而,感光鼓17和转印带45并非线接触,而是彼此具有预定宽度(称为转印夹持部)地面接触。结果,提高了调色剂图像在传送的纸张上的转印效率。进而,在转印带45的图像转印部47的下游侧配置有除电辊51,该除电辊51对因通过图像转印部47时施加的电压而带电的纸张进行除电,以便顺利地进行向下一工序的传送。除电辊51配置在转印带45的背面侧。此外,在转印带单元39中配置有用于除去转印带45的调色剂污迹的清洁单元53、 以及进行转印带45的除电的除电机构55。除电机构55的除电方法,包括经由装置使转印带45接地的方法、或主动向转印带45施加与转印电场的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场的方法。另外,通过转印带单元39转印了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像)的纸张被传送到定影单元23。
5
定影单元23包括加热辊57、加压辊59,在加热辊57的外周部配置纸张剥离爪61、 热敏电阻63 (辊表面温度检测部件)、辊表面清洁部件65。此外,在加热辊57的内部配置有用于将辊的表面加热到预定温度(定影设定温度大概160 200°C )的热源67。在加压辊59的两端部构成有荷重弹簧等机构,加压辊59通过该机构以预定的荷重与加热辊57压接。此外,在加压辊59的外周与加热辊57的外周同样地配置有纸张剥离爪、辊表面清洁部件。定影单元23在加热辊57和加压辊59的压接部即定影处理部(也称为定影夹持部)66中,通过加热辊57表面的温度和加压辊59施加的压接力使纸张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到该纸张上。供纸盘25是用于堆放印刷所使用的片材(记录材料)的盘,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中,设置在由感光鼓17、转印带单元39等构成的图像形成部的下侧、且装置的侧壁附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中,配置有多个能够收纳500 1500张标准尺寸的纸张的供纸盘25,以便能够对大量纸张进行连续印刷。进而,在装置的侧面配置有能够大量收纳彼此不同的多种纸张的大容量供纸盒73 ;以及主要在对非标准尺寸的纸张进行印刷时使用的手动盘75。排纸盘33配置在与手动盘75相反侧的装置侧面,但也可以构成为,拆下排纸盘 33,并作为选项配置排出纸张的后处理装置(装订、穿孔处理等)、多级排纸盘。接下来,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1中进行印刷处理时的纸张的传送路径进行说明。若对图像形成装置11输入打印请求(印刷请求命令),则通过拾取辊70从收容有适于该打印请求的纸张的供纸盘25将纸张供给到纸张传送路径31。并且,该纸张经由合流点C被传送到在纸张传送路径31内的图像转印部47的上游配置的对齐辊四,并暂时停止。进而,在图像转印部47中当纸张的前端和感光鼓17上的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像) 的前端一致时,对齐辊四再次旋转,而使纸张传送到图像转印部47。从而,在图像转印部 47中将感光鼓17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的表面(正面),进而将纸张引导到定影单元 23,在定影单元23中将转印到纸张的调色剂定影(热定影)到该纸张上。之后,对应于单面印刷模式/双面印刷模式来切换纸张的传送路径。具体地说,在单面印刷模式的情况下,切换图1中的传送路径切换机构80的门的方向,以使从定影单元 23排出的纸张正反反转后,将该纸张引导到排纸盘33。此外,在双面印刷模式的情况下,切换传送路径切换机构80的门的方向,以使从定影单元23排出的纸张正反反转后,将该纸张送入再供纸传送路径83。并且,送入再供纸传送路径83的纸张,在该再供纸传送路径83通过并经由合流点C而被再次送入纸张传送路径31。之后,该纸张被再次传送到图像转印部 47,在该图像转印部47中在背面进行图像的转印。之后,该纸张经定影单元23排出到排纸
33 ο(带电辊19的构成)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辊19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带电辊19具有轴(轴芯体)191、电荷释放部件192、间隙形成部件193a、193b。此外,间隙形成部件193a、 电荷释放部件192、间隙形成部件19 以从轴191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安装在轴191上。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简称为“间隙形成部件193”时,是指间隙形成部件 193a、19 双方。轴(芯棒)191用于支撑电荷释放部件192。轴191由导电性金属构成,为外径 cp8mm的圆柱状部件。本实施方式的轴191的材质为不锈钢(SUS),但只要是导电性的金属即可,不限于不锈钢。电荷释放部件192为外径cp30mm的圆筒状部件,其内周面被固定到轴191上。电荷释放部件192被施加直流电压时,向感光鼓17释放电荷,从而使感光鼓17 带电。