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弯钢化玻璃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0818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弯钢化玻璃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弯钢化玻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弯钢化玻璃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热弯玻璃,系由平板玻璃加热软化在模具中成型,再经退火制成的曲面玻璃。热弯玻璃一般在电炉中进行加工。连续热弯炉一般有5―6个室,11―13个工位,大约几十分钟可以出一块成品。间歇式热弯炉一般只有一个室,升温成型、退火均在一个室内完成,加工周期需数小时以至一、二十小时,适合制作小批量特大型热弯玻璃。热弯玻璃是为了满足现代建筑的高品质需求,由优质玻璃加热弯软化,在模具中成型,再经退火制成的曲面玻璃。样式美观,线条流畅。它突破了平板玻璃的单一性,使用上更加灵活多样。适用于鱼缸、餐台、阳台、手机柜台、化妆品柜台、热弯电视柜、门、窗、顶棚和幕墙等不同形状的特殊要求。可生产中空、夹层等各种复合型热弯玻璃产品,可按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做。

但是现有的热弯玻璃在生产时,往往在制品的离直线边大致150mm的曲线边处,不能与模具很好地吻合,有的都超过了标准要求,造成安装困难,不仅对生产商来说是一种经济上的损失,也是使用者对其信任上的损失,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产品合格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弯钢化玻璃加工设备,具备旋转装置能够保证制品的放置方向与电热丝方向一致,在制品的离直线边大致150mm的曲线边处,能与模具很好地吻合,便于成品后安装方便快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弯钢化玻璃加工设备,包括加热箱、箱盖、传热板、模具、加热盘、旋转装置、锁扣和控制面板,所述加热箱为矩形结构,所述加热箱一侧通过页合连接箱盖,所述加热箱内部通过卡扣连接矩形结构的传热板,所述传热板上侧设有模具,所述传热板下侧设有圆形结构的加热盘,所述加热盘下侧通过滑动连接旋转装置,所述箱盖上侧通过螺栓连接锁扣,所述旋转装置一侧通过电性连接控制面板,所述加热盘通过电性连接控制面板。

优选的,所述加热盘上侧设有方向一致的加热丝,所述加热丝采用加热温度高的钨丝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内部设有旋转轴承,所述旋转轴承通过卡扣连接加热盘,所述旋转轴承下侧,位于旋转装置内部设有旋转电机。

优选的,所述加热箱和箱盖内部壁面上通过卡扣连接隔热层,所述隔热层采用真空板制成。

优选的,所述传热板上设有卡槽,所述传热板采用导热硅胶片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旋转装置能够保证制品的放置方向与电热丝方向一致,在制品的离直线边大致150mm的曲线边处,能与模具很好地吻合,便于成品后安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加热盘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旋转装置示意图。

图中:1—加热箱;2—箱盖;3—传热板;4—模具;5—加热盘;6—旋转装置;7—锁扣;8—控制面板;9—加热丝;10—旋转轴承;11—旋转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弯钢化玻璃加工设备,包括加热箱1、箱盖2、传热板3、模具4、加热盘5、旋转装置6、锁扣7和控制面板8,所述加热箱1为矩形结构,所述加热箱1一侧通过页合连接箱盖2,所述加热箱1内部通过卡扣连接矩形结构的传热板3,所述传热板3上侧设有模具4,所述传热板3下侧设有圆形结构的加热盘5,所述加热盘5下侧通过滑动连接旋转装置6,所述箱盖2上侧通过螺栓连接锁扣7,所述旋转装置6一侧通过电性连接控制面板8,所述加热盘5通过电性连接控制面板8。

所述加热盘5上侧设有方向一致的加热丝9,所述加热丝9采用加热温度高的钨丝材料制成,所述旋转装置6内部设有旋转轴承10,所述旋转轴承10通过卡扣连接加热盘5,所述旋转轴承10下侧,位于旋转装置6内部设有旋转电机11,所述加热箱1和箱盖2内部壁面上通过卡扣连接隔热层,所述隔热层采用真空板制成,所述传热板3上设有卡槽,所述传热板3采用导热硅胶片材料制成。

工作原理:在进行弯曲加热时,将模具4放置在传热板3上,通过传热板3上的卡槽固定,然后将玻璃放入加热箱1内部,把箱盖2通过锁扣7与加热箱1密封连接好,再通过控制面板8启动加热盘5,在加热的过程中,通过控制面板8调节旋转装置6,使制品的放置方向与电热丝方向一致,这样就可以防止制品的离直线边大致150mm的曲线边处,不能与模具很好地吻合的问题,提高制品的合格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