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017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2003-82927A (以下称作参考文件1)中^Hf了一种用 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在参考文件l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包 括导轨,其设置在车身上;以及滑动门,其以可移动方式支撑在导轨 上,并且利用所述滑动门能开启和关闭形成于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在 滑动门中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例如电动机、鼓轮。此夕卜, 第一拉索的一端和第二拉索的一端都连接到驱动装置。更进一步,第一
拉索设置成经由设置于滑动门内的中间滑轮中的一个以及导轮单元的 多个导轮从滑动门到车身,而且第二拉索设置成经由中间滑轮中的另一 个和所述多个导轮从滑动门到车身。然后,第一拉索的另一端在导轮的 前侧连接到车身,且第二拉索的另一端在导轮的后侧连接到车身。导轮 单元的每个导轮都包括两个槽部,所述槽部沿轴线方向平行设置,并且 第一和第二拉索分别在所述槽部处分开设置。因此,第一拉索的路径和 第二拉索的路径彼此不会重叠。
如此构造,通过例如借助于驱动装置展开第一拉索并缠绕第二拉 索,沿向后方向——即沿开启车门开口的方向——移动滑动门。此外, 与此相反,通过借助于驱动装置缠绕第一拉索并展开第二拉索,沿向前 方向——即沿关闭车门开口的方向——移动滑动门。
导轮单元包括用于容置多个导轮的第一外壳件和第二外壳件。多个 导轮分别由销支撑,并且每个销的 一端固定到第 一外壳件且每个销的另 一端固定到第二外壳件。
在这样的状态下,当将第一和第二拉索组装到导轮单元时,所述多 个导轮例如设置在第一外壳件上的相应的预定位置处。然后,第二拉索 设置于每个导轮的槽部中的一个内,所述槽部靠近第一外壳件,以便与 第二拉索的路径相对应。接下来,第一拉索设置于每个导轮的槽部中另一个内,所述槽部远 离第一外壳件(即,所述槽部靠近第二外壳件),以便与第一拉索的路 径相对应。然后,用第二外壳件覆盖第一外壳件。借助于销固定第一和 第二外壳件,将销贯穿相应的导轮,并且将销的端部固定到第一和第二 外壳件。因此,导轮容置于由第一和第二外壳件限定的空间内,以便绕 相应的销转动,其中第一和第二拉索设置于所述导轮处。
当组装第 一和第二拉索时,有可能将第二拉索设置于应当设置第一 拉索的槽部内,和/或有可能将第一拉索设置于应当设置第二拉索的槽 部内。因此,组装第一和第二拉索的过程有可能执行得不正确。此外, 用于防止第 一和第二拉索的这种组装错误的过程可能是复杂的。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在所述滑动门装置中, 用于驱动滑动门移动的拉索能容易地并适当地组装到用于导引拉索的 导轮单元的多个导轮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其中用于驱 动滑动门移动的拉索能容易地并适当地组装到用于导引拉索的导轮单 元的多个导轮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导轮
单元以;s^拉索。驱动装置适于安装到由车身支撑的滑动门,用于开启和关
闭形成于车身上的开口。导轮单元适于安装到滑动门。导轮单元包括多个 导轮,每个导轮都具有第一导引槽和第二导引槽,所述第一导引槽和第二
导引槽彼此平行地轴向设置。所述导轮单元还包括第一外壳件、第二外壳 件和分隔件。第一和第二外壳件用于容纳能够在其中转动的多个导轮。分 隔件i殳置于第一和第二外壳件之间,用于将多个导轮各自的所述第一和第 二导引槽分隔开。拉索连接到驱动装置,以被缠绕到驱动装置以及从驱动 装置展开。拉索包括设置于多个导轮各自的第一槽内的第一部分,并且所 述第一部分的一个端部适于在沿滑动门移动方向的第一侧连接到车身。所 述拉索还包括设置于多个导轮各自的第二槽内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第二 部分的一个端部适于在沿滑动门移动方向的第二侧连接到车身。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还包括导 轨,其适于安装到车身;以及支撑件,其适于枢转地连接到滑动门并且由导轨以可滑动方式导引。导轮单元安装到支撑件,以通过多个导轮根 据滑动门相对于支撑件的枢转运动导引拉索。
