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孢哌酮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0365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涉及头孢哌酮的新用途,具体涉及头孢哌酮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在治疗牙周炎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头孢哌酮用于敏感产酶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的治疗,如呼吸系统、生殖泌尿系统、胆道、胃肠道、胸腹腔、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及对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内感染也有较好的疗效。

迄今为止,尚未见头孢哌酮及其药物组合物与治疗牙周炎的相关性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孢哌酮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中含有头孢哌酮和一种天然产物,头孢哌酮和该天然产物可以协同治疗牙周炎。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头孢哌酮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头孢哌酮、具有下述结构式的化合物(Ⅰ)和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载体,制备成需要的剂型;

作为优选,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载体包括稀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湿润剂、崩解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吸附载体或润滑剂。

作为优选,所述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口含剂、颗粒剂、冲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混悬剂、粉剂、溶液剂、注射剂、栓剂、喷雾剂、滴剂或贴剂。

作为优选,所述化合物(Ⅰ)由以下步骤制备而得:(a)将小叶莲粉碎,用80~90%乙醇热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至无醇味,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b)步骤(a)中正丁醇取物用大孔树脂除杂,先用30%乙醇洗脱6个柱体积,再用85%乙醇洗脱12个柱体积,收集85%洗脱液,减压浓缩得85%乙醇洗脱浓缩物;(c)步骤(b)中85%乙醇洗脱浓缩物用正相硅胶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100:1、50:1、25:1和12:1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4个组分;(d)步骤(c)中组分4用正相硅胶进一步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20:1、12:1和2:1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3个组分;(e)步骤(d)中组分2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的反相硅胶分离,用体积百分浓度为88%的甲醇水溶液等度洗脱,收集13~16个柱体积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Ⅰ)。

作为优选,所述大孔树脂为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头孢哌酮的药物组合物中含有头孢哌酮和一种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头孢哌酮、化合物(Ⅰ)单独作用时,对牙周炎具有治疗作用;头孢哌酮和化合物(Ⅰ)联合作用时,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可以开发成治疗牙周炎的药物。

附图说明

图1为化合物(Ⅰ)结构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保护范围。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实施例1:化合物(Ⅰ)分离制备及结构确证

试剂来源: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二氯甲烷为分析纯,购自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分析纯,购自江苏汉邦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分离方法:(a)将小叶莲(2kg)粉碎,用85%乙醇热回流提取(15L×3次),合并提取液,浓缩至无醇味(3L),依次用石油醚(3L×3次)、乙酸乙酯(3L×3次)和水饱和的正丁醇(3L×3次)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b)步骤(a)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用D101型大孔树脂除杂,先用30%乙醇洗脱6个柱体积,再用85%乙醇洗脱12个柱体积,收集85%洗脱液,减压浓缩得85%乙醇洗脱浓缩物;(c)步骤(b)中85%乙醇洗脱浓缩物用正相硅胶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100:1(12个柱体积)、50:1(10个柱体积)、25:1(8个柱体积)和12:1(8个柱体积)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4个组分;(d)步骤(c)中组分4用正相硅胶进一步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20:1(6个柱体积)、12:1(8个柱体积)和2:1(6个柱体积)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3个组分;(e)步骤(d) 中组分2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的反相硅胶分离,用体积百分浓度为88%的甲醇水溶液等度洗脱,收集13~16个柱体积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Ⅰ)(HPLC归一化纯度大于98%)。

