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瓦防震止推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0411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瓦防震止推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轴瓦防震止推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止推轴瓦是柴油机、汽油机等内燃机以及一些传动机械的常用配件,也是易损件,随着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的发展,内燃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重型汽车的使用和发展,对止推轴瓦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常见的止推轴瓦主要为整体翻边式和镶边铆合式。整体翻边式的止推轴瓦具有刚性好、装机方便、技术精度高的优点,但是生产成本最高,且由于它的刚性特征,两止推片间的距离是固定的,而止推片之间的距离小了会导致装配困难,止推片之间的距离大了则减小止推瓦与曲轴的端间间隙,散热效果不好。镶边铆合式的止推轴瓦,是将有凸肩的止推片镶入止推轴瓦本体端部的凹槽中,然后进行铆合固定,再将铆合处人为松动,业内称为激活,以使止推片在轴向上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便于装配和延长使用寿命。这种生产方式的最终成品成本比整体翻边式的止推轴瓦略低,但工艺较为复杂,且铆接、激活产生的毛刺必须经过二次处理,否则会影响使用效果。包括这种镶边式轴瓦在内的其他一些可拆卸止推边的轴瓦,另一个缺陷是由于铆合工序导致止推片安装以后与轴瓦本体不可拆分,止推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瑕疵会导致整副轴瓦报废,增加损耗的风险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瓦防震止推夹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止推片与轴瓦固定成凹字形卡在止推主轴承座上,避免了因销钉磨损后止推片上掉落的风险,并且设置有防震垫片,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轴瓦防震止推夹持装置,包括下止推轴瓦和上止推轴瓦,所述下止推轴瓦和上止推轴瓦均通过螺钉固定在轴承盖中,且下止推轴瓦和上止推轴瓦与止推片为一整体冲压件,下止推轴瓦和上止推轴瓦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卡口,下止推轴瓦和上止推轴瓦的内部设置有防震垫片,所述下止推轴瓦的正上方左右两侧设置有入油孔,且下止推轴瓦的正前方左右两侧设置有过油孔,所述上止推轴瓦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主油通道,且主油通道连接入油孔。

优选的,所述轴承盖的外部设置有壳体。

优选的,所述下止推轴瓦和上止推轴瓦的内侧均设置有保护层。

优选的,所述过油孔为半圆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有利于降低加工成本,拆卸方便,便于维修,通过开口与缺口把轴瓦和止推片固定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装配体,装配时定位精确而方便,使用后出现磨损后,可根据需要更换磨损零件,降低维修成本,可靠性高,取消了传统曲轴止推片的固定销钉,而采用止推片与轴瓦固定成凹字形卡在止推主轴承座上,避免了因销钉磨损后止推片上掉落的风险,并且设置有防震垫片,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中:1-轴承盖;2-下止推轴瓦;3-入油孔;4-上止推轴瓦;5-主油通道;6-保护层;7-壳体;8-过油孔;9-防震垫片;10-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轴瓦防震止推夹持装置,包括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均通过螺钉固定在轴承盖1中,且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与止推片为一整体冲压件,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卡口10,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的内部设置有防震垫片9,下止推轴瓦2的正上方左右两侧设置有入油孔3,且下止推轴瓦2的正前方左右两侧设置有过油孔8,上止推轴瓦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主油通道5,且主油通道5连接入油孔3,轴承盖1的外部设置有壳体7,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的内侧均设置有保护层6,过油孔8为半圆形。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轴承设置在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中固定好,随后在轴承运转的过程中,在主油通道5处注入机油,机油通过引道进行流动,部分被转动的轴承接触,从而润滑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的表面,部分机油流进入油孔3,随后进入过油孔8,从而润滑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的侧面,并且下止推轴瓦2和上止推轴瓦4的内部设置有防震垫片9,具有一定的抗震作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