由于上述结构,当将拉索组装到导轮单元的多个导轮时,例如首先 将导轮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外壳件中的一个上的预定转动位置处。然后, 将拉索的第二部分设置到所述多个导轮各自的第二槽部内以便设置在 第二槽部的路径中。在将导轮和拉索的第二部分组装到第 一和第二外壳 件中的一个上的状态下,当将分隔件组装到导轮单元上时,设置有拉索 的第二部分的导轮的第二槽部与导轮的第一槽部分隔开。因此,借助于
分隔件能防止拉索的第二部分脱出导轮的第二槽部。此外,即使当拉索 的第二部分脱离而没有配合到导轮的第二槽部内时,借助于分隔件能防
止拉索的第二部分配合到导轮的第一槽部内。然后,在上述状态下,将
拉索的第一部分设置到导轮的第一槽部内以便配合到每个第一槽部的 路径中。在此,因为借助于分隔件将导轮的第二槽部与第一槽部分隔开, 所以能防止拉索的第 一部分因为从第 一槽部脱出而配合到第二槽部内。 然后,将第 一和第二外壳件中的另外一个组装到第 一和第二外壳件中待覆 盖的一个上,并且完成将拉索组装到导轮单元的过程。如上所述,因为 借助于分隔件将导轮的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分隔开,所以能容易并准确 地将拉索组装到导轮单元。
此外,才艮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分隔件包括本体部,其沿着与多 个导轮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以及多个腿部,其从本体部延伸以
与第一和第二外壳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并支撑本体部位于多个导轮各 自的第一和第二导引槽之间的轴向位置处。
由于上述结构,每个导轮的第一和第二槽部都由包括简单结构的分隔 件的本体部适当分隔开,其中本体部由多个腿部支撑在第一和第二槽部
之间的轴向位置(即,第一和第二槽部之间的轴向中间位置)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分隔件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从 本体部延伸以环绕多个导轮中的至少一个的整个圆周,以便被支撑在导 轮的第一和第二槽之间的轴向位置处。
由于上述结构,因为导轮中的一个的整个圆周由分隔件的弧形部和本 体部在第一和第二槽部之间的轴向位置处所环绕,所以能够沿导轮的整 个圆周阻止拉索的第一部分被设置到第二槽部内,其中拉索的第一部分 不应当与所述第二槽部配合。以相同的方式,能够沿导轮的整个圆周阻止拉索的第二部分被设置到第 一槽部内,其中拉索的第二部分不应当与 所述第一槽部配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多个导轮中的一个包括第一和第二 滑轮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滑轮件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导引槽,并所述第一
和第二滑^沿轴线方向平;fti殳置以便能够彼此独立转动。
由于上述结构,导轮中的一个包括具有第一槽部的第一滑轮fr和具有 第二槽部的第二滑,。所述第 一和第二滑M为轴向平^i殳置以便彼此 独立转动。因此,独立地限定设置于第一滑轮件处的拉索的第一部分的运 动方向和设置于第二滑轮件处的拉索的第二部分的运动方向,所以能够 灵活地变更拉索的设置方式。


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将更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及附加特征和特 点,其中
图l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撑件的导轮单元的俯视图2是图示沿图1中的线n-n截取的导轮单元的截面图3是图示导轮单元的分解立体图4A是图示导轮单元的构造过程的解释性视图4B是图示导轮单元的组装方式的立体图5是图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的示意图6是图示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的截面图7是图示用于车辆的滑动装置的立体图;以及
