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54975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培植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金针菇既是一种美味食品,又是较好的保健食品,其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植物血凝素、多糖、牛磺酸、香菇嘌呤、麦冬甾醇、细胞溶解毒素、冬菇细胞毒素等,对增强智力尤其是对儿童的身高和智力发育有良好的作用,国外称之为“增智菇”。金针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常使用金针菇能够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御能力,常食金针菇还能降胆固醇,预防肝脏疾病和肠胃道溃疡,增强机体正气,防病健身。总之,金针菇营养价值高、口味好,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金针菇的产业发展向规模化、工业化前进。液体培养具有很多如周期短、产量高、占地面积少、便于操控、生产条件稳定等优点,有关金针菇菌种液体培养技术的研究虽有一些报道,但多以利用发酵液或菌丝体为目的,对培养过程中影响菌丝活性的生理指标研究甚少,目前尚缺乏有效控制发酵过程的技术参数。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金针菇一级种的制备,取金针菇菌株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在23-25℃条件下,培养10-13天;(2)、摇瓶菌种的培养,取斜面母种,按照液体培养基体积百分比10-18%的接种量,接种到装有80-120mL摇瓶液体培养基的500mL培养瓶中,培养5-8天得摇瓶菌种;培养条件为:温度25-28℃,震荡速率为120-190转/min,湿度65-80%,二氧化碳浓度为1500-2800ppm;(3)、摇瓶菌种的摇瓶菌种的发酵罐培养,将摇瓶菌种按发酵培养基体积百分比7-15%的接种量接种至装有5.5L发酵培养基的10L发酵罐进行发酵培养,培养时间为4天,培养条件为:第1天,培养温度20-25℃,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0.5-0.7L,搅拌速度为150-170r/min,压力为0.1-0.15MPa,初始PH为3.5-4.8;第2-3天,培养温度为15-18℃,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1.5-2L,搅拌速度210-240r/min,压力为0.4-0.6MPa;第4天,培养温度20-22℃,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0.8-1L,搅拌速度210-240r/min,压力为0.1-0.2MPa,调节PH值为5.1-6.3。斜面培养基可为PDA培养基,即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0g,琼脂18g,马铃薯煮的汁的过滤液1000ml;摇瓶菌种的培养、二级摇瓶培养和发酵培养基均可为常用金针菇液体培养基,例如PDB液体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0g,马铃薯煮的汁的过滤液1000ml。本发明所提供的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制备方法,经过大量试验得到培养过程中的合理技术参数,利用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金针菇液体菌种,品质好,产量高,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有效提供培养效率,为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工厂化提供有效的技术参数。进一步地,所述摇瓶菌种的培养过程中采用暗培养和光培养两个阶段进行,所述暗培养阶段为初始2-3天,所述光培养阶段为剩余时间,优选地,光培养所需的光照强度为560-800勒克斯。优选培养基为,摇瓶液体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2-3%豆粕、1-2%红糖、0.3-0.8%酵母膏、0.02-0.05%七水硫酸镁、0.01-0.02%碘化钾、0.01-0.03%碳酸铯、0.03-0.05%土霉素、0.01-0.02%氰钴胺、0.08-0.1%胆碱、0.05-0.07%维甲酸、0.12-0.21%缬氨酸、0.1-0.2%糖胺聚糖,余量为水。