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455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身后部的行李舱底板上方具有与后门的开闭联动地使后端侧向
大致上下方向移动的联动机构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tonneau cover)装置,属于车辆内 装的技术领域。
背录技术
车辆中,有时在车身后部设有行李舱底板,并且在车身后侧设有用于对该行李舱底板 搬入或搬出行李等的开口部和可开闭地覆盖该开口部的后门。
在这样的车辆中,为了不可以通过后窗等从车外看到载置于行李舱底板上的行李,有 时设有在行李舱底板的上方可以大致水平地展开的行李舱盖板装置。
例如,作为这样的行李舱盖板装置,有具如下结构的公知技术,即,其具有,后端安 装在车身左右的侧部内面上的导轨;可滑动地支撑在该导轨上的滑块;前端支撑在车身左 右的侧部内面上,后端支撑在上述滑块上的行李箱盖板连接上述后门和滑块的联动部件, 其中,若开启后门,滑块便通过联动部件向上方移动,从而使行李箱盖板的后端侧向上方 移动,若关闭后门,滑块便通过联动部件向下方移动,从而使行李箱盖板的后端侧向下方 移动(例如,参照USP6402217)。由此,在向行李舱底板搬入搬出行李等时,无需进行 提起行李舱盖板的操作,便利性得到改善。
然而,USP6402217所记载的行李舱盖板装置中,由于通过联动部件与后门的开闭联 动地使滑块直接向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后门的开闭量受到滑块位置及其上下可移动量等 的限制,从而车辆的设计自由度也会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上述课题而作,其目的在于fe供一种可以提髙车辆设计自由度的车辆的行李 舱盖板装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行李舱盖板装置,是具有可开闭地覆盖车身后侧的开口部 的后门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李舱盖板,相隔一定距离地设置于在上 述开口部的前方延展的行李舱底板的上方;联动机构,与上述后门的开闭联动地使行李舱 盖板的后端侧在大致上下方向移动,其中,上述联动机构,包括, 一对滑轮,在行李舱左 右的侧面上,上下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第l联动部件,巻挂于上述一对滑轮之间,与上述 行李舱盖板的后端侧连接;转动部件,呈与所述第1联动部件联动连接的状态第2联动 部件,一端与上述后门相连,另一端与上述转动部件连接,与上述后门的开闭联动地使上 述转动部件转动。
采用上述发明,若后门开启或关闭,第2联动部件便发生移动,使转动部件与此联动 地发生转动。其结果,该转动部件和巻挂或巻附在一对滑轮之间的第1联动部件发生转动, 与该第1联动部件连接的行李舱盖板的后端侧便在大致上下方向移动。
此时,由于只要第2联动部件能与车门的开闭联动地使转动部件转动即可,因而可以 自由地设定第2联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和一对滑轮的设置位置等的关系。因此,可以自由地 设定第2联动部件与后门连接的连接部的位置或转动部件及一对滑轮的设置位置等,换言 之,可以消解对车辆的侧面例如后柱等的形状限制,提高车辆的设计自由度。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转动部件,包括巻附卡止有上述第l联动部件的第 1转动部件,和巻附卡止有上述第2联动部件的第2转动部件,第1转动部件和第2转动 部件设置在同一转动轴心上,成一体转动。
采用上述发明,由于转动部件,具有巻附卡止有上述第l联动部件的第l转动部件, 和巻附卡止有上述第2联动部件的第2转动部件,故可使第1转动部件的直径和第2转动 部件的直径不同。此外,由于第1转动部件和第2转动部件设置在同一转动轴心上,成一 体转动,因此,可使在后门开闭时的第l联动部件与行李舱盖板的连接部的移动量和第2 联动部件的从第2转动部件的拉出量不同。此外,通过调整第1转动部件和第2转动部件 的直径比,可以独立自由地设定在后门开闭时的第l联动部件与行李舱盖板的连接部的移 动量和第2联动部件的从第2转动部件的拉出量。即,无论连接部的移动量如何,均可自 由地设定后门的可开闭角度等。此外,可以任意设定第2联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和一对滑轮 的设置位置等的关系、后柱的形状等,同时可自由地设定后门的可开闭角度等。
此外,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对上述行李舱盖板与B1联动部件的连接 部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定的导轨,该导轨以前倾状态设置在车辆的后柱上。
采用上述发明,由于上述联动机构具有对上述行李舱盖板与第1联动部件的连接部的 移动轨迹进行限定的导轨,故可防止行李舱盖板后端侧的移动轨迹向前后左右偏移。此外, 该导轨,由于以前倾状态设置在后柱上,因此,在后柱为前倾时,可以平行布局。
.此外,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后柱,包括柱主体和覆盖该柱主体的柱装饰 件,上述导轨设置在上述柱主体与柱装饰件之间的空间内,上述转动部件设置在上述导轨 与上述后柱装饰件的前端缘或后端缘之间的空间内。
釆用上述发明,在上述后柱由柱主体和覆盖该柱主体的柱装饰件所构成,并且上述导 轨设置在上述柱主体和柱装饰件之间的空间内的情况下,由于上述转动部件设置在上述导 轨与上述后柱装饰件的前端缘或后端缘之间的空间内,故可有效利用柱内的死角设置转动 部件。
此外,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行李舱盖板,前端侧支撑在行李舱左右的侧 面上,由在前后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块板部件构成,且被连接成邻接的板部件之间可折曲。
釆用上述发明,由于上述行李舱盖板,由在前后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块板部件构成, 且邻接的板部件之间可折曲,故前端侧支撑在行李舱左右的侧面上,且后端侧与第l联动 部件连接时,在后门开闭之际,便与该开闭联动地发生折曲。此外,通过使用板部件,可 .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此外,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行李舱盖板被连接成,在前端侧的支撑部和 后端侧的连接部中至少一方被取下的状态下,板部件可重叠折叠。
