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053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s)已取代了常规阴极射线管(CRTs)并且利用可见光射线显示出所需图像,所述可见光射线是通过密封放电气体,在两块其上形成有多个电极的基板之间施加放电电压从而产生真空紫外射线并且激发真空紫外射线以预定图案所指向的荧光体而产生的。
与日本特开No.1998-172442公报中所讨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相似的常规三电极表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维持电极对、维持电极上的第一介电层、第一介电层上的保护层、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平行布置在第二基板上的寻址电极、寻址电极上的第二介电层、在第二介电层上形成的障肋以及在第二介电层的顶表面和障肋的侧部上形成的荧光体层。
然而,由于相当大部分(约40%)的由荧光体层产生的可见光被维持电极、第一介电层和保护层吸收,因此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较低的发光效率。此外,三电极表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长时间显示同一图像,导致产生离子溅射,所述离子溅射由于存在带电粒子会损伤荧光体层,从而导致产生永久余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韩国特开No.2005-40635公报讨论了一种通过由布置在障肋侧部上的放电电极产生放电而增大亮度和发光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然而,在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其中放电电极被布置在障肋侧部,连接至外部信号连接器的放电电极端子暴露于障肋表面,这使得当端子与信号连接器相连时端子受损。
更详细地,放电电极端子在没有任何支承的情况下暴露于障肋表面以形成悬臂梁。由于通常采用印刷工艺形成放电电极端子,因此端子不坚固且由于外力而下落,且以悬臂梁形式存在的端子易于受损。此外,由于当端子与信号连接器相连时,剪切力和弯曲力矩不可避免地被施加到放电电极的端子上,因此当放电电极端子与信号连接器相连时放电电极端子易于受损,这样就增加了故障率且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放电电极端子得到稳定地布置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分开且面对彼此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插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隔开多个放电室的第一障肋;和适于在所述放电室中产生放电的多个放电电极对。所述放电电极被埋置在所述第一障肋中、沿所述放电室的外部进行延伸且沿一定方向进行布置从而在所述放电电极边缘中形成端子,并且至少一条沟槽被布置在所述第一障肋的最外侧,通过所述沟槽所述放电电极的所述端子被暴露出来。
所述至少一条沟槽优选暴露于通过所述沟槽的所述放电电极的所述端子的底表面或顶表面。
所述放电电极优选与所述端子分开且平行于所述端子且进一步包括电连接至所述端子的辅助端子。
所述端子和所述辅助端子优选在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上沿垂直方向彼此分开,且所述至少一条沟槽优选被布置在所述端子与所述辅助端子之间。
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优选进一步包括插置在所述端子与所述辅助端子之间且适于被连接至所述端子和所述辅助端子且适于将电信号传递至所述放电电极的信号连接器。所述信号连接器优选包括适于被插在所述端子与所述辅助端子之间的插入端子,和具有连接至所述插入端子的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障肋的顶部或底部接触以增强所述插入端子与所述放电电极之间的连接的第二端部的固定部分。
所述第一障肋优选包括介电材料。
每个所述放电电极对优选包括平行于彼此进行延伸的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二放电电极。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优选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放电室且沿一定方向进行布置。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优选彼此面对。
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优选进一步包括进行延伸以与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电极相交叉的寻址电极。所述寻址电极的端子优选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上。
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优选进一步包括覆盖所述寻址电极的介电层。