图8是图示用于车辆的滑动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5是图示根据本实施方 式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的示意图。如其中所图示,上轨道11和下 轨道12设置于车身10。更具体地,上轨道ll沿形成于车身IO侧部的车门开口 10a的上边缘部设置。下轨道12沿车身IO的车门开口 10a的 下边缘部设置。此外,中间轨道13设置于布置在车门开口 10a后侧的 后侧围板10b上。用作导轨的中间轨道13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导 引滚轮单元14、 14、 14分别安装到上轨道11、下轨道12、中间轨道13, 每个导引滚轮单元都用作支撑件。然后,滑动门20经由导引滚轮单元 14、 14、 14由上轨道11、下轨道12和中间轨道13支撑,以i更能够沿 车辆的纵向方向移动。车门开口 10a才艮据滑动门20的纵向移动由滑动 门20开启和关闭。此外,拉索导管15设置于车身IO上,所述拉索导 管15沿中间轨道13的下边缘部的整个长度延伸。
驱动装置21容置于滑动门20内,并设置于滑动门20的下部。驱 动装置21包括电动机21a和鼓轮21b。此外,第一拉索22的一端(用 作拉索的第一部分)和第二拉索23的一端(用作拉索的第二部分)都 连接到驱动装置21 (鼓轮21b)。通过驱动装置21的运动,第一拉索 22和第二拉索23中的一条被缠绕到驱动装置21上,且第一拉索22和 第二拉索23中的另外一条从驱动装置21展开(退绕)。
第 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设置成从滑动门20经由中间滑轮24和 导轮单元25到车身10。此外,第一拉索22朝车辆的前部方向沿着拉索 导管15连接到车身IO,且第二拉索23朝车辆的后部方向沿着拉索导管 15连接到车身10。另外,中间滑轮24和导轮单元25纵向设置,即中 间滑轮24设置在前侧,且导轮单元25设置在后侧一一在车门开缝线附 近。将导轮单元25组装到设置于中间轨道13处的导引滚轮单元14上。 第一拉索22由拉索导管15导引以便相对于第二拉索23设置于前侧, 且第一拉索22的另一端26(用作第一部分的一端)在拉索导管15的前 端部(即,沿滑动门20的移动方向的第一侧)连接到车身10。第二拉 索23由拉索导管15导引以便相对于第一拉索22设置于后侧,且第二 拉索23的另 一端27(用作第二部分的一端)在拉索导管15的后端部(即, 沿滑动门20的移动方向的第二侧)连接到车身10。
如此构造,例如,当通过驱动装置21 (电动机21a)的运动,将第 一拉索22从驱动装置21 (鼓轮21b )退绕并且将第二拉索23缠绕到驱 动装置21 (鼓轮21b)时,滑动门20向后——即沿开启车门开口 10a 的方向一一移动。另一方面,当通过驱动装置21的运动,将第一拉索 22缠绕到驱动装置21并且将第二拉索23从驱动装置21退绕时,滑动门20向前——即沿关闭车门开口 10a的方向——移动。
上轨道11 、下轨道12和中间轨道13的前端部都朝着车厢逐渐弯曲。 因此,当经由上轨道ll、下轨道12和中间轨道13的导引滚轮单元14 支撑的滑动门20移动到车门开口 10a完全关闭的位置(在下文中称作 完全关闭位置)时,滑动门20的外表面被导引成与车身10的侧表面大 致形成平面。此外,当滑动门20从完全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车门开口 10a的位置时,滑动门20被导引成比车身10的侧表面更向外,以便允 许滑动门20移动于车门开口 10a的后侧处而不与车身10的侧表面干涉。 上轨道11、下轨道12和中间轨道13的导引滚轮单元14以可移动方式 可枢转地连接到滑动门20,以便滑动门20通过上轨道11、下轨道12 和中间轨道13的弯曲部导引而移动。
接下来,以下将详细描述与导轮单元25有关的中间轨道13和中间 轨道13的导引滚轮单元14。在此,将省略上轨道ll和下轨道12的导 引滚轮单元14、14的描述。如图6所示,凹部10c形成于后侧围板10b。 向车辆内侧凹进的凹部10c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即,沿垂直于图6向内 的方向)延伸。中间轨道13设置于后侧围板10b的凹部10c内。沿车 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中间轨道13形成为U形横截面。此外,第一滚轮 导引件13a形成于中间轨道13的下壁部,所述下壁部向车辆外侧延伸。 再进一步,第二滚轮导引件13b通过将中间轨道13的上壁部的端部向 下弯曲而形成,所述上壁部也向车辆外侧延伸。
支架20a固定地安装到滑动门20。支架20a以长形的形状从滑动门 20的内侧表面朝着车辆的内侧突出。中间轨道13的导引滚轮单元14 绕销30以可移动方式可枢转地连接到支架20a,销30贯穿支架20a的 彼此相对的上壁部和下壁部。
