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768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刹车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装设于一机车中利用单手操控就能使机车的前、后轮同时刹止的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包括有设置于车体前、后轮上的前、后刹止单元、设置于车体握把左右两侧的后刹车杆、前刹车杆以及设置于车体中的中空的箱体,该箱体中设有定位组件以及前、后刹止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前刹止组件具有一能相对于箱体作直线式往复运动的前动作块,其上开设有前连动槽及前滑动槽,前连动槽嵌置有第一前连动柱,而前滑动槽中穿设有第二前连动柱,前刹车杆与第一前连动柱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索的两端,第二前连动柱与前刹止单元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索的两端;该后刹止组件具有一与定位组件相连结的后动作块,其上开设有位于一条直线上的后滑动槽、第一后连动槽,后滑动槽中可滑移地穿设有第二后连动柱,第一后连动槽中嵌设有第一后连动柱,后动作块上与第一后连动槽位于与第一直线基本相垂直的第二直线上设有第二后连动槽,后刹车杆与第二后连动柱分别连接于第三连接索的两端,第一后连动柱与后刹止单元分别连拉于第四连接索的两端;第二后连动槽正对应于前刹止组件的前滑动槽,第二前连动柱同时穿设于前滑动槽与第二后连动槽中。
借前刹车杆拉动第一连接索,使得与第一前连动柱连动前动作块,第二前连动柱则被连动因而牵动第二连接索,而使前刹止单元对前轮产生刹止作用,同时,第二前连动柱也会连动后动作块,使得第一后连动柱同步被连动,因而牵动第四连接索,使后刹止单元同时对后轮产生刹止作用。另外,借后刹车杆拉动第三连接索,使得第二后连动柱连动后动作块,第一后连动柱则被连动而牵动第四连接索,使后刹止单元对后轮产生刹止作用,同时,后动作块也会连动第二前连动柱,因而牵动第二连接索,而使前刹止单元同时对前轮产生刹止作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装设简易,借由单手操控就能使机车的前、后轮有效地同时刹止。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施压于第一较佳实施例后刹车杆而对机车的一前、后轮同时产生刹止作用的动作示意图。
图4是施压于第一较佳实施例前刹车杆而对机车的一前、后轮同时产生刹止作用的动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1及图2所示,该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2包含一枢接于握把11的右侧而供骑乘者右手握持的前刹车杆21、一枢接于握把11的左侧而供骑乘者左手握持的后刹车杆22、一直立设置于车体中的中空的箱体23、一直立设置于箱体23中的定位组件24、一容置于箱体23中的前刹止组件25以及一容置于箱体23中的后刹止组件26。该定位组件24具有二相互平行的轴杆241。
该前刹止组件25具有一穿设固定于其中一轴杆241上而能沿轴杆241的长度方向作直线式往复位移的前动作块251、一开设于前动作块251上半部的前连动槽252、一嵌置于前连动槽252中的第一前连动柱253、一开设于该前动作块251下半部而位于该前连动槽252下方的前滑动槽254、一可滑移地穿设于该前滑动槽254中的第二前连动柱255、一两端分别连接该前刹车杆21与该第一前连动柱253的第一连接索256,以及一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二前连动柱255与该前轮的前刹止单元12的第二连接索257。
该后刹止组件26具有一穿设固定于该定位组件24的另一轴杆241上而能沿该轴杆241的长度方向作直线式往复位移且受该前动作块251夹设的后动作块261、一开设于后动作块261下半部上的第一后连动槽264、一开设于该后动作块261的上半部上并与该第一后连动槽264位于一第一直线上的后滑动槽262、一可滑移地穿设于该后滑动槽262中的第二后连动柱263、一开设于该后动作块261上并与该第一后连动槽264位于与该第一直线相垂直或基本垂直的第二直线上的第二后连动槽268、一嵌设于该第一后连动槽264中的第一后连动柱265、一两端分别连接该后刹车杆22与该第二后连动柱263的第三连接索266以及一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后连动柱265与后轮的后刹止单元13的第四连接索267。该第二后连动槽268正对应于前刹止组件25的前滑动槽254,而使得第二前连动柱255同时穿设于前滑动槽254与第二后连动槽268中。其中,借该定位组件24可使前动作块251、后动作块261相对箱体23而直线式地上下往复位移。
