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589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制动装置,其包括液压增压器,其具有控制活塞,该控制活塞进行动作,以使基于所述增力液压发生室的液压的反力和来自制动操作部件的制动操作输入相互平衡,并对应于该控制活塞沿轴向的动作,来调节所述液压发生源的液压,将调节后的液压作用在所述增力液压发生室上;行程模拟器,其设置在所述制动操作部件与所述控制活塞之间,以得到所述制动操作部件的操作行程感,并且,所述车辆用制动装置对应于所述增力液压发生室的液压,来使主缸进行工作。
背景技术
具有行程模拟器的车辆用制动装置,在例如日本特开2003-251299号公报中已经公开,其中的行程模拟器在制动操作部件与控制活塞之间安装设置有橡胶状的弹性体,在这种行程模拟器中,使输入给控制活塞的制动操作力的变化近似于实际的制动操作状态。但是,在释放制动操作力时,希望对应于制动操作力的减少的制动操作部件的返回量较小,换句话说,在制动操作行程与操作载荷的关系方面,优选在减轻驱动者的操作负担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滞后幅度,然而,在所述以往技术中,不可能将滞后幅度设定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情况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根据行程模拟器的制动操作行程与操作载荷的关系而能够有效地得到滞后特性的车辆用制动装置。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制动装置,包括液压增压器,其具有控制活塞,该控制活塞进行动作,以使基于增力液压发生室的液压的反力和来自制动操作部件的制动操作输入相互平衡,并对应于该控制活塞沿轴向的动作,来调节液压发生源的液压,将调节后的液压作用在所述增力液压发生室上;和行程模拟器,其设置在所述制动操作部件与所述控制活塞之间,以得到所述制动操作部件的操作行程感,并且,所述车辆用制动装置对应于所述增力液压发生室的液压,来使主缸进行工作,其第一个特征是,所述控制活塞形成为圆筒状,其内周面的一部分做成随着向前方直径逐渐变小的锥面,所述行程模拟器包括输入部件,其可沿轴向滑动地容纳在所述锥面的后方侧的所述控制活塞中,并与所述制动操作部件连接;以及弹性体,其装入设置在该输入部件与所述控制活塞之间,并且容纳在控制活塞中,该弹性体形成圆筒状,以对应于伴随所述输入部件的前进动作的轴向压缩力的作用而产生弹性变形,并且对应于所述轴向压缩力的增大,受到所述锥面的约束,来阻止从前部开始依次变形。
根据这样的结构,对应于制动操作部件的制动操作,输入部件前进时,沿轴向压缩弹性体,同时,输入部件前进,对应于该轴向压缩而弹性体产生弹性变形,但是,由于对应于所述轴向压缩力的增大,通过控制活塞的锥面的约束,从而能够从前部依次阻止该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因此,输入载荷相对于制动操作部件操作行程的变化量变大,相对于该情况,在缓和制动操作部件所产生的制动操作力时,在通过锥面的约束从而阻止弹性体的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能够使随着该约束而增大的弹性能量沿着其返回方向作用在制动操作部件上,因此,可使行程模拟器的制动操作行程与操作载荷的关系具有非线性特性,并且,可扩大滞后幅度,能够减轻驱动者的操作负担。此外,由此可得到与将主缸、负压增压器及车轮制动器组合在一起的一般车辆用制动装置同等的操作感,而减少驱动者不舒适感。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还具有下述第二特征所述弹性体形成为,在所述载荷不作用的状态下,在整个轴向长度上其外径相同的圆筒状。根据该结构,由于弹性体的形状简单,很容易进行弹性体的成形,并可避免在弹性体上产生偏载荷,提高了弹性体的耐久性。
进一步,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第二特征的基础上,还具有下述第三特征所述行程模拟器,在所述输入部件与所述控制活塞之间,串联地安装有弹性材料制成的所述弹性体和弹簧系数设定成小于该弹性体的金属制成的弹簧部件,所述弹簧部件的设定载荷设定成,小于与所述弹簧部件串联连接的其他弹簧部件的设定载荷,以能发挥前后方向的弹力。
根据该第三特征的结构,由于处于弹性体上预先作用有来自弹簧部件的载荷的状态下,所以,即使弹性体产生疲劳,也能通过弹簧部件吸收这种疲劳,在通常制动时不会感觉到无效行程,可得到弹性体及弹簧部件的两个阶段的操作模拟特性,而与弹性体的疲劳无关。而且,由于弹簧部件的设定载荷设定成小于与所述弹簧部件串联连接的其他弹簧部件的设定载荷,以能发挥前后方向的弹力,因此,在制动操作初期,在弹簧部件发挥的弹力向控制活塞的作用结束之后,弹性体开始弹性变形,在制动操作初期,通过行程模拟器的弹簧部件的变形,得到无效行程,可使制动操作初期的制动输入变得比较小,能够提高操作感。
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与其他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文按照附图的详细说明的最佳实施例,会更加清楚明了。


图1是表示车辆用制动装置全体构成的制动液压系统图。
图2是主液压缸的放大纵断面图。
图3是液压增压器及行程仿真器的纵断面图。
图4是作为液压增压器一部分的增压阀附近的闭阀状态的放大纵断面图。
图5是作为液压增压器一部分的减压阀附近的开阀状态的放大纵断面图。
图6是控制活塞及行程仿真器的放大纵断面图。
图7是第1阀装置开阀时的对应于图4的断面图。
图8是第2阀装置开阀时的对应于图4的断面图。
图9是图5的箭头9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随着增压阀的开阀,工作液的流量变化的示意图。
图11是行程仿真器的作用特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首先,在图1中,四轮车辆的制动装置具有下列部分串联型(tandem)主缸M;液压增压器(booster)13,根据从制动操作部件,即从制动踏板11输入的制动操作力,调节液压产生源12的液压,并使其作用在上述主缸M上;行程模拟器14,安装在上述制动踏板11与液压增压器13之间。
上述主缸M与液压增压器13共同使用的壳体(casing)15,由前端封闭的有底圆筒形的缸体16和本体17构成,本体17形成为圆筒形并在后端有向内凸缘部17a,并且同轴地结合在缸体16的后部。缸体16的后端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本体17的前部。在缸体16的后端与本体17之间,夹持着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本体17中的隔离器(separator)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并且把第一套筒19夹在隔离器18与第二套筒20之间。
一并参照图2,在缸体16上形成有前端封闭的第一缸孔21;主缸M使得背面朝向增力液压工作室22并向后方侧受到弹力作用的后部主活塞23,能够滑动地嵌合在第一缸孔21中;向后方侧受到弹力作用并且配置在后部主活塞23前方的前部主活塞24,能够滑动地嵌合在第一缸孔21中;在后部主活塞23与前部主活塞24之间形成有后部输出液压室25;在缸体16的前端封闭部与前部主活塞24之间形成有前部输出液压室26。
在缸体16上设有与后部输出液压室25连通的后部输出口27,和与前部输出液压室26连通的前部输出口28。还有,在后部输出液压室25中,在后部主活塞23与前部主活塞24之间,压缩地设有对后部主活塞23向后方侧施力的后部回位弹簧29;在前部输出液压室26中,在缸体16的前部封闭端与前部主活塞24之间,压缩地设有对前部主活塞24向后方施力的前部回位弹簧30。
在主缸M上附设了储液室31,在该储液室31中互相划分形成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储液室31a、31b、31c。在缸体16的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一体设有向上突出的与第二储液室31b连通的圆筒形后部连接筒部32,和与第一储液室31a连通的圆筒形前部连接筒部33。
后部主活塞23是通过小直径连接部23c把前方侧以及后方侧活塞部23a、23b连接设置成一体而形成的部件,在前方侧活塞部23a上,安装了允许工作液体流向后部输出液压室25一侧,并与第一缸孔21的内面滑动接触的杯状密封件34,在后方侧活塞部23b上,安装了与第一缸孔2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的杯状密封件35。
在后部主活塞23的外周与第一缸孔21的内面之间,在前方侧和后方侧活塞部23a、23b之间,形成了环状的后部补液室36,在缸体16上开设了始终与该后部补液室36连通并在后部连接筒部32内开口的补液口37,从储液室31的第二储液室31b供给的制动液供应给后部补液室36。
在后部主活塞23上,安装有在该后部主活塞23回到后退极限位置上时,使后部输出液压室25与后部补液室36连通的中心阀38。
这个中心阀38具有下列部分阀壳39,同轴地安装在后部主活塞23的前端部上;轴向通道40,通向后部补液室36,同轴穿设在后部主活塞23的前方侧活塞部23a上,并且在阀壳39内,在前方侧活塞部23a的前端部上开口;阀芯41,能够前后移动地容纳在阀壳39内,并且能封闭轴向通道40的前端开口部;阀簧42,容纳在阀壳39内,对阀芯41施加朝向后方,即朝向封闭轴向通道40的方向的弹力;挡销(stopper pin)43,当后部主活塞23处于后退极限时,使阀芯41克服阀簧42的弹力而保持在前进位置上,而当后部主活塞23前进时,允许阀芯41通过阀簧42进行后退动作,即关闭阀门动作。
在后部主活塞23的小直径连接部23c上,设有沿着该小直径连接部23c的一条直径线的,在该小直径连接部23c的轴向上的长度较长的长孔形通孔44,该通孔44的两端与后部补液室36连通。挡销43固定在缸体16上,并穿过通孔44,连接设置(連設)在阀芯41上并穿过轴向通道40的阀杆41a的后端,抵接在挡销43上。
借助于这样的中心阀38,当后部主活塞23处于后退极限时,由于用挡销43推压阀杆41a,因此阀芯41便处于打开轴向通道40的位置上,阀门打开,使后部输出液压室25与通孔44之间连通,并且能够把来自后部补液室36的补充液体供给给后部输出液压室25。此外,当后部主活塞23从后退极限位置前进时,由于挡销43相对于后部主活塞23进行相对移动,以便能够位于通孔44内的后方,因此阀芯41便借助于阀簧42的弹力,移动到封闭轴向通道40的位置,后部补液室36与后部输出液压室25之间被阻断。