如图3所示,电荷释放部件192由以覆盖轴191的周面的方式形成的弹性层192b、 和以覆盖弹性层192b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的表层19 构成。电荷释放部件192的弹性层 192b由配合有导电剂的硅橡胶构成。电荷释放部件192的表层19 由将丙烯酸多元醇与异氰酸酯交联而成的聚氨酯树脂构成。另外,作为电荷释放部件192,可以使用专利文献2 所示的实施例9的弹性辊。此外,作为上述导电剂可以使用专利文献2的第0033段所示的物质。进而,也可以在表层19 中配合导电剂。若将图像形成装置11中能够打印的最大尺寸的图像区域称为最大图像区域,则如图2所示,最大图像区域的Y方向的长度为297mm。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该图2所示,将电荷释放部件192的Y方向的长度设计为307mm,并进行带电辊19的定位以使电荷释放部件192必须与感光鼓17上的最大图像区域对应的部分相对。另外,Y方向为与图像形成装置11中形成的图像的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为与带电辊19及感光鼓17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间隙形成部件193是Y方向的长度为IOmm且外径(p31.2mm的圆筒状部件,其内周面被固定到轴191上,其外周面与感光鼓17的外周面抵接。通过该间隙形成部件193与感光鼓17的外周面抵接,在电荷释放部件192和感光鼓17之间形成间隙。S卩,相对于从带电辊19的旋转中心到电荷释放部件192的外周面的长度(与Y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15mm,从带电辊19的旋转中心到间隙形成部件193外周面的长度 (与Y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15. 6mm,因此,间隙形成部件193相比电荷释放部件192 向感光鼓17的方向突出0. 6mm。并且,由于使间隙形成部件192的外周面与感光鼓17的外周面抵接,因此在电荷释放部件192和感光鼓17之间形成了 0. 6mm的间隙。接下来,对间隙形成部件193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3是局部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辊19的Y方向上游侧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中示出了间隙形成部件193a 但没有示出间隙形成部件193b,而间隙形成部件193a和间隙形成部件19 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以下省略间隙形成部件19 的说明,而仅对间隙形成部件193a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间隙形成部件193a以与电荷释放部件192相邻的方式嵌入到轴191, 且由轴191固定支撑。此外,间隙形成部件193a虽然与电荷释放部件192接触,但并未固定(粘接)到其上。如图3所示,间隙形成部件193a具有由导电性的金属构成的环状的导电性部件 (金属部件)193al、和环状的树脂部件193a2。树脂部件193a2的材质可以是聚缩醛(POM)树脂、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_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的任一种,但从强度、弹性率、耐冲击性的角度考虑,优选聚缩醛树脂。此外,导电性部件193al的材质只要是导电性金属即可,可以与轴191相同而为不锈钢,也可以为黄铜、压铸铝(铝)、被表面处理(非电解镀镍、
7光泽镀锌、镀铬等)了的铁。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1中使用磁性调色剂时,优选非磁性的不锈钢、黄铜、压铸铝。此外,导电性部件193al被压入到树脂部件193a2的内周侧的贯通孔中以使其外周面与树脂部件193a2的内周面紧贴。此外,将轴191插入到导电性部件193al的内周侧的贯通孔中,并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后述)粘接导电性部件193al的内周面和轴191。从而,由导电性部件193al和树脂部件193a2构成的间隙形成部件193a固定支撑在轴191上。此外,导电性部件193al的外径和树脂部件193a2的内径被设计成如下的尺寸通过将导电性部件193al压入到树脂部件193a2的内周侧,而将导电性部件193al固定到树脂部件193a2上。进而,对导电性部件193al的外周面进行了滚花加工。另外,滚花加工为JISB0951 中规定的即可。即,导电性部件193al的外周面可以如图5(a)所示被加工为平纹状的滚花纹,也可以如图5(b)所示被加工为网纹状的滚花纹。此外,滚花纹的槽的形状和尺寸可以采用非专利文献2所示的规格。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电性部件193al的内周面和轴191的外周面的至少一方涂敷通电剥离性粘接剂,粘接导电性部件193al的内周面和轴191的外周面。