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7840发布日期:2020-09-25 18:21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通过背光模组在液晶模组的背面提供光源才能形成一个显示器,实现显示器的显示功能。现在的显示器的各项显示性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因而显示器已经开始向窄边框的方向发展,通过缩窄显示器的边框来增加显示器有效显示区的占比。一般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背壳、侧入式光源、散光结构和前框,前框将散光结构压固在背壳内,形成结构稳定的背光模组。但是窄边框的显示器需要匹配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窄边框的背光模组对应的前框变窄,前框变窄后对散光结构压接的面积变小,对散光结构固定作用减弱,影响背光模组整体的机械结构的稳定,甚至影响背光模组外侧的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的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包括背壳、侧入式光源、散光结构和前框,所述侧入式光源固定在背壳内侧壁上,所述散光结构设置在背壳内,所述前框固定在背壳上;所述散光结构包括膜片组件,所述膜片组件在侧入式光源入光的一侧粘接固定在背壳上,所述膜片组件在与背壳粘接侧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耳,所述背壳内侧设置有定位开口,所述定位开口与定位凸耳相适配,所述定位凸耳插接在定位开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膜片组件包括多层膜片,相邻的膜片之间通过双面胶粘接在一起,最上层膜片通过l形单面胶粘接在背壳上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散光结构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在侧入式光源入光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柱,所述膜片组件上设置有定位卡口,所述定位柱插接在定位卡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背壳内侧壁上设置有l形卡紧胶垫,所述导光板通过l形卡紧胶垫卡固在背壳内。

进一步地,所述l形卡紧胶垫外侧设置有插块,所述背壳内侧壁上设置有插孔,所述插块插接在插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l形卡紧胶垫还通过双面胶粘接在背壳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l形卡紧胶垫内侧设置有凸出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耳上还设置有遮光胶。

进一步地,所述背壳与前框通卡扣结构卡接固定在一起,并且通过l形胶条粘接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前框上表面设置有缓冲胶垫,所述缓冲胶垫上粘接有保护膜。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背光模组的膜片组件一侧与背壳粘接固定,相对的另一侧通过定位开口与定位凸耳的配合实现与背壳的定位固定,实现了背光模组的膜片组件稳定的固定在背壳上,在窄边框的背光模组膜片组件外侧被前框压接较窄时仍可以通过粘接和定位固定的方式将膜片组件稳定的固定在背壳上,保证散光结构固定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背光模组整体的机械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的背壳与散光结构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组装完成后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的背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的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的l形卡紧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阅图1~10,一种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在实现减窄背光模组边框的同时,可以保证散光结构固定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背光模组整体的机械结构的稳定性。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包括背壳1、侧入式光源2、散光结构3和前框4,背壳1是一个上部开口的腔体结构,一般可以采用冲压成型的金属结构;前框4一般采用注塑成型的框体结构。侧入式光源2一般采用fpc与led灯焊接制作的led灯条,侧入式光源2通过导热双面胶21粘接在背壳1内侧壁上,侧入式光源2的伸出端22伸出到背壳1外侧与外部电源连接,伸出端22通过u形胶23固定在背壳1背面。散光结构3安装在背壳1的腔体结构内,前框4固定在背壳1上,将散光结构3压在腔体结构内。由此侧入式光源2和散光结构3固定在背壳1内,背壳1、侧入式光源2、散光结构3和前框4一起形成一个侧入式背光模组。

参阅图1~5、8~10,散光结构3包括膜片组件31,膜片组件31在两个相对的侧边与背壳1安装固定,膜片组件31在侧入式光源2入光的一侧粘接固定在背壳1上;膜片组件31在与背壳1粘接侧相对的一侧与背壳1通过定位固定的方式安装,膜片组件31在与背壳1粘接侧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耳311,背壳1内侧设置有定位开口11,所述定位开口11与定位凸耳311的大小、形状、位置一致,定位凸耳311插接在定位开口11内,并且定位凸耳311的长度不能超出定位开口11的侧向深度,避免定位凸耳311伸出到定位开口11外侧,从而在该侧通过定位开口11与定位凸耳311的配合将膜片组件31定位安装在背壳1上。由此,背光模组的膜片组件31一侧与背壳1粘接固定,相对的另一侧通过定位开口11与定位凸耳311的配合实现与背壳1的定位固定,实现了背光模组的膜片组件31稳定的固定在背壳1上,在窄边框的背光模组膜片组件31外侧被前框4压接较窄时仍可以通过粘接和定位固定的方式将膜片组件31稳定的固定在背壳1上,保证散光结构固定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背光模组整体的机械结构的稳定性。