结构确证:HR-ESIMS显示[M+H]+为m/z 340.2196,结合核磁特征可得分子式为C22H28O2,不饱和度为9。核磁共振氢谱数据δH(ppm,CDCl3,500MHz):H-2a(1.36,m),H-2b(1.46,m),H-3a(1.73,m),H-3b(2.04,m),H-5(2.46,d,J=10.9Hz),H-6(5.26,dt,J=10.2,3.1Hz),H-7(5.38,br,t,J=6.5Hz),H-9a(2.11,dd,J=13.2,2.7Hz),H-9b(2.22,br,t,J=12.3Hz),H-10a(1.37,m),H-10b(1.67,m),H-11(1.76,s),H-13(1.91,s),H-14(1.93,s),H-15(1.02,s),H-2’,6’(7.94,d,J=8.6Hz),H-3’,5’(7.57,d,J=8.6Hz),H-4’(7.64,d,J=8.6Hz);核磁共振碳谱数据δC(ppm,CDCl3,125MHz):43.2(C,1-C),38.3(CH2,2-C),29.2(CH2,3-C),153.2(C,4-C),53.2(CH,5-C),75.2(CH,6-C),121.1(CH,7-C),136.1(C,8-C),31.1(CH2,9-C),41.7(CH2,10-C),25.7(CH3,11-C),114.2(C,12-C),19.4(CH3,13-C),22.1(CH3,14-C),18.4(CH3,15-C),167.6(C,C=O),133.5(C,1’-C),123.3(CH,2’,6’-C),125.1(CH,3’,5’-C),133.3(CH,4’-C)。IR光谱表明该化合物含有酯羰基(1678cm-1)。化合物的氢谱显示该化合物具有一个单取代的苯环质子信号[δH7.94(2H,d,J=8.6Hz,H-2’,6’),7.57(2H,d,J=8.6Hz,H-3’,5’)和7.64(1H,d,J=8.6Hz,H-4’)],一个烯属次甲基质子信号[δH5.38(1H,br,t,J=6.5Hz,H-7)],一个连氧次甲基质子信号[δH5.26(1H,dt,J=10.2,3.1Hz,H-6)],以及四个甲基质子信号[δH1.76(3H,s,H-11),1.91(3H,s,H-13),1.93(3H,s,H-14),1.02(3H,s,H-15)]。该化合物的碳谱显示该化合物有22个碳信号,包括四个甲基,四个亚甲基,八个次甲基(六个烯烃碳,一个连氧碳)以及六个季碳(一个酯羰基碳,四个烯烃季碳)。初步的HSQC以及HMBC谱解析发现,H-6’/C-CO、H-6’/C-2’、H-4’/C-2’、H-5’/C-3’以及H-6’/C-5’的相关性可以连接出一个单取代的苯甲酰基信号。除去苯甲酰基的7个碳,化合物还剩下15个碳信号,以此可以推断出该化合物为一个倍半萜类衍生物。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该化合物和已知化合物elaeochytrin B具有相似的结构。比较两者的核磁共振数据可以发现,新化合物和elaeochytrin B的不同之处在于双键位置和个数的不同以及苯甲酰基的取代方式不同。首先,H-6/C-CO之间的相关性说明苯甲酰基依然是位于C-6位的,与elaeochytrin B不同的是,新化合物中的苯甲酰基是单取代的。同时,H-11/C-7,H-11/C-8,H-6/C-7以及H-6/C-8之间的相关性说明C-7和C-8之间为双键。进一步的HMBC谱解析发现,H-13/C-12,H-13/C-4,H-14/C-4之间的相关信号说明多出来的另一个双键是位于C-4和C-12位的。NOESY谱中,H3-15与H-6的相关性表明H3-15和H-6为β构型,则苯甲酰基是位于α位的。综合氢谱、碳 谱、HMBC谱和NOESY谱,以及文献关于相关类型核磁数据,可基本确定该化合物如下所示,立体构型进一步通过ECD试验确定,理论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该化合物化学式及碳原子编号如下:

实施例2:药理作用

本实施例采用划割剥离大鼠牙龈并喂以白砂糖制备牙周炎大鼠模型,观察药物改善动物牙龈红肿,溃疡,萎缩等方面的抗牙周炎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

选用牙体牙列完整,无龋坏及牙周病的5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20g,由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1.2试剂与样品

头孢哌酮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化合物(Ⅰ)自制,制备方法见实施例1。白砂糖,配成10%糖水作为饮用水,常规饲料,喂时用此糖水浸泡成软饲料。口泰(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深圳南粤药业有限公司。

1.3仪器

眼科及手术器材一套;注射器;体视镜;动物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特康科技有限公司。

1.4大鼠分组及模型制备

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3只大鼠(其中1只在造模2周后处死,取病理材料),分笼饲养在已取得屏障环境使用许可证的设施中,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口泰组,10mg·kg-1)和头孢哌酮组(10mg·kg-1)、化合物(Ⅰ)组(10mg·kg-1)、头孢哌酮与化合物(Ⅰ)组合物组【5mg·kg-1头孢哌酮+5mg·kg-1化合物(Ⅰ)】。以一把大镊子开口, 以眼科用弯剪对两侧牙齿周围牙龈进行划割剥离,然后喂以用10%的白砂糖水、并喂白砂糖水浸泡的软饲料,造模结束改用正常饮食,每天观察动物状况。