从而,如图4所示,在导电性部件193al的内周面和轴19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层厚0. 05mm的粘接层 195(另外,轴191的外径为cp8mm,导电性部件191的内径为φ8.1mm)。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具有如下性质通过流经电流,粘接强度下降,被粘接物和粘接剂的界面剥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通电剥离性粘接剂使用了太阳金网(太陽金網)株式会社制造的工 > 々卜U U —7 E4(参照非专利文献1以及非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产品信息)。该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具有以下性质若在经由粘接剂粘接的第1被粘接物和第2被粘接物之间施加5V 50V的直流电压10秒钟到几分钟左右,则在阳极侧的被粘接物和粘接剂的界面产生电化学反应,粘接强度下降,从而阳极侧的被粘接物和粘接剂的界面剥离。 此时,在第1被粘接物和第2被粘接物之间流过的电流,在常温环境下,从电压施加刚开始后的5mA/cm2在几秒左右减少到ImA/cm2左右,经过几分钟后大致固定在0. ImA/cm2左右。 此外,通过调换施加到两个被粘接物的电压的极性进行同样的处理,可以使粘接剂的两面、 即第1被粘接物和粘接剂的界面以及第2被粘接物和粘接剂的界面均剥离。此外,具有粘接层并不在剥离后的材料表面残留、剥离时也不产生气体或发热。接下来,根据图6说明在带电辊19的重复利用作业时更换安装于轴191上的间隙形成部件193a的作业步骤。图6是表示从轴191拆下间隙形成部件193a的工序的情形的说明图。从轴191拆下间隙形成部件193a时,使直流电源500的正端子与轴191和导电性部件193al这两个被粘接物中的一个被粘接物接触,使直流电源500的负端子与另一个被粘接物接触。从而,在与直流电源500的正端子接触的被粘接物和粘接层195之间产生剥离。之后,调换接触正端子的被粘接物和接触负端子的被粘接物,并进行同样的处理,从而可以使轴191和粘接层195剥离,且使导电性部件193al和粘接层195分离。从而,可以从轴191拆下包含导电性部件193al的间隙形成部件193a。之后,使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新的间隙形成部件193a粘接到轴191上,完成间隙形成部件193a的更换作业。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辊19包括导电性的轴191 ;安装于轴191上的电荷释放部件192 ;和间隙形成部件193,安装于轴191上,与电荷释放部件192相比朝向感光鼓 17突出,并通过与感光鼓17抵接而在电荷释放部件192和感光鼓17之间形成间隙。并且, 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粘接间隙形成部件193中包含的导电性部件(导电区域)和轴191,从而将间隙形成部件193安装到轴191上。从而,通过在间隙形成部件193和轴191之间流过电流,将间隙形成部件193从轴191拆下,并通过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新的间隙形成部件193粘接到轴191上,就可以更换间隙形成部件193。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可以不减少电荷释放部件192的电荷释放面的有效宽度地更换间隙形成部件193,因此间隙形成部件193的更换次数不受限制,具有可长期使用带电辊19的效果。而作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1中使带电辊19旋转的方法,可以使用以下方法的任一种(a)第1方法,仅通过旋转的感光鼓17和间隙形成部件193之间的摩擦力,使带电辊19 从动于感光鼓17而旋转(被带动旋转);和(b)第2方法,在图像形成装置11中设置将图像形成装置11的驱动源的转矩传递(提供)到轴191的驱动齿轮,通过旋转的感光鼓17 和间隙形成部件193之间的摩擦力以及上述转矩,使带电辊19旋转。另外,在第2方法的情况下,可以使带电辊19的圆周速度与感光鼓17的圆周速度基本相等,因此具有可以减轻在感光鼓17和间隙形成部件19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可以抑制感光鼓17产生损伤的优点。(复合机10中使用的显影剂)以下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0中使用的显影剂的特性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器15中收容的显影剂,优选含有体积基准的中位直径(D5tl)为 15 70 μ m的载体,更优选含有中位直径为25 60 μ m的载体,进一步优选含有中位直径为30 55 μ m的载体。使用体积基准的中位直径小于15 μ m的载体时,在显影套筒上的起穗均勻、紧密, 但另一方面磁刷(链)较短,必须将感光体和显影套筒的间隙设定得微小(例如0. 