参阅图1~2,如果膜片组件31采用单层膜片的结构,则可以直接将单层膜片粘接在背壳1上;一般膜片组件31为多层结构,例如本实施例中膜片组件31包括三层,分别为散光膜316、下增光膜317和上增光膜318,对于多层膜片结构,相邻的膜片之间通过双面胶312粘接在一起,最上层膜片通过l形单面胶313粘接在背壳1上外侧,从而将膜片组件31靠近侧入式光源2入光的一侧固定在背壳1上。膜片组件31与背壳1的粘接固定可以直接将胶条粘接在各个膜片的主体结构外侧,胶条位于前框4正下方,不会影响背光模组前框4内侧发光区域的出光;也可以在各个膜片外侧设置凸耳319,将胶条粘接粘接在凸耳319上,本实施例采用后一种结构。

参阅图1和图2,所述散光结构3还包括导光板32和反光膜33,反光膜33、导光板32、散光膜316、下增光膜317和上增光膜318依次叠设在背壳1内。所述导光板32在侧入式光源2入光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柱321,所述膜片组件31上设置有定位卡口314,所述定位柱321插接在定位卡口314内,从而进一步将膜片组件31与导光板32定位安装在一起,保证背光模组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定位柱321与定位卡口314配合的结构最好设置在双面胶312的中部位置,双面胶312与定位安装结构配合,使得膜片组件31与导光板32固定的更加稳定。本实施例中定位柱321与定位卡口314在背光模组侧入式光源2入光的一侧设置三组,左中右各一组,其中中间一组定位柱321与定位卡口314配合的结构设置在双面胶312的中部位置。

参阅图1、7和10,为了进一步将导光板在背壳1内固定稳定,进而使得超窄边框背光模组整体的机械结构更加稳定,进一步在背壳1内侧壁上设置有l形卡紧胶垫12,l形卡紧胶垫12设置在背壳1内与侧入式光源2相对一侧的拐角处,所述导光板32通过l形卡紧胶垫12卡固在背壳1内,导光板32通过l形卡紧胶垫12卡紧在背壳1内也保证了其上的膜片组件31与背壳1固定的稳定。

参阅图7和图10,l形卡紧胶垫12最好采用如下结构:l形卡紧胶垫12外侧设置有插块121,所述背壳1内侧壁上设置有插孔13,所述插块121插接在插孔13内,从而可以通过插块121与插孔13的插接将l形卡紧胶垫12固定在背壳1内的拐角处。另外,所述l形卡紧胶垫12最好还通过双面胶粘接在背壳1内侧壁上,通过插块121与插孔13及双面胶的双重固定作用,保证背光模组在振动等恶劣环境下使用时l形卡紧胶垫12也不会从背壳1内跳脱、弹起或移位,进而保证导光板被稳定的固定在背壳1内。另外,所述l形卡紧胶垫12内侧设置有凸出结构122,使得l形卡紧胶垫12内侧具有粗糙度,将导光板卡固的更加稳定。

参阅图1、3和4,为了避免背光模组发光区域在定位凸耳311周围可能出现亮斑、漏光等异常,所述定位凸耳311上还设置有遮光胶315,通过遮光胶315可以保证背光模组发光区域在定位凸耳311周围良好的视觉效果。

参阅图1和图6,为了保证窄边框结构背光模组的前框与背壳固定的稳定,所述背壳1与前框4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固定在一起,具体可以在背壳上设置卡块,在前框上设置卡孔,卡孔卡入到卡块上,便可以将背壳1与前框4通卡扣结构卡接固定在一起。同时,最好进一步通过l形胶条5粘接固定在一起,l形胶条5粘接在背壳1与前框4外侧的各边。

参阅图1,前框4上表面设置有缓冲胶垫41,用来在后续生产中安装液晶模组。所述缓冲胶垫41上粘接有保护膜42,可以在液晶模组安装前保护缓冲胶垫41,液晶模组安装时可以撕除保护膜42。缓冲胶垫41可以采用泡棉胶,保护膜42可以采用离型膜。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