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10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
背景技术
弯曲段在整个连铸机中位于结晶器的下方,是将铸坯由无限半径弯曲 至有限半径的设备,其主要组成部分有弯曲段框架和自由辊,而自由辊又
由轴承、自由辊轴承座及自由辊辊身等主要零部件组成。
从对铸坯的冷却顺序看,弯曲段处于结晶器之后,铸坯温度相对较高, 此处设备的冷却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设备冷却不仅对铸坯的质量有保障, 而且对设备本身的使用寿命也有所提高。对于弯曲段的冷却主要体现在自 由辊的冷却,而自由辊的冷却主要是自由辊轴承座冷却和自由辊辊身冷却。 目前,弯曲段自由辊的冷却形式根据工况不同主要有两种, 一种形式 是仅冷却自由辊轴承座,自由辊本身没有冷却,主要依靠喷淋水辅助冷却; 另一种形式不仅冷却自由辊轴承座,而且自由辊辊身也有冷却,此方式对 自由辊有好处,增加了自由辊的使用寿命,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弯曲段框架 结构更加复杂,加工制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结构的复杂给使用和维护也 带来诸多不便。如图11和图12所示,为现有的自由辊轴承座冷却结构, 为了增加自由辊轴承座冷却水,在弯曲段框架91上焊接了多组横向设置的 矩形钢管92,每组矩形钢管92包括有冷却水进水水管921和回水水管922, 各组矩形钢管92通过弯曲段框架91上设置的对应的进水和回水通孔,再 与固定在弯曲段框架91上的自由辊轴承座(图中未示出)的环形冷却管道 连通,由此,使冷却水通过进水管921流入自由辊轴承座的环形冷却管道内,再由回水管922流出,以对自由辊轴承座进行循环冷却。上述结构虽 然可以达到对自由辊轴承座进行冷却的目的,但是,由于弯曲段结构紧凑、
空间窄小,该结构给加工制作和焊接矩形钢管92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但 制作难度大,在使用时如果矩形钢管92漏水,维修矩形钢管92的难度比 焊接矩形钢管92的难度更大。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过渡装置来解决上述问 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 装置,该过渡装置夹设安装在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组件之间,能实现对自 由辊轴承座的冷却,并可降低弯曲段框架的加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 过渡装置,能够实现对自由辊辊身的冷却,并同时可实现对自由辊轴承的 润滑;该过渡装置安装和拆卸方便、简单,便于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 的过渡装置,所述过渡装置固定安装在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轴承座之间, 该过渡装置包括与弯曲段框架两侧支撑座固定连接的第一过渡板和第四 过渡板,在第一和第四过渡板之间设有与弯曲段框架中间支撑座固定连接 的第二过渡板和第三过渡板,所述各个过渡板内设有相互平行的进水管道 和回水管道;所述各过渡板间隔设置,在两个过渡板之间的间隔部由管体 将两个过渡板对应侧面的进水管道口及回水管道口连通;各过渡板与自由 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分别设有一贯通进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的管口;所述 第一过渡板与弯曲段框架接触的下表面设有贯通进水管道的管口;所述第 四过渡板与弯曲段框架接触的下表面设有贯通回水管道的管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过渡板的上下表面间设 有一供给自由辊辊身冷却水的进水通孔;所述第四过渡板的上下表面间设有一供给自由辊辊身冷却水的回水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过渡板内设有平行的第 一润滑管路和第二润滑管路,所述第二过渡板内设有第三润滑管路,所述 第二润滑管路与第三润滑管路由一润滑管体连通,所述第一过渡板与自由 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设有一贯通第一润滑管路的管口 ,所述第二过渡板 与自由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设有一贯通第三润滑管路的管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过渡板内设有平行的第 四润滑管路和第五润滑管路,所述第三过渡板内设有第六润滑管路,所述 第五润滑管路与第六润滑管路由一润滑管体连通,所述第四过渡板与自由 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设有一贯通第四润滑管路的管口,所述第三过渡板 与自由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设有一贯通第六润滑管路的管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过渡板与弯曲段框架接 触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贯通第一润滑管路和第二润滑管路的第一进油孔和第 二进油孔;所述第四过渡板与弯曲段框架接触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贯通第四 润滑管路和第五润滑管路的第四进油孔和第五进油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各过渡板之间的间隔部且位于 各管体的前侧固定设有一隔热防护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各过渡板上贯通设有通孔,由螺 钉穿过所述通孔并与弯曲段框架螺接。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过渡装置能够实现对自由辊轴承座的冷却;
