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华司自动铆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5770阅读:6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华司自动铆合机。



背景技术:

华司和铁盆架是制作扬声器的必要部件,在加工时,需要将两者铆接在一起,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方式是人工先把华司和铁盆架在冲压机的模具中摆放完成后再启动冲压机将两者冲压到一起,每次只能冲压一个,工作效率较低。虽然现有技术中存在了铆接机,但是这种铆接时需要制备专用的模具或定位装置,否则铁盆架容易移动,无法和华司进行准确的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华司自动铆合机,结构简单,定位与铆接依次成型。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华司自动铆合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铁盆架固定座、铆接气缸以及气缸支架;所述铆接气缸固定在所述气缸支架上,所述气缸支架固定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铆接气缸的活塞杆与滑套连接,所述滑套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滑套的内部设有滑杆,所述滑杆的顶端与所述滑套的底壁配合,所述滑杆上套接有弹簧,所述滑杆的末端安装有压紧盘,所述铁盆架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压紧盘的下部。本装置利用气缸压紧铁盆架与华司上的铆钉,铆接气缸先带动滑套和滑杆向下移动,滑杆先压紧华司和铁盆架,滑杆继续向滑套中收缩,由于有弹簧的压力,所以华司和铁盆架之间固定的非常紧密,当滑杆的上部顶造滑套的底壁上时,滑套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滑杆上,通过压杆前端的压紧盘将铁盆架上的铆钉与华司固定。本装置能够精确的对铁盆架和华司进行定位再压紧固定,中途二者不会发生位移,定位精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压紧盘与所述滑杆之间通过转动轴承连接。压紧盘的底部可以设置不同的冲压头,便于更换,又不影响使用。

优选地,所述铆接气缸外部套接有外护套,所述外护套的顶部与所述气缸支架固定。通过外护套能够将铆接气缸、滑套、滑杆以及弹簧都与外界隔离,保护内部器件,防止粉尘进入,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铆接气缸通过气缸座与所述气缸支架连接,气缸座的两侧通过法兰盘与所述气缸支架固定。便于安装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利用气缸压紧铁盆架与华司上的铆钉,铆接气缸先带动滑套和滑杆向下移动,滑杆先压紧华司和铁盆架,滑杆继续向滑套中收缩,由于有弹簧的压力,所以华司和铁盆架之间固定的非常紧密,当滑杆的上部顶造滑套的底壁上时,滑套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滑杆上,通过压杆前端的压紧盘将铁盆架上的铆钉与华司固定。本装置能够精确的对铁盆架和华司进行定位再压紧固定,中途二者不会发生位移,定位精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华司自动铆合机,包括工作台1、铁盆架固定座2、铆接气缸3以及气缸支架4;所述铆接气缸固定在所述气缸支架上,所述气缸支架固定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铆接气缸的活塞杆与滑套5连接,所述滑套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滑套的内部设有滑杆6,所述滑杆的顶端与所述滑套的底壁配合,当滑杆的上部顶在滑套的底壁的时候,能够连同滑套一同向下移动。所述滑杆上套接有弹簧7,所述滑杆的末端安装有压紧盘8,当压紧盘接触到华司上部时,弹簧给华司一个向下的力,使华司能够紧密的贴合铁盆架,这样能够提高二者的精确度。所述铁盆架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压紧盘的下部。本装置利用气缸压紧铁盆架与华司上的铆钉,铆接气缸先带动滑套和滑杆向下移动,滑杆先压紧华司和铁盆架,滑杆继续向滑套中收缩,由于有弹簧的压力,所以华司和铁盆架之间固定的非常紧密,当滑杆的上部顶造滑套的底壁上时,滑套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滑杆上,通过压杆前端的压紧盘将铁盆架上的铆钉与华司固定。本装置能够精确的对铁盆架和华司进行定位再压紧固定,中途二者不会发生位移,定位精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紧盘与所述滑杆之间通过转动轴承9连接。压紧盘的底部可以设置不同的冲压头,便于更换,又不影响使用。

为了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寿命,所述铆接气缸外部套接有外护套10,所述外护套的顶部与所述气缸支架固定。通过外护套能够将铆接气缸、滑套、滑杆以 及弹簧都与外界隔离,保护内部器件,防止粉尘进入,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寿命。所述铆接气缸通过气缸座11与所述气缸支架连接,气缸座的两侧通过法兰盘12与所述气缸支架固定。便于安装拆卸。

本装置利用气缸压紧铁盆架与华司上的铆钉,铆接气缸先带动滑套和滑杆向下移动,滑杆先压紧华司和铁盆架,滑杆继续向滑套中收缩,由于有弹簧的压力,所以华司和铁盆架之间固定的非常紧密,当滑杆的上部顶造滑套的底壁上时,滑套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滑杆上,通过压杆前端的压紧盘将铁盆架上的铆钉与华司固定。本装置能够精确的对铁盆架和华司进行定位再压紧固定,中途二者不会发生位移,定位精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