如图7和8所示,导引滚轮单元14包括基板31、水平滚轮(road roller) 32、竖直滚轮33和34。基板31包括板体31a、竖立壁部31b 以及凸缘31c。板体31a朝着车辆的内侧(朝着中间轨道13)延伸。贯 穿插入支架20a的销30的下端部由板体31a支撑。竖立壁部31b形成 为从板体31a的前端靠近销30的位置处竖立。凸缘31c通过弯曲竖立 壁部31b的上端而形成使得凸缘31c平行于板体31a。销30的上端部由 凸缘31c支撑。此外,基板31包括凹部31d,所述凹部31d形成为V形横截面以 便在板体31a的中间部分向下凹进。再进一步,如图7最佳示出,第一 支撑部31e通过将凹部31d的靠近中间轨道13的端部的纵向中间部分 向上弯曲而形成。再进一步, 一对第二支撑部31f通过将凹部31d的靠 近中间轨道13的端部的纵向前侧和后侧部分朝着车辆内侧分别弯曲而 形成。如其中所图示,第一支撑部31e置于所述一对第二支撑部31f之 间。第二支撑部31f延伸到中间轨道13的内侧。水平滚轮32由第一支 撑部31e支撑,以便能够绕朝着中间轨道13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 此外,竖直滚轮33和34分别由所述一对第二支撑部31f支撑,以便能 够绕着相应的沿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
如图6所示,在竖直滚轮33和34以可转动方式可移动地安装到第 二滚轮导引件13b上的状态下,导引滚轮单元14的水平滚轮32被支撑 到中间轨道13的第一滚轮导引件13a。因此,导引滚轮单元14的竖直 滚轮33和34以可转动方式沿中间轨道13的第二滚轮导引件13b移动, 且水平滚轮32以可转动方式沿第一滚轮导引件13a移动,如此沿车辆 的纵向方向移动导引滚轮单元14。然后,滑动门20根据导引滚轮单元 14的纵向运动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移动,从而开启和关闭车身10的车门 开口 10a。 i殳置有中间轨道13的后侧围板10b的凹部10c的敞开侧(外 侧)用轨道覆盖件35覆盖,所述轨道覆盖件35由金属材料和/或树脂 材料制成。
此外,导轮单元25在板体31a的下侧处通过例如螺栓的连接件连 接到基板31。再进一步,长型开口 31g形成于基板31上用于防止基板 31和导轮单元25之间在凹部31d处的干涉。
接下来,以下将详细描述导轮单元25。图1是图示导轮单元25的
俯视图。图2是图示沿图1中的线n-n截取的导轮单元的截面图。图3
是图示导轮单元25的分解立体图。如图中所示,导轮单元25包括外壳 41、板42、多个导轮43和44(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导轮)以及隔板45。 外壳41用作第一外壳件。板42用作第二外壳件。隔板45(见图2)用 作分隔件。导轮43和44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导轮43的转动轴和导 轮44的转动轴设置成彼此平行。此外,导轮43的转动轴的轴向中心点 和导轮44的转动轴的轴向中心点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如图1和3所示,外壳41包括顶壁部41a和一对侧壁部41b。顶壁部41a沿基板31的板体31a延伸并形成为近似椭圆形。侧壁部41b分 别从顶壁部41a的纵向中间部分沿顶壁部41a的横向外围端部延伸。开 口部41c在侧壁部41b之间形成在顶壁部41a的一个纵向侧部(图2到 4中的纵向左侧部)处,并且接合凹部41d形成于开口部41c的中间部 分。此外,接合凹部41e分别形成于侧壁部41b。
参照图3,板42包括底壁部42a、接合部42b以及一对接合钉42c。 底壁部42a的外形与顶壁部41a的外形基本相同并且沿顶壁部41a延伸。 接合部42b从底壁部42a的一个纵向侧部(图2到4中的纵向左侧部) 朝着顶壁部41a (即,朝着外壳41)延伸,以便接合到外壳41的接合 凹部41d。接合钉42c分别接合到外壳41的接合凹部41e。此外,板42 包括一对接合部42d和一对接合部42e。每个接合部42d (图3中仅图 示一个)都从底壁部42a的纵向左侧部朝着顶壁部41a延伸,以便配合 (接合)到外壳41的相应的侧壁部41b的端部。每个接合部42e (图3 中仅图示一个)都从底壁部42a的另一个纵向侧部(图2到4中的纵向 右侧部)朝着外壳41的顶壁部41a延伸,以便配合(接合)到相应的 侧壁部41b的端部。
如上所述,接合部42d和接合部42e都接合到外壳41的相应的侧 壁部41b,并且板42的底壁部42a组装到侧壁部41b。此外,接合部 42b接合到接合凹部41d,且接合钉42c分别接合到接合凹部41e。因此, 板42以连接方式组装到外壳41上。此外,由外壳41和板42限定容置 空间S (见图2)。