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优选进一步包括插置在所述介电层与所述第一障肋之间且适于与所述第一障肋一起隔开所述放电室的第二障肋。
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优选进一步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二障肋侧部上的荧光体层。
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优选进一步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障肋侧部上的保护层。


通过参考以下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进行考虑使得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且易于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及其多个附加优点,在所述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其中图1是常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2中的线V-V截取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视图;图6是图2所示的放电室、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二放电电极以及寻址电极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图8是沿图7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7中的线IX-IX截取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视图;和图10是沿图7中的线X-X截取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与日本特开No.1998-172442公报中讨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相似的常规三电极表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的分解透视图。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1、维持电极对106和107、维持电极106和107上的第一介电层109、第一介电层109上的保护层111、面对第一基板101的第二基板115、平行布置在第二基板115上的寻址电极117、寻址电极117上的第二介电层113、在第二介电层113上形成的障肋114以及在第二介电层113的顶表面和障肋114的侧部上形成的荧光体层110。
然而,由于相当大部分(约40%)的由荧光体层110产生的可见光被维持电极106和107、第一介电层109以及保护层111吸收,因此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具有较低的发光效率。此外,三电极表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长时间显示同一图像,导致产生离子溅射,所述离子溅射由于存在带电粒子会损伤荧光体层110,从而导致产生永久余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充分地描述,在所述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
下面结合图2至图6对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进行描述。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包括第一基板210、第二基板220、第一放电电极260、第二放电电极270、寻址电极250、第一障肋214、第二障肋224、保护层215、荧光体层225、介电层227、密封构件299、第一信号连接器291、第二信号连接器293和第三信号连接器295以及放电气体(未示出)。
第一基板210由高透明材料如玻璃形成。第一基板210可带有颜色以便通过减少反射而增加亮室对比度。第二基板220与第一基板210分开且也由高透明材料如玻璃形成。第二基板220与第一基板210相似也可带有颜色。
在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中,在放电室230中产生的可见光被发射通过第一基板210和/或第二基板220。在图1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的第一基板101上形成的维持电极106和107、第一介电层109和保护层111未在图2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的第一基板210和/或第二基板220上形成,且因此可见光的透过率显著增加。因此,当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显示具有常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亮度的图像时,第一放电电极260和第二放电电极270可在相对较低的电压下进行工作。