采用上述发明,由于上述行李舱盖板被连接成,在前端侧的支撑部和后端侧的连接部 中至少一方被取下的状态下,板部件可重叠折叠,不需要行李舱盖板时可以使其小型化。
此外,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行李舱盖板,前端侧支撑于行李舱左右的侧 面,并且由片状部件可以巻取地予以构成。
采用上述发明,由于上述行李舱盖板,前端侧支撑于行李舱左右的侧面,并且由片状 部件可以巻取地予以构成,故不需要行李舱盖板时可以使其小型化。
此外,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由可以巻取的片状部件构成的第2行李舱 盖板,上述第2行李舱盖板的前端部与上述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连接,并且上述第2行李 舱盖板的后端部与上述后门连接。
采用上述发明,由于设有前端部与上述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连接,后端部与上述后门 连接的第2行李舱盖板,因此可以良好地覆盖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和后门之间的部分。此 外,由于第2行李舱盖板由片状部件可以巻取地予以构成,因此,即使伴随后门的开闭, 第2行李舱盖板与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的连接部和第2行李舱盖板与后门的连接部之间距 离变化时,也能良好地跟随该变化。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行李舱盖板,可以从车身上取下。
采用上述发明,由于上述行李舱盖板可以从车身上取下,因此,在不需要时可以将其 取下以向上方扩大行李舱。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蓄力压靠部件,该蓄力压靠部件,基于上述后门 的开动作,积蓄使上述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向下方移动的作用力,通过上述后门的关闭动 作释放所积蓄的作用力,使上述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向下方移动。
采用上述发明,若打开后门,基于该开启动作,滑块部向车辆前方移动。由此,行李 舱盖板部的后方部分折叠在前方部分上,开放行李舱的上方。此时,由于一对导轨以从车 辆后方向着车辆前方往上倾斜的姿势安装,因此,行李舱盖板部的后部也向着车辆前方往 斜上方移动。因此,由于行李舱盖板部的后方部分一边向上方升起,一边折叠在行李舱盖 板部的前方部分上,故可以自展开状态顺畅弯折,开放行李舱的上方。
此外,若后门关闭,基于联动机构的蓄力压靠部件,可使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向车辆 后方移动。由此,可使行李舱盖板部呈一平面状展开覆盖行李舱的上方。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蓄力压靠部件,基于上述后门的开启动作从而上述
第2联动部件从上述转动部件中拉出,上述转动部件转动,而积蓄使上述转动部件向巻取 上述第2联动部件的方向的作用力。
采用上述发明,基于后门的开启动作,积蓄作用力,从而产生使第2转动部件向巻取 第2联动部件的方向以及使滑块部向导轨的后方作用的作用力。由此,若后门闭合,第2 联动部件就被第2转动部件巻取,同时滑块部被作用向导轨的后端部,于是,行李舱盖板 部便以覆盖行李舱上方的状态展开。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蓄力压靠部件,即使在上述行李舱盖板部呈一平面 状展开的状态下,也向下方作用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
采用上述发明,由于蓄力压靠部件,即使在上述行李舱盖板部呈一平面状展开的状态 下,也向上述导轨的后方作用上述滑块部,故可抑制行李舱盖板部展开的状态下的晃动。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以具有车辆前后方向成分的姿势设置在上述行 李舱两侧的壁部上的一对导轨,和可沿上述一对导轨移动的一对滑块部,其中,上述滑块 部,具有,与上述第1联动部件连接的外侧滑块部;可沿上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地 支撑在上述外侧滑块部上的滑行部件,和在上述导轨的长度方向上将上述滑行部件压靠向 相对于上述外侧滑块部的规定的初始位置的滑行部件压靠部,上述导轨的两端部其中至少 一方,设有与上述滑行部件抵接从而限制其移动范围的止动块,在上述滑行部件与上述止
动块抵接而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外侧滑块部相对于上述滑行部件相对移动,使上述
转动部件转动,从而使第2联动部件的巻取和拉出中至少一方成为可能。
采用上述发明,在行李舱盖板部件呈覆盖行李舱或开放行李舱上方的状态、且上述滑 行部件与上述止动块抵接而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外侧滑块部相对于上述滑行部件相 对移动,可使上述转动部件转动来巻取第2联动部件或拉出第2联动部件。因此,可以消 解第2联动部件的长度不足或松弛。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2联动部件的一端部,通过绳索送出部与上述后 门连接,上述绳索送出部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基于从上述滑行部件停止于上述导 轨前部的状态上述后门的进一步打开,而将上述第2联动部件送出,并且基于从该状态上 述后门的关闭,而将上述第2联动部件拉回。
采用上述发明,可以与后门的打开程度相应地从绳索送出部中送出第2联动部件。由 此,可以消解第2联动部件的长度不足或松弛。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2联动部件的一端部,通过连接解除部与上述后 门连接,上述连接解除部,在大于规定值的张力作用下,解除上述第2联动部件的一端部 和上述后门的连接状态。