1 0. 3mm),需要非常高价的显影器。进一步,当使用体积基准的中位直径小于15 μ m的载体时,显影剂的流动性恶化,补给调色剂的带电的上升有恶化倾向。并且,使用体积基准的中位直径小于15 μ m的载体时,通过感光体和载体的镜像电荷而易于产生载体附着,妨碍显影套筒上的稳定的调色剂层形成,有时会对感光体造成微小损伤。另一方面,当使用体积基准的中位直径超过70 μ m的载体时,磁性产生的显影剂的起穗变长,从而产生显影剂的扫刷不均(难以形成均勻的磁刷,表面变粗),因此画质有恶化倾向。并且,载体的比表面积较小,无法向调色剂提供充分的带电,磁刷也容易变得僵硬。因此,会在显影套筒上的显影剂层产生扫刷不均,会无法获得良好的图像。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器15中收容的显影剂中,优选含有真比重为3.0 3. Sg/ cm3的载体。含有具有该范围的真比重的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即使被搅拌混合,施加到调色剂的负荷也较少,可抑制载体的调色剂消耗。进一步,使用真比重为3. 0 3. 8g/cm3的载体时,易于在显影套筒上形成良好的调色剂层,并且在附着到显影套筒、感光体时,也难以对感光体形成损伤,因此优选。进一步,使用具有真比重为3. 0 3. 8g/cm3的载体的补给用显影剂时,显影剂的补给稳定性良好,因此优选。此外,载体的真比重可通过适当选择材料种类、材料组成比例、造芯时的烧制温度等制造条件来调整。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器15中收容的显影剂中,优选含有1000奥斯特 (1000/4 π (kA/m))的磁场下的磁化强度(以下称为“磁化σ 1000”)为40 70Am2/kg的载
9体,更优选含有磁化σ 1000为50 70Am2/kg的载体,进一步优选含有磁化σ 1000为55 65Am2/kg的载体。当使用磁化ο 1000为40 70Am2/kg的载体时,可抑制对显影套筒、感光体的载体附着,因此可提高含有该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的耐久性。使用磁化ο 1000超过70Am2/kg的载体时,对磁刷中附着的调色剂施加的应力变大,易使调色剂劣化。并且,磁化σ 1000超过70Am2/kg的载体易消耗调色剂。此外,使用磁化σ 1000小于40Am2/kg的载体时,向显影套筒的磁约束力变弱,因此,即使是大致球形的载体也易于附着到显影套筒、感光体,会缩小可去除本体灰雾的电压值的范围(自由度)。此外,磁化ο 1000可通过适当选择含有的磁性体的种类及量来调整。磁化σ 1000使用理研电子(株)制造的振动磁场型磁特性自动记录装置BHV-30, 通过以下步骤测定。向圆筒状的塑料容器充分密实地填充载体,另一方面制作1000奥斯特的外部磁场,在该状态下测定填充到容器的载体的磁力矩。进一步,测定填充到该容器的载体的实际质量,并根据测定得到的磁力矩和质量求出磁化O 1000(Am2/kg)。作为载体的载体芯,多孔形状、含有铁素体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产效率,因此优选使用。含有铁素体的载体芯即使增多树脂含量并降低比重,也可使树脂浸泡于作为多孔形状的载体芯的孔内,因此添加的树脂层和载体芯的密着性较高,从而优选。具有多孔形状的载体芯是指,芯的内部或表层具有空孔的载体芯。此外,具有多孔形状的载体芯的制造方法,包括降低烧制时的温度,抑制结晶的生长;或添加发泡剂等空孔形成剂,使载体芯产生空孔等。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中含有的调色剂可包含透明调色剂。为了减少纸张表面的凹凸的影响,以更少的有色调色剂(黑色调色剂)的量提高颜色重现性、光泽性,可在纸张表面承载透明调色剂,在其上重叠有色调色剂,从而可获得高精细的有色调色剂图像。 通过所谓透明调色剂先层压记录纸,去除记录纸表面的凹凸。作为透明调色剂使用如下的粒子由透光性高、实质不含有着色剂的树脂构成,个数平均粒径为1 25 μ m,实质无色,至少可使可见光实质不散射而良好地透过。此外,可根据需要添加任意成分。例如当添加蜡类、脂肪酸、或脂肪酸的金属盐时, 透明调色剂在定影时热熔融时,易形成均勻的覆膜。因此,可获得透明性提高、具有良好表面光泽的图像。并且,通过热辊定影时,可起到防胶印的效果。除此之外,为确保调色剂的流动性、带电赋予性,可将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或有机树脂粒子等作为添加剂添加。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为单色印刷机,但也可以是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此时,使用的调色剂不仅为黑色调色剂,还使用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形成彩色图像。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使用黑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浅青色的调色剂以及浅品红色的调色剂来形成彩色图像。