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431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尤其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减少了非显示区域的不必要的发光(氖光),同时维持位于显示区域边界附近的放电单元的放电稳定性。
背景技术
通常,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产生图像的显示装置,其具有卓越的显示特性,例如显示容量、亮度、对比度、余像(或残留图像)和视角。
PDP包括一个具有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的前基板,以及一个具有寻址电极的后基板。两个基板在其边缘处密封连接。前基板和后基板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放电单元,由它们之间设置的障壁定义。放电单元充满放电气体(例如,氖和氙的混合气体)。
在PDP中,在寻址放电期间选择将要被打开的放电单元,和在所选择的放电单元中发生持续放电以因此产生图像。换句话说,通过向寻址电极施加寻址电压,同时向维持电极施加扫描电压,在两个电极之间发生寻址放电。通过寻址放电在被选择将要打开的放电单元中累积壁电荷。
接着,在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之间施加交替的维持电压,于是在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附近的电子和离子移动到具有与该电子和离子相反极性的电极。当维持电压和壁电荷产生的壁电压的电压和超过点火电压时,所选择的放电单元中就开始持续放电。持续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激励相应的磷光层。被激励的磷光体发出可见光,同时磷光体的原子返回到基态。
每个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都具有在各个放电单元内产生持续放电的透明电极,以及向该透明电极施加电压的总线电极。
另一方面,PDP具有形成用于产生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形成在显示区域外的非显示区域,其不产生图像。非显示区域具有端子,用于与驱动PDP的电路相连。
如果非显示区域中不形成透明电极,则在非显示区域中不发生真正的持续放电。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通过相邻的放电单元向位于显示区域边界附近的放电单元(最外面的放电单元)提供充足的电荷。因此,缺乏充足的电荷使位于显示区域边界附近的放电单元的放电稳定性下降。
如果在非显示区域中形成透明电极,则通过相邻的放电单元向显示区域中最外面的放电单元提供电荷。然而,会在非显示区域中产生不必要的持续放电,并由于非显示区域发光而降低显示器的对比度。同样,由于用于产生非显示区域中不必要的持续放电的放电电流增加而使能量消耗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减少其非显示区域发出不必要的光,同时维持位于其显示区域边界附近的放电单元的放电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构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面对的第二基板、设置在第一基板上并在第一方向延伸的寻址电极、都设置在第二基板上并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形成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内的障壁、以及形成在障壁的侧面上的磷光层。
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面对,之间形成一个空间,该空间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形成在显示区域外面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总线电极,和第一透明电极包括形成在非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子电极。第一子电极的形状不同于形成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一透明电极部分的形状。寻址电极与一对第一和第二电极的交叉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内定义并构成了放电单元。每个放电单元都形成在显示区域或非显示区域中。
第二电极可以包括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总线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包括形成在非显示区域中的第二子电极。第二子电极的形状可以不同于形成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二透明电极部分的形状。
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彼此可以是基本平行的,并彼此间隔一个预定间隙。形成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一透明电极和形成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二透明电极彼此间隔一个预定间隙,且都形成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之间的该间隙与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之间的间隙基本相等。第一子电极的宽度小于形成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一透明电极部分的宽度,和第二子电极的宽度小于形成在显示区域中的第二透明电极部分的宽度。
第一子电极可以包括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第一元件自第一总线电极大致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元件自第一元件的端部基本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元件基本可以覆盖一个障壁,该障壁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第一元件可以接近显示区域的边界形成。
第一子电极可以包括自第一总线电极基本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元件和基本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元件的端部相连的第二元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元件的宽度可以与从第一元件到显示区域边界的距离成比例地增长。
形成在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子放电单元,每个子放电单元都被障壁包围。
障壁可以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障壁元件和多个在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障壁元件。每个第一障壁元件都与至少一个第二障壁元件相交。障壁可以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三障壁元件,其形成在非显示区域中,并在第二方向延伸。一对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以及一个第三障壁元件都可以都设置在第二障壁元件之间,且该第三障壁元件也可设置在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之间。