第一障肋214隔开多个放电室230和虚设室235且被插置在第一基板210与第二基板220之间。虚设室235围绕放电室230且不显示图像。然而,尽管本发明不一定限于这种情况,但第一障肋214仅隔开放电室230。在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中但不一定限于这种情况,第一障肋214隔开具有圆形横截面的放电室230。即,第一障肋214可具有用以隔开多个放电室230的多种图案。例如,与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相似地,放电室230可具有多边角的横截面如三角形、四角形、八角形等或椭圆形横截面。
第一障肋214可由介电层形成,所述介电层能够通过诱发放电而积聚壁电荷,同时防止第一放电室260与第二放电室270之间产生短路并且防止由于正离子或电子与第一放电电极260和第二放电电极270之间的撞击所致的损伤。
第二障肋224被插置在第一障肋214与第二基板220之间。第二障肋224与第一障肋214相似地隔开放电室230。参见图2,第二障肋224和第一障肋214隔开具有圆形横截面的放电室230和虚设室235,且可具有用以形成多个放电空间的多种图案。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形状。此外,第一障肋214和第二障肋224可彼此不同。然而,从恒定放电和易于制造的角度考虑,第一障肋214和第二障肋224可具有相同的形状。
参见图2和图3,与第二放电电极270成对的第一放电电极260自放电室230中产生放电。第一放电电极260包括第一放电部分261、第一连接部分262、第一辅助连接部分265、第一端子263和第一辅助端子264。通过连接多条圆形第一环路261a形成第一放电部分261,其中所述多条第一环路261a中的每条环路围绕成排布置的放电室230。然而,第一环路261a不限于圆形形状而是可具有包括四角形的多种形状。例如,第一环路261a可具有与放电室230的横截面相同的形状。第一放电部分261被埋置在第一障肋214中。第一放电部分261的第一连接部分262从第一障肋214延伸至第一基板210的边缘。第一端子263被连接至第一连接部分262的边缘。第一端子263平行地从第一连接部分262的边缘延伸出来。此外,第一辅助端子264平行于第一障肋214中的第一端子263。第一辅助端子264增大了电极的接触面积从而更稳定地形成电连接,且通过第一辅助连接部分265被连接至第一连接部分262。可采用多种工艺如印刷工艺形成第一放电电极260。
第一沟槽267被插置在第一障肋214的最外侧214a中的第一端子263与第一辅助端子264之间。结果是,第一端子263的底表面和第一辅助端子264的顶表面被暴露出来。可在多个第一端子263与第一辅助端子264之间不连续地形成第一沟槽267。然而,就制造便利性而言,也可在多个第一端子263与第一辅助端子264之间连续地形成第一沟槽267。
第一端子263被电连接至第一信号连接器291,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器电连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的工作电路(未示出)。更具体而言,第一信号连接器291包括第一插入端子291a和第一固定部分291b。第一插入端子291a被插入第一沟槽267内,以使得第一插入端子291a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被电连接至第一端子263和第一辅助端子264。第一固定部分291b接触邻近第一障肋214的最外侧214a的底表面。因此,第一信号连接器291和第一障肋214通过第一插入端子291a和第一固定部分291b受力固定,由此增强了第一放电电极260与第一信号连接器291之间的连接且防止第一端子263由于受到外力而断开连接。
第一信号连接器291可以是柔性印刷电缆(FPC)、带载封装(TCP)或膜上芯片(COF)。
第一端子263通过第一各向异性传导膜292被连接至第一信号连接器291的每个传导部分。
参见图4,第二放电电极270平行于第一放电电极260进行延伸且沿垂直方向(z方向)与第一放电电极260和第一基板210分开。与第二放电电极270相比,第一放电电极260更邻近第一基板210,但不一定限于这种情况。
第二放电电极270包括第二放电部分271、第二连接部分272、第二辅助连接部分275、第二端子273和第二辅助端子274。通过连接多条圆形第二环路271a形成第二放电部分271,其中多条第二环路271a中的每条环路围绕成排布置的放电室230。第二放电部分271被埋置在第一障肋214中。第二放电电极270的第二连接部分272从第一障肋214延伸至第一基板210的边缘。第二端子273被连接至第二连接部分272。第二端子273平行地从第二连接部分272的边缘延伸出来。此外,第二辅助端子274平行于第一障肋214中的第二端子273。第二辅助端子274增大了电极的接触面积从而更稳定地形成电连接,且通过第二辅助连接部分275被连接至第二连接部分272。
第二沟槽277被插置在第一障肋214的最外侧214b中的第二端子273与第二辅助端子274之间。结果是,第二端子273的顶部和第二辅助端子274的底部通过第二沟槽277被暴露出来。可在多个第二端子273与第二辅助端子274之间不连续地形成第二沟槽277。然而,就制造便利性而言,也可在多个第二端子273与第二辅助端子274之间连续地形成第二沟槽277。