前部主活塞24是通过用小直径连接部24c把前方活塞部和后方活塞部24a、24b连接成一体而形成的部件,在前方侧活塞部24a上安装了杯状密封件45,该杯状密封件45允许工作液体向前部输出液压室26侧流入,并与第一缸孔21的内面滑动接触。在后方侧活塞部24b上,安装了与第一缸孔21的内面滑动接触的杯状密封件46。
在前部主活塞24的外周与第一缸孔21的内面之间,在前方活塞部与后方活塞部24a、24b之间,形成了环状的前部补液室47,在缸体16上穿设有补液口48,补液口48始终与上述前部补液室47连通,并在前部连接筒部33内开口,从储液室31的第一储液室31a供给的制动液供应给前部补液室47。
在前部主活塞24上,安装有中心阀49,中心阀49在该前部主活塞24回到后退极限位置上时,使前部输出液压室26与前部补液室47连通。
这个中心阀49具有下列部分阀壳50,同轴地安装在前部主活塞24的前端部上;轴向通道51,与前部补液室47连通,而且同轴地穿设在前部主活塞24的前方侧活塞部24a上,在阀壳50内向前方侧活塞部24a的前端部开口;阀芯52,能够前后移动地容纳在阀壳50内,并且能封闭轴向通道51的前端开口部;阀簧53,容纳在阀壳50内,对阀芯52施加朝向后方,即朝向封闭轴向通道51的方向的弹力;以及挡销54,当前部主活塞24处于后退极限时,使阀芯52克服阀簧53的弹力而保持在前进位置上,但在前部主活塞24前进时,允许由阀簧53让阀芯52作后退动作,即关闭阀门动作。
在前部主活塞24的小直径连接部24c上,设有沿着该小直径连接部24c的一条直径线的、在该小直径连接部24c的轴向上的长度较长的长孔形通孔55,该通孔55的两端与前部补液室47连通。挡销54固定在缸体16上并穿过通孔55,连接设置在阀芯52上并穿过轴向通道51的阀杆52a的后端,抵接在挡销54上。
借助于这样的中心阀49,当前部主活塞24处于后退极限时,由于用挡销54推压阀杆52a,因此阀芯52便处于轴向通道51打开的位置上,从而阀门打开,前部输出液压室26与通孔55之间连通,因而能够把来自前部补液室47的补充液体供应给后部输出液压室26。此外,当前部主活塞24从后退极限位置前进时,由于挡销54相对于前部主活塞24进行相对移动,以便其位于通孔55内的后方,于是阀芯52便借助于阀簧53的弹力,移动到封闭轴向通道51的位置,前部补液室47与前部输出液压室26之间被阻断。
即,主缸M构成为在后部主活塞23和前部主活塞24上安装有进行开阀动作的中心阀38、49的中心阀式结构,中心阀38、49在两个主活塞23、24后退时,将来自储液室31的制动液供应给后部及前部输出液压室25、26。
在后部和前部主活塞23、24之间设有限制这两个主活塞23、24之间最大间隔的最大间隔限制装置56。这种最大间隔限制装置56具有下列部件保持器(retainer)57,抵接在前部主活塞24上的后方侧活塞部24b的背面上;杆部58,连接设置在安装在后部主活塞23上的中心阀38的阀壳39的前端中央部上并向前方延伸,并且其前部能够移动地穿过保持器57的中央部;以及卡合部件59,用螺纹连接在上述杆部58的前端,能从前方侧卡合在上述保持器57上。而且,在上述阀壳39与保持器57之间,设有被压缩的后部回位弹簧29,而保持器57实际上处于固定在前部主活塞24上的状态。
借助于这种最大间隔限制装置56,由于卡合部件59从前方卡合在保持器57的中央部上,因此能限制后部及前部主活塞23、24之间的最大间隔。
请再看图1,上述主缸M的后部输出口27,通过液压调节器60连接在右前轮用车轮制动器B1和左后轮用车轮制动器B2上,而前部输出口28,通过液压调节器60连接在左前轮用车轮制动器B3和右后轮用车轮制动器B4上。而且,液压调节器60是以往公知的装置,它能自由地控制从后部及前部输出口27、28输出的制动液压,在制动操作时,能够实行防抱死制动控制,并且在非制动操作状态下,能够实行牵引力控制等自动制动控制。
图3中,液压增压器13具有下列部件圆筒形背压活塞64,让前端朝向增力液压工作室22并能够滑动地容纳在壳体15的本体17中;调压阀装置65,由增压阀106和减压阀107构成,并安装在背压活塞64的内部;控制活塞66,使基于连接在上述增力液压工作室22上的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液压的反作用力,与来自制动踏板11的制动操作输入互相平衡,并使上述调压阀装置65进行调压工作;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安装在上述调压阀装置65与控制活塞66之间,根据上述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液压产生的反作用力施加在控制活塞66上;以及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安装在上述背压活塞64与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之间,当制动踏板11的制动操作输入变大时,把液压产生源12输出的液压和由反作用弹簧112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与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产生的反作用力加在一起,施加在上述控制活塞66上。
在构成壳体15的一部分并与缸体16的后部同轴地结合的本体17上设有大直径孔69,和直径比大直径孔69小的中直径孔71。大直径孔69使上述缸体16的后端、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以液密的方式从前端侧嵌合,而中直径孔71在与大直径孔69的后端之间形成环状的台阶部70,并且同轴地与大直径孔69的后端连接。在本体17后端上的向内凸缘部17a,限定中直径孔71的后端,并形成直径比上述中直径孔71小的小直径孔72。
在把板簧73安装在隔离器18与第一套筒19之间的状态下,把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大直径孔69中,并且由主缸M上的缸体16的后端与上述台阶部70所夹持。而且,借助于板簧73所产生的弹力,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在吸收相对于缸体16的后端与台阶部70之间的距离的尺寸公差的同时,被可靠地固定在本体17的前部。
上述隔离器18是短圆筒形的部件,在其内周上形成直径比主缸M上的缸体16的第一缸孔21稍微小一点的第二缸孔74,而第一套筒19是形成直径与第一缸孔21相同的第三缸孔75的圆筒形部件。还有,第二套筒20是带台阶的圆筒形部件,它具有形成为一体的如下部分嵌合在本体17的大直径孔69中的大直径部20a;以及形成直径比第二缸孔74的直径稍微小一点的第四缸孔76并从大直径部20a向后方延伸的小直径部20b,大直径部20a的后端抵接在台阶部70上。而且,借助于以液密方式嵌合并固定在本体17内的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从前方侧依次形成了与第一缸孔21同轴的第二~第四缸孔74、75、76。
上述背压活塞64具有下列形成一体的部分嵌合在第二缸孔74中能够滑动的前侧小直径部64a;后侧小直径部64b,具有比前侧小直径部64a的直径稍微小一点的外径,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在外径比前侧小直径部64a小一些的第四缸孔76中;以及中间大直径部64c,连接前侧小直径部64a与后侧小直径部64b之间,并且以有间隙的状态插入第三缸孔75中,中间大直径部64c形成为直径比前侧小直径部64a和后侧小直径部64b的直径大的、带有台阶的圆筒形。
在本体17上,从前方隔开间隔地依次设有下列部分连接口77,其在与主缸M的缸体16和隔离器18之间相对应的位置上,在大直径孔69的内面开口;输入口78,其在与隔离器18和第一套筒19之间相对应的位置上,在大直径孔69的内面上开口;输出口79,其在第一套筒19的轴向中间部,在大直径孔69的内面上开口;以及释放口80,其在中直径孔71的前部内面上开口。
如图1所示,在上述输入口78上连接着液压产生源12,该液压产生源12具有下列部分把工作液体从储液室31的第三储液室31c中抽吸上来的泵81;连接在这台泵81的排出口侧的蓄能器(accumulator)82;液压传感器83,用于检测蓄能器82的液压,并控制上述泵81的工作,从液压产生源12向输入口78供应高压的一定液压。此外,释放口80连接在储液室31的第三储液室31c上。
在本体17中的大直径孔69的内面上,设有使得连接口77的内端敞开的环状凹部86;使得输入口78的内端敞开的环状凹部87;和使得输出口79的内端敞开的环状凹部88。分别从两侧密封这些环状凹部86、87、88的环状密封部件,即O形密封圈89、90、91、92,安装在主缸M的缸体16、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的外周上。即,从两侧密封环状凹部86的O形密封圈89、90安装在缸体16与隔离器18的外周上,并与大直径孔69的内面弹性接触;与上述O形密封圈90之间夹着环状凹部87的O形密封圈91,安装在第一套筒19的外周上,并与大直径孔69的内面弹性接触;与上述O形密封圈91之间夹着环状凹部88的O形密封圈92,安装在第二套筒20的大直径部20a的外周上,并与大直径孔69的内面弹性接触。
可是,在把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合在大直径孔69中的过程中,安装在第二套筒20外周上的O形密封圈92必须越过环状凹部86~88,安装在第一套筒19的外周上的O形密封圈91必须越过环状凹部86、87,而安装在隔离器的18外周上的O形密封圈90必须越过环状凹部86,而当三个O形密封圈90~92中的多个,即至少两个同时通过环状凹部86~88中的多个嵌入方向的前缘时,在嵌入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时必须施加很大的力量,而且,当施加过大的力时,还会损伤O形密封圈90~92,会对组装性能产生不好的影响。
因此,在沿着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的嵌入本体17的方向上,各环状凹部86~88的前缘相互间的间隔L1、L2的尺寸要设定为,在把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上述本体17时,避免多个上述O形密封圈90~92同时通过各环状凹部86~88的前缘的值。在本实施例中,环状凹部86、87的上述前缘相互间的间隔L1设定为,小于O形密封圈90、91相互之间的间隔L3,而环状凹部87、88的上述前缘相互之间的间隔L2设定为,小于O形密封圈91、92相互之间的间隔L4。