采用上述发明,打开后门时,若因第2联动部件钩挂周围的部件等原因,该第2联动 部件被大幅度拉出而有一个较大的张力作用,那么,第2联动部件和后门的连接状态便被 解賒,可以大幅度地打开后门,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损坏第2联动部件。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滑块部具有滑行部件滑动压靠部,该滑行部件滑动 压靠部,将上述滑行部件压靠向增加上述导轨的滑动接触的方向。
采用上述发明,由于通过滑行部件滑动压靠部,将滑行部件压靠向导轨,因此可以抑 制导轨中的滑块部的晃动,同时可使滑块部相对于导轨稳定地滑动。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将上述一对滑轮压靠向相互背离的方向的滑轮压 靠部。
采用上述发明,通过使两个滑轮相互靠近,可以容易地将第l联动部件巻挂到滑轮上, 并且通过压靠向滑轮的压靠力拉伸第l联动部件,可以吸收安装误差,提高第l联动部件 和第1转动部件之间的传动效率。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收容上述第1转动部件和上述第2转动部件的收 容罩,上述第l转动部件的外周部和上述收容罩之间的间隙,是巻绕于上述第l转动部件
的上述第l联动部件的直径的l/2以下,上述第2转动部件和上述收容罩之间的间隙,是 巻绕于上述第2转动部件的上述第2联动部件的直径的1/2以下。
采用上述发明,可以防止第1联动部件和第2联动部件从第1转动部件或第2转动部 件中脱离。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转动部件设置在上述一对滑轮之间。 此外,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转动部件,以与上述一对滑轮中任意一方同 心的状态设置。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的从上方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车辆后部的侧视图。
图3A是车辆后部的从下方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B是车辆后部的从上方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前部行李舱盖板的侧部在车身侧部内面上的支撑部的放大图。
图5是后部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与后门的连接部的放大图。
图6是行李舱盖板在折叠状态下的放大图。
图7是行李舱盖板的折叠收纳状态等的说明图。
图8A是后门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8B是后门处于打开途中状态的示意图。
图8C是后门完全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9A是表示行李舱盖板的,貌的俯视图。
图犯相当于图9A的侧视图。
图10是在后柱上的联动机构的安装部的放大图(从后柱装饰件的背面侧观察的立体 图)。
图11是联动机构的基本结构图。
图12是联动机构的分解图(之一)。
图13是联动机构的分解图(之二)。
图14是在后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车辆后部的侧视图。
图15是说明联动机构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16是联动机构的设置状态的替代方案的说明图。
图17是连接部件的详细结构及其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8是连接部件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19是滑块部件的详细结构图。
图20是滑块部件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图21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变形例)所涉及的行李舱盖板装置的图,与图2相当。
图22是表示导轨、联动机构和滑块部的立体图。 图23A是图22的XI-XI线剖视图。 图23B是图22的XII-XII线剖视图。 图23C是图22的XIII-Xin线剖视图。
图24A是表示滑块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24B是表示该滑块部的侧面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滑块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滑块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联动机构和滑块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滑块部位于导轨的后端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8B是表示滑块部位于导轨的中间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8C是表示滑块部位于导轨的前端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9A是表示后门自关闭位置转动约30 '后的开启状态的立体图。
图29B是表示同上状态的侧视图。
图30A是表示后门自关闭位置转动约60 '后的开启状态的立体图。
图30B是表示同上状态的侧视图。
图31A是表示后门完全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31B是表示同上状态的侧视图。
图.32是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割为3块板部件的前侧行李舱盖 板的示意图。
图33A是表示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导轨和滑块部的说明图,图33B是表示该变形例 所涉及的滑块部的说明图。