第二端子273电连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的工作电路(未示出)且被电连接至包括第二插入端子293a和第二固定部分293b的第二信号连接器292。第二插入端子293a被插入第二沟槽277内,从而使得第二插入端子293a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被电连接至第二端子273和第二辅助端子274。第二固定部分293b接触邻近第一障肋214的最外侧214b的底表面。因此,第二信号连接器293和第一障肋214通过第二插入端子293a和第二固定部分293b而被受力固定,由此增强了第二放电电极270与第二信号连接器293之间的连接并且防止第二端子273由于受到外力而断开连接。
第一放电电极260和第二放电电极270可由导电金属如铝或铜等形成,这是因为它们不会降低可见光的透过率。因此,第一放电电极260和第二放电电极270具有较小的电压降,由此能够稳定地传输信号。
参见图2和图6,寻址电极250与第一放电电极260和第二放电电极270相交叉。此外,寻址电极250具有条带形状且彼此分开。第三端子253被暴露在外且在每个寻址电极250的边缘上形成所述第三端子。优选可在第二基板220的边界上形成多个第三端子253。第三端子253通过第三各向异性传导膜296被电连接至第三信号连接器295。可采用多种工艺如光蚀刻法形成寻址电极250。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寻址电极250中,第三端子253受到第二基板220的稳定支承且被电连接至第三信号连接器295,由此防止第三端子253受损。
寻址电极250产生寻址放电以帮助第一放电电极260和第二放电电极270产生维持放电,且降低了实现维持放电所需的电压。在扫描电极与寻址电极之间产生寻址放电。当完全实现寻址放电时,在扫描电极中积聚正离子且在共用电极中积聚电子,以使得易于在扫描电极与共用电极之间实现维持放电。在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中,邻近寻址电极250的第二放电电极270用作扫描电极,且第一放电电极260用作共用电极,但不一定限于这种情况。
介电层227被涂覆在第二基板220上以覆盖寻址电极250。介电层227可由通过诱发电荷而积聚壁电荷同时防止寻址电极250受损的介电体形成。
在第一障肋214的侧部上形成保护层215。保护层215防止由介电体形成的第一障肋214以及第一放电电极260和第二放电电极270由于受到等离子体粒子的溅射而受损、放出二次电子且降低放电电压。通过将氧化镁(MgO)涂覆在例如第一障肋214的侧部上形成保护层215。
在第二基板220上且在第二障肋224的侧部上形成荧光体层225,尽管它们不一定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可在第一基板210中形成具有预定深度的沟槽且荧光体层225可被布置在沟槽中。
荧光体层225响应于紫外射线产生可见光。即,在红色发光放电室中形成的荧光体层可包括Y(V,P)O4:Eu、在绿色发光放电室中形成的荧光体层可包括Zn2SiO4:Mn或YBO3:Tb、且在蓝色发光放电室中形成的荧光体层可包括BAM:Eu。
围绕放电室230和虚设室235的密封构件299被插置在第一基板210与第二基板220之间且从外部密封住一定的内部空间。密封构件299被插置在第一障肋214与介电层227之间以使得第一障肋214的两侧可向外延伸。
放电气体如Ne、Xe及其混合物被密封在放电室230中。在本发明中,增大了放电表面且扩大了放电面积,这就增大了等离子体的量且允许在低电压下进行工作。因此,当使用高密度Xe气体作为放电气体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可在低电压下进行工作,由此使得与当使用高密度Xe气体作为放电气体时不能在低压下进行工作的常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相比,发光效率大大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通过将寻址电压施加到寻址电极250和第二放电电极270上而产生寻址放电,导致选择产生维持放电的放电室230。
此后,当维持电压被施加在所选择放电室230的第一放电电极260与第二放电电极270之间时,在第一放电电极260与第二放电电极270之间产生维持放电。受到维持放电激发的放电气体能级降低,由此放出紫外射线。紫外射线激发涂覆在放电室230中的荧光体层225,从而使得受到激发的荧光体层225的能级降低,从而放出可见光。放出的可见光形成图像。
由于在维持电极106与107之间垂直地产生维持放电,因此常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具有较小的放电区域。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在放电室230的所有侧部上产生维持放电,所述侧部限定出放电室230以及大的放电区域。
在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中,维持放电被形成为沿放电室230侧部的闭合曲线且逐渐延伸至放电室230的中心。因此,产生维持放电的面积增大且很少使用的放电室的空间电荷有助于发光,从而导致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的发光效率增加。具体而言,在本发明的当前实施例中,具有圆形横截面的放电室230在所有侧部上产生恒定维持放电。
此外,在放电室230的中心产生维持放电,这就防止离子溅射由于存在带电粒子而损伤荧光体层225且防止出现即便是在长时间显示同一图像时导致产生永久余像的情况。