请一并参照图4,背压活塞64的前侧小直径部64a,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隔离器18的第二缸孔74中并能够滑动。背压活塞64的中间大直径部64c,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第一套筒19的第三缸孔75中并能够滑动,在前侧小直径部64a的外周与第一套筒19的内周之间,形成环状通道93,在隔离器18与第一套筒19之间,形成与环状通道93连通的流道94,通过这条流道94,与输入口78连通的环状凹部87与上述环状通道93连通。
而且,上述环状通道93的前后两侧,用安装在隔离器18与背压活塞64之间的环形密封部件,即O形密封圈95,和安装在第一套筒19与背压活塞64之间的环形密封部件,即O形密封圈96来密封。O形密封圈95安装在隔离器18的内周,即第二缸孔74的内面上,能够弹性地与背压活塞64上的前侧小直径部64a的外周滑动接触,而O形密封圈96安装在背压活塞64上的中间大直径部64c的外面上,能够弹性地与第一套筒19的内周,即第三缸孔75的内面接触。
请一并参照图5,在第二套筒20上的小直径部20b的内周,即第四缸孔76的内面上,安装着弹性地与背压活塞64上的后侧小直径部64b的外周接触的O形密封圈97。另一方面,在第一和第二套筒19、20上,设有外端与环状凹部88连通的流道98,环状凹部88与输出口79连通并设在本体17的内面上。在第一和第二套筒19、20之间,在第一套筒19的内周与第二套筒20的小直径部20b的内周上,形成了通向上述流道98的环状凹部99,该环状凹部99的前后两侧,用上述O形密封圈96、97密封。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环形止挡件(stopper)100抵接在本体17的向内凸缘部17a上,在保持器102与第二套筒20之间,设有被压缩的围绕着背压活塞64的后半部的螺旋弹簧103,保持器102的内周从前方侧抵接并卡合在挡环101上,该挡环101安装于背压活塞64的后侧小直径部64b上的后端部的外周上,借助于这个弹簧103的弹力,对背压活塞64施加朝向后方弹力。于是,上述挡环101抵接在止挡件100上的位置,就是背压活塞64后退的极限,上述止挡件100抵接在本体17的向内凸缘部17a上,而处于后退极限的背压活塞64的前端,在朝向增力液压工作室22的同时,还抵接在处于非工作状态的后部主活塞23背面的外周缘部的全部上,在此状态下,后部主活塞23也成了后退的极限。
如图4明确表示的,在主缸M的缸体16后端的上部,设有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的凹槽138,以便在与抵接在该缸体16后端上的本体17的前端之间形成通道137。上述通道137使与连接口77连通的环状凹部86与增力液压工作室22之间连通。此外,在后部主活塞23的后端,在与抵接在该主活塞23的后端上的背压活塞64的前端之间,设有凹槽140,这条凹槽形成把增力液压导向主活塞23的背面与背压活塞64的前端之间的通道139。该凹槽140形成为,沿着后部主活塞23上的一条直径线延伸,并与设置在后部主活塞23上的通孔44的轴线,即与挡销43的轴线平行。
于是,连接口77通过环状凹部86和通道137,与增力液压工作室22连通,而上述通道139,在背压活塞64抵接在后部主活塞23上的状态下,起到把增力液压工作室22的液压作用在后部主活塞23与背压活塞64之间的作用。
在本体17内部的第二套筒20与向内凸缘部17a之间,形成了容纳上述弹簧103并包围着背压活塞64的弹簧室104,这个弹簧室104与释放口80连通。此外,弹簧室104与通向输出口79的环状凹部99之间,用O形密封圈97密封。
在背压活塞64的轴向中间部内面上,设有与其成为一体的,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向内凸缘部64d,在向内凸缘部64d的内周上,形成了与背压活塞64同轴的通孔108。在上述向内凸缘部64d的前方,带有台阶的圆筒形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能够滑动地嵌合在背压活塞64中,而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又同轴地且能够相对滑动地嵌合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中。
此外,前面朝向增力液压工作室22的端壁部件109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在背压活塞64的前端部上,从前方抵接并卡合在该端壁部件109的外周部上的挡环110安装在背压活塞64的前端部内周上。还有,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前端,安装有过滤器111,这种过滤器111在周向上有许多开口部128、…,并且在呈有底筒形的过滤器框架127的内面上设有网状部件129。通过设置在该过滤器111与上述端壁部件109之间的被压缩的反作用弹簧112的弹力,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受到从前方抵接在向内凸缘部64d上的一侧的作用力。
于是,就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与过滤器111,以及上述端壁部件109之间,在背压活塞64内形成了输入室113。这个输入室113通过设置在背压活塞64上的连通孔114,与环状通道93连通。即,来自液压产生源12的高压工作液体导入输入室113中,在端壁部件109的外周上,安装有对输入室113与增力液压工作室22之间进行密封并与背压活塞64的内周弹性接触的O形密封圈115。
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中间部内面上,设有朝向前方的环状台阶部68a,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前部,以抵接在上述台阶部68a上的方式嵌合有带有台阶的圆筒形阀座部件117,阀座部件117在外周上具有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内周弹性接触的O形密封圈116,在阀座部件117的前方,在安装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内周上的挡环118与阀座部件117之间,设有板簧119。这样,阀座部件117便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并固定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前部,并通过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支承在背压活塞64上。
另一方面,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在外周上具有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后部内周弹性接触的环状密封部件120,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前部。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内,形成有朝向上述阀座部件117的背面并朝向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端的增力液压产生室121。此外,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外周和背压活塞64的内周之间,形成有环状室122,增力液压产生室121通过设置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上的连通孔123与环状室122连通。还有,在背压活塞64中的中间大直径部64c上,设有使环状室122与环状凹部99连通的连通孔124,而增力液压产生室121则通过连通孔123、环状室122、连通孔124、环状凹部99和流道98与输出口79连通。而且,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外周上,安装有前后夹着环状室122并与背压活塞64的内周弹性接触的O形密封圈125、126。
在图6中,控制活塞66是在前端具有端壁66a的有底圆筒形部件,它在形成本体17的后端的向内凸缘部17a的小直径孔72中,能够滑动地嵌合,并且同轴地插入背压活塞64后侧的小直径部64b中。而且,在向内凸缘部17a的内周,即小直径孔72的内面上,安装有与控制活塞66的外周弹性接触的环状密封部件130,在控制活塞66的外面上,在整个周面上设有形成为一体的限制凸部131,这个限制凸部131通过从前方侧抵接并嵌合在上述向内凸缘部17a的内周缘部,来限制控制活塞66的后退极限。
在向内凸缘部64d的后方,在背压活塞64与控制活塞66之间,形成有释放室132,这个释放室132通过设置在止挡件100上的连通孔133与弹簧室104连通。即,释放室132通过连通孔133、弹簧室104和释放口80,与储液室31上的第三储液室31c连通。
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具有贯穿上述通孔108并向后方延伸的延长筒部67a,该延长筒部67a与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形成为一体并同轴,该延长筒部67a的后端始终都抵接在上述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上。此外,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中,容纳有能产生弹力的弹簧134,该弹簧对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后端,即对上述延长筒部67a的后端施加使其与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接触的弹力。