进一步优选,发酵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1.5-2.5%大米粉、2-3%玉米粉、3-5%红糖、0.5-1.2%酵母膏、0.03-0.05%七水硫酸镁、0.01-0.02%碘化钾、0.02-0.05%土霉素、0.08-0.1%氰钴胺、0.06-0.09%胆碱、0.15-0.3%缬氨酸、0.02-0.07%左旋肉碱、0.12-0.21%透明质酸、0.01-0.03%木质素磺酸钠、0.05-0.1%乙醇胺,余量为水。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适用于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培养基,在优化基本的碳源、氮源、维生素和无机盐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添加营养成分,诱导菌丝的有效增长;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的金针菇液体菌种,颜色洁白,活性优良,菌丝球性状较佳,且产量高。进一步地,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将大米粉和玉米粉加入到二分之一水中稀释,并打浆,得到混合浆液,灭菌后待用;将红糖、酵母膏、土霉素和透明质酸加入到四分之一水中,搅拌并加热到45-60℃后,向水溶液中依次加入碘化钾、左旋肉碱、木质素磺酸钠、缬氨酸、乙醇胺、氰钴胺、胆碱、七水硫酸镁混合均匀,55℃搅拌30min,得到营养液,灭菌后待用;将灭菌后的混合浆液和营养液混合均匀,加剩余四分之一水定容后,混合均匀即得发酵培养基。其中,混合浆液灭菌条件为:灭菌锅内温度137-142℃,压力为85KPa,灭菌时间为80-90min;营养液灭菌条件为:灭菌锅内温度150-160℃,压力为90KPa,灭菌时间为25-40min。进一步地,发酵培养基中还包括重量百分比为1.5-2%的桑葚、土豆和丝瓜藤混合物的水浸提取物,桑葚、土豆和丝瓜藤的质量比为1:1:3,制备方法为:将桑葚和土豆剪切成1-2cm3的小块,将丝瓜藤剪切成1-2cm的长条,混合后加入原料总重量5-8倍的水打成浆液,将浆液加热到75-85℃后,热过滤,得到的滤液减压浓缩即得水浸提物。添加上述水浸提物,可进一步促进菌丝对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分解和利用,产生的菌丝体产量更高,均一性更佳,质量更好,处理较为容易。本发明所提供的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制备方法,经过大量试验得到培养过程中的合理技术参数,并对发酵过程进行详细分级培养,提供了金针菇菌种生长和发育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得到的金针菇液体菌种,品质好,产量高,可实现对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大量制备。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液态培养基培养的金针菇液态菌种,菌丝白色浓密,可达到738个/ml,产量高,且大小均一,菌球直径均在有效菌种2.0mm内;菌株的活性强,菌丝球边缘多毛刺,菌丝间具有横隔,有锁状联合,菌球由菌丝紧密缠绕而成,且无杂菌污染;菌株对培养液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分解利用完全,生长状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如下步骤:(1)、配置斜面培养基,取金针菇菌株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在23℃条件下,培养13天;(2)、摇瓶菌种的培养,取斜面母种,按照液体培养基体积百分比10%的接种量,接种到装有80mL摇瓶液体培养基的500mL培养瓶中,培养5天得摇瓶菌种;培养条件为:温度25℃,震荡速率为120r/min,湿度80%,二氧化碳浓度为2800ppm;(4)、摇瓶菌种的发酵罐培养,将摇瓶菌种按发酵培养基体积百分比7%的接种量接种至装有5.5L发酵培养基的10L发酵罐进行发酵培养,培养时间为4天,培养条件为:第1天,培养温度20℃,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0.5L,搅拌速度为150r/min,压力为0.1MPa,初始PH为4.8;第2-3天,培养温度为18℃,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2L,搅拌速度210r/min,压力为0.4MPa;第4天,培养温度22℃,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1L,搅拌速度210r/min,压力为0.1MPa,调节PH值为5.1。