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蜂窝式臭氧发送器双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8926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系统,尤其是一种采用管式电晕放电的蜂窝式臭氧发生器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臭氧是杀菌、脱色、除异味的强氧化剂,对环境、水、空气、器具和食品进行消毒灭菌后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二次污染。目前人工生产臭氧的方法很多,按照原理分,主要有:光化学法、电化学法、原子辐射法和电晕放电法等,电晕放电法又包括管式、平板式和其他结构形式。虽然常温下氧分子或氧原子被电离至氧离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的整个过程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但是,温度越高,臭氧分解的速度也会越快,反而会使臭氧的产率降低,因此,降低臭氧发生器的工作温度是提高臭氧产率的有效途径。目前,对臭氧发生器降温的冷却方式主要有液冷和风冷两种方式。

将臭氧管采用蜂窝式排列是提高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率的又一途径,在大型管式臭氧发生器一般都采用竖管蜂窝式或卧管蜂窝式的排列方式。它们的冷却方式一般都是在罐体夹套内注水,仅通过臭氧管的外电极管对臭氧发生器进行冷却。这种冷却方式,冷却效果较差,影响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率。

申请人曾于2009年5月27日提交了一份名称为“蜂窝式臭氧发生器的冷却系统”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公告号为CN201245435Y,并将其产品投放市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践中我们发现卧式机的冷却效果明显低于竖式机,而在本领域中,并没有涉及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卧式蜂窝式臭氧发生器的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不佳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种新的用于卧式蜂窝式臭氧发送器双冷却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卧式蜂窝式臭氧发送器双冷却系统,包括臭氧发生器罐体和含内外电极管的臭氧管,臭氧管蜂窝式排列在臭氧发生器罐体中,臭氧发生器罐体的一端为进气腔,另一端为出气腔,进出气腔之间由臭氧管的内外电极管之间的放电间隙沟通,其特征在于:各臭氧管的外电极管与臭氧发生器罐体之间的公共密封空间为外冷媒腔,循环冷媒由一端下部的冷媒入口进入外冷媒腔,由另一端上部的冷媒出口流出;每个臭氧管的内电极管内为内冷媒通道,循环冷媒由一端注入内冷媒通道,由另一端流出;内冷媒通道流出端设有L型溢流管,L型溢流管的溢流口上翘后位于内冷媒通道的顶部。

在本发明中,内冷媒通道的冷媒注入口设有L型注入管,L型注入管的注入口下压后位于内冷媒通道的底部。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每个臭氧管内冷媒通道的注入端位于进气腔一端,进气腔中设有一个接续排,每个内冷媒通道的注入口通过四氟管与接续排对接,接续排通过管路由进气腔下方穿越后与外冷媒槽的冷媒入口汇合,并由闭合的循环冷却系统提供循环冷媒;所述的每个臭氧管内冷媒通道的流出端位于出气腔一端,出气腔中设有汇集排,每个内冷媒通道的流出口通过四氟管与汇集排对接,汇集排通过管路由出气腔上方穿越后与外冷媒通槽的冷媒出口汇合,集中返回形成闭合的循环冷媒。

在本发明中,各臭氧管水平呈蜂窝状排列在臭氧发生器罐体中,臭氧发生器罐体下部设有支撑底座。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冷媒为冷却水或冷却油或制冷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在内冷媒通道中设置L型溢流管,且溢流口上翘后位于内冷媒通道的顶部,可以确保内冷媒通道内的冷媒介质存量较大,其与内电极管的接触面积随之加大,更有利于降低臭氧管的工作温度。由于内冷媒通道的冷媒注入口设有L型注入管,L型注入管的注入口下压后位于内冷媒通道的底部,可以驱使沉积在冷媒通道底部的冷媒介质向上翻动,在扰动中带走更多的热量。由于外冷媒腔和内冷媒通道的入口和出口汇集统一形成闭合的循环冷媒,结构将更为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气腔,2、出气腔,3、臭氧发生器罐体,4、外电极管,5、蜂窝板,6、L型溢流管,7、内电极管,8、L型注入管,9、四氟管,10、接续排,11、冷媒入口,12、接续排端口,13、端口,14、冷媒出口,15、汇集排端口,16、端口,17、汇集排,19、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非限制性的公开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由图1可见:本发明包括臭氧发生器罐体3和含内电极管7、外电极管4的臭氧管,外电极管4通过蜂窝板5蜂窝式支撑排列在臭氧发生器罐体3中,臭氧发生器罐体3的一端为进气腔1,另一端为出气腔2,进出气腔1出气腔2之间由臭氧管的内电极管7和外电极管4之间的放电间隙沟通,各臭氧管的外电极管4与臭氧发生器罐体3之间的公共密封空间为外冷媒腔,循环冷媒由一端下部的冷媒入口11进入外冷媒腔,由另一端上部的冷媒出口14流出。每个臭氧管的内电极管7内为内冷媒通道,循环冷媒由一端注入内冷媒通道,由另一端流出;内冷媒通道流出端设有L型溢流管6,L型溢流管6的溢流口上翘后位于内冷媒通道的顶部。内冷媒通道的冷媒注入口设有L型注入管8,L型注入管8的注入口下压后位于内冷媒通道的底部。所述的每个臭氧管内冷媒通道的注入端位于进气腔1一端,进气腔1中设有一个接续排10,每个内冷媒通道的注入口通过四氟管9与接续排10对接,接续排10通过管路由进气腔1下方穿越后,接续排端口12与外冷媒槽的冷媒入口11汇合,并由闭合的循环冷却系统通过端口13提供循环冷媒;所述的每个臭氧管内冷媒通道的流出端位于出气腔2一端,出气腔2中设有汇集排17,每个内冷媒通道的流出口通过四氟管9与汇集排17对接,汇集排17通过管路由出气腔2上方穿越后汇集排端口15与外冷媒通槽的冷媒出口14汇合,集中后由端口16返回形成闭合的循环冷媒。各臭氧管水平呈蜂窝状排列在臭氧发生器罐体中,臭氧发生器罐体3下部设有支撑底座19。

具体实施时,内电极管7、外电极管4的电路连接和控制均与传统的臭氧发生器相同。

具体实施时,所述的冷媒为冷却水或冷却油或制冷剂。其中,冷却水最经济,而制冷剂的冷却效果最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