此外,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上,设有同轴地围绕着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延长筒部67a并穿过上述通孔108的延长筒部68b,该延长筒部68b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形成为一体且同轴。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抵接在背压活塞64的向内凸缘部64d上而处于后退极限位置上的状态下,虽然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上的延长筒部68b的后端配置成,位于抵接在背压活塞64的向内凸缘部64d上而被固定在该背压活塞64上的板状止挡件(sheet stopper)135的后方,但位于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延长筒部67a的后端前方。
因此,当控制活塞66相对于背压活塞64前进时,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就与控制活塞66一起前进,当由制动踏板11施加的制动操作输入增大,而使控制活塞66的前进移动量达到预定数值以上时,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后端便抵接在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上。
请再看图4,增压阀106是由沿着控制活塞66的轴向排列的第一及第二阀门装置141、142所构成的,它们根据从制动踏板11输入的制动操作输入的增大而依次打开。增压阀106具有这样的结构第二阀门装置142的密封直径大于第一阀门装置141的密封直径,而第二阀门装置142在从已经打开的第一阀门装置141流过来的流量达到最大之前,就开始打开。
第一阀门装置141由下列部件构成前端设有第一阀座143的圆筒形滑动部件144;保持器146,在内部形成与通向液压产生源12的输入室113连通的阀室145;阀芯147,能落座在朝向阀室145内部的上述第一阀座143上,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在上述保持器146中;第一阀簧148,对该阀芯147施加使其落座在第一阀座上作用力,并且设置在保持器146与阀芯147之间;推压杆149,能抵接在阀芯147上,连接在控制活塞66上并与其联动,插入上述滑动部件144中,并且能沿着轴向作相对移动。
此外,第二阀门装置142由下列部件构成作为与第一阀门装置141的共同结构元件而设置在上述滑动部件144上的阀部150;带有台阶的圆筒形阀座部件117,使上述滑动部件144能够滑动地嵌合在其中,并且在前端设有第二阀座151;作为与第一阀门装置141的共同结构元件的上述保持器146;第二阀簧152,对该阀部150施加使其落座在第二阀座151上的作用力,并且设置在保持器146与上述滑动部件144之间;推压杆149,其为与第一阀门装置141的共同结构元件。
滑动部件144和阀座部件117是构成被插入装置156的部件,在滑动部件144能够滑动地嵌合在阀座部件117中的状态下,被插入装置156插入并支承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中,由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能够滑动地嵌合在背压活塞64中,因此被插入装置156就能插入并支承在背压活塞64中。
上述保持器146通过压入被安装在构成被插入装置156的一部分的阀座部件117的前端部外周上。在该保持器146内形成有朝向滑动部件144前端的第一阀座143以及阀座部件117前端的第二阀座151的阀室145。此外,在保持器146的前部,设有与其成为一体的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的导向筒部146b,在该导向筒部146b的前端,设有在中央部具有与输入室113连通的开放孔153的端壁146a。第一阀门装置141的阀芯147是通过在能够滑动地嵌合在导向筒部146b中的滑动部件154的后部,固定能落座在第一阀座143上的球体155而构成的。即,阀芯147能够滑动地嵌合在保持器146中,而第一阀簧148压缩设置在上述端壁146a与滑动部件154之间。
在滑动部件144上,设有与其同轴的如下部分前端在第一阀座143的中央部开口的第一阀孔157;滑动孔158,直径比第一阀孔157大,前端与第一阀孔157连通,并且后端敞开。另一方面,在阀座部件117上,设有与其同轴的如下部分前端在第二阀座151的中央部开口的第二阀孔159;以及滑动孔160,直径与第二阀孔159相同,前端与第二阀孔159连通,后端敞开。滑动部件144同轴地贯穿第二阀孔159并能够滑动,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在滑动孔160中。
推压杆149将其前端部配置在第一阀孔157内,并能够滑动地嵌合在滑动部件144的滑动孔158中。在阀座部件117内,在上述推压杆149上设有与其形成为一体的推压凸缘部149a,该推压凸缘部149a能够抵接在滑动部件144的后端并推压该滑动部件144向前方移动。在阀座部件117上设有与其形成为一体的限制凸缘部117a,限制凸缘部117a从滑动孔160的后部内面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通过从后方抵接在上述推压凸缘部149a上,以限制推压杆149的后退极限。
在上述推压凸缘部149a前方,在推压杆149上,设有与滑动孔158的内面滑动接触的滑动部149b。在该滑动部149b的前方侧,该推压杆149形成为直径减小,并且其与滑动部件144的内面之间形成环状室163。
于是,如图7所示,在通过推压杆149的前端推压阀芯147,使得该阀芯147离开第一阀座143时,阀室145便与上述环状室163连通。而且,在推压凸缘部149a抵接在限制凸缘部117a上的状态下,推压杆149的前端与阀芯147之间的距离,小于滑动部件144的后端与推压凸缘部149a之间的距离,所以,当推压杆149前进时,阀芯147在离开第一阀座143之后,由于推压杆149仍继续前进,于是,推压凸缘部149a便向前方推压滑动部件144。
第二阀门装置142的阀部150是在第一阀座143后方设置在滑动部件144上的部件,它能落座在第二阀座151上,该阀部150的密封直径比阀芯147落座在第一阀座143上时的密封直径大。因此,如图8所示,在第一阀门装置141打开之后,推压杆149仍继续前进,滑动部件144向前方被推压,从而阀部150离开第二阀座151,第二阀门装置142便打开。
在阀座部件117的滑动孔160的内面,设有许多将其后端向阀座部件117的后端开放的流通槽161…,在滑动部件144上设有使上述环状室163与各流通槽161…连通的许多连通孔164…。
因而,阀座部件117中的滑动孔160和许多流通槽161…便形成了流通通道162,当第一阀门装置141打开时,从阀室145流入环状室163的工作液体,便通过连通孔164…再经过流通通道162并流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侧,而当第二阀门装置142打开时,阀室145内的工作液体,便经过流通通道162内并流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侧。
另外,虽然在保持器146的侧壁上,设置了许多使通向液压产生源12的输入室113与阀室145连通的连通孔165…,但是,这些连通孔165…都设置在保持器146的侧壁上,相对于第一阀门装置141中的阀芯147的在第一阀座143上的落座位置位于与阀芯147相反的一侧,即后方侧。
上述推压杆149的后部突入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中,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内,推压杆149能够滑动地嵌合在圆盘形整流部件168的中央部。因而,整流部件168便通过抵接在阀座部件117的朝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面上,能够关闭上述流通通道162的通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开口端,只用推压杆149,就能引导整流部件168的轴向移动。而且,上述流通通道162的朝向整流部件168的面,形成平坦面168a。
请参阅图5,在上述整流部件168的后方,在推压杆149上,还压入并固定有弹簧支承部件169,而弹簧170压缩设置在整流部件168与弹簧支承部件169之间。另一方面,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端与上述推压杆149同轴并插入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中,在嵌合并抵接在该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部上的保持器171与整流部件168之间,设有受到压缩的弹簧134。于是,虽然整流部件168通过弹簧134、170所产生的弹力而受到向阀座部件117一侧的作用力,但是,弹簧134、170的弹力被设定成这样的程度范围内,即通过打开第一阀门装置141,并根据来自液压产生源12的液压作用在流通通道162上,能够使整流部件168离开阀座部件117。
嵌合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部的保持器171,在与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之间形成阀室172。在保持器171上设有许多连通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与阀室172的连通孔173…。此外,在保持器171的中央部上设有圆筒形的导向筒部174,推压杆149的后端部能够滑动地嵌合在该导向筒部174中。此外,在朝向阀室172的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端上设有阀座175,在推压杆149的后端上,设有做成半球形的、能落座在阀座175上的阀部176。
减压阀107由上述阀座175和能落座在该阀座175上的上述阀部176构成。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上设有同轴的下列部分在上述阀座175的中央部开口的阀孔177;释放通道178,直径比阀孔177的直径大,其前端与阀孔177连通,并且一直延伸到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后端。由于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始终抵接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后端上,因此释放通道178的后端实际上是关闭的。