图34A、图34B是表示上述变形例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安装有行李舱盖板装置的后行李舱的上方立体图,图2是安装有行李舱盖板装 置的后行李舱的侧视图,图3A是安装有行李舱盖板装置的后行李舱的下方立体图。图3B 是车辆后部的从上方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车辆1的行李舱T,如图1所示设置在车身后部的后排座椅5的后方,由 构成行李舱底板的后底板2、车身侧面部3 (参照图2)、设置在车身后侧上的后门4和后 排座椅5的靠背5a等所划分成的空间构成。
后底板2,大致水平地设置在车身后部,形成可在其上面放置行李的结构。此外,其 后部形成有向下方凹陷设置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副行李箱部2a。该副行李箱部2a, 从上方被行李箱板2b覆盖。
车身侧面部,在车身侧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大致上下方向设置。车身侧面部3 中,在下部对应于后轮形状形成有向车室内侧隆起的车轮罩3a,并在其上方安装有后角窗 玻璃6。
后角窗玻璃6的车身后方侧,设有向上下方向前倾延伸的后柱7。该后柱7,在车身 设计上,较大幅度地向前倾,并且以越靠上侧左右的后柱7、 7之间的间隔越窄的状态向 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内倾。
后门4,其上端通过转动铰链4a轴支撑于车身后部的上端,开闭自如地覆盖车身后侧 的开口部la。此外,该后门4的上部,安装有用于确保后方视野的后窗玻璃8。
构成侧面部3的内板9,由后柱装饰件ll、行李室侧上部装饰件12、行李室侧下部 装饰件13等从车室内侧予以覆盖。此外,车顶部由车顶装饰件14等予以覆盖,后门4由 车门装饰件15等予以覆盖。
行李舱T内,设有在后底板2的上方一定距离处沿大致水平方向展开的行李舱盖板装 置10,以避免从外部看到行李舱T内的行李。
行李舱盖板装置10,具有设置在车身前方侧的板状的前部行李舱盖板20、设置在车 身后方侧的巻取式的后辨行李舱盖板30、使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和后部行李舱盖板 30的前端与后门4的开闭联动地向大致上下方向移动的联动机构40。
图8A是后门关闭状态的示意图,图8B是后门处于打开途中状态的示意图,图8C是 后门完全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如图8A所示,在后门4完全关闭的状态下, 一对滑块42 位于导轨41的后端部(且下方),行李舱盖板装置10呈大致一平面状展开,覆盖在行李 舱T的上方。在该状态下打开后门4,就如图8B所示,滑块42在联动机构40的驱动下
向导轨41的前方(且上方)移动,前部行李舱盖板20开始向前方折入。后门4到达完全 打开的状态后,如图8C所示,滑块42位于导轨41的前端部(且上端),前部行李舱盖 板20呈进一步折叠状态,在行李舱T的上方形成较大的空间。
另外,前部行李舱盖板20,由合成树脂材料或胶合板等制成的多块板部件21、 22、 23、 24构成,左右两端部载置于在行李室侧上部装饰件12上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形成的 搁板部12a上。
各板部件21、 22、 23、 24,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由覆盖材25、 25连续覆盖,通过 用缝合线26等在邻接的板间缝合上下的覆盖材25、 25,使各板部件21、 22、 23、 24成 一体(参照图6)。该各板部件间的间隔,设定为具有可以上下折叠各板部件21、 22、 23、 24的长度。因此,各板部件21、 22、 23、 24,可以向凸折方向(棱线移向上侧的折曲), 及凹折方向(棱线移向下侧的折曲)的任一方向折曲。
第1板21,由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材形成。该第1板21的下表 面左右两侧,如图3所示(图3中仅为一侧),固定有具备铰链销27a的铰链单元27。
该铰链销27a,如图4所示,从上方插入行李室侧上部装饰件12的搁板部12a中形 成的支架凹部12b中,从而固定保持在支架凹部12b处。通过这样将铰链销27a固定保持 在支架凹部12b处,限定行李舱盖板装置IO在行李舱T中的位置。
此外,第1板21的下表面,如图3A所示,设有从车身上取下行李舱盖板装置10时, 使行李舱盖板装置10保持折叠状态的捆绑带28、 28。
捆绑带28,左右分别各设一根,一端部28a接合固定在第l板21的下表面上,另一 端设有金属制的钩部28b。利用该钩部28b连接左右的捆绑带28、 28,即可避免展开时 向下方下垂。
图6、图7是表示前部行李舱盖板20和后部行李舱盖板30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如该图所示,前部行李舱盖板20,以在上下方向上叠加各板部件21、 22、 23、 24的状态 折叠,以第1板21位于最下部,第2板22和第3板23依次折叠于其上,第4板24位 于最上部的顺序折叠。此外,在折叠有第2板22等的一侧的相反侧,折叠有属于第l板 21的一部分的先端板21a,以縮短折叠后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另外,第1板21的 折叠结构,与上述结构相同。
这样折叠后,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巻取单元31等位于先端板21a的上方,在该状态 下,巻挂捆绑带28,将钩部28b卡止于第l板21的下表面,前部行李舱盖板20和后部 行李舱盖板30就以折叠状态被约束。
这样,通过折叠前部行李舱盖板20和后部行李舱盖板30使之小型化,取下时,如图 7的虚线所示,可将前部行李舱盖板20和后部行李舱盖板30收纳于副行李箱部2a内。
如图3所示,在第4板24的后方,设有固定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巻取单元31的固 定板29。该固定板29,通过三个连接部件29a,相对于第4板24可转动地连接在第4板 24的后端部下侧面上。此外,在固定板29上,通过固定嫘栓29b固定有在车辆宽度方向 上延伸的巻取单元31,从而将前部行李舱盖板20和后部行李舱盖板30相连接。
另一方面,后部行李舱盖板30,如图2、图3所示,具有巻取单元31、从巻取单元 31中拉出的片状(sheet)部件32和固定在片状部件32后端的卡合手柄部33、 33。
其中巻取单元31,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呈棱柱状的套管31a,在其内部, 设有巻取片状部件32的巻取滚子34。该巻取滚子34中,设有向巻取方向拉入片状部件 32的压靠部件(未图示)。