造模成功后,每天两次按照上述剂量口腔内滴注给药,用药后禁饮食4h。连续给药3天。

1.5龈出血指数(sulus bleeding index,SBI)测定实验

用探针轻探选用牙的牙周袋或龈沟10s:不出血,游离龈缘无炎症为0;游离龈缘无红肿,探诊出血为1;游离龈缘发红水肿,探诊出血为2;自发性出血,牙龈明显红肿,溃疡为3。

1.6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测定实验

用小棉粒蘸菌斑染色剂(2%碱性品红)涂于选用牙上30s后,自来水冲洗10s,观察牙面上紫红色的面积和深浅情况,近龈缘区无菌斑为0,近龈缘区牙面有薄菌斑为1,龈缘或邻面有菌斑为2,龈沟和/或龈缘及邻近面有大量菌斑为3。

1.7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测定实验

用自制带有刻度(刻度单位3mm)的细探针探选用牙牙周袋,每牙选近中颊、颊侧、远中颊3个点测量,取均值。

1.8牙齿松动度(Tooth mobility,TM)测定实验

不松动为0,轻度松动即向颊向松动为1,中度松动即向近远中向松动为2,重度松动即垂直向松动为3。

1.9牙槽骨吸收值(alveolar bone loss,ABL)测定实验

大鼠处死后,取下头颅,沸水煮,去肉存骨,解剖镜下测量,从釉牙骨质界到牙槽骨嵴顶的长度,每牙选近中舌、舌侧、远中舌3个点测量,取均值。

1.10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8.0版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对牙周炎模型大鼠龈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模型对照组大鼠龈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头孢哌酮与化合物(Ⅰ)组合物组和口泰组大鼠龈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头孢哌酮组、化合物(Ⅰ)组大鼠龈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降低(P<0.05)。

实验结果见表1。

2.2对牙周炎模型大鼠牙槽骨吸收值(ABL)和牙齿松动度(TM)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牙槽骨吸收值和牙齿松动度明显增加(P<0.01)。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头孢哌酮与化合物(Ⅰ)组合物组和口泰组牙槽骨吸收值和牙齿松动度明显减小(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头孢哌酮组、化合物(Ⅰ)组牙槽骨吸收值和牙齿松动度减小(P<0.05)。结果见表1。

表1对牙周炎模型大鼠临床指标的改善和牙槽骨吸收值、牙齿松动度的影响

目前常用局部刺激或全身因素+局部刺激共同作用制备牙周炎。主要的局部刺激因素有高糖饮食、结扎、手术刺激、口腔接种特异菌等方法,自身因素要应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方法造模或是周期长,模型不稳定,或是与临床病理变化不一致,或是操作不方便,易使动物死亡或个体差异大等不足,影响药物疗效的观察和评价。

本实验采用局部剥离加高糖饲料和高糖饮水喂养的方法,使实验动物口腔明显地出现了菌群失调及类似人类牙周炎病理改变。牙龈局部剥离为高糖饲料提供固着点,能使厌氧菌快速增殖,高糖饮水为厌氧菌生长提供良好环境,高糖饲料进一步为厌氧菌生长提供稳定的营养和环境。该方法制备模型方便易行,便于普及,实验周期短,二至三周即可形成典型牙周炎,并可见牙周袋形成,模型稳定,个体差异小。

牙周探诊是牙周病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包括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阳性率等内容。牙龈的炎症和出血以及牙周袋形成是牙周炎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探诊深度可反映牙周袋深度的变化,袋深者炎症较重;探诊是否出血是显示牙龈有无炎症较客观的指标,探诊不出血的牙位提示牙周组织处于较健康状态,而出血阳性部位则提示需要继续治疗。

结果表明,头孢哌酮、化合物(Ⅰ)单独作用时,对牙周炎具有治疗作用;头孢哌酮和化合物(Ⅰ)联合作用时,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可以开发成治疗牙周炎的药物。

上述实施例的作用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