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中间部设有许多将内端与上述释放通道178连通的连通孔179…,当减压阀107打开时,来自释放通道178的工作液体通过上述连通孔179…、临时储存室180和节流孔181,向释放室132流动。
上述临时储存室180在第一和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7、68之间形成,它在朝向后方侧并设置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外周上的环状台阶部67b,和与该台阶部67b对置并朝向前方而设置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内周上的环状台阶部68c之间,形成为围绕着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环状。
此外,上述节流孔181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上的延长筒部67a的外周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延长筒部68b的内周之间形成,借助于在延长筒部67a的外周与延长筒部68b的内周之间设置只有公差大小的环状间隙,以形成上述节流孔181。
而且,连通孔179…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设置成,至少在减压阀107从关闭状态开始打开的时候,位于与临时储存室180相对应的位置上。
在这种液压增压器13中,从制动踏板11输入的制动操作输入,通过行程模拟器14输入给控制活塞66中,再从控制活塞66对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作用向着前方的推压力。于是,在控制活塞66相对于背压活塞64的在前进方向上的移动量不到预定值的状态下,只有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抵接在控制活塞66上,利用阀部176随着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进落座在阀座175上,减压阀107关闭,增力液压产生室121和释放室132之间被阻断,控制活塞66、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和推压杆149继续前进。随着推压杆149的前进,在增压阀106中,首先阀芯147离开滑动部件144前端的第一阀座143,第一阀门装置141打开,接着,通过推压杆149的继续前进,推压杆149便推压滑动部件144,阀部150离开第二阀座151,第二阀门装置142打开。
此外,在减压阀107关闭的状态下,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液压作用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前端,由于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和控制活塞66后退,以使从制动踏板11输入的制动操作输入与基于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液压力平衡,因此在减压阀107打开的同时,增压阀106关闭,通过这种增压阀106与减压阀107的反复的开闭,来自液压产生源12的输出液压被调节到与从制动踏板11输入的制动操作输入相对应的增力液压,然后作用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上。此外,当控制活塞66相对于背压活塞64在前进方向上的移动量达到预定值以上时,除了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以外,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也抵接在控制活塞66上,这样,在借助于输入室113的液压向后方推压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液压力的基础上,加上作为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弹簧112的弹力,因此作用在控制活塞66上的反作用力增大了。
请参阅图1,与增力液压工作室22连通并设置在本体17上的连连接口77,通过常闭式自动制动加压用线性电磁阀184连接在液压产生源12上,并且还通过常闭式再生协调用减压线性电磁阀185连接在储液室31的第三储液室31c上。即,在增力液压工作室22与液压产生源12之间,设有常闭式自动制动加压用线性电磁阀184,在增力液压工作室22与储液室31之间设有常闭式再生协调用减压线性电磁阀185。
此外,与增力液压产生室121连通的输出口79,通过串联连接的常开式自动制动减压用线性电磁阀186和常开式再生协调用加压线性电磁阀187,连接在上述连接口77上。第一单向阀188与自动制动减压用线性电磁阀186并联连接,并且允许工作液体从上述输出口79向连接口77侧流动,而第二单向阀189则与上述再生协调用加压线性电磁阀187并联连接,并且允许工作液体从上述连接口77向上述输出口79侧流动。
即,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与增力液压工作室22之间,设有与第一单向阀188并联的自动制动减压用线性电磁阀186,以及与第二单向阀189并联连接的再生协调用加压线性电磁阀187。
而且,在输出口79与自动制动减压用线性电磁阀186之间,连接着制动操作量检测用液压传感器190,在再生协调用加压线性电磁阀187与连接口77之间,连接着自动制动反馈控制用液压传感器191。
这样,由于在液压产生源12与增力液压工作室22之间,设有常闭式自动制动加压用线性电磁阀184,而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与增力液压工作室22之间,设有自动制动减压用线性电磁阀186和第一单向阀188,第一单向阀188与自动制动减压用线性电磁阀186并联连接,并且容许制动液体从增力液压产生室121向增力液压工作室22侧流动,所以,即使在制动踏板11没有操作的时候,即,在调压阀装置65不工作的时候,也能通过控制自动制动加压用线性电磁阀184和自动制动减压用线性电磁阀186开闭,来调节增力液压工作室22的液压,就能够进行使制动液压作用在处于非制动状态下的车轮制动器B1~B4上的自动制动控制。而且,在自动制动时,在自动制动减压用线性电磁阀186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制动踏板11,调压阀装置65便工作,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中产生的液压高于增力液压工作室22的液压时,就能通过第一单向阀188使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中的液压作用在增力液压工作室22上,从而与平常制动操作时一样,能够使主缸M工作。
此外,由于在增力液压工作室22与储液室31之间,设有常闭式再生协调用减压线性电磁阀185,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与增力液压工作室22之间,设有常开式再生协调用加压线性电磁阀187和第二单向阀189,第二单向阀189与再生协调用的加压线性电磁阀187并联并允许制动液体从增力液压工作室22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流动,所以,在制动操作状态下再生时,通过控制再生协调用加压线性电磁阀187和再生协调用减压线性电磁阀185开闭,来调节增力液压工作室22的液压,就能够使得与平常的制动时相比处于偏置状态的制动液压从主缸M输出,在再生协调用加压线性电磁阀187关闭时,制动踏板11恢复原位时,就能使增力液压工作室22的液压通过第二单向阀189向储液室31侧释放出去。
请参阅图6,行程模拟器14装在控制活塞66内,它具有下列部件输入活塞194,作为输入部件,在与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之间形成行程液体室193,并以液密方式且能够轴向滑动地嵌合在控制活塞66中;弹性装置195,容纳在行程液体室193中,安装在该输入活塞194与上述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之间。
输入活塞194,能够滑动地嵌合在控制活塞66的后部,并借助于安装在控制活塞66后端部上的挡环196被限制其后退极限位置,连接在制动踏板11上的输入杆197的前端部以头部能够摆动的方式连接在输入活塞194上。即,根据制动踏板11的操作产生的制动操作力,通过动力输入杆197输入给输入活塞194,输入活塞194便根据这种制动操作力的输入而前进。而且,在输入活塞194的外周上安装有与控制活塞66的内周滑动接触的环状密封部件198。
弹性装置195是弹性体199和金属制的螺旋弹簧200隔着能够滑动地容纳在控制活塞66中的滑动部件201串联连接而成的装置,弹性体199通过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筒状,螺旋弹簧200的弹力载荷设定得比弹性体199小。弹性体199设置在滑动部件201与输入活塞194之间,螺旋弹簧200设置在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与滑动部件201之间。
而且,弹性体199和螺旋弹簧200是在输入活塞194与控制活塞66之间串联安装,并且在制动踏板11的制动操作初期,使螺旋弹簧200产生的弹力作用在控制活塞66上,通过滑动部件201抵接在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上,在螺旋弹簧200的弹力对控制活塞66的作用结束之后,弹性体199才开始弹性变形。
此外,螺旋弹簧200的设定载荷应该设定成,小于与螺旋弹簧200串联连接的其它弹性部件的设定载荷,以使其产生前后方向的弹力。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为小于弹簧134的设定载荷,弹簧134隔着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与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而串联连接在螺旋弹簧200上,并收容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中。