浅青色为与青色同一色相但浓度较浅的颜色,浅品红色为与品红色同一色相但浓度较浅的颜色。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个数平均粒径1 25 μ m的调色剂。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可通过公知的制造方法、例如粉碎法、悬浊聚合法、乳化聚合法、溶液聚合法、酯拉伸聚合法等来制造。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调整调色剂消耗量,以使用黑色调色剂形成全图像(图像面积率100%的图像区域)时的图像区域中的调色剂量为0.20 0.40mg/ cm2的范围。另外,使用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时,调整调色剂消耗量以使用工艺黑(processblack,黄色、青色、品红色三色重叠的状态)形成上述全图像时的图像区域中的调色剂量为0. 60 1. 2mg/cm2的范围。这是由于,在转印图像中,当每1色的调色剂量小于0. 20mg/ cm2时,无法获得充分的图像浓度,而每1色的调色剂量大于0. 40mg/cm2时,转印效率降低, 调色剂被无端消耗。(关于导电性部件193al)图3所示的导电性部件193al可通过嵌件成型(insert molding)、超声波嵌入 (ultrasonic insert)而压入到树脂部件193a2的内周侧的贯通孔中。在嵌件成型中,可以使用金属嵌件,通过组合树脂的成型容易性和可溶性、金属的刚性、强度。耐热性等相反的特性,可以制作复杂且坚固、精密的配件。通过用树脂(树脂部件193U)包住容易腐蚀的金属材料(导电性部件193al),可以提高长期可靠性。超声波嵌入包括多种类型,但优选使用滚花类型的超声波嵌入。以下对滚花类型的超声波嵌入进行说明。首先,在导电性部件193al的外周面进行网纹的滚花加工,并设计树脂部件193a2和导电性部件193al以使树脂部件193a2的内径比导电性部件193al的外径小φ0·4 1. Omm左右。将导电性部件193al放置在树脂部件193a2的贯通孔之上,对导电性部件193al施加超声波振动和压力时,在导电性部件193al和树脂部件193a2的边界面产生局部的摩擦热,使树脂熔融的同时将导电性部件193al插入。此时,树脂流入滚花加工面的槽部,之后树脂再凝固,从而锁住导电性部件193al而完成嵌入。另外,在非专利文献3中详细示出了滚花类型的超声波嵌入。作为超声波嵌入的优点,包括嵌入时间短(通常为1秒钟以下),能同时进行多个嵌入,树脂不易产生裂痕,被嵌入的零件(导电性部件193al)相对于周围树脂的应力 (残留应力)较少,再现性高且容易控制,容易自动化,不需要将被嵌入的零件(导电性部件 193al)放置在模具中,超声波嵌入用的模具比嵌件成型用的模具便宜,成型周期快等。此外,也可以使用非专利文献3示出的底切类型(undercut-type)的超声波嵌入。 底切类型为滚花类型的应用,为固定强度比滚花类型更强的方法。如非专利文献3所示,在嵌入零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导电性部件193al)的滚花加工面之下形成底切部,将嵌入零件放置在树脂孔中。并且,通过超声波起振将滚花加工面的周围的树脂熔融。被熔融的树脂流入到滚花加工面的槽中,进而一部分向下方流出而填埋底切部的槽。底切部为比滚花的槽更深的槽,因此在树脂再凝固后,成为更强力的锁止机构,可以提高拉伸强度。进而,也可以使用非专利文献3中示出的超嵌类型(ultrasert-type)的超声波嵌入。在该方法中,如非专利文献3所示,对嵌入零件进行加工以使嵌入零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导电性部件193al)的外表面为竹笋的形状,使熔融树脂更容易流到嵌入零件并将其包住。此外,通过使嵌入零件的外表面为竹笋形状(带台阶差的锥部),可以提高锁止下的拉伸强度,且提高对旋转转矩的强度。滚花类型的情况下,熔融树脂难以流入槽中从而强度不均,但根据超嵌类型,由于嵌入零件的外表面的台阶差较大,因此树脂容易流入,可以获得高强度。此外,槽越大,旋转转矩强度也变高。进而,根据超嵌类型,嵌入零件和树脂孔为锥状,因此具有容易进行嵌入时的位置设定的优点。此外,根据超嵌类型,可以在嵌入零件表面的台阶部使树脂发热,可获得高效率的熔融状态。此外,根据超嵌类型,接触面较强,因此可在短时间内嵌入,可以获得稳定的
11强度。进而,根据超嵌类型,由于嵌入零件和树脂孔为锥状,因此熔融的树脂向下方挤出的情况较少,具有能顺利地锁止的优点。(实施方式的总括)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辊的特征在于,包括导电性的轴;电荷释放部件,安装于上述轴上;和间隙形成部件,安装于上述轴上,相比上述电荷释放部件朝向感光鼓突出,并通过与上述感光鼓抵接而在上述电荷释放部件和上述感光鼓之间形成间隙,通过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上述间隙形成部件中包含的导电区域和上述轴粘接,而将上述间隙形成部件安装到上述轴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间隙形成部件和轴之间流过电流,将间隙形成部件从轴拆下,并通过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新的间隙形成部件粘接到轴上,就可以更换间隙形成部件。