此外,巻取单元31的前部上端,设有行李舱盖拔装置10开放、第4板24向上方移 位时,卡合在第4板24上与第4板24成一体移位的卡合片部35 (参照图6)。此外,巻 取单元31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地设有嵌合支撑(连接)于后 述滑块部件中的卡合凸起部36、 36。
片状部件32,由在整个车辆宽度方向上展开的宽幅的合成皮革制或布制的片材构成, 在巻取单元31的后部下端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拉出口 (未图示),向车辆后方侧拉 出。
片状部件32,如图2所示,通过被拉出的部分覆盖行李舱T的后部上方,当解除与 后门4的卡合时被巻入巻取单元31内,当开放后门4时跟随后门4大幅度地向上方拉出, 在行李舱T上部和车身后部之间大致向上下方向呈屏风(screen)状展开。
此外,片状部件32,在其两侧位置形成有大致呈半圆状凹陷的侧面凹部(未图示)。 该侧面凹部,用于在屏风状地展开片状部件32时,防止与车身后侧面的开口部la的侧缘 发生干涉。
卡合手柄部33,如图3所示,在片状部件32的后端设有左右两个,由基座33a和设 置在基座33a内的铜33b构成。将该卡合手柄部33的销33b,如图5所示,嵌入后门4 上设置的卡止钩91上下的卡止部91a、 91b中,卡合手柄部33就固定在后门4上。另外, 把片状部件32收容到巻取单元31内时,只要从卡止钩91上取下销33b即可。
图9A是表示前部行李舱盖板20 (延设状态后门4的关闭状态)和后部行李舱盖板 30 (拉出状态)的全貌的俯视图,图9B相当于图9A的侧视图。使各板21-24可弯折的
弯折部74 (由覆盖材25和缝合线26形成的可弯折的连接部)基于图6进行了说明,不 过,弯折部本身只要是可使邻接的板21-24相互弯折180度的结构,也可以釆用包含其它 各种铰链结构的结构。
下面,对联动机构40进行说明。B卩,联动机构40,如图10所示,设置在后柱7的 内板9 (车身构成部件〉和后柱装饰件ll之间的空间内,如图11所示,其具有导轨41, 沿该导轨41可滑动的滑块42,设置在该导轨41两端部的滑轮支撑壳43、 44,可转动地 收容支撑于该支撑壳43、 44内的一对滑轮45、 46,安装在导轨41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 处的转动部件支撑壳47,可转动地收容支撑于该转动部件支撑壳47内的转动部件50,巻 挂在上述滑轮45、 46和第1转动部件48 (50)上的第1联动绳索51,固定在后门4的 内侧面(装饰件15)上的连接部件52,和一端连接于该连接部件52,另一端巻挂在第2 转动部件49 (50)上的第2联动绳索53。另外,联动机构40分别设置在左右的后柱7、 7中。
滑轮支撑壳43、 44,由构成可收容滑轮45、 46的空间的一对半壳43a、 43b、 44a、 44b构成。
其中,在后柱7内位于上方侧的滑轮支撑壳43,直接固定在导轨41的端部,而另一 方的滑轮支撑壳44则通过壳支撑部件54可沿导轨41的长度方向移动地安装在导轨41 的另一端部。壳支撑部件54和滑轮支撑壳44之间,设有将该壳44压靠向在导轨41的长 度方向上背离该导轨41的方向的弹簧55。
转动部件50,由设置在同一转动轴心上的第1、第2转动部件48、 49构成。第l、 第2转动部件48、 49中,分别设有定位部49c(图13中第l转动部件的定位部位于纸面 背侧,未显示),通过卡合上述定位部49c,可使第l、第2转动部件48、 49的圆周方向 相位符合规定的相位,并一体转动。
图11中表示转动部件50设置在一对滑轮45、 46之间的状态,不过,该转动部件50 并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其也可以与上述一对滑轮45、 46中任意一方同心的状态进行 设置。
第1转动部件48的夕f周部设有两道平行的槽48a、 48b (参照图13),第2转动部 件49设有一道槽49a。
第2转动部件49的外径,大于第1转动部件48的外径。外径之比,考虑上述滑块 42从下端位置移动至上端位置时第2联动绳索53的拉出量予以设定。
转动部件支撑壳47,由构成可收容转动部件50的空间的一对半壳47a、 47b构成。 一方的半壳47b的外侧,安装有盘簧(power spring)机构56 (未图示)。
该盘簧机构56 (等效于基于图27后述的巻簧(spiral spring) 500)具有,盘簧 与上述外侧的半壳形成收容该盘簧的空间,固定盘簧的一端的盘簧收容壳贯穿半壳47b 并固定盘簧的另一端的矩形状的轴部件56a。
导轨41,由剖面大致呈C形的槽形钢材构成,两端部安装有盖部件41a、 41b。
滑块42上,固定有具体结构后述的经由导轨41的切槽(slit) 41c向导轨41的外部 延伸的支架安装托架57。支架安装托架57的先端侧,经由后柱装饰件11上形成的与导 轨41平行的切槽llr (参照图2),与后柱装饰件ll的表面侧相对,该支架安装托架57 的先端侧上,固定有对上述巻取单元31的两端的卡合凸起部36、 36部予以保持的大致矩 形形状的支架部件58。另外,切槽llr的宽度小于支架部件58的尺寸。
在长度方向上离开导轨41下端侧的盖部件41b规定距离的位置上,安装有止动部件 59,滑块42向该盖部件41b侧移动时,支架安装托架57与其相抵接。
支架部件58中,形成有嵌入巻取单元31的卡合凸起部36用的嵌合槽部58a,通过 将卡合凸起部36从上方嵌入该嵌合槽部58a中,使巻取单元31支撑在支架部件58上(参 照图12)。
第1联动绳索51,包括第l部件51a和第2部件51b,其中,第l部件51a,其一 端部51ab固定在滑块42的一端部上,其另一端51aa通过第1滑轮45巻挂在第1转动 部件48的第l槽48a上,且该端部51aa卡止于第1转动部件48的第1卡合部48c;第 2部件51b,其一端部51bb固定在滑块42的另一端部上,其另一端51ba与第1部件51a 的转动方向相反地巻挂在第1转动部件48的第2槽48b上,且该端部51ba卡止于第1 转动部件48的第2卡合部48d。第l、第2部件51a、 51b的长度,分别设定为滑块42 可从导轨41的一端部移动至另一端部的长度。
第2联动绳索53,一端部如上所述与上述连接部件52相连,另一端部53a巻挂于第 2转动部件49的槽49a中,且该端部53a卡止于第2转动部件49的卡合部49b。另外, 第2联动绳索'53,通过形成在后柱装饰件11的后缘部上的向车内侧凸起的凸部llp上所 设置的贯穿孔llq被导向后柱装饰件ll的外部(参照图2)。
弹簧55的设置目的在于,在将巻挂有上述第1、第2联动绳索51、 53的转动部件50 从侧面移动并收容到转动部件支撑壳47内时,通过向滑轮支撑壳43侧按压滑轮支撑壳
17
44使弹簧55压縮,缓和第1联动绳索51的张力,使转动部件50容易收容到转动部件支 撑壳47内。