与控制活塞66同轴并穿过弹性体199的导向轴202的前端部,压入滑动部件201的中央部,这根导向轴202的后端部则能够滑动地嵌合在输入活塞194中。即,在输入活塞194的中央部,同轴地设有滑动孔203和有底孔204,滑动孔203使导向轴202的后端部能够滑动地嵌合,有底孔204的直径做得比该滑动孔203大,并且将其前端连接在滑动孔203的后部,而其后端是封闭的。导向轴202的后端部随着输入活塞194相对于导向轴202向前方作相对移动而突入有底孔204中。
在控制活塞66的前端的端壁66a上穿设有许多通孔205…,许多通孔205…使得与该端壁66a的前面对置的释放室132与行程液体室193连通,并且离控制活塞66中心的距离相同,工作液体通过这些通孔205…导入控制活塞66内的行程液体室193中。
上述各通孔205…在控制活塞66前进到超过预定的前进行程时,就被固定在背压活塞64上的板状止挡件135所关闭。这个板状止挡件135是由保持器206和保持在该保持器206上的弹性密封部件207构成的,保持器206通过把它的外周压入背压活塞64上的后侧小直径部64b的内周中,抵接在向内凸缘部64d上,从而固定在背压活塞64上。
在图9中,保持器206是用具有刚性的材料,例如用金属形成为环状的部件,它具有形成为一体的下列部分从后方抵接在上述向内凸缘部64d上的环状板部206a;内筒部206b,围绕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延长筒部68b而形成为圆筒形,并且前端连接在环状板部206a的内周部上;外筒部206c,形成为同轴地围绕着该内筒部206b的圆筒状,前端连接在上述环状板部206a的外周部上。外筒部206c压入背压活塞64中,在上述延长筒部68b与内筒部206b之间形成环状的微小间隙208。
弹性密封部件207是具有内外双重圆筒形唇部207a、207b的部件,它通过沿着上述控制活塞66半径方向,并在上述通孔205…的内侧和外侧与端壁66a的前面接触,从而把各个通孔205…堵塞。唇部207a、207b插入内筒部206b和外筒部206c之间而被烧结接合在保持器206上,而在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没有抵接在其上的自然状态下,上述唇部207a、207b的一部分从保持器206向控制活塞66侧突出。
而且,从弹性密封部件207的唇部207a、207b与端壁66a接触的状态开始,控制活塞66继续前进时,保持器206上的内筒部206b和外筒部206c就能在弹性密封部件207的外侧抵接在上述端壁66a的前面而能够获得金属接触,沿着控制活塞66的半径方向,在通孔205…的内侧和外侧与端壁66a的前面接触的上述唇部207a、207b的半径方向外方,外筒部206c与端壁66a的前面接触,而在上述唇部207a、207b半径方向的内侧,内筒部206b与端壁66a的前面接触。
此外,在保持器206的背面,即,在环状板部206a和外筒部206c的外面上设有连通槽209,在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与弹性密封部件207的唇部207a、207b接触的状态下,连通槽209使保持器206的内侧与释放室132中的控制活塞66的外侧部连通。
即,在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与弹性密封部件207的唇部207a、207b接触的状态下,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延长筒部68b也与上述端壁66a接触,保持器206与延长筒部68b之间便通过微小间隙208和连通槽209,与释放室132中的控制活塞66的外侧部分连通,从而在控制活塞66的端壁66a与弹性密封部件207接触的状态下,弹性密封部件207的内侧的保持器206的后部所面对的空间,就不会随着控制活塞66的后退而变为负压,仍能保持大气压力。
还是在图6中,控制活塞66形成为有底圆筒形,并且在输入活塞194前方侧,使其内周面的一部分作为锥面210而随着靠近前方直径逐渐变小。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活塞66的靠前的前半部分形成为把内周面做成锥面210的锥形筒部66b。
滑动部件201在上述锥面210的前方能够滑动地容纳在控制活塞66内。此外,安装在滑动部件201与输入活塞194之间的弹性体199形成为圆筒形,它根据伴随输入活塞194的前进动作的轴向压缩力的作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根据上述轴向压缩力的增大,通过上述锥面210的限制,阻止从前部开始依次变形,在没有载荷作用的状态下,呈轴向全长上的外径都相同的圆筒形。
另外,嵌合在输入活塞194中,而其后端部被支承在该输入活塞194上的导向轴202形成圆筒形,在其轴向的全长上具有同轴的释放通道211。在输入活塞194上,在装有密封部件198部分的前部,沿着输入活塞194的半径方向设有多个的通道212…,这些通道212…的内端在与释放通道211连通的有底孔204上开口。于是,各条通道212…和上述有底孔204,使得在行程液体室193中的弹性体199与控制活塞66之间与导向轴202的释放通道211连通。
此外,在滑动部件201上,还设有与上述释放通道211的前端同轴地连通的释放通道213。在滑动部件201抵接在控制活塞66前端的端壁66a上时,为了避免由端壁66a堵塞释放通道213,在滑动部件201的前端面上设置了许多沿着半径方向的凹槽214…。
借助于这种结构,当控制活塞66前进时,在通孔205…被板状止挡件135所关闭而使行程液体室193达到液压锁定状态之前,控制活塞66内的弹性体199与控制活塞66之间,便通过通道212…、有底孔204、释放通道211、213、凹槽214及通孔205…与释放室132连通。即,在把工作液体密封在控制活塞66内部之前的控制活塞66的前进行程中,弹性体199与控制活塞66之间与释放室132,即与储液室31连通。
在连接在制动踏板11上的输入杆197上,安装着覆盖控制活塞66从本体17突出来的凸出部的保护罩215的后端部,这个保护罩215的前端部安装在本体17的后端部上。而且,在本体17的后端部上,设有使保护罩215内部连通到外部去的释放通道216。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串联型主缸M由能够滑动地容纳在其缸体16中的下列部分构成背面朝向增力液压产生室22的后部主活塞23,和前部主活塞24,在与后部主活塞23之间形成后部输出液压室25,并且其前面朝向前部输出液压室26。在与上述缸体16一起构成壳体15并连接在缸体16上的本体17中,以液密的方式嵌合并固定着下列部分短圆筒形的隔离器18;圆筒形第一套筒19,与该隔离器18之间形成流道94,并配置在隔离器18的后方;配置在第一套筒19后方的带有台阶的圆筒形第二套筒20。此外,在液压产生源12的液压失效时,能直接推压后部主活塞23的背压活塞64,在与第一套筒19的内周之间形成与上述流道94连通的环状通道93,并且能够滑动地嵌合在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上。密封环状通道93前侧的O形密封圈95安装在隔离器18的内周上,并且与背压活塞64的外周弹性接触。密封环状通道后侧的O形密封圈96安装在背压活塞64的外周上,并与第一套筒19的内周弹性接触。
因此,即使背压活塞64前进时直接推压后部主活塞23,密封背压活塞64与隔离器18之间的O形密封圈95也不会移动,因此,能把隔离器18的轴向长度设定得很短,能够缩短壳体15的轴向长度,从而能有助于缩短车辆用制动装置整体的轴向长度。
此外,由于第一套筒19形成为其内径比隔离器18的内径大,并且在轴向的全长上具有相同的内径,而背压活塞64形成为带有台阶的圆筒形,并且具有如下部分前侧小直径部64a,在与第一套筒19的内周之间形成环状通道93,并能够滑动地嵌合在隔离器18中;和中间大直径部64c,直径形成为比前侧小直径部64a大,并能够滑动地嵌合在第一套筒19中,所以能很容易地形成环状通道93。
在本体17的内周上设有使连接口77的内端敞开的环状凹部86;使输入口78的内端敞开的环状凹部87;和使输出口79的内端敞开的环状凹部88,在主缸M的缸体16、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的外周上,安装了分别从两侧密封这些环状凹部86、87、88的O形密封圈89、90、91、92,但是,在沿着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本体17的方向上,各个环状凹部86~88的前缘相互之间的间隔L1、L2的值设定成,在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上述本体17时,能避免上述多个这些O形密封圈90~92的前缘同时通过这些环状凹部,在本实施例中,把环状凹部86、87的上述前缘相互之间的间隔L1设定为小于O形密封圈90、91相互之间的间隔L3,把环状凹部87、88的上述前缘相互之间的间隔L2设定为小于O形密封圈91、92相互之间的间隔L4。
通过设定这种上述间隔L1~L4,在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并组装在本体内的过程中,在三个O形密封圈90~92中的至少两个不会同时通过环状凹部86~88中的多个嵌入方向上的前缘,嵌入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时就不需要很大的力量。由于不必施加很大的力量就能把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所以不会损伤O形密封圈90~92,并且能够容易把隔离器18、第一套筒19和第二套筒20嵌入并安装在本体17中,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性能。
此外,由于背压活塞64是借助于回位弹簧103受到通过止挡件100抵接在向内凸缘部17a上的后退极限侧作用力的部件,回位弹簧103被压缩设置在第二套筒20与安装在背压活塞64后部的保持器102之间,并围绕着背压活塞64的后半部,所以主缸M侧的后部回位弹簧29就不需要产生对背压活塞64施加后退极限侧的弹力。
因此,由于为使后部主活塞23前进,只要把超过较小弹力的液压作用在增力液压工作室22上就可以了,所以在制动操作的初期,不会延迟主缸M的开始工作,通过把对背压活塞64施加后退极限侧作用力的回位弹簧103的弹力设定得比较大,就能够使背压活塞64在启动后可靠地回到其后退的极限位置上。
此外,由于液压增压器13具有的控制活塞66形成为与背压活塞64分开的另一个部件,它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液压降低时,能抵接在背压活塞64上并进行推压动作,因而吸收从背压活塞64前端到控制活塞66后端的公差,能够提高组装性能。并且由于在制动踏板11的非操作状态下,处于后退极限位置上的背压活塞64的前端抵接在后部主活塞23上,因此能对背压活塞64本身组装到液压增压器13上的公差进行管理,不需要调节液压增压器13与主缸M结合过程中的无效行程了,因而能提高其组装性能。