借前刹车杆21拉动第一连接索256,第一前连动柱253则连动前动作块251,使得第二前连动柱255被连动因而牵动第二连接索257,而使前刹止单元12对前轮产生刹止作用,同时,该第二前连动柱255也会连动后动作块261,使得第一后连动柱265同步被连动,因而牵动第四连接索267,使后刹止单元13同时对后轮产生刹止作用。
另外,借后刹车杆22拉动第三连接索266,使得第二后连动柱263连动后动作块261,该第一后连动柱265则被连动而牵动第四连接索267,使后刹止单元13对后轮产生刹止作用,同时,该后动作块261也会连动第二前连动柱255,因而牵动第二连接索257,而使前刹止单元12同时对前轮产生刹止作用。
如图1及图3所示,于机车行进中时,当骑乘者利用左手施力夹压于后刹车杆22时,由于后刹车杆22与握把11左侧的枢接处设置有一扭力弹簧(图中未示),借该扭力弹簧会施予该第三连接索266一向上拉扯力,而使第三连接索266往上抽拉,而借由与第三连接索266相固接的第二后连动柱263而将整个后动作块261往上连动,此时,随着该后动作块261往上连动之际,也使第一后连动柱265以及第二前连动柱255往上同步位移,因而分别使第四连接索267与该第二连接索257连带被往上扯动,进而分别带动后刹止单元13与前刹止单元12,使得后刹止单元13与前刹止单元12分别对后、前轮产生刹止作用。另一方面,原本位于前滑动槽254底部的第二前连动柱255,如图1所示,会由于后动作块261上移的影响,而转成位于前滑动槽254顶部,如图3所示,然而,该前刹车杆21仍能维持于未受力状态。因此,骑乘者只需以左手操控该后刹车杆22,就能使机车的前、后轮达到同时刹止的目的。
另一方面,由于前、后刹止单元12、13与前、后轮的枢接处也分别设置有一扭力弹簧(图中未示),因此,当第二连接索257与第四连接索267同时被往上扯动时,借该等扭力弹簧而分别施予往下反拉扯力于第四连接索267与第二连接索257上。而施于第三连接索266上的向上拉扯力,则能与分别施于第四、二连接索267、257上的往下反拉扯力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由于夹压后刹车杆22时,该扭力弹簧产生形变而蓄积一抗形变的作用力,因此,当骑乘者停止施力而松放后刹车杆22时,借该扭力弹簧的抗形变作用力而使后刹车杆22自动复位,该第三连接索266则被松放,同时,第四连接索267与第二连接索257则会受往下反拉扯力作用而被往下拉回,而且,使第一后连动柱265以及第二前连动柱255也同步往下位移,该后动作块261则受该第一后连动柱265与该第二前连动柱255连动而向下移动,此时,后刹止单元13与前刹止单元12对于后、前轮所产生的刹止作用则会逐渐降低,而当前、后刹止单元12、13完全复位后,后刹止单元13与前刹止单元12则对后、前轮完全不产生刹止作用。
如图1及图4所示,于机车行进中时,当骑乘者利用右手施力夹压于前刹车杆21时,由于前刹车杆21与握把11的右侧的枢接处也设置有一扭力弹簧(图中未示),借该扭力弹簧会施予该第一连接索256一向上拉扯力,而使第一连接索256往上抽拉,而借第一前连动柱253而将整个前动作块251往上连动,此时,随着前动作块251往上连动之际,也使第二前连动柱255往上同步位移,因而使第二连接索257连带被往上扯动,进而带动前刹止单元12,使得前刹止单元12对前轮产生刹止作用。同时,当该第二前连动柱255往上同步位移之际,该后动作块261也同步被往上带动,而使得第一后连动柱265往上连动,因而牵动第四连接索267,进而带动后刹止单元13,以致于后刹止单元13对后轮产生刹止作用,同时,原本位于后滑动槽262顶部的第二后连动柱263,如图1所示,会由于后动作块261上移的影响,而转成位于后滑动槽262底部的状态,如图4所示,然而,该后刹车杆22仍能维持于位受力状态。因此,骑乘者只需以右手操控前刹车杆21,也能使机车的前、后轮达到同时刹止的目的。同样地,设置于前刹止单元12与前轮之间的该扭力弹簧会施予往下反拉扯力于第二连接索257上。此时,施于第一连接索256上的向上拉扯力则能与施于该第二连接索257上的往下反拉扯力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同理,由于夹压前刹车杆21时,该扭力弹簧产生形变而蓄积一抗形变的作用力,因此,当骑乘者停止施力而松放该前刹车杆21时,借该扭力弹簧的抗形变作用力而使该前刹车杆21自动复位,该第一连接索256则被松放,同时,该第二连接索257则会受往下反拉扯力作用而被往下拉回,而且,使该第二前连动柱255同步往下位移,该前动作块251则受第二前连动柱255连动而向下移动,此时,前刹止单元12对于前轮所产生的刹止作用则会逐渐降低,而当前刹止单元12完全复位后,前刹止单元12则对前轮完全不产生刹止作用。