实施例2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如下步骤:(1)、配置斜面培养基,取金针菇菌株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在25℃条件下,培养10天;(2)、摇瓶菌种的培养,取斜面母种,按照液体培养基体积百分比18%的接种量,接种到装有120mL摇瓶液体培养基的500mL培养瓶中,培养8天得摇瓶菌种;培养条件为:温度28℃,震荡速率为190r/min,湿度65%,二氧化碳浓度为1500ppm;其中第1-3天暗培养,第4-8天光培养,光照强度为560勒克斯;(4)、摇瓶菌种的发酵罐培养,将摇瓶菌种按发酵培养基体积百分比15%的接种量接种至装有5.5L发酵培养基的10L发酵罐进行发酵培养,培养时间为4天,培养条件为:第1天,培养温度25℃,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0.7L,搅拌速度为150-170r/min,压力为0.15MPa,初始PH为3.5;第2-3天,培养温度为15℃,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1.5L,搅拌速度240r/min,压力为0.6MPa;第4天,培养温度20℃,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0.8L,搅拌速度240r/min,压力为0.2MPa,调节PH值为6.3。实施例3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进一步限定,摇瓶液体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2%豆粕、1%红糖、0.3%酵母膏、0.02%七水硫酸镁、0.01%碘化钾、0.01%碳酸铯、0.03%土霉素、0.01%氰钴胺、0.08%胆碱、0.05%维甲酸、0.12%缬氨酸、0.1%糖胺聚糖,余量为水。实施例4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进一步限定,摇瓶液体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3%豆粕、2%红糖、0.8%酵母膏、0.05%七水硫酸镁、0.02%碘化钾、0.03%碳酸铯、0.05%土霉素、0.02%氰钴胺、0.1%胆碱、0.07%维甲酸、0.21%缬氨酸、0.2%糖胺聚糖,余量为水。实施例5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4区别在于,进一步限定,发酵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2%大米粉、2.3%玉米粉、4%红糖、1.0%酵母膏、0.04%七水硫酸镁、0.01%碘化钾、0.03%土霉素、0.09%氰钴胺、0.07%胆碱、0.2%缬氨酸、0.04%左旋肉碱、0.18%透明质酸、0.02%木质素磺酸钠、0.07%乙醇胺,余量为水。实施例6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5区别在于,进一步限定,发酵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1.5%大米粉、2%玉米粉、3%红糖、0.5%酵母膏、0.03%七水硫酸镁、0.01%碘化钾、0.02%土霉素、0.08%氰钴胺、0.06%胆碱、0.15%缬氨酸、0.02%左旋肉碱、0.12%透明质酸、0.01%木质素磺酸钠、0.05%乙醇胺,1.5%的质量比为1:1:3桑葚、土豆和丝瓜藤混合物的水浸提取物,余量为水。实施例7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5区别在于,进一步限定,发酵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2.5%大米粉、3%玉米粉、5%红糖、1.2%酵母膏、0.05%七水硫酸镁、0.02%碘化钾、0.05%土霉素、0.1%氰钴胺、0.09%胆碱、0.3%缬氨酸、0.07%左旋肉碱、0.21%透明质酸、0.03%木质素磺酸钠、0.1%乙醇胺,2%的质量比为1:1:3桑葚、土豆和丝瓜藤混合物的水浸提取物,余量为水。其中,桑葚、土豆和丝瓜藤混合物的水浸提取物制备方法如下:将桑葚和土豆剪切成1-2cm3的小块,将丝瓜藤剪切成1-2cm的长条,混合后加入原料总重量5-8倍的水打成浆液,将浆液加热到75-85℃后,热过滤,得到的滤液减压浓缩,灭菌后即得水浸提物。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如下:将大米粉和玉米粉加入到二分之一水中稀释,并打浆,得到混合浆液,灭菌后待用;将红糖、酵母膏、土霉素和透明质酸加入到四分之一水中,搅拌并加热到45-60℃后,向水溶液中依次加入碘化钾、左旋肉碱、木质素磺酸钠、缬氨酸、乙醇胺、氰钴胺、胆碱、七水硫酸镁混合均匀,55℃搅拌30min,得到营养液,灭菌后待用;将灭菌后的混合浆液、营养液和水浸提取混合均匀,加剩余四分之一水定容后,混合均匀即得发酵培养基。