而且,由于在制动踏板11的非操作状态下,背压活塞64的前端抵接在后部主活塞背面上的整个周缘上,从而能保证通过背压活塞64的推压使主活塞23顺利地进行工作。
还有,在背压活塞64前端与后部主活塞23的背面的抵接部之间,形成了把来自液压增压器13的液压引导到背压活塞64的前端和后部主活塞的背面上去的通道139,从而在背压活塞64的抵接状态下,能够很容易地把增压后的液压作用在后部主活塞23的整个背面上。此外,由于在后部主活塞23的背面上,设有与背压活塞64的前端之间形成通道139的凹槽140,因而就能很容易地在背压活塞64的前端与后部主活塞23的背面之间形成通道139。
此外,虽然在后部主活塞23上设有沿着该后部主活塞23的一条直径线并在沿着后部主活塞23的轴线方向上较长的通孔44,主缸M构成为固定在缸体16上的挡销43穿过通孔44的中心阀门型,但,由于上述凹槽140与通孔44的轴线平行并设置在后部主活塞23的背面上,因此,在后部主活塞23插入缸体16中时,可以利用该后部主活塞23背面的凹槽140来定位,从而提高了组装性能。
在液压增压器13中产生的增力液压,一旦从本体17中排出来之后,就导入缸体16内的增力液压工作室22中。在缸体16的后端与隔离器18之间,形成有使环状凹部86与增力液压工作室22连通的通道137,环状凹部86与导入来自液压增压室13的增力液压的连接口77连通,从而能简化从缸体16与本体17的外部把增力液压引导到增力液压工作室22中去的通道结构。而且,由于隔离器18抵接在缸体16的后端,而通道137由设置在缸体16的上部后端上的凹槽138与隔离器18形成的,所以,通过凹槽138把缸体16的上部位置清楚地表示出来,缸体16与本体17的组装就变得很容易,还提高了从增力液压工作室22把空气抽出来的性能。
液压增压器13具有控制活塞66、增压阀106和减压阀107,并安装在背压活塞64的内部。控制活塞66使从制动踏板11传递过来的制动操作输入作用在前进方向上,而使基于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液压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后退方向上。增压阀106设置在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与连通液压产生源12的输入室113之间,在上述控制活塞66前进时阀门打开,而在控制活塞66后退时阀门关闭。减压阀107设置在与储液室31相通的释放室132与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之间,在控制活塞66前进时阀门关闭,而在控制活塞66后退时阀门打开。增压阀106由随着输入的制动操作输入的增大而依次打开的第一及第二阀门装置141、142构成,第二阀门装置142的密封直径设定得比第一阀门装置141的密封直径大。
这样,在制动操作输入小的制动操作初期,通过打开启动载荷(打开阀门所需要的力)小的第一阀门装置141,就能确保初期的响应性,而在强力操作制动踏板11时,也能使第一和第二阀门装置141、142一起打开而提高其响应性,因而在提高增压阀106的初期响应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在强力操作制动踏板11时的增压阀106的响应性。
此外,第一和第二阀门装置141、142沿着控制活塞66的轴线方向并排配置,能够使由第一和第二阀门装置141、142构成的增压阀106的结构紧凑。并且第二阀门装置142构成为,应该在打开的第一阀门装置141流出的流量达到最大之前就打开。因此,如图10所示,随着推压杆149的前进,在第一阀门装置141打开之后,在达到第一阀门装置141的最大打开流量之前,第二阀门装置142就打开了,使得第一和第二阀门装置141、142随着制动操作输入的增大而连续且顺利地打开,避免产生分段感,能获得良好的操作感。
增压阀106的第一阀门装置141具有下列部件滑动部件144,构成插入并支承在背压活塞64中的被插入装置156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设有第一阀座143;保持器146,与液压产生源12连通,并且形成朝向第一阀座143的阀室145,安装在被插入装置156的阀座部件117上;阀芯147,在能落座在第一阀座143上的同时,能够滑动地嵌合在保持器146上;第一阀簧148,设置在保持器146与阀芯147之间,并且对上述阀芯147施力,以使其落座在第一阀座143上;推压杆149,能抵接在阀芯147上,连接在控制活塞66上而与它联动,并插入滑动部件144中,能沿着轴向移动。
借助于第一阀门装置141的这种结构,把第一阀座143设置在构成插入背压活塞64中之前的被插入装置156的一部分的滑动部件144中,把阀芯147收容在安装在该被插入装置156上的保持器146内的阀室145中,把第一阀簧148设置在阀芯147与保持器146之间,并且把推压杆149插入滑动部件144中,就能预先把增压阀106的构成元件组装在被插入装置156中,从而能够提高增压阀106的组装性能。
此外,由于使通向液压产生源12的输入室113与阀室145连通的通孔165以如下方式设置在保持器146的侧壁上,即相对于阀芯147落座在第一阀座143上的位置而位于与阀芯147相反一侧,所以从通孔165流入阀室145中的高压工作液体,流过阀芯147的侧方,而不向第一阀座143侧流动,从而能避免阀芯147被卷入工作液体的流动中,有利于提高阀芯147的落座性能。
第二阀门装置142具有下列部件设置在与第一阀门装置141共用的结构元件,即滑动部件144上的阀部150;阀座部件117,具有能让该阀部150落座的第二阀座151,并且使上述滑动部件144能够滑动地嵌合;与第一阀门装置141共用的结构元件,即上述保持器146;第二阀簧152,设置在保持器146与上述滑动部件144之间,对阀部150施加使其落座在第二阀座151上的作用力。第一及第二阀门装置141、142共用的推压杆149形成为,在制动操作输入增大时,第一阀门装置141打开,之后推压上述滑动部件144,以使阀部150离开第二阀座151。
即,尽管把增压阀106具有做成分两个阶段打开的阀门结构,但因为滑动部件144、保持器146和推压杆149是第一和第二阀门装置141、142共用的结构元件,因而能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做成紧凑的结构。
还有,在阀座部件117的内面上,设置了沿着轴向延伸的流通槽161,当第二阀门装置142上的阀部150离开第二阀座151时,流通槽161的一端与阀室145连通,而其另一端能与增力液压产生室121连通。由于阀座部件117上的滑动孔160和许多流通槽161…形成流通通道162,因此在第二阀门装置142打开时,就能使工作液体从阀室145经过流通通道162流入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中,而不必增大阀座部件1 17的内周直径,即,不导致液压增压器13成为大型化,就能确保工作液体充分的流通量。而且,在第一阀门装置141打开时,由于从阀室145流入环状室163中的工作液体是经过连通孔164…在流通通道162内流动而流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一侧的,所以,即使在第一阀门装置141打开时,流动阻力变小,能让阀室145的工作液体流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侧。
此外,推压杆149能够滑动地嵌合在圆盘形的整流部件168的中央部。该整流部件168抵接在阀座部件117的朝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面上,能关闭流通通道162的朝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开口端。根据来自液压产生源12,即来自输入室113的液压作用在流通通道162上,利用离开阀座部件117程度的弹力,对只通过上述推压杆149被引导作轴向移动的整流部件168施加朝向阀座部件117侧的弹力,随着增压阀106的打开,从液压产生源12流过来的高压工作液体,在经过流通通道162流入增力液压产生室121内的过程中,把整流部件168推开,以使其离开阀座部件117,从而高压工作液体流入增力液压产生室121内,进行整流,这样,就能抑制伴随增压阀106的打开所产生的工作噪音,并能抑制脉动的产生。而且,整流部件168的轴向的移动,只用能够滑动地嵌合在整流部件168的中央部中的推压杆149来导向,所以能避免整流部件168在轴向移动时产生阻力和被卡住,从而能保证整流部件168的顺利工作。
此外,通过改变整流部件168的朝向流通通道162的受压面积,就能改变打开整流部件168所需的压力,因而能增大设计的自由度。而且,由于整流部件168的朝向流通通道162的面形成为平坦面168a,因此仅通过改变流通通道162的内径和形状,就能改变打开整流部件168的压力,从而能进一步增大设计的自由度。
在控制活塞66上,同轴地连接着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以便把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液压在后退方向上作用。这个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嵌合在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中,并能沿着轴向相对滑动,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上还设有在减压阀107打开时通向增力液压产生室121的释放通道178。该释放通道178通过临时储存室180和节流孔181连接在释放室132上。上述临时储存室180用于临时储存来自释放通道178的工作液体,上述节流孔181设置在,面对控制活塞66的前面并与储液室31连通的释放室132与临时储存室180之间。
这样,随着减压阀107打开,使得增力液压产生室121中的高压释放到高压释放室132中时,工作液体从设置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上的释放通道179,通过临时储存室180和节流孔181流向释放室132,所以节流孔181便对临时储存在临时储存室180中的工作液体进行节流,使高压的液压缓慢地向释放室132侧释放,从而能够抑制产生工作声音。