在通过结合附图参考下面详细说明而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时,对本发明更完整的评价和许多附带优点将更明显,附图中,相似的参考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其中图1是构造成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局部透视图;图2是示意性示出图1中电极和障壁的布置的局部平面图;图3是沿图1中III-III′线获得的组合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截面图;图4是示意性示出构造成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极和障壁布置的局部平面图;图5是示意性示出构造成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极和障壁布置的局部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为了阐明对本发明的说明,省略对本发明的无关说明,且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参考标记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到3所示,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包括后基板10、面对后基板10放置并与后基板10距离一个预定间隙的前基板20、和形成在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之间的空间内的障壁16。
障壁16形成在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之间的空间内,并定义了多个放电单元17,这些放电单元也形成在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之间的空间内。放电单元17具有吸收紫外线从而发出可见光的磷光层19,且放电单元中充满放电气体(例如,氙和氖的混合气体,等等)。
在PDP中,对应于每个放电单元17形成寻址电极11、第一电极31(或维持电极)和第二电极32(或扫描电极)。这些电极参与产生紫外线的等离子体放电过程。当磷光层19吸收紫外线时,其发出可见光。
更具体地,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在前基板20的内表面上沿着第二方向(x方向)延伸,位于沿第一方向顺序定位的放电单元17上方。多个寻址电极11在后基板10的内表面上彼此平行设置,且沿基本垂直于第二方向的第一方向(y方向)上延伸,位于沿第二方向顺序设置的放电单元17下方。寻址电极11与一对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交叉定义放电单元17。
寻址电极11被介电层13覆盖,介电层13防止寻址电极损坏并用于在放电过程中形成和累积壁电荷。同样,由于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可见光不需要通过后基板10传播,所以形成在后基板10上的寻址电极11可以由具有高导电率的金属电极构成。
障壁16形成在介电层13的顶部,物理地定义了放电单元17。如图1和3所示,障壁16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y方向)延伸的第一障壁元件16a和在第二方向(x方向)延伸的第二障壁元件16b。每个第一障壁元件16a都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寻址电极11之间,且形成为平行于寻址电极11。每个第二障壁元件16b都如图3所示设置在两对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之间。
因此,第一障壁元件16a和第二障壁元件16b如图1所示形成多个封闭结构,在每个封闭结构内部定义放电单元,因此,该封闭结构可以有效减少放电单元17之间的相互干扰。
障壁的封闭结构的平面形状并不局限于矩形,和可以构成各种形状,例如六边形和八边形。此外,可以形成开放结构,在该结构中,障壁16仅仅由第一障壁元件16a组成,且沿寻址电极11形成的放电单元彼此并不隔离。
磷光层19形成在障壁16的内侧和被障壁16包围的介电层13的表面上。就是说,磷光层19形成在第一障壁元件16a的内侧、第二障壁元件16b的内侧和被第一障壁元件16a和第二障壁元件16b包围的介电层13的表面上。
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形成在前基板20的内表面上,且与后基板10上形成的寻址电极11交叉地在第二方向(x方向)延伸。对应于每个放电单元17的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定义表面放电结构。
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包括各自的透明电极31a和32a、以及各自的总线电极31b和32b。总线电极31b和32b在第二方向(x方向)延伸,基本平行并接近第二障壁元件16b。透明电极31a和32a形成在前基板20的内表面上,但位于与形成有总线电极31b和32b的层不同的层上,并在该层上向放电单元17的中心移动。维持电极31的透明电极31a和扫描电极32的透明电极32a之间具有间隙G′(如图2所示),间隙G′在每个放电单元17内部定义了表面放电。间隙G′被定义为放电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总线电极31b和32b设置在第二障壁元件16b附近,以及可以正好形成在第二障壁元件16b上方并沿第二障壁元件延伸。
透明电极31a和32a是参与各个放电单元17内部的表面放电的电极,可以由氧化铟锡(ITO)构成,其是一种在可见光中透明的材料,从而获得高的开口率。优选地,总线电极31b和32b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从而获得高导电率,用于补偿透明电极31a和32a相对低的导电率。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被介电层21覆盖,介电层21防止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损坏。介电层21还用于在放电过程中形成并累积壁电荷。
在介电层21的顶部形成保护层23。保护层23可以由透明氧化镁(MgO)构成,和可以用于在放电过程中保护介电层21,并提高二次电子发射系数。
为了驱动PDP,在重置周期期间,通过施加给扫描电极31的重置脉冲首先产生重置放电。接着,在重置周期后面的寻址周期期间,通过施加给寻址电极11的寻址脉冲和施加给扫描电极31的扫描脉冲产生寻址放电。然后,通过施加给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的维持脉冲产生持续放电。换句话说,通过寻址电极11和扫描电极32之间的电压产生的寻址放电选择将要打开的放电单元17,和通过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之间的电压产生的持续放电在所选择的放电单元17内部产生持续放电,从而产生可见光显示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向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施加维持脉冲,用于持续放电。向扫描电极32施加重置脉冲和扫描脉冲,和向寻址电极11施加寻址脉冲。然而,这些电极的功能可以根据所施加脉冲的波形和电压而变化,因此并不局限于上述功能。