连接部件52中,形成有可收容夹部件76 (参照图13)的夹部件卡合孔,通过将固定 在后门4上的夹部件76插入夹部件卡合孔中,使该连接部件52固定在后门4上。而且连 接部件52,在固定状态下,以夹部件76为中心可转动地受到支撑。连接部件52的具体 结构将在后面说明。
下面,对该联动机构40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联动机构40,如图10所示,通过以嫘丝固定或接合等方式固着在导轨41上的多个 托架71、 72、 73,固定在后柱装饰件11或构成车身的内板9上。
第1托架71,是沿着导轨41的长度方向的长方形状物,具有在下端侧与其垂直的方 向上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第l安装部71b,和在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向 车辆前方侧延伸的第2安装部71a。第1安装部71b和第2安装部71a,由螺丝N、 N固 定于在后柱装饰件11的内表面隆起形成的凸起部lla、 lib上。
第2托架72,基端部72a重叠固定在导轨41的下部侧和第1托架71的下部侧上, 先端部为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向车辆前方侧延伸至后柱装饰件11的前缘部下部上突出形 成的安装部lie的舌状形状。第2托架72的先端部72b和后柱装饰件11的安装部lie 上分别形成有螺栓贯穿孔72c (柱装饰件.11侧的孔未图示),先端部72b和安装部11c 在重叠的状态下,由螺栓Bl穿过两螺栓贯穿孔71c,同时被紧固到车身的内板9上。
第3托架73,其基端部(图10中未显示)固定在导轨41的上端侧,先端侧为向上 方延伸的舌状形状,先端部73b上形成有螺栓贯穿用的孔73c和定位用的孔73d。另一方 面,后柱装饰件11的上部,形成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lld,同时在该凹部 lld的底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有定位销lle和螺栓贯穿孔llf (未图示)。 然后,凹部lld底部的定位销lie和第3托架73的先端部73b的定位孔73d在嵌合的状 态下,由蠊栓B2穿过两嫘栓贯穿孔73c、 llf,同时被紧固到车身的内板9上。
此外,向后柱装饰件11的上部后侧内表面突出形成的凸起部llg中,突出形成有用 于固定到上述内板9上的夹件(clip〉 llh。此外,向后柱装饰件ll的上下方向大致中间 部后侧内表面突出形成的凸起部lli中,形成有同样的夹件llk和用于对内板9进行定位 的定位销llj。
此外,后柱装饰件11的下缘部后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安装部llm,通过用另外 的夹件Cl穿过该安装部llm上形成的孔部lln和车身的内板9上对应于上述孔部llii 形成的孔部,使后柱装饰件ll的下部侧固定于车身。
另外,后柱装饰件11的凹部lid的共同紧固用螺栓B2,通过从表面侧为凹部lid 盖上盖体16进行覆盖隐藏(参照图2)。此外,通过在后柱装饰件11之后将行李室侧上 部装饰件12安装于车身,由此可通过行李室侧上部装饰件12覆盖隐藏共同紧固用螺栓 Bl和夹件Cl。
下面,对采用上述结构的行李舱盖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后门4完全关闭的状态下,如图2 (图8A)所示,联动机构40的连接部件 52,位于后柱7的后缘附近,第2联动绳索53处于最小被拉出的状态。滑块42,如图15 所示,位于托架57与止动块59相抵接的下端位置。因此,如图2所示,前部行李舱盖板 20,其的多块板部件21 24,在左右两端部载置在左右的行李室侧上部装饰件12的搁板 部12a上的状态下,基本呈平坦状态。另一方面,后部行李舱盖板30,因后部侧与后门4 相连,前部侧向前方拉伸,呈片状,并呈基本水平状态。即,在行李舱底板2上方一定距 离的位置处,呈覆盖其下方的状态。
如图8B所示,后门4打开后,联动机构40的连接部件52随之向后上方移动,巻附 于第2转动部件49的第2联动绳索53,克服盘簧机构56的弹簧的巻取力(作用力)被 拉出。且此时,第1转动部件48与第2转动部件49同时一体转动,其结果,在第l联动 绳索51的第1、第2部件51a、 51b的作用下滑块42沿着导轨41向上方移动。
由此,前部行李舱盖板20,后端侧向前上方移动,其前端侧枢支部和后端侧连接部的 距离逐渐縮短,从而由后侧的板部fl^23、 24之间开始依次折曲,且从后侧的板部件24开 始升起。
另一方面,后部行李舱盖板30,从巻取单元31中克服巻取力被拉出。且此时,后部 行李舱盖板30,在巻取单元31的巻取力作用下,可以防止向下方下垂。
如图15所示,后门4完全打开时,由于第2联动绳索53被拉出,滑块42如图14 所示,移动至导轨41的上端部,其结果,前部行李舱盖板20在折曲的状态下升起,同时 后部行李舱盖板30,后端向上方升起呈屏风状展开。从而,可使行李向行李舱底板的搬入 搬出容易进行。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后门4侧和第1联动绳索51,虽通过连接部件52、 第2联动绳索53及转动部件50相连,但由于只要第2联动绳索53能与后门4的开闭联
动地使转动部件50转动即可,故可自由地设定第2联动绳索53的移动方向和一对滑轮 45、 46的设置位置等的关系。从而,如图16A所示,第2联动绳索53与后门4的连接部 的位置、转动部件50及一对滑轮45、 46的设置位置等,可如虚线A、 B所示自由设定。 换言之,可以消解对车辆侧面例如后柱7等的形状限制,提高车辆的设计自由度。例如, 如图16B所示,即使后柱7基本向垂直方向延伸时,也可如实线或虚线C所示的方式那 样设置上述各部件,并达成所需的功能。
此外,由于转动部件50,包括巻挂或巻附有第1联动绳索51的第1转动部件48和 巻附卡止有上述第2联动绳索53的第2转动部件49,且第1转动部件48的直径与第2 转动部件49的直径不同,第1转动部件48和第2转动部件49设置在同一转动轴心上, 成一体转动,故通过调整第1转动部件48和第2转动部件49的直径比,后门4开闭时第 1联动绳索51和行李舱盖板装置10的连接部的移动量X (滑块42的移动量),和第2 联动绳索53从第2转动部件49中的拉出量Y,可以自由地独立设定。即,无论移动量X 如何,均可自由地设定后门4的可开闭角度等。此外,可以任意设定第2联动绳索53的 移动方向和一对滑轮45、 46的设置位置等的关系、后柱7的形状等,同时自由地设定后 门4的可开闭角度等。