如图l和2所示,导轮43设置于容置空间S内的第一纵向空间(图 l到4中的右侧空间)。第一纵向空间由顶壁部41a的纵向右侧部和底壁 部42a的纵向右侧部限定,并且定位成靠近支架20a,即靠近滑动门20 (见图6 )。将导轮43支撑到外壳41和板42上,以便能够绕销46转动, 所述销46贯穿插入并且连接到顶壁部41a和底壁部42a。导轮43包括 滑轮件47和滑轮件48,所述滑轮件47和滑轮件48同轴地设置并允许 彼此独立转动。滑轮件47 (用作第二滑轮)设置成靠近外壳41的顶壁 部41a,并设置有槽部47a(用作第二槽部)。从滑动门20(从中间滑轮 24 )延伸的第二拉索23设置于滑轮件47的槽部47a中。滑轮件48 (用 作第一滑轮)设置成靠近板42的底壁部42a,并设置有槽部48a (用作 第 一槽部)。从滑动门20延伸的第 一拉索22设置于滑轮件48的槽部48a中。换言之,构造有滑轮件47和48的导轮43包括一对槽部47a和48a, 所述槽部47a和48a沿导轮43的轴线方向平行设置,并且第二拉索23 和第一拉索22分别i更置到槽部47a和48a。
导轮44设置于容置空间S内的第二纵向空间(图l到4中的左侧 空间)。第二纵向空间由顶壁部41a的纵向左侧部和底壁部42a的纵向 左侧部限定,并且定位成靠近中间轨道13,即靠近车身10 (见图6)。 导轮44支撑到外壳41和板42,以便能够绕销49转动,所述销49贯穿 插入并且连接到顶壁部41a和底壁部42a。导轮44设置有槽部44a和 44b,所述槽部44a和44b沿导轮44的轴线方向平行设置。延伸到车身 10 (到拉索导管15 )的第二拉索23设置于槽部44a中,所述槽部44a 定位成靠近外壳41的顶壁部41a。延伸到车身10的第一拉索22设置于 槽部44b中,所述槽部44b定位成靠近板42的底壁部42a。导轮44的 槽部44b用作第一槽部,且槽部44a用作第二槽部。
如图6所示,拉索导管15设置成从中间轨道13的第一滚轮导引件 13a的端部向下延伸,以便面向导轮44的径向外侧部分,即靠近车身 10的径向外侧部分。
回到图1,第一拉索22设置于导轮43 (滑轮件48)的后侧部分以 及导轮44的后侧部分,并且经由导轮单元25转向朝前。另一方面,第 二拉索23设置于导轮43 (滑轮件47 )的后侧部分以及导轮44的前侧 部分,并且经由导轮单元25返回朝后。因此,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 23由相应的滑轮件48和47导引并由导轮44的转动所导引,所述滑轮 件48和47各自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转动。西此,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 索23中的一条拉索被缠绕到驱动装置21,且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 23中的另外一条拉索被从驱动装置21退绕(展开)。当从俯视图上看时, 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在导轮单元25处呈现"6"的形状。因此, 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根据导引滚轮单元14相对于滑动门20绕着 销30的转动(枢转运动)由导轮43和44导引。
此外,如图2所示,滑轮防护板50设置于外壳41的顶壁部41a和 导轮44的面向顶壁部41a的表面之间。滑轮防护板50沿顶壁部41a扩 展成平面形状。钉部50a通过弯曲滑轮防护板50的靠近导轮43的端部 而形成为L形,以便靠近地面向第二滑轮件48的槽部48a。滑轮防护 板50借助于钉部50a刮除附着到第二滑轮件48的槽部48a上的异物,例如水。
如图2和3所示,隔板45容置于容置空间S内。此外,隔板45包括 本体部45a和弧形部45b。本体部45a的外形与顶壁部41a的外形基4^目 同,同时不具有面向各个导轮43和44的轴向端面(圆形表面)的表面。 此外,本体部45a沿与导轮43和44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扩展。弧形部45b 从本体部45a延伸。因此,45a和45b环绕导轮44的整个圃周。隔板45 还包括腿部45c、 45d和45e。腿部45c通过将本体部45a的靠近导轮43 的端部朝着顶壁部41a弯曲而形成,以<更与安*^顶壁部41a上的滑轮防 护板50接触。腿部45d通过将本体部45a的靠近导轮43的端部朝着板42 的底壁部42a弯曲而形成,以便与底壁部42a接触。腿部45e通过将本体 部45a的靠近导轮44的端部朝着板42的底壁部42a弯曲而形成,以便与 底壁部42a接触。隔板45由腿部45c、 45d和45e支撑在容置空间S中, 从而将本体部45a和弧形部45b保持在导轮43的槽部47a和48a之间以 及导轮44的槽部44a和44b之间的轴向位置处。因此,隔板45借助于本 体部45a和弧形部45b,将轴向平行i殳置的导轮43的槽部47a和48a分隔 开,并另外将轴向平行设置的导轮44的槽部44a和44b分隔开。因此, 隔板45能防止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彼此交叉,或彼此干涉。