同样,寻址电极11、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具有电接头(未示出),这些电接头可以将这些电极与电路板(未示出)相连。
因此,由于电极的端部具有接头以与电路板连接,所以PDP的区域可以分成生成图像的显示区域AA和显示区域外形成的并不生成图像的非显示区域BB。
都形成在显示区域AA中的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参与持续放电以生成图像。设置在非显示区域BB中的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具有不同于显示区域AA中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的形状。例如,非显示区域BB的放电间隙G可以与显示区域AA的放电间隙G′相同,但形成在非显示区域BB中的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可以比形成在显示区域AA中的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的宽度窄(参考图2)。
这里,将维持或扫描电极的宽度定义为在垂直于电极的延伸方向的电极尺寸,而将电极的长度定义为沿电极延伸方向的电极尺寸。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维持电极是沿x方向延伸的,所以维持电极的宽度是沿y方向的尺寸,和电极的长度是沿x方向的电极尺寸。其它电极也适用相同的定义。如果电极不是矩形的,并且具有例如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的其它形状的部分,那么就将电极长度上的平均宽度定义为电极的宽度。
通过这种布置,非显示区域BB中形成的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不参与持续放电,但可以向位于显示区域AA边界周围的放电单元17提供电荷。这里,将设置在显示区域AA边界周围的显示区域AA的放电单元17定义为最外面的放电单元。与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中的维持和扫描电极的形状相同的电极结构相比,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显示区域AA和非显示区域BB之间的维持和扫描电极的不同形状,所以非显示区域BB中几乎不发生持续放电。因此,由于非显示区域BB中没有持续放电并且不产生光,所以该种布置就防止了在非显示区域BB中产生不需要的光,从而显示区域AA的对比度会提高。此外,即使非显示区域BB中没有持续放电,设置在非显示区域BB中的维持和扫描电极仍然可以被提供电荷。因此,可以通过施加给非显示区域BB的维持和扫描电极的电荷来稳定显示区域AA最外面放电单元中的持续放电。
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在非显示区域BB中可以形成各种形状。在该实施例中,非显示区域BB中形成的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分别具有维持子电极31aa(或第一子电极)和扫描子电极32aa(或第二子电极)。然而,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不必都具有子电极。子电极可以仅仅形成在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之一中。
在非显示区域BB中,维持电极31的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电极32的扫描子电极32aa构成一对且彼此基本平行放置。就是说,至少一对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子电极32aa对应于非显示区域BB中的各个放电单元17设置,且如图2所示,非显示区域中的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子电极32aa之间有放电间隙G。
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子电极32aa之间的放电间隙G可以与显示区域AA中形成的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之间的放电间隙G′相同。非显示区域BB的维持子电极31aa的宽度小于显示区域AA中形成的透明电极31a的宽度,和非显示区域BB的扫描子电极32aa的宽度小于显示区域AA的透明电极32a的宽度。例如,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子电极32aa的宽度分别比透明电极31a和32a窄,如图2所示,可以通过分别部分地除去最初延伸进入非显示区域BB中的透明电极而获得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子电极32aa的较窄的宽度。
由于维持和扫描子电极31aa和32aa的这些形状,所以当向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施加维持电压时,在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子电极32aa之间不直接发生持续放电。然而,放电单元17a中会对应于维持和扫描子电极31aa、32aa形成电荷,该放电单元17a是非显示区域BB中形成的放电单元,且这些电荷可以提供给显示区域AA的相邻放电单元17。这些电荷可以参与显示区域AA最外面的放电单元17中的持续放电,因此,将改善最外面放电单元的持续放电的稳定性。同样,由于维持和扫描子电极31aa、32aa的较小的宽度,防止非显示区域的不必要的持续放电,可减少PDP的能量消耗。
维持子电极31aa包括第一元件131aa和第二元件231aa,和扫描子电极包括第一元件132aa和第二元件232aa。第一元件131aa和132aa在第一方向(y方向或维持和扫描电极的宽度方向)延伸,和第二元件231aa和232aa在第二方向(x方向或维持和扫描电极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元件131aa和第二元件231aa彼此相连,和第一元件132aa和第二元件232aa彼此相连。第二元件231aa和232aa穿过非显示区域BB中形成的放电单元17a。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元件131aa和132aa形成为覆盖在显示区域AA和非显示区域BB之间的边界处形成的第一障壁元件16a。然而,第一元件的布置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建议的这个布置。
图4是示出构造成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极和障壁布置的局部平面图。第二实施例在整个结构和布置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因此,给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布置的说明。
参考图4,维持电极31′的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电极32′的扫描子电极32aa′均形成在非显示区域BB中,它们的形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子电极32aa的形状。在第一方向(y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元件331aa和332aa形成在非显示区域BB中,且每个第一元件331aa和332aa都在一端处与总线电极31b和32b相连。多个第一元件331aa与第二元件431aa相连,从而使第一元件331aa和第二元件431aa形成一个整体相连的电极布置。
