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伪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4619阅读:5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伪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酸纯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伪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案发现场提取人类基因组DNA再通过PCR技术检测身份的方法大量应用于法医学。通常法医学用以提取核酸的方法与一般的临床检验、出入境检疫部门并无不同,包括基于Chelex-100的水煮法粗提取、基于离心柱的基因组DNA提取、基于磁珠法的基因组DNA提取等。但是这些核酸提取方法中,并没有办法区分犯罪嫌疑人故意制造用以干扰检测结果假象。

常用的身份鉴定的法医学试剂盒,通常有ABI公司的Identif iler PCR扩增试剂盒、Yfiler PCR扩增试剂盒、STR MiniFiler PCR扩增试剂盒、Sinofiler扩增试剂盒,Promega公司的PowerP lex扩增试剂盒,以及国产的基点认知公司的Goldneye 16A试剂盒等。受一些国内发表的文章影响。通常大多实验室使用的均为同一款PCR试剂盒。熟悉法医学检测的罪犯,往往可以通过用这种试剂盒进行扩增,而后散布PCR产物的方式,伪造出虚假的DNA检测证据。

一般身份检测的PCR试剂盒的原理,是利用STR进行检测。STR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一般由2-6个碱基构成一个核心序列,核心序列串联重复排列。对于一个特定的个体,染色体上某个特定位置的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是固定的,而对于不同的个体在同一位置处的重复次数可能不同,这就构成了STR的多态性。目前人类基因组上13个STR的信息就足以区分不同的个体了。某实验室构建了一个包含各种STR位点的DNA小片段,送样本至不同的法医检测机构,均得出了错误的检测结果。

为了避免这种DNA检材被造假的风险,需要一种方法,从生物检测中去除这种“虚假”的DNA,需要一种提取方法,能够分离出纯度更高的基因组DNA。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核酸提取方法无法分离人为添加进法医学检材中的人造DNA这一缺陷,本实用新型建立一种用于法医学中应用的防伪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超滤的结构,过滤掉法医学检测中的人造DNA。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伪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包括离心外管、离心管外塞、内滤管、内塞;所述内滤管嵌套在离心外管内,内塞与内滤管卡扣连接;所述离心外管顶部带有内陷的固定台,架设在固定台上,离心管外塞与离心外管卡扣连接;所述内滤管顶部带有凸台,内滤管通过顶部的凸台架设在固定台上,内滤管底部带有超滤膜。

所述超滤膜为截留分子量为1000K的超滤膜。

还包括外塞系带,所述外塞系带为柔性条状,一端连接在离心外管上,另一端连接在离心管外塞上。

所述内滤管上部与凸台连接部位直径大,往下直径逐渐变小,形成圆滑弧线,从而成为上部粗下部细的喇叭形结构;内滤管中部为圆筒状,下部为圆弧状。

超滤是一种膜分离结构。它可用来分离溶液中极小的颗粒和溶解的分子。选择合适的体积和截流分子量(MWCO),可以区分大小不同的两种DNA。一般,提取的基因组条带大小,约为十几到几十kb,可以用1000K的MWCO进行超滤,而人造的PCR产物大小约为100~500bp,人造的质粒DNA大小一般约为3kb。选用规格为1000K或者更高MWCO的滤膜,可以有效地过滤掉人为添加的PCR产物或质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超滤的方法,过滤掉法医学检测中的人造DNA,降低后续的法医学检验出现错误结果的可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便于携带,适宜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防伪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离心外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内滤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3本实施例防伪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结构示意图:

一种防伪证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包括离心外管1、离心管外塞2、内滤管3、内塞4;所述内滤管3嵌套在离心外管1内,内塞4与内滤管3卡扣连接;所述离心外管1顶部带有内陷的固定台6,架设在固定台6上,离心管外塞2与离心外管1卡扣连接;所述内滤管3顶部带有凸台7,内滤管3通过顶部的凸台7架设在固定台6上,内滤管3底部带有超滤膜5。

所述超滤膜5为截留分子量为1000K的超滤膜。

还包括外塞系带8,所述外塞系带8为柔性条状,一端连接在离心外管1上,另一端连接在离心管外塞2上。

所述内滤管3上部与凸台7连接部位直径大,往下直径逐渐变小,形成圆滑弧线,从而成为上部粗下部细的喇叭形结构;内滤管3中部为圆筒状,下部为圆弧状。

当然,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