隔板45再进一步包括一对接合部45f和一对接合部45g。接合部45f (图3中仅图示出一个)从本体部45a的靠近导轮43的端部朝着顶壁 部41a延伸,以^更其中一个接合部45f与其中一个侧壁部41b配合且另 一个接合部45f与另 一个侧壁部41b配合。接合部45g从本体部45a的 靠近导轮44的端部朝着顶壁部41a延伸,以便其中一个接合部45g与 其中一个侧壁部41b的端部配合且另一个接合部45g与另一个侧壁部 41b的端部配合。因此,隔板45的接合部45f和45g都与相应的侧壁部 41b配合,并且隔板45的腿部45c设置成接触滑轮防护板50,从而将 隔板45连接到外壳41。
如图4所示,组装在外壳41上的隔板45构造有开口51,第二拉 索23从所述开口 51退出导轮单元25;开口 52,第一拉索22从所述开 口52退出导轮单元25;以及开口53,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都从 所述开口 53插入导轮单元25内。更具体地,开口 51形成于板42的接 合部42b和隔板45的一个接合部45g之间。开口 52形成于隔板45的 面向板42的底壁部42a的另一个接合部45g的上方。开口 53形成于所述一对接合部45f之间,所述一对接合部45f与相应的与外壳41的侧壁 部41b配合的接合部42e相配合。开口 53沿导轮43的圆周方向较宽地 敞开。因此,允许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根据导轮单元25绕销30 的枢转运动(导引滚轮单元14的枢转运动)而移动。
将设置于导轮43和44处的第一拉索22从滑动门20穿过开口 53 引入到导轮单元25内,并朝着车身IO穿过开口 52引出到导轮单元25 外。进一步,与此相反,将第一拉索22从车身10穿过开口 52引入到 导轮单元25内,并朝着滑动门20穿过开口 53引出到导轮单元25外。 将设置于导轮43和44处的第二拉索23从车身IO穿过开口 51引入到 导轮单元25内,并朝着滑动门20穿过开口 53引出到导轮单元25外。 进一步,与此相反,将第二拉索23从滑动门20穿过开口 53引入到导 轮单元25内,并朝着车身IO穿过开口 51引出到导轮单元25外。
因此,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都穿过开口 52和51被引入和引 出导轮单元25,并随后由拉索导管15导引。此外,第一拉索22和第二 拉索23都穿过开口 53被引入和引出导轮单元25,并随后由长型的壳体 54 (见图7)导引,所述壳体54固定到滑动门20的内侧表面。
在此,将参照图3和4说明导轮单元25上的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 索23的组装方式。如图3所示,当将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组装 到导轮单元25的导轮43和44时,首先将导轮43和44分别设置于外 壳41的顶壁部41a上的预定转动位置处,然后,将第二拉索23设置到 导轮43的槽部47a和导轮44的槽部44a(即,靠近外壳41的槽部)内 以便设置(配合)到槽部44a和47a各自的路径中。在导轮43、 44和 第二拉索23被组装于外壳41上的状态下,当将隔板45组装到导轮单 元25上时,导轮43的槽部47a和导轮44的槽部44a与导轮43和44 的槽部48a和44b被分隔开,第二拉索23设置(配合)在所述导轮43 的槽部47a和导轮44的槽部44a中(见图2和4A)。因此,借助于隔 板45能防止第二拉索23脱出导轮43和44的槽部47a和44a。此外, 即使当第二拉索23在没有配合到导轮43和44的槽部47a和44a内的 情况下而脱离时,借助于隔板45能防止第二拉索23配合到导轮43和 44的槽部48a和44b内。然后,在上述状态下,将第一拉索22设置(配 合)到导轮43的槽部48a和导轮44的槽部44b (即,远离外壳41的 槽部)内以便配合到槽部48a和44b各自的路径中。在此,因为借助于隔板45将导轮43和44的槽部47a和44a与导轮43和44的槽部48a 和44b分隔开,所以能防止第一拉索22因为从槽部48a和44b脱出而 配合到槽部47a和44a内。