如图4所示,第一元件331aa和332aa的宽度根据第一元件331aa和332aa的位置而不同。第一元件331aa和332aa的宽度定义为电极在x方向的尺寸,如图4的W1、W2和W3所示。第一元件331aa和332aa的宽度随着第一元件331aa和332aa与显示区域AA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增加。换句话说,第一元件的宽度与第一元件到显示区域边界的距离成比例增加。因此,最远的第一元件具有最大的宽度,和第二远的第一元件具有第二大的宽度,依此类推(如图4所示,W1<W2<W3)。
较宽的第一元件可以累积更多的电荷,以及形成较宽的第一元件331aa和332aa,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单元17a中可以形成更多的电荷。结果,通过提供给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单元17a的电荷可以有效提高显示区域AA最外面放电单元的放电稳定性,而提供给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单元17a的电荷不会产生持续放电。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极和障壁布置的局部平面图。参考图5,在该实施例中,在维持子电极31aa和扫描子电极32aa之间形成第三障壁元件16c,这两个电极构成了对应于每个放电单元17a的一对电极(参考图2所示的结构描述),且它们彼此平行地设置在非显示区域BB中。换句话说,第三障壁元件16c是设置在两个第二障壁元件16b之间的非显示区域BB中的附加障壁。第三障壁元件16c在平行于第二障壁元件16b的第二方向(x方向)延伸。更特别地,第三障壁元件16c设置在维持子电极31aa的第二元件231aa和扫描子电极32aa的第二元件232aa间。
第三障壁元件16c通过将非显示区域中形成的放电单元分成两个子放电单元而进一步防止非显示区域BB中发生持续放电。因此,防止了非显示区域中产生不必要的光,并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区域的对比度。
尽管本实施例示出了维持和扫描子电极31aa、32aa之间设置的第三障壁元件16c,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这个布置。例如,第三障壁元件16c可以如图4所示,设置在第二实施例的维持和扫描子电极31aa′、32aa′之间。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原理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透明子电极,该子电极形成在邻近显示区域最外面的放电单元的非显示区域中。该子电极形成其间的放电间隙,其尺寸与显示区域中放电间隙的尺寸相同。然而,因为子电极的宽度在非显示区域形成为较小,所以在子电极之间基本不会发生放电。因此,防止了非显示区域中产生不必要的光,且可以提高显示区域的对比度。同样,由于较窄的子电极降低了放电电流,这就导致能量消耗降低。
另外,由于子电极在非显示区域形成一个预定间隙,所以可以从非显示区域提供电荷到显示区域最外面的放电单元,且可以提高显示区域最外面的放电单元的放电稳定性。
尽管上述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地理解,这里教导的基本发明概念可能出现的许多变化和/或改进将落入如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外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在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总线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一子电极的形状不同于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部分的形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在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并在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寻址电极,所述寻址电极与一对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交叉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放电单元,每个放电单元都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或所述非显示区域中;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的多个障壁,每个放电单元都设置在两个障壁之间;及形成在所述障壁的侧面上的磷光层。
2.如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总线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二子电极的形状不同于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的部分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彼此平行,且它们彼此间隔一个预定间隙。
4.如权利要求3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彼此间隔一个预定间隙,都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之间的该间隙与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之间的所述间隙相同。
5.如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电极的宽度小于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部分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子电极的宽度小于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的部分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电极包括自所述第一总线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元件和自所述第一元件的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元件。
8.如权利要求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元件覆盖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个障壁。
9.如权利要求8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元件邻近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界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电极包括自所述第一总线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元件和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元件的端部相连的第二元件。