此外,由于设置有对行李舱盖板装置10和第1联动绳索51的连接部(卡合凸起部 36和支架部件58)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定的导轨41,可以防止前部行李舱盖板20后端侧 的移动轨迹向前后左右偏移。此外,该导轨41,由于以前倾状态设置在后柱7中,后柱7 前倾时,可以平行布局。
此外,在上述后柱7包括柱主体9和覆盖该柱主体9的柱装饰件11,并且导轨41设 置在上述柱主体9和柱装饰件11之间的空间内的情况下,由于转动部件50设置在导轨 41和上述后柱装饰件11的后端缘部之间的空间内,故可有效利用柱7内的死角设置转动 部件50。
此外,由于前部行李舱盖板20,由前后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块板部件21 24构成, 且被连接成邻接的板部件之间可折曲,故前端侧支撑在行李舱的左右侧面上,且后端侧与 第1联动绳索51相连的情况下,后门4幵闭时,与其联动地发生折曲。此外,通过使用 板部件,可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此外,由于前部行李舱盖板20被连接成,在取下后端侧的连接部(卡合凸起部36和 支架部件58)的状态下,板部件21 24可重叠折叠,故在不需要前部行李舱盖板20时 可以小型化。
此外,由于设置有前端部与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部相连,且后端部与上述后门4 相连的后部行李舱盖板30,可以良好地覆盖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部和后门4之间的 部分。此外,由于后部行李舱盖板30由片状部件形成可巻取的结构,即使伴随后门4的 开闭,与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部的连接部(卡合凸起部36和支架部件58)和与后 门4的连接部之间距离变化时,也能良好地跟随该变化。
此外,由于前部行李舱盖板20和后部行李舱盖板30,为可以从车身上取下的结构, 不需要时可以取下向上方扩大行李舱。
然而,后门4开放时的角度,由于在开放状态下支撑后门4的阻尼器(damper)的 伸缩量之差、制造误差等,如图14的虚线所示,各制造出的车辆会相对于规定的开放角 度产生例如±5°左右的差。开放角度在+侧时,即开度为规定角度以上时,即使滑块42与 导轨41的上端壁41a相抵接,该滑块42在按压上端壁41a的同时还会进一步被拉伸, 有可能导致第1联动绳索51或第2联动绳索53断裂、其它构成联动机构40的元件破损、 或联动机构40所安装的车身侧部件破损。此外,开放角度在-侧时,即未打开至规定角度 时,滑块42还未移动到导轨41的上端位置,即,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侧及后部行 李舱盖板30的前端侧未上升至规定位置,其结果,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侧及后部行 李舱盖板30,容易成为向行李舱底板2搬入搬出行李时的障碍。然而,在本实施例所涉及 的联动机构40中,上述连接部件52采用如下结构,即使产生相对于规定开度的差时也不 会发生问题。
艮P,连接部件52,如图17所示,具有中空圆筒状的第1托架371,覆盖该第l托架 371的一端侧的帽状的第2托架372,在其长度方向上可滑动地安装于第1托架371的中 空部中的移动部件373,设置在该移动部件373的大径部373a和第1托架371的下端壁 之间的线圏状弹簧374,和用螺丝固定在第2托架372顶部内侧面上的板簧375。
第1托架371,由一对半壳371a、 371b构成(参照图13)。此外,第1托架371 的底部,设有穿过上述第2联动绳索53的贯穿孔371c。该贯穿孔371c的直径,充分大 于第2联动绳索53的直径。
第2托架372中,形成有可收容固定在后门4上的夹部件76 (参照图13)的夹部件 卡合孔,通过将该夹部件76插入夹部件卡合孔中,使该第2托架372 (连接部件52)固 定在后门4上。并且连接部件52,在固定状态下,以夹部件76为中心可转动地受到支撑。
移动部件373的径向中心,形成有向长度方向延伸的穿过第2联动绳索53的贯穿孔 373b。该贯穿孔373b在大径部373a部分的直径设定得较大,第2联动绳索53的端部 53b卡止在其中。由此,第1托架371侧,通过第2联动绳索53,与转动部件50侧相连。
弹簧374的弹力,设定为大于转动部件50用的盘簧机构56的弹力。
第1托架371的中空部内侧面,形成有向长度方向延伸的槽371d,同时移动部《牛373 的大径部373a形成有突起373c,该突起373c嵌合于第1托架371的槽371d中。该结 构用于防止移动部件373的转动引起第2联动绳索53的扭转。
第1托架371的第2托架372侧的底部上,形成有向第2托架372侧突出、长度方 向中间部縮进的突起部371f。此外,第2托架372侧的板簧375,为贴合该突出部371f 的侧面的形状,通过弹力夹入该突出部371f。由此,使第1托架371侧和第2托架372 侧成一体,
此时,第2联动绳索53的可拉出量,在后门4的开度为规定开度士0。的状态下,艮卩, 滑块42与导轨41的上端壁相抵接,不可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的状态时,如图17A、图18 所示,设定为,连接部件52的移动部件373按规定量压縮弹簧部件374后位于可移动范 围的中阆位置上的量。
通过来用如上结构,后门4打幵至^E定开度以上(但不到规定开度+5度)时,如图 17B所示,弹簧374进一步压縮,仅第l、第2托架371、 372与后门4 一起进一步向上 方移动。即,在第2联动绳索53不能被拉出之后,后门4也可进一步开放。
此外,后门4打开至规定开度以上(规定开度+5度以上,移动部件373与第1托架 371的槽371d的下端371g相抵接,不可以移动的开度)时,如图17C所示,第2托架 372侧的板簧375和第l托架371侧的突起部371f的卡合解除。从而,可以防止上述联 动机构40或构成车身的元件的破损。另外,采用该机构,例如因在前部行李舱盖板20上 放置重量相对较大的物体,在后门4向开放方向移动时较大的负荷经第1联动绳索53和 连接部件52作用在后门4的内侧面等上时,第2托架372侧的板簧375和第1托架371 侧的突起部371f的卡合解除,由此防止重物放置在前部行李舱盖板20上引起的上述各种 部件类的破损。
另一方面,后门4只打开至不足规定开度时,在弹簧374的回复力作用下,移动部件 373向第1托架371的上端壁侧移动,由此,第2联动绳索53被拉向连接部件52侧,如 图17(d)所示,滑块42向上方移动至与导轨41的上端侧盖部41a相抵接为止。B卩,后