同时,由于该过渡装置是由螺钉或螺栓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弯曲段框架与 自由辊组件之间,因此,该过渡装置安装和拆卸方便、简单,便于更换, 并降低了弯曲段框架的加工难度。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
6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l:本实用新型的过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使用本实用新型过渡装置的弯曲段框架。
图4:图3的左视示意图图。
图5:图3中的F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过渡装置安装在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组件之间的结 构示意图。
图7:图6的B-B剖视图。 图8:图6的C-C剖视图。 图9:图6的D-D剖视图。 图10:图6的E-E剖视图。
图11:现有技术中的板坯弯曲段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图1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 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 一种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1,
该过渡装置1是一个用于三分节的弯曲段自由辊与弯曲段本体框架过渡连
接的焊接件;所述过渡装置1固定夹设在弯曲段框架2与自由辊轴承座3 之间(如图6所示),该过渡装置1包括与弯曲段框架2两侧支撑座21 和24固定连接的第一过渡板11和第四过渡板14,在第一和第四过渡板11 和14之间设有与弯曲段框架2中间支撑座22和23固定连接的第二过渡板 12和第三过渡板13,所述各个过渡板内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进水管道15 和回水管道16;所述各过渡板ll、 12、 13和14间隔设置,在两个过渡板之间的间隔部由管体17将所述两个过渡板对应侧面的进水管道口及回水管 道口连通;如图1所示,第一过渡板11至第四过渡板14与自由辊轴承座3
接触的上表面分别设有一贯通进水管道15的管口 111、 121、 131和141, 同时,第一过渡板11至第四过渡板14与自由辊轴承座3接触的上表面还 分别设有一贯通回水管道16的管口 112、 122、 132和142;所述第一过渡 板11与弯曲段框架2接触的下表面设有贯通进水管道15的管口 113;所述 第四过渡板14与弯曲段框架2接触的下表面设有贯通回水管道16的管口 143。
安装使用时,是将多个所述过渡装置1横向跨设在所述弯曲段框架2 的两侧支撑座21和24上,并由螺钉将所述第一过渡板11和第四过渡板14 固定连接在两侧支撑座21和24上,而将所述第二过渡板12和第三过渡板 13固定连接在中间支撑座22和2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其中一个过 渡装置1来描述其结构的,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弯曲段框架2由 两侧支撑座21、 24和中间支撑座22、 23构成,所述两侧支撑座21、 24和 中间支撑座22、 23上分别贯通设有多个连接对应过渡板和自由辊轴承座的 通孔25和螺孔26,以便将对应的过渡板和自由辊轴承座固定在弯曲段框架 2上;如图5所示,弯曲段框架2—侧支撑座21上设有与第一过渡板11的 管口 113对应导通的轴承座冷却水进口 211;弯曲段框架2另一侧支撑座 24上设有与第四过渡板14的管口 143对应导通的轴承座冷却水出口 2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每个过渡装置1的四个过渡板11、 12、 13和14, 分别设置有一个自由辊轴承座3,所述自由辊4为一整体结构,且支撑设置 在所述四个自由辊轴承座3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各自由辊轴承座3的 结构基本相同,如图7所示,所述自由辊轴承座3内设有一冷却水环形通 道31,该环形通道31 —端设有一与第四过渡板14的管口 141导通的进水 口 311,该环形通道31另一端设有一与第四过渡板14的管口 142导通的回 水口312;再如图8所示,所述自由辊轴承座3设有一冷却水环形通道31,该环形通道31 —端设有一与第三过渡板13的管口 131导通的进水口 311,
该环形通道31另一端设有一与第三过渡板13的管口 132导通的回水口312; 与第一过渡板11和第二过渡板12连接的自由辊轴承座3也具有相同的结 构,在此不再赘述。