下面结合图7至图10对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00就当前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之间存在的差别进行描述。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00包括第一基板310、第二基板320、第一放电电极360、第二放电电极370、寻址电极350、第一障肋314、第二障肋324、保护层315、荧光体层325、介电层327、密封构件399、第一信号连接器391、第二信号连接器393和第三信号连接器395以及放电气体(未示出)。
第一基板310与第二基板320面对彼此且彼此分开。隔开多个放电室330和虚设室335的第一障肋314被插置在第一基板310与第二基板320之间。第二障肋324被插置在第一障肋314与第二基板320之间。第二障肋324与第一障肋314一起隔开放电室330。
参见图7和图8,与第二放电电极370成对的第一放电电极360自放电室330中产生放电。第一放电电极360和第二放电电极370面对彼此且平行于彼此进行延伸。每个第一放电电极360沿一定方向进行延伸以具有条带形状,且包括第一放电部分361、第一连接部分362、第一辅助连接部分365、第一端子363和第一辅助端子364。第一放电部分361在放电室330中产生放电且被埋置在第一障肋214中。第一放电部分361的第一连接部分362从第一障肋314延伸至第一基板310的边缘。第一端子363被连接至第一连接部分362的边缘。第一端子363平行地从第一连接部分362的边缘中延伸出来。此外,第一辅助端子364平行于第一障肋314中的第一端子363,且通过第一辅助连接部分365被连接至第一连接部分362。
第一沟槽367被插置在第一障肋314的最外侧314a中的第一端子363与第一辅助端子364之间。结果是,第一端子363的底表面和第一辅助端子364的顶表面通过第一沟槽367被暴露出来。
第一端子363电连接第一放电电极360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00的工作电路(未示出)且被电连接至包括第一插入端子391a和第一固定部分391b的第一信号连接器391。第一插入端子391a被插入第一沟槽367内,从而使得第一插入端子391a的顶表面和底表面分别被电连接至第一端子363和第一辅助端子364。第一固定部分391b接触邻近第一障肋314的最外侧314a的底表面。因此,第一信号连接器391和第一障肋314通过第一插入端子391a和第一固定部分391b受力固定,由此增强了第一放电电极360与第一信号连接器391之间的连接且防止第一端子363由于受到外力而断开连接。
参见图7和图9,第二放电电极370平行于第一放电电极360进行延伸且具有条带形状。每个第二放电电极370包括第二放电部分371、第二连接部分372、第二辅助连接部分375、第二端子373和第二辅助端子374。第二放电部分371被埋置在第一障肋314中。第二放电电极370的第二连接部分372从第一障肋314延伸至第一基板310的边缘。第二端子373被连接至第二连接部分372的边缘。第二端子373平行地从第二连接部分372的边缘中延伸出来。此外,第二辅助端子374平行于第一障肋314中的第二端子373。第二辅助端子374增大了电极的接触面积从而更稳定地形成电连接,且第二辅助端子374通过第二辅助连接部分375被连接至第二连接部分372。
第二沟槽377被插置在第一障肋314的最外侧314b中的第二端子373与第二辅助端子374之间。结果是,第二端子373的顶表面和第二辅助端子374的底表面通过第二沟槽377被暴露出来。可在多个第二端子373与第二辅助端子374之间不连续地形成第二沟槽377。然而,就制造便利性而言,也可在多个第二端子373与第二辅助端子374之间连续地形成第二沟槽377。
第二端子373被电连接至包括第二插入端子393a和第二固定部分393b的第二信号连接器393。第二插入端子393a被插入第二沟槽377内,从而使得第二插入端子393a的底表面和顶表面分别被电连接至第二端子373和第二辅助端子374。第二固定部分393b接触邻近第一障肋314的最外侧314b的底表面。因此,第二信号连接器393和第一障肋314通过第二插入端子393a和第二固定部分393b而被受力固定,由此增强了第二放电电极370与第二信号连接器393之间的连接且防止第二端子373由于受到外力而断开连接。
参见图7和图10,寻址电极350与第一放电电极360和第二放电电极370相交叉。此外,寻址电极350具有条带形状且在第二基板320上彼此分开。第三端子353被暴露在外且在每个寻址电极350的边缘上形成所述第三端子。优选可在第二基板320的边缘上形成第三端子353。第三端子353通过第三各向异性传导膜396被电连接至第三信号连接器395。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寻址电极350中,第三端子353受到第二基板320的稳定支承且被电连接至第三信号连接器395,由此防止第三端子353受损。
介电层327被涂覆在第二基板320上以覆盖寻址电极350。在第一障肋314的侧部上形成保护层315。
在第二基板320上且在第二障肋324的侧部上形成荧光体层325。围绕放电室330和虚设室335的密封构件399被插置在第一基板310与第二基板320之间且从外部密封出一定的内部空间。放电气体如Ne、Xe或其混合物被密封在放电室330中。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300通过将寻址电压施加到寻址电极350和第二放电电极370上而产生寻址放电,导致选择产生维持放电的放电室330。其后,当维持电压被施加在所选择放电室330的第一放电电极360与第二放电电极370之间时,在第一放电电极360与第二放电电极370之间产生维持放电。受到维持放电激发的放电气体的能级降低,由此放出紫外射线。紫外射线激发涂覆在放电室330中的荧光体层325,从而使得受到激发的荧光体层325的能级降低,从而放出可见光。放出的可见光形成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以下效果放电电极的端子被稳定地连接至信号连接器,由此使得由于开路的原因降低了传递信号的故障率。此外,端子被布置在第一障肋中,由此防止端子受损。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可减轻对放电电极端子的损伤。