对照实施例1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4)摇瓶菌种的发酵罐培养条件为:将摇瓶菌种按发酵培养基体积百分比7%的接种量接种至装有5.5L发酵培养基的10L发酵罐进行发酵培养,培养时间为4天,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0℃,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0.5L,搅拌速度为150r/min,压力为0.1MPa,初始PH为4.8。对照实施例2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4)摇瓶菌种的发酵罐培养条件为:将摇瓶菌种按发酵培养基体积百分比7%的接种量接种至装有5.5L发酵培养基的10L发酵罐进行发酵培养,培养时间为4天,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18℃,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2L,搅拌速度210r/min,压力为0.4MPa。对照实施例3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4)摇瓶菌种的发酵罐培养条件为:将摇瓶菌种按发酵培养基体积百分比7%的接种量接种至装有5.5L发酵培养基的10L发酵罐进行发酵培养,培养时间为4天,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2℃,通气量:每分钟每1L发酵液通入的空气量为1L,搅拌速度210r/min,压力为0.1MPa,调节PH值为5.1。对照实施例4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5区别在于,摇瓶液体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3%玉米粉、2%红糖、0.8%酵母膏、0.05%七水硫酸镁、0.02%碘化钾、0.02%氰钴胺、0.05%缬氨酸、0.4%糖胺聚糖,余量为水;发酵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2%大米粉、2.3%玉米粉、4%红糖、1.0%酵母膏、0.04%七水硫酸镁、0.01%碘化钾、0.03%土霉素、0.09%氰钴胺、0.07%胆碱、0.2%缬氨酸、0.04%左旋肉碱、0.18%透明质酸、0.02%木质素磺酸钠、0.07%乙醇胺,余量为水。对照实施例5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5区别在于,摇瓶液体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3%玉米粉、2%红糖、0.8%酵母膏、0.05%七水硫酸镁、0.02%碘化钾、0.03%碳酸铯、0.05%土霉素、0.02%氰钴胺、0.1%胆碱、0.05%缬氨酸、0.4%糖胺聚糖,余量为水;发酵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2%大米粉、2.3%玉米粉、4%红糖、1.0%酵母膏、0.04%七水硫酸镁、0.01%碘化钾、0.09%氰钴胺、0.07%胆碱、0.07%乙醇胺,余量为水。对照实施例6提供制备金针菇液体菌种的新方法,与实施例5区别在于,摇瓶液体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3%玉米粉、2%红糖、0.8%酵母膏、0.05%七水硫酸镁、0.02%碘化钾、0.02%氰钴胺、0.05%缬氨酸、0.4%糖胺聚糖,余量为水;发酵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2%大米粉、2.3%玉米粉、4%红糖、1.0%酵母膏、0.04%七水硫酸镁、0.01%碘化钾、0.09%氰钴胺、0.07%胆碱、0.07%乙醇胺,余量为水。试验例1不同制备方法对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影响一、试验材料1.1菌种金针菇908,陕西众兴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2培养基斜面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葡萄糖20g,琼脂18g,马铃薯煮的汁的过滤液1000ml;摇瓶液体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均为:葡萄糖20g,酵母膏3g,磷酸二氢钾0.15g、七水硫酸镁0.05g,马铃薯煮的汁的过滤液1000ml。二、培养方法取上述金针菇菌种,采用实施例1和对照实施例1-3的培养方法制备液体金针菇菌种,定期取培养液样品进行镜检和对菌丝体形态及状态观察,测定菌丝球数量,并对菌球直径进行测量;菌丝球数量测定:取10ml培养液,过滤获取菌丝球,用蒸馏水清洗3次,将洗净的菌丝球悬浮于100ml蒸馏水中,再从中吸取1ml悬浮液置于平皿中,皿下衬黑白相间方格纸计数,每次处理重复3次,取平均数。