11.如权利要求10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元件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元件到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界的距离成比例增加。
12.如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子放电单元,每个子放电单元被所述障壁包围。
13.如权利要求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障壁包括多个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障壁元件和多个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障壁元件,每个第一障壁元件都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障壁元件交叉。
14.如权利要求13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障壁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并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三障壁元件,一对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以及一个所述第三障壁元件都设置在所述第二障壁元件之间,所述一个第三障壁元件还设置在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之间。
15.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外部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在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总线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子电极,所述第一子电极的宽度小于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部分的宽度;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在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总线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包括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二子电极的宽度小于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的部分的宽度;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并在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寻址电极,所述寻址电极与一对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交叉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放电单元,每个放电单元都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或所述非显示区域中。
16.如权利要求1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彼此平行并彼此间隔一个预定间隙,以及其中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彼此间隔一个预定间隙,均形成在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之间的该间隙与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之间的所述间隙相同。
17.如权利要求16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电极包括自所述第一总线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元件和自所述第一元件的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元件。
18.如权利要求16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电极包括自所述第一总线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元件和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元件的端部相连的第二元件。
19.如权利要求18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元件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元件到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界的距离成比例增加。
20.如权利要求1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内的多个第一障壁元件;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内的多个第二障壁元件,每个第一障壁元件都与至少一个第二障壁元件相交;及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并在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障壁元件,该第三障壁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障壁元件之间。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减少了非显示区域发出的不必要的光,同时维持显示区域中放电单元的放电稳定性。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区域被分成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中产生持续放电生成可见光,因此显示图像。然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基板上形成的维持和扫描电极延伸进入非显示区域,可以驱动非显示区域中的持续放电,这会导致显示区域的低对比度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高的能量消耗。本发明提供维持和扫描电极,它们在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具有不同的形状。本发明的电极结构防止了非显示区域中发生不必要的放电,同时为位于显示区域边界周围的放电单元提供了充足的电荷,因此了提高放电稳定性和显示区域的对比度。
文档编号H01J11/36GK1917126SQ200610132299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9日
发明者金纯培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