然后,将板42组装到外壳41上以便覆盖外 壳41 (见图4B)。接着,将导轮43和44分别通过相应的销46和49固 定地连接到外壳41和板42,所述销46和49贯穿插入外壳41、导轮43、 44、以及板42。因此,以导轮43和44能够分别绕销46和49转动的方 式,将设置有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的导轮43和44容置在容置空 间S内,并且完成导轮单元25的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的组装过 程。如上所述,因为借助于隔板45将相应的导轮43和44的槽部47a 和44a与槽部48a和44b分隔开,所以能容易并准确地将第一拉索22 和第二拉索23组装到导轮单元25。
如以上所详细描述的,才艮据本实施方式能获得下列效果。首先,因为 借助于隔板45将导轮43的槽部47a和48a彼此分隔开,且进一步将导轮 44的槽部44a和44b彼此分隔开,所以能容易并准确地将第一拉索22和 第二拉索23组装到导轮单元25的导轮43和44。
其次,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包括简单结构的隔板45的本体部45a, 将导轮43的槽部47a、 48a与导轮44的槽部44a、 44b适当分隔开,其 中本体部45a由多个腿部45c、 45d和45e支撑于导轮43的槽部47a、 48a之间的轴向位置(即,槽部47a和48a之间的轴向中间位置)处并 且支撑于导轮44的槽部44a、 44b之间的轴向位置(即,槽部44a和 44b之间的轴向中间位置)处。
第三,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导轮44的整个圆周在槽部44a和44b 之间的轴向位置处由隔板45的弧形部45b和本体部45a环绕,所以能 够沿导轮44的整个圆周阻止第 一拉索22被设置到不应当配合第 一拉索 22的其它槽部(槽部44a)内。以相同的方式,沿导轮44的整个圆周 阻止第二拉索23被设置到不应当配合第二拉索23的其它槽部(槽部 44b)内。
第四,根据本实施方式,导轮43包括具有槽部47a的滑轮件47和 具有槽部48a的滑轮件48,滑轮件47和48沿轴向平行设置以便彼此独 立转动。因此,能独立地限定设置于滑轮件48 (第一滑轮件)处的第一 拉索22的运动方向和设置于滑轮件47 (第二滑轮件)处的第二拉索23 的运动方向,所以能够灵活地变更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在导轮43和44处的设置方式,即,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可被导引成例如 呈现"8"的形状(如稍后将描述的)、或"6"的形状。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以下所述的修改。根据修改后的实施方 式,当从俯视图上看时,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可被导引成在导轮 单元25处呈现"8"的形状。此时,导引滚轮单元14 (即,销30)相 对于滑动门20的枢转运动中心可设置成与导轮43的转动中心(销46) 同轴。然后,导轮43的滑轮件47和48可一体地形成。
此外,才艮据修改后的实施方式,在导轮43的槽部47a和48a之间 的轴向位置处,隔板45可设置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与本体部45a— 起环绕导轮43的整个圆周。
此外,隔板45的腿部45c可设置成直接接触顶壁部41a。再进一步, 导轮44可构造有第一滑轮件和第二滑轮件,所述第一滑轮件和第二滑 轮件彼此轴向平行设置并允许彼此独立转动。
再进一步,在导轮单元25处可设置超过三个导轮。再进一步,虽 然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使用了两根拉索(第一拉索22和第二拉索23 ),但 是可以只使用一根拉索。在这样的条件下,拉索的第一位置对应于第一 拉索并且第一位置的端部对应于第一拉索22的端部26。此外,拉索的 第二位置对应于第二拉索并且第二位置的端部对应于第二拉索23的端 部27。