当冷却水由一侧支撑座21的进水口 211通入弯曲段框架2,再经过第 一过渡板11的管口 113进入到过渡装置1的进水通道15中,并由多个管 体17将冷却水输送到第二、第三和第四过渡板12、 13和14中,各个过渡 板分别由其管口lll、 121、 131和141,将冷却水导入相对应的自由辊轴承 座3的环形通道31,以对自由辊轴承座3进行冷却,之后,环形通道31内 的冷却水分别通过各个过渡板的管口 112、 122、 132和142进入回水通道 16中,最后通过第四过渡板的管口 143和另一侧支撑座24的出水口 241流 出弯曲段框架2。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过渡装置能够实现对自由辊轴承座的冷却; 同时,由于该过渡装置是由螺钉或螺栓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弯曲段框架与 自由辊组件之间,因此,该过渡装置安装和拆卸方便、简单,便于更换, 降低了弯曲段框架的加工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过渡板12固定连接的自由辊轴承座3可以设 置为两个,为了配合所述该两个轴承座3,在第二过渡板12上可设置两个 管口 121和两个管口 122,以同时对两个轴承座3进行冷却;同理,第三过 渡板13上也可设置两个管口 131和两个管口 132。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所述自由辊4辊身中心设有 一轴向冷却通道41,该通道41两端分别贯通设有一径向通孔42并与对应 支撑自由辊4两端的轴承座3中所设置的对应通道32导通。如图l和图2 所示,所述第一过渡板11的上下表面间设有一供给自由辊4辊身冷却水的 进水通孔114;所述第四过渡板14的上下表面间设有一供给自由辊4辊身 冷却水的回水通孔144。同时,与第一过渡板11连接的支撑座21上设有与
9该进水通孔114对应导通的自由辊辊身冷却水进水口 212;与第四过渡板
14连接的支撑座24上设有与该回水通孔144对应导通的自由辊辊身冷却水 出水口 242。所述自由辊辊身冷却水可以由进水口 212经过进水通孔114、 通道32、径向通孔42进入到自由辊辊身4的一端,经过所述轴向冷却通道 41流向自由辊辊身4的另一端,再由另一端的径向通孔42、通道32、回水 通孔144,最后由自由辊辊身冷却水出水口 242流出,由此,对自由辊辊身 4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过渡板11内还设有平行的第一润滑管路 115和第二润滑管路116,所述第二过渡板12内设有第三润滑管路125,所 述第二润滑管路116与第三润滑管路125由一润滑管体18连通,所述第一 过渡板11与自由辊轴承座3接触的上表面设有一贯通第一润滑管路115的 管口 1151,所述第二过渡板12与自由辊轴承座3接触的上表面设有一贯通 第三润滑管路125的管口 1251;所述第四过渡板14内设有平行的第四润滑 管路145和第五润滑管路146,所述第三过渡板13内设有第六润滑管路135, 所述第五润滑管路146与第六润滑管路135也由一润滑管体18连通,所述 第四过渡板14与自由辊轴承座3接触的上表面设有一贯通第四润滑管路 145的管口 1451,所述第三过渡板13与自由辊轴承座3接触的上表面设有 一贯通第六润滑管路135的管口 1351。所述各自由辊轴承座3分别设有与 管口 1151、 1251、 1351和1451相对导通的油孔33 (如图7和图9所示)。 润滑脂(或润滑油)由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润滑管路115、 116、 145 和146进入,经过对应的油路对所述轴承座中的轴承(图中未示出)进行 润滑。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过渡板11与弯曲段框架2的支撑座21 接触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贯通第一润滑管路115和第二润滑管路116的第一 进油孔1152和第二进油孔1162;所述第四过渡板14与弯曲段框架的支撑 座24接触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贯通第四润滑管路145和第五润滑管路146的第四进油孔1452和第五进油孔1462。同时,支撑座21上设有与第一进油 孔1152和第二进油孔1162对应导通的第一注油孔213和第二注油孔214; 支撑座24上设有与第四进油孔1452和第五进油孔1462对应导通的第四注 油孔243和第五注油孔244;
如图7 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各过渡板上的冷却水管口 及润滑油管口,与对应固定连接的各自由辊轴承座的冷却水管口及润滑油 管口之间采用过渡套5进行对接,以方便安装;同时,对应连接的各管口 配合使用O形密封圈6进行密封,以防止冷却水或润滑油(润滑脂)泄漏。
如图7 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过渡板和自由辊轴承座的连 接面之间还设有调整垫7,以调整两者的安装位置,便于正确安装。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使间隔部的水管管体17和润滑管体 18不直接承受铸坯的热辐射,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过渡板之间的间隔部且 位于各管体17的前侧固定设有一隔热防护板19;三个隔热防护板19采用 点焊的方式固定设置在过渡板之间的间隔部,以便于拆除和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过渡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 该过渡装置是将弯曲段较难加工的部分移植出来进行单独加工,然 后再夹设安装在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组件之间,不仅能够实现对自由辊轴 承座和自由辊辊身的冷却,同时,也明显降低了弯曲段框架的加工难度。