尽管已经结合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具体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偏离下列技术方案限定出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在形式和细节上作出多种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分开且面对彼此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插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隔开多个放电室的第一障肋;和适于在所述放电室中产生放电的多个放电电极对;其中所述放电电极被埋置在所述第一障肋中、沿所述放电室的外部进行延伸且沿一定方向进行布置从而在所述放电电极边缘中形成端子,并且至少一条沟槽被布置在所述第一障肋的最外侧,通过所述沟槽所述放电电极的所述端子被暴露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至少一条沟槽暴露于通过所述至少一条沟槽的所述放电电极的所述端子的底表面或顶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端子分开且平行于所述端子并且进一步包括电连接至所述端子的辅助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端子和所述辅助端子在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上沿垂直方向彼此分开,且所述至少一条沟槽被布置在所述端子与所述辅助端子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插置在所述端子与所述辅助端子之间且适于被连接至所述端子和所述辅助端子且适于将电信号传递至所述放电电极的信号连接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信号连接器包括适于被插到所述端子与所述辅助端子之间的插入端子,和包括连接至所述插入端子的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障肋的顶部或底部接触以增强所述插入端子与所述放电电极之间的连接的第二端部的固定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障肋包括介电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放电电极对包括平行于彼此进行延伸的第一放电电极和第二放电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电极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放电室且沿一定方向进行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电极彼此面对。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进行延伸以与所述第一放电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电极相交叉的寻址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寻址电极的端子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覆盖所述寻址电极的介电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插置在所述介电层与所述第一障肋之间且适于与所述第一障肋一起隔开所述放电室的第二障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二障肋侧部上的荧光体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障肋侧部上的保护层。
全文摘要
一种放电电极端子稳定地形成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彼此分开且面对彼此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插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隔开多个放电室的第一障肋;和适于在所述放电室中产生放电的多个放电电极对。所述放电电极被埋置在所述第一障肋中、沿所述放电室的外部进行延伸且沿一定方向进行布置从而在所述放电电极边缘中形成端子,并且在所述第一障肋的最外侧形成至少一条沟槽,通过所述沟槽所述放电电极的所述端子被暴露出来。
文档编号H01J11/16GK1913088SQ200610110970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2日
发明者禹锡均, 姜景斗, 李源周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