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可以不减少电荷释放部件的电荷释放面的有效宽度地更换间隙形成部件,因此间隙形成部件的更换次数不受限制,具有可长期使用带电辊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辊中优选,上述间隙形成部件具有环状的树脂部件和作为上述导电区域的环状的导电性部件,上述导电性部件被压入到上述树脂部件的内周侧的贯通孔中,上述轴被插入到上述导电性部件的内周侧的贯通孔中,并通过上述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上述导电性部件的内周面和上述轴粘接。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辊优选,上述导电性部件由黄铜、不锈钢、铝、铁中的任一种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带电辊。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优选,包括对上述带电辊的轴提供转矩的驱动齿轮。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辊的重复利用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将电源的一个电极连接到上述轴,将上述电源的另一个电极连接到上述导电区域,对上述轴和上述导电区域施加电流,从而从上述轴剥离上述间隙形成部件;和通过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与上述间隙形成部件不同的间隙形成部件粘接到上述轴。从而,可以不减少电荷释放部件的电荷释放面的有效宽度地更换间隙形成部件,因此间隙形成部件的更换次数不受限制,具有可长期使用带电辊的效果。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适当组合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辊可以用于复印机、复合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带电辊,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性的轴;电荷释放部件,安装于上述轴上;和间隙形成部件,安装于上述轴上,相比上述电荷释放部件朝向感光鼓突出,并通过与上述感光鼓抵接而在上述电荷释放部件和上述感光鼓之间形成间隙,通过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上述间隙形成部件中包含的导电区域和上述轴粘接,而将上述间隙形成部件安装到上述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辊,其特征在于,上述间隙形成部件具有环状的树脂部件和作为上述导电区域的环状的导电性部件,上述导电性部件被压入到上述树脂部件的内周侧的贯通孔中,上述轴被插入到上述导电性部件的内周侧的贯通孔中,并通过上述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上述导电性部件的内周面和上述轴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辊,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性部件由黄铜、不锈钢、铝、铁中的任一种构成。
4.一种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上述轴提供转矩的驱动齿轮。
6.一种重复利用方法,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辊的重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将电源的一个电极连接到上述轴,将上述电源的另一个电极连接到上述导电区域,对上述轴和上述导电区域施加电流,从而从上述轴剥离上述间隙形成部件;和通过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与上述间隙形成部件不同的间隙形成部件粘接到上述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电辊、图像形成装置、重复利用方法。带电辊具有导电性的轴、安装于上述轴上的电荷释放部件和安装于上述轴上的间隙形成部件。上述间隙形成部件相比上述电荷释放部件朝向感光鼓突出,并通过与感光鼓抵接而在带电辊和感光鼓之间形成间隙。通过用通电剥离性粘接剂将上述间隙形成部件中包含的导电区域和上述轴粘接,而将该间隙形成部件安装到轴上。
文档编号G03G15/02GK102445880SQ201110291590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日
发明者石黑康之, 长滨均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