此外,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外周和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内周上,分别设有互相相对的台阶部67b、68c,由于临时储存室180在两个台阶部67b、68c之间形成为围绕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环形,因此能很容易地形成临时储存室180。
还有,节流孔181是通过在第一反作用力活塞67的外周与第二反作用力活塞68的内周之间设定只有公差大小的环状间隙而形成的,所以能很容易地形成节流孔181。
行程模拟器14,是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体199和用弹簧常数比该弹性体199小的金属制造的螺旋弹簧200,串联安装在连接于制动踏板11上的输入活塞194与控制活塞66之间而构成的,在制动操作初期,螺旋弹簧200所产生的弹力对控制活塞66的作用结束之后,再使弹性体199开始弹性变形。螺旋弹簧200的设定载荷设定为,小于与螺旋弹簧200串联连接的另一个弹簧134的设定载荷,以使其产生前后方向的弹力。
因此,由于弹性体199处于有螺旋弹簧200的载荷预先作用在它上面的状态下,所以,即使弹性体199产生弹性疲劳现象,这种疲劳现象也会被螺旋弹簧200所吸收,所以在平常制动时不会感觉到无效行程,能获得弹性体199和螺旋弹簧200所形成的两个阶段的操作模拟特性,而与弹性体199的弹性疲劳无关。而且,在制动操作的初期,是通过使行程模拟器14的螺旋弹簧200变形来获得无效行程的,并且使制动操作初期的制动操作输入比较小,能提高操作感。
另外,控制活塞66做成圆筒形,并且使其内周面的一部分随着靠近前方形成直径逐渐变小的锥面210。行程模拟器14的弹性体199容纳在控制活塞66中,并安装在输入活塞194与控制活塞66之间,而输入活塞194在锥面210后方侧能够轴向滑动地容纳在控制活塞66中,并连接在制动踏板11上。这个弹性体199形成为成筒形,它根据伴随输入活塞194的前进动作的轴向压缩力的作用,发生弹性变形,与此同时,还根据轴向压缩力的增大,由于受到上述锥面210的限制,阻止从前部开始依次发生变形。
即,如图11所示,当输入活塞194根据制动踏板11的制动操作而前进时,在前进行程达到S1之前,压缩螺旋弹簧200,因此行程便根据输入载荷成比例地增加。然后,在输入活塞194一边沿轴向压缩弹性体199,一边前进时,弹性体199虽然根据这种轴向压缩而发生弹性变形,但是根据上述轴向压缩力的增大,弹性体199的弹性变形受到控制活塞66的锥面210的限制,从其前部依次发生的变形受到阻止,所以输入载荷相对于制动踏板11的操作行程的变化量增大了。与此相反,当使制动踏板11施加的制动操作力减小时,在通过锥面210的限制而阻止弹性体199的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由于伴随限制而增大的弹性能量在使制动踏板11返回的方向上作用于制动踏板11,因此在行程模拟器14上的制动操作行程与操作载荷的关系具有非线性的特性,并且能够增大滞后的幅度,能减轻驾驶员的操作负担。此外,由于这一现象,就能获得与组合主缸、负压增压器和车轮制动器组合起来的普通车辆用制动装置同样的操作感,并且减少了驾驶员的不舒服的感觉。
此外,由于弹性体199形成为,在没有载荷作用的状态下,整个轴向长度上的外径完全相同的圆筒形,因此弹性体199的形状简单,比较容易成形弹性体199,避免了在弹性体199上发生不均衡载荷,从而能提高弹性体199的耐久性。
另外,因为工作液体导入控制活塞66中,在把工作液体密闭在控制活塞66内之前的控制活塞66的前进行程中,弹性体199与控制活塞66之间与储液室31是连通的。这样,在控制活塞66达到规定的前进行程之前,控制活塞66内的工作液体就不会在处于弹性体199与控制活塞66之间时被密封在其中,能使弹性体199可靠地抵接在控制活塞66的内周面上,从而能获得所希望的滞后性能,也不会影响操作性。
此外,在输入活塞194中,同轴设有使弹性体199与控制活塞66之间与储液室31连通的释放通道211,并支承有穿过弹性体199的圆筒形导向轴202,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形成释放通道211。
控制活塞66形成为,在前端有端壁66a的有底圆筒形,端壁66a的前面朝向与储液室31连通并形成在背压活塞64内的释放室132,并且还设有通孔205。输入活塞194以液密的方式能够滑动地嵌入控制活塞66中,并与端壁66a之间形成了行程液体室193。由于在控制活塞66预定量以上的前进行程中关闭通孔205的弹性密封部件207具有刚性,同时,保持在压入背压活塞64中的保持器206中,所以,当控制活塞66的前进行程超过预定量时,控制活塞66前端的通孔205被关闭,则行程液体室193处于密闭状态,阻止了输入活塞194在前进方向上相对于控制活塞66的相对移动,因而,在液压产生源12失效时,能抑制因行程模拟器14而导致无效的制动踏板11的行程和反作用力增加。而且,由于简化了在控制活塞66在预定量以上的前进行程中,把工作液体密闭在控制活塞66内的结构,还有,由于弹性密封部件207是既具有刚性,又保持在压入背压活塞64中的保持器206中,所以,把保持器206,即把弹性密封部件207组装到背压活塞64中去就变得很容易。
此外,通过把弹性密封部件207烧结接合在金属制保持器206上,能提高弹性密封部件207密合在保持器206上的性能。
还有,由于在端壁66a上设置了许多通孔205…,所以能使得工作液体根据输入活塞194的动作以良好的响应性在行程液体室193与释放室132之间流动。由于能使这些通孔205…一起关闭的上述环状弹性密封部件207,保持在形成为环状的上述保持器206上,因此通过只用单一的弹性密封部件207就能把许多通孔205…都关闭起来,能减少部件的数量。而且,由于在保持器206的背面上设有连通槽209,连通槽209在弹性密封部件207与端壁66a接触的状态下,使保持器206的内侧与释放室132中的控制活塞66的外侧部分连通,所以,在用弹性密封部件207关闭了各个通孔的状态下,保持器206的内部便处于大气压力的状态,在控制活塞66从与弹性密封部件207接触的状态后退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在保持器206的前、后产生压力差,从而能防止由于产生了压力差而使保持器206在背压活塞64上的固定状态变得不稳定。
还有,保持弹性密封部件207的保持器206,在弹性密封部件207的外侧抵接在上述端壁66a的前面上,可获得金属接触,不会发生弹性密封部件207从保持器206的边缘鼓出来,或因鼓出来而受到磨损,从而在控制活塞66的预定量以上的前进行程中,能够提高把工作液体密闭在控制活塞66内的过程中的密封性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是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对串联型主缸M进行增力驱动的液压增压器,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对把单独一个主活塞能够滑动地收容在壳体中的主缸进行增力驱动的液压增压器上。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制动装置,包括液压增压器(13),其具有控制活塞(66),该控制活塞(66)进行动作,以使基于增力液压发生室(121)的液压的反力和来自制动操作部件(11)的制动操作输入相互平衡,并对应于该控制活塞(66)沿轴向的动作,来调节液压发生源(12)的输出液压,将调节后的液压作用在所述增力液压发生室(121)上;和行程模拟器(14),其设置在所述制动操作部件(11)与所述控制活塞(66)之间,以得到所述制动操作部件(11)的操作行程感,并且,所述车辆用制动装置对应于所述增力液压发生室(121)的液压,来使主缸(M)进行工作,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活塞(66)形成为圆筒状,其内周面的一部分做成随着向前方而直径逐渐变小的锥面(210),所述行程模拟器(14)包括输入部件(194),其可沿轴向滑动地容纳在所述锥面(210)的后方侧的所述控制活塞(66)中,并与所述制动操作部件(11)连接;以及弹性体(199),其装入设置在该输入部件(194)与所述控制活塞(66)之间,并且容纳在控制活塞(66)中,该弹性体(199)形成圆筒状,以对应于伴随所述输入部件(194)的前进动作的轴向压缩力的作用而产生弹性变形,并且对应于所述轴向压缩力的增大,而受到所述锥面(210)的约束,来阻止从前部开始的依次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辆用制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弹性体(199)形成为,在所述轴向压缩力不作用的状态下,在整个轴向长度上其外径相同的圆筒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车辆用制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行程模拟器(14),在所述输入部件(194)与所述控制活塞(66)之间,串联地安装有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体(199)和弹簧系数设定成小于该弹性体(199)的金属制成的弹簧部件(200),所述弹簧部件(200)的设定载荷设定成,小于与所述弹簧部件(200)串联连接的其他弹簧部件(134)的设定载荷,以能发挥前后方向的弹力。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制动装置,其具有设置在液压增压器的控制活塞与制动操作部件之间的行程模拟器。其中,控制活塞(66)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向前方直径逐渐变小的锥面(210),行程模拟器(14)包括输入部件(194),其可沿轴向滑动地容纳在该锥面(210)后方侧的控制活塞(66)中,并与制动操作部件连接;以及弹性件(199),其安装设置在输入部件(194)与控制活塞(66)之间,并且容纳在控制活塞(66)中,该弹性体(199)形成圆筒状,以对应于伴随输入部件(194)的前进动作的轴向压缩力的作用而产生弹性变形,并且对应于轴向压缩力的增大,而受到锥面(210)的约束,来阻止从前部开始的依次变形。借此,能够使制动操作行程与操作载荷的关系具有非线性的特性,并且,能够有效地得到滞后特性。
文档编号B60T11/12GK1840392SQ20061006704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31日
发明者田方和宏, 酒井恒司, 青木康史, 铃木健二, 中野博士 申请人: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