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壁撑力夹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3166阅读:6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紧装置,特别是一种内壁撑力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工件,在进行一些表面加工时,通常需要将工件夹持并固定住。如对筒状工件进行喷砂加工时,需要将筒状工件固定才能对其进行喷砂作业,但是现有的夹紧装置夹紧效果不好,结构设计组装困难,影响工作效率,工件加工完成之后拆卸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内壁撑力夹紧装置,具有夹紧效果好、且结构设计便于组装,工件加工完成之后拆卸便捷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一种内壁撑力夹紧装置,包括基座、安装座、立柱、顶杆、连杆和驱动杆,其中,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向下凸起的凸部,所述凸部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设的垂直通孔内,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基座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轴向滑动配合,所述立柱的轴线与所述凸部的轴线一致,所述立柱的上端设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水平设于所述安装座内且二者之间滑动配合的所述顶杆的内端滑动配合,所述顶杆伸出所设安装座的外端设有用于抵紧工件内壁的夹头,所述立柱的中部设有开口朝外的卡槽,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水平槽,所述水槽与所述基座配合形成水平腔,所述连杆设于所述水平腔内,所述连杆的中部设有弧形凸部,所述弧形凸部的上端弧形面与所述安装座相抵,下端弧形面与所述基座相抵,所述连杆的内端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连杆的外端与所述驱动杆浮动连接,所述驱动杆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轴向滑动配合;所述安装座上垂直设有弹簧腔,所述弹簧腔内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基座之间固定连接,上端连接有钢珠,所述顶杆上对应位置设有斜槽,所述钢珠与所述斜槽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杆为周向均匀设置的三个。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座上轴向均匀设置有三个定心螺钉,所述定心螺钉与所述安装座的外壁相抵实现安装座与基座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立柱的上方。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对驱动杆的上下操作,带动连杆绕着其弧形凸部摆动,从而带动立柱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立柱对三个周向均匀设置的顶杆的同时推动,驱动夹头对工件内壁的抵紧,保证了工件的夹紧效果,设于安装座上所设的弹簧腔内的压缩弹簧与钢珠的配合,能够实现驱动力消失时钢珠顺利的将顶杆带回,实现夹头与工件的分离,便于对工件的拆卸;由于安装座与基座之间采用定心螺钉实现固定连接,定心螺钉具有很好的固定效果,且便于各组件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基座1;安装座2;立柱3;顶杆4;连杆5;驱动杆6;凸部7;垂直通孔8;定心螺钉9;盖板10;工件11;夹头12;卡槽13;水平腔14;弧形凸部15;压缩弹簧16;钢珠17;斜槽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内壁撑力夹紧装置,包括基座1、安装座2、立柱3、顶杆4、连杆5和驱动杆6,其中,安装座2上设有向下凸起的凸部7,凸部7置于基座1上所设的垂直通孔8内,基座1上轴向均匀设置有三个定心螺钉9,定心螺钉9与安装座2的外壁相抵实现安装座2与基座1的固定连接,立柱3与安装座2之间轴向滑动配合,安装座2上设有盖板10,盖板10位于立柱3的上方,立柱3的轴线与凸部7的轴线一致,立柱3的上端设有斜面,斜面与水平设于安装座2内且二者之间滑动配合的顶杆4的内端滑动配合,顶杆4为周向均匀设置的三个,顶杆4伸出所设安装座2的外端设有用于抵紧工件11内壁的夹头12,立柱3的中部设有开口朝外的卡槽13,安装座2上设有水平槽,水槽与基座1配合形成水平腔14,连杆5设于水平腔14内,连杆5的中部设有弧形凸部15,弧形凸部15的上端弧形面与安装座2相抵,下端弧形面与基座1相抵,连杆5的内端置于卡槽13内,连杆5的外端与驱动杆6浮动连接,驱动杆6与安装座2之间轴向滑动配合;安装座2上垂直设有弹簧腔,弹簧腔内设有压缩弹簧16,压缩弹簧16的下端与基座1之间固定连接,上端连接有钢珠17,顶杆4上对应位置设有斜槽18,钢珠17与斜槽18滑动配合。

将工件11套设于安装座2上,之后推动驱动杆6下移,驱动杆6带动连杆5绕弧形凸部15做顺时针转动,连杆5的内端设于立柱3上的卡槽13内,连杆5带动立柱3上移,立柱3上的斜面与顶杆4的内端滑动配合,对顶杆4产生向外的推力,顶杆4带动夹头12实现对工件11内壁的夹紧,顶杆4外移的同时,设于顶杆4下侧的斜槽18通过钢珠17对压缩弹簧16产生压力,压缩弹簧16处于压缩状态;之后反向拉动驱动杆6,连杆5带动立柱3下移,立柱3施加给顶杆4的推力逐渐消失,压缩弹簧16的反弹力通过钢珠17与斜槽18的配合,实现对顶杆4的退回,顶杆4带动夹头12向内侧移动,夹头12与工件11分离。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附图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发明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一些技术特征做出一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