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表面处理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3579阅读:7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化硅表面处理剂。



背景技术:

碳化硅作为一种高性能陶瓷材料,其料浆的固相含量和流变性能直接决定的胚体的密度和微观结构,通过表面处理改善碳化硅粉体的表面状态,降低表面活性,提高固相含量和粉体的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碳化硅表面处理方法一类是表面吸附包覆,一类是表面化学改性。但它们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成本高,用量大,处理后碳化硅稳定性差。因此寻找一种成本低、用量少、稳定性好的表面处理剂已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用量少、处理后性质稳定性的碳化硅表面处理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碳化硅表面处理剂,其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原料组成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高效减水剂为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中的一种。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高效减水剂为yh-22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鲸蜡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增溶消泡剂为正丁醇、辛醇、乙醇、丙醇中的一种。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原料组分中使用去离子水能够避免水中金属离子的影响而降低表面处理剂的使用效果,保证碳化硅性质稳定;高效减水剂为阴离子型聚合物电介质;甘油为助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提供的碳化硅表面处理剂,组成成分中阴离子型聚合物电介质,对碳化硅粉体有较好的吸附和分散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使用,能够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因此本表面改性剂的使用效果有较大程度的提升,降低了使用量和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的原料重量配比见表1。

表1

表一中,高效减水剂可以为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中的一种。优选的,高效减水剂为yh-22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

表一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当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可以选用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表一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鲸蜡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优选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表一中,增溶消泡剂可以为正丁醇、辛醇、乙醇、丙醇中的一种。优选的,所述增溶消泡剂为正丁醇。

将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的原料组分在搅拌容器中采用搅拌混合均匀制成本发明碳化硅表面处理剂样品1、样品2、样品3、样品4和样品5。

本发明使用方法:按照每200.0g碳化硅粉体使用本表面处理剂50-400ml的比例,计算出处理剂的使用量并加入碳化硅粉体中,在一定转速下球磨一定时间后过滤并烘干。

按上述使用方法,对本发明碳化硅表面处理剂样品1、样品2、样品3、样品4和样品5分别进行实验(在200.0g碳化硅粉体条件下),对表面处理后的碳化硅进行固含量及流动性分析,它们的结果见表2。

表2

由表2可知,本发明对碳化硅粉体具有较好的表面处理效果,增大了料浆的固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流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化硅表面处理剂,属于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其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原料组成:去离子水40%‑78%,高效减水剂0.5%‑1.5%,甘油10%‑3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0%‑2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5%‑5%,增溶消泡剂1%‑4%。本发明提供的碳化硅表面处理剂,组成成分中阴离子型聚合物电介质,对碳化硅粉体有较好的吸附和分散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使用,能够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因此本表面改性剂的使用效果有较大程度的提升,降低了使用量和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杨天宇;庄晓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青州微粉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18
技术公布日:2018.02.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