菌丝干重的测量:培养好的菌丝体用滤纸过滤后,用蒸馏水冲洗3次,防止烘干且已经称重的培养皿中,电热恒温古风干燥箱中105℃烘干0.5h,直至2次称重的重量差不超过2mg。三、试验结果将金针菇菌种按照上述培养方法进行培养,并对培养结束后测量的菌丝体形态及性状等,测定结果见表1。表1不同制备方法对金针菇液体菌种生长的影响注:1、***表示菌丝球颜色洁白,大小均匀,边缘多毛刺;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丝具有横隔,有锁状联合,菌球由菌丝紧密缠绕而成,**表示菌丝球颜色发黄,结构松散,表面毛刺少,大小不均一。上述试验结果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制备方法,经过大量试验得到的培养参数,并对发酵过程进行详细分级培养,效果优于单一条件;提供了金针菇菌种生长和发育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得到的金针菇液体菌种,品质好,产量高,可实现对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大量制备。试验例2不同培养基对金针菇液体菌种的影响一、试验材料1.1菌种金针菇908,陕西众兴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2培养基试验1组:选实施例5所述培养基,试验2组选实施例6所述培养基,试验3组选对照实施例4所述培养基;试验4组选对照实施例5所述培养基;试验5组选对照实施例6所述培养基;其中斜面培养基均为PDA培养基:葡萄糖20g,琼脂18g,马铃薯煮的汁的过滤液1000ml。二、培养方法取上述金针菇菌种及培养基,采用实施例1的培养方法制备液体金针菇菌种,定期取培养液样品进行镜检和对菌丝体形态及状态观察,测定菌丝球数量,并对菌球直径进行测量;菌丝球数量测定:取10ml培养液,过滤获取菌丝球,用蒸馏水清洗3次,将洗净的菌丝球悬浮于100ml蒸馏水中,再从中吸取1ml悬浮液置于平皿中,皿下衬黑白相间方格纸计数,每次处理重复3次,取平均数。菌丝干重的测量:培养好的菌丝体用滤纸过滤后,用蒸馏水冲洗3次,防止烘干且已经称重的培养皿中,电热恒温古风干燥箱中105℃烘干0.5h,直至2次称重的重量差不超过2mg。三、试验结果将金针菇菌种按照上述培养方法进行培养,并对培养结束后测量的菌丝体形态及性状等,测定结果见表2。表2不同培养基对金针菇液体菌种生长的影响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试验5组菌球个数(个/ml)619738512495407菌球直径(mm)1.1-2.01.5-1.90.7-1.61.0-2.80.6-3.1菌丝干重g/100ml1.973.151.581.370.95菌丝球形态************培养液外观############培养液气味+++++++++++杂菌污染情况无无无部分污染部分污染注:1、****表示菌丝球颜色洁白,大小均匀,边缘多毛刺;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丝具有横隔,有锁状联合,菌球由菌丝紧密缠绕而成,***表示菌丝球洁白,表面毛刺少;**表示菌丝球颜色变深,表面毛刺少,结构松散,部分成索状,边缘较为光滑,*表示菌丝球颜色发黄,结构松散,横隔不明显,锁状联合少,多疏松地集合在一起;2、####表示培养液澄清透亮,菌球密集,悬浮均匀;###表示,澄清,菌球密度大,分散较为均匀;##表示较为澄清,菌球密度小;#表示,略有浑浊,菌球密度小,有分层;3、+++表示浓厚的菇香味;++表示菇香气味清;+表示略有酸味;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液态培养基,实施例6的效果最优,实施例5次之,均明显优于对照例中的培养基;实施例5所提供的培养基所培养的金针菇菌种,菌丝白色浓密,菌种较为均一说明其质量较佳;培养液澄清,菌球密度大达到619个/ml,说明菌种对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较为完全,生长状态较佳;实施例6所提供的培养基所培养的金针菇液体菌种,菌球密度更大,可达到738个/ml,产量高,且大小均一,菌球直径均在有效菌种2.0mm内,菌丝球边缘多毛刺,菌丝间具有横隔,有锁状联合,菌球由菌丝紧密缠绕而成,且无杂菌污染,表明该菌株的活性强,质量优;培养液澄清透亮,菌球悬浮均匀,菌株对培养液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分解利用非常完全,生长状态非常好。而对照实施例所提供的培养基,缺少促进生长的因子,即使培养基中基础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相同,培养出的菌种数量少,大小不均一,且有老化现象。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