2. 该过渡装置在保证自由辊轴承座和自由辊辊身冷却的同时,还实现 了自由辊轴承的润滑。
3. 三个隔热防护板能够保护水管管体和润滑管体不直接承受铸坯的热 辐射,可防止水管管体和润滑管体过度受热变形而引起安装和拆卸不便, 在连铸机漏钢时可对水管管体和润滑管体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漏钢,只需 更换隔热防护板即可。
4. 该过渡装置与弯曲段框架和自由辊组件之间采用螺栓或螺钉连接, 只需拆卸螺栓或螺钉就可以实现过渡装置的更换。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实 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 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装置固定安装在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轴承座之间,该过渡装置包括与弯曲段框架两侧支撑座固定连接的第一过渡板和第四过渡板,在第一和第四过渡板之间设有与弯曲段框架中间支撑座固定连接的第二过渡板和第三过渡板,所述各个过渡板内设有相互平行的进水管道和回水管道;所述各过渡板间隔设置,在两个过渡板之间的间隔部由管体将两个过渡板对应侧面的进水管道口及回水管道口连通;各过渡板与自由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分别设有一贯通进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的管口;所述第一过渡板与弯曲段框架接触的下表面设有贯通进水管道的管口;所述第四过渡板与弯曲段框架接触的下表面设有贯通回水管道的管口。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板的上下表面间设有一供给自由辊辊身冷却水的 进水通孔;所述第四过渡板的上下表面间设有一供给自由辊辊身冷却水的 回水通孔。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板内设有平行的第一润滑管路和第二润滑管路, 所述第二过渡板内设有第三润滑管路,所述第二润滑管路与第三润滑管路 由一润滑管体连通,所述第一过渡板与自由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设有一 贯通第一润滑管路的管口,所述第二过渡板与自由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 设有一贯通第三润滑管路的管口。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过渡板内设有平行的第四润滑管路和第五润滑管路, 所述第三过渡板内设有第六润滑管路,所述第五润滑管路与第六润滑管路 由一润滑管体连通,所述第四过渡板与自由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设有--贯通第四润滑管路的管口 ,所述第三过渡板与自由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 设有一贯通第六润滑管路的管口。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板与弯曲段框架接触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贯通第一 润滑管路和第二润滑管路的第一进油孔和第二进油孔;所述第四过渡板与 弯曲段框架接触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贯通第四润滑管路和第五润滑管路的第 四进油孔和第五进油孔。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其 特征在于在各过渡板之间的间隔部且位于各管体的前侧固定设有一隔热 防护板。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其 特征在于各过渡板上贯通设有通孔,由螺钉穿过所述通孔并与弯曲段框 架螺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板坯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连接的过渡装置,该过渡装置固定安装在弯曲段框架与自由辊轴承座之间,该过渡装置包括与弯曲段框架两侧支撑座固定连接的第一过渡板和第四过渡板,在第一和第四过渡板之间设有与弯曲段框架中间支撑座固定连接的第二过渡板和第三过渡板,各个过渡板内设有相互平行的进水管道和回水管道;各过渡板间隔设置,在两个过渡板之间的间隔部由管体将两个过渡板对应侧面的进水管道口及回水管道口连通;各过渡板与自由辊轴承座接触的上表面分别设有一贯通进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的管口;第一过渡板与弯曲段框架接触的下表面设有贯通进水管道的管口;第四过渡板与弯曲段框架接触的下表面设有贯通回水管道的管口。
文档编号B22D11/14GK201350496SQ20092010565
公开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6日
发明者代宗岭, 周保鸿, 焦晓凯, 军 王, 霞 高 申请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