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21),其适于安装到由车身(10)支撑的滑动门(20),该滑动门(20)用于开启和关闭形成于所述车身(10)上的开口(10a);导轮单元(25),其适于安装到所述滑动门(20)且包括多个导轮(43、44),每个导轮都具有彼此轴向平行设置的第一导引槽(48a、44b)和第二导引槽(47a、44a),所述导轮单元(25)还包括第一外壳件(41)和第二外壳件(42),用于容纳能够在其中转动的所述多个导轮(43、44);以及分隔件(45),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件(41、42)之间,用于将所述多个导轮(43、44)各自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导引槽(48a、47a、44b、44a)分隔开;以及拉索,其连接到所述驱动装置(21),以缠绕到所述驱动装置(21)以及从所述驱动装置(21)展开,所述拉索包括第一部分(22),所述第一部分(22)设置于所述多个导轮(43、44)各自的第一槽(48a、44b)内,并且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26)适于在沿所述滑动门(20)的移动方向的第一侧连接到所述车身(10),所述拉索还包括第二部分(23),所述第二部分(23)设置于所述多个导轮(43、44)各自的第二槽(47a、44a)内,并且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27)适于在沿所述滑动门(20)的移动方向的第二侧连接到所述车身(10)。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还包括 导轨(13),其适于安装到所述车身(10);以及支撑件(14),其适于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滑动门(20)并且由所述 导轨(13 )以可滑动方式导引,其中,所述导轮单元(25)安装到所述支撑件(14),以通过所述 多个导轮(43、 44)根据所述滑动门(20)相对于所述支撑件(14)的 枢转运动来导引所述拉索(22、 23)。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件(45)包括本体部(45a),其沿着与所述多个导轮(43、44)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以及多个腿部(45c、 45d、 45e ),其 从所述本体部(45a)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件(41、 42)中的 至少一个接触,并支撑所述本体部(45a)位于所述多个导轮(43、 44) 各自所述第一和第二导引槽(48a、 47a、 44b、 44a)之间的轴向位置处。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件(45)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从所述本体部(45a)延伸,以环绕所述多个导轮(43、 44)中的至少一个的整个圆周,以便 被支撑在所述导轮的第一和第二槽之间的轴向位置处。
5. 如权利要求l、 2或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导轮U3、 44)中的一个包括第一和第二滑轮件(47、 48),所述第一和第二滑轮件(47、 48)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导引槽(47a、 48a)并沿轴线方向平行设置以便能够彼此独立转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装置,其包括安装到滑动门(20)的驱动装置(21)和安装到滑动门的导轮单元(25)。所述导轮单元包括多个导轮(43、44),每个导轮都具有第一和第二导引槽(48a、47a、44b、44a)。所述导轮单元还包括第一和第二外壳件(41、42),用于容纳所述多个导轮;以及分隔件(45),其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外壳件之间,用于将所述多个导轮各自的第一和第二导引槽分隔开。所述滑动门装置还包括拉索(22、23),所述拉索连接到驱动装置并连接到车身。所述拉索的第一部分(22)设置于所述多个导轮各自的第一槽内。所述拉索的第二部分(23)设置于所述多个导轮各自的第二槽内。
文档编号B60J5/06GK101318456SQ20081009974
公开日2008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5日
发明者山川安广, 山田胜久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