如图5及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4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仍是用以控制一机车的刹止动作。该机车包含一握把31、一具有一前刹止单元32的前轮(图中未示),以及一具有一后刹止单元33的后轮(图中未示)。该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4仍包含一前刹车杆41、一后刹车杆42、一箱体43、一定位组件44、一前刹止组件45,前刹车组件45设有一前动作块451,以及一后刹止组件46。各元件的结构与作用皆与上述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恕在此不再详述。其中不同处在于,该箱体43的一内壁面形成有一供定位组件44突伸的滑移槽431。而该定位组件44具有一与后动作块461相固结的定位杆441,以及一供该定位杆441轴设且容置于滑移槽431中的滑移座442。因此,当后动作块461相对于箱体43上下地直线式往复运动时,借滑移座442能确保后动作块461能沿滑移槽431的长度方向而作直线式的上下往复位移。
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单独动作前、后刹车杆,皆能使前、后刹止组件相互连动而有效达到同时对前、后轮的双重刹止作用,且装设简易,所以,确实能达到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用以控制一机车的刹止动作,该机车包含一车体、一控制该车体的行进方向的握把、一设置于该车体上且具有一前刹止单元的前轮,以及一设置于该车体上且具有一后刹止单元的后轮,该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包含一设置于该握把的右侧的前刹车杆、一设置于该握把的左侧的后刹车杆、一设置于该车体中的中空的箱体、一设置于该箱体中的定位组件、一容置于该箱体中的前刹止组件,以及一容置于该箱体中的后刹止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前刹止组件具有一能相对于该箱体作直线式往复运动的前作动块、一开设于该前作动块上的前连动槽、一嵌置于该前连动槽中的第一前连动柱、一开设于该前作动块上的前滑动槽、一穿设于该前滑动槽中的第二前连动柱、一两端分别连接该前刹车杆与该第一前连动柱的第一连接索,以及一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二前连动柱与该前轮的前刹止单元的第二连接索;以及该后刹止组件具有一与该定位组件相连结的后作动块、一开设于该后作动块上的第一后连动槽、一开设于该后作动块上并与该第一后连动槽位于一第一直线上的后滑动槽、一可滑移地穿设于该后滑动槽中的第二后连动柱、一开设于该后作动块上并与该第一后连动槽位于与该第一直线相垂直的第二直线上的第二后连动槽、一嵌设于该第一后连动槽中的第一后连动柱、一两端分别连接该后刹车杆与该第二后连动柱的第三连接索,以及一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后连动柱与该后轮的后刹止单元的第四连接索,该第二后连动槽是正对应于该前刹止组件的前滑动槽,而使得该第二前连动柱同时穿设于该前滑动槽与该第二后连动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组件具有二相互平行的轴杆,该轴杆分别穿设于该前、后动作块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箱体的一内壁面形成有一滑移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组件具有一与后动作块相固结的定位杆,以及一供定位杆轴设且容置于滑移槽中的滑移座。
专利摘要一种机车双连动刹车装置,包含一前刹车杆、一后刹车杆、一前刹止组件以及一后刹止组件。借前刹车杆而拉动前刹止组件,前刹止组件会同时连动后刹止组件,而对前、后轮产生同步刹止作用。而借后刹车杆而拉动后刹止组件,后刹止组件会同时连动前刹止组件,而对后、前轮产生同步刹止作用。因此,单独动作前、后刹车杆,皆能有效达到同时对前、后轮的双重刹止作用。
文档编号B60T1/00GK2581262SQ02285338
公开日2003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5日
发明者张世杰 申请人: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