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涉及高炉设备领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高炉除尘设备送灰能力的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包括灰罐、除尘器和排灰管道,排灰管道包括依次设置的管道水平段、管道圆弧段和管道竖直段,管道水平段与除尘器连接,管道竖直段顶部与灰罐连接,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还包括助吹管,助吹管与排灰管道连接。助吹管为排灰管道提供额外的气力,能够提高高炉除尘设备送灰能力,在灰尘较多,粒度较大时也能将灰尘送入灰罐。
【专利说明】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炉设备领域,尤其设计一种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高炉除尘设备结构如图1所示,除尘器底部连接排灰管道,排灰管道端部连接灰罐。灰管道与灰罐连接处位置较高,除尘器排除的灰尘进入排灰管道后依靠气力向上吹送进入灰罐。
[0003]当灰尘较多,粒度较大时,排灰管道提供的气力不足,难以将灰尘吹入灰罐。例如未经除尘的高炉煤气中含有10?30g/m3 (高的可达60?100g/m3)、直径大于30 μ m的灰尘,在经除尘器运输到灰罐过程中,由于排灰管道下段与灰罐的灰尘入口相对高度差约8?12米,大颗粒堆积在底部,气力无法运输到灰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高炉除尘设备送灰能力的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包括灰罐、除尘器和排灰管道,排灰管道包括依次设置的管道水平段、管道圆弧段和管道竖直段,管道水平段与除尘器连接,管道竖直段顶部与灰罐连接,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还包括助吹管,助吹管与排灰管道连接。
[0006]进一步的是:助吹管与管道圆弧段连接。
[0007]进一步的是:助吹管包括主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依次设置且两端均分别与主管和管道圆弧段连接,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均与管道圆弧段相切。
[0008]进一步的是:第一支管与管道圆弧段靠近管道水平段的一端连接,第三支管与管道圆弧段的中部连接。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助吹管为排灰管道提供额外的气力,能够提高高炉除尘设备送灰能力,在灰尘较多,粒度较大时也能将灰尘送入灰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现有技术高炉除尘设备结构图;
[0011]图2是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结构图;
[0012]图中标记为:排灰管道1、除尘器2、灰罐3、管道水平段4、主管5、助吹管6、第一支管7、第二支管8、第三支管9、管道圆弧段10、管道竖直段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14]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包括灰罐3、除尘器2和排灰管道1,排灰管道I包括依次设置的管道水平段4、管道圆弧段10和管道竖直段11,管道水平段4与除尘器2连接,管道竖直段11顶部与灰罐3连接,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还包括助吹管6,助吹管6与排灰管道I连接。助吹管6为排灰管道I提供额外的气力,能够提高高炉除尘设备送灰能力,在灰尘较多,粒度较大时也能将灰尘送入灰罐3。显然助吹管6应与气泵连接。
[0015]排灰管道I中,灰尘由管道圆弧段10开始向上运动,因此大颗粒灰尘主要在管道圆弧段10开始堆积。因此助吹管6最好与管道圆弧段10连接。
[0016]进一步的,助吹管6包括主管5、第一支管7、第二支管8和第三支管9,第一支管
7、第二支管8和第三支管9依次设置且两端均分别与主管5和管道圆弧段10连接,第一支管7、第二支管8和第三支管9均与管道圆弧段10相切。助吹管6分三点切向将空气吹入管道圆弧段10有利于提高吹灰效果。具体的第一支管7与管道圆弧段10靠近管道水平段4的一端连接,第三支管9与管道圆弧段10的中部连接,第二支管8位于第一支管7和第三支管9中间。
【权利要求】
1.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包括灰罐(3)、除尘器(2)和排灰管道(1),排灰管道(I)包括依次设置的管道水平段(4)、管道圆弧段(10)和管道竖直段(11),管道水平段(4)与除尘器(2)连接,管道竖直段(11)顶部与灰罐(3)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助吹管(6),助吹管(6)与排灰管道(I)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其特征在于:助吹管(6)与管道圆弧段(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其特征在于:助吹管(6)包括主管(5)、第一支管(7)、第二支管(8)和第三支管(9),第一支管(7)、第二支管(8)和第三支管(9)依次设置且两端均分别与主管(5)和管道圆弧段(10)连接,第一支管(7)、第二支管(8)和第三支管(9)均与管道圆弧段(10)相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尘气力输送助吹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管(7)与管道圆弧段(10)靠近管道水平段(4)的一端连接,第三支管(9)与管道圆弧段(10)的中部连接。
【文档编号】C21B7/22GK203546060SQ201320747350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2日
【发明者】李元发, 付相兵, 陈全金, 谭嘉川 申请人: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 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