门4未打开至规定开度时,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侧及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前端侧上 升至规定位置为止,避免在向行李舱底板搬入搬出行李时造成障碍。
到此为止,对后门4开放时的角度相对于规定开度发生±5°左右的差时产生的问题及 其对策进行了说明,而有关后门4封闭时的角度,由于在后门4封闭车身后侧的开口部的 位置上被直接规定,因此,相对于规定角度不产生角度上的差。然而,在后门4封闭时, 例如因第1联动绳索51或第2联动绳索53的绳索长度的偏差及制造误差等问题,滑块 42未移动至导轨41规定的下端位置,即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侧及后部行李舱盖板 30的前端侧未下降至规定位置,其结果,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侧及后部行李舱盖板 30的前端侧可能会呈向上方鼓起的状态,产生外观上的问题。作为对策,虽可以考虑设置 限定规定的下端位置的止动块,形成即使产生误差也必定用止动块限定下端位置的结构, 但此时滑块42与止动块抵接的状态下绳索存在额外长度时,绳索会产生松弛,与周边部 件发生干涉对运作造成不良影响,也可能会带来外观上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所涉及的 联动机构40中,上述滑块42采用如下结构,由此,即使产生上述偏差或误差时,也不会 发生问题。
艮P,如图19A所示,滑块42具有,外侧滑块部件81:两端支撑固定在该外侧滑块部 件81的两端侧的壁部丄的轴82;可沿轴82的轴向滑动地支撑在该轴82上的内侧滑块部 件83;在上述轴82上,介于外侧滑块部件81的上端侧壁部和内侧滑块部件83之间设置 的螺旋弹簧84。此外,内侧滑块部件83上,固定有经由导轨41的切槽41c向导轨41的 外部延伸的前述支架安装托架57,该支架安装托架57上固定有前述支架部件58。滑块 42的弹簧84的弹力,设定为小于转动部件50用的盘簧机构56的弹簧的弹力。
在此,内侧滑块部件83的支架安装托架57,在后门4的关闭途中,后门4位于封闭 位置稍前方的状态时,如图19B、图20所示,与止动部件59相抵接,若后门4进一步关 闭,弹簧84便被压縮,同时仅外侧滑块部件81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当后门4位于封闭位 置时,如图19A、图20所示,外侧滑块部件81停止在未到达与导轨41的下端侧盖部41b 相抵接的位置上。换言之,上述第1联动绳索51的各部件51a、 51b的长度,以及止动部 件59和导轨41的下端彻j盖部41b之间的距离,按可实现上述状态的方式设定。
通过采用如上结构,在关闭后门4时,在封闭位置的稍前方的位置处内侧滑块部件83 与止动部件59相抵接,在此状态下,弹簧84进一步被压縮,仅外侧滑块部件81进一步 向下方移动。因此,可由止动部件59切实地限定滑块42在导轨41中规定的下端位置, 同时,基于弹簧84的压縮使外侧滑块部件81向下方移动,可将第1联动绳索51、第2联动绳索53设定为不会松弛的状态,从而既可使滑块42切实地向下端位置移动,又可防 止因绳索的松弛而对周边部件产生干涉,防止外观恶化。此外,由于支架安装托架57 (支 架部件58)在导轨41的下端位置处,始终处于被弹簧84压靠于止动块59的状态,因此, 上述结构还兼具防止处于下端位置的支架安装托架57、即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侧及 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前端侧发生晃动的功能。
另外,内侧滑块部件83中,与外侧滑块部件81的内表面相对的部位上,形成有凹部 83a,并且在该凹部83a中卡止有板簧85,该板簧85,使内侧滑块部件83和外侧滑块部 件81在图19中的上下方向背离,即,对内側滑块部件83和外侧滑块部件81产生作用, 使这些部件按压导轨41的内表面。由此,防止滑块42在导轨41内晃动。
另外,本实施例中,第1联动绳索51,其端部卡止、巻附于转动部件50,但也可进 行与滑轮45、 46同样的巻挂。此时,只要采取使之不易相对于转动部件50发生滑动的措 施即可。
下面,根据图22 图28,对导轨41、联动机构40和滑块42进行详细说明。 图22表示图10所示的联动机构40从纸面的相反方向观察的状态,图23A是图22 的XI-XI线剖视图,图23B是图22的XII-XII线剖视图,图23C是图22的XIII-XIII 线剖视图,图24A、 B是表示滑块42的说明图,图25和图26是表示滑块42的动作的说 明图。
另外,图27是表示联动机构40和滑块42部分的分解立体图,与图12的区别之处仅 为表示了巻簧500。
图28A 图28C是分别表示滑块42沿着导轨41移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8A是滑 块42位于导轨41的后端部的状态,图2犯是滑块42位于导轨41的中间部的状态,图 28C是滑块42位于导轨41的前端部的状态。
如图22 图23、图28所示, 一对导轨41,分别呈大致角形筒状,该导轨41两端开 口且在一侧壁部上形成有长形状的开口 41a。此外,上述滑块42在该导轨41内可沿其长 度方向往复移动地设置。
该导轨41以从车辆1后方向车辆前方往上倾斜的姿势,安装在后部侧壁部13上。更 具体而言,导轨41,以其一端部设置在如上所述展开为一平面状的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 后端部的位置,同时,其另一端部从导轨41的一端部向车辆1的斜前上方设置的倾斜姿 势,安装在后部侧壁部13上(参照图3B)。
另外,导轨41未必一定要以上述倾斜姿势安装,例如,也可沿车辆l的前后方向设 置。即,只要滑块42沿着导轨41移动,能使前部行李舱盖板20展开和折叠即可,故导 轨41以具有车辆1前后方向成分的姿势设置在行李舱T的两侧壁部13上即可。
此外, 一对滑块42,如图22 图28所示,在一对导轨41中可移动地构成。更具体 地,滑块部件具有可在上述导轨41内移动的滑块42和可支撑上述卡合凸起部36的端部 的支撑部件58 (图25和图26中省略了支撑部件58仅表示出其安装用的板部)。
滑块42,具有,与第1联动绳索51相连、可在导轨41内滑接移动的外侧滑块部件 81;可沿导轨41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地支撑于上述外侧滑块部件81中的内侧滑块部件
靠内侧滑块部件83的作为压靠部的螺旋弹簧84。另外,滑行部件(runner) R是指相对 于滑块42可相对移动的内侧滑块部件83和与其一体相连的支架部件58的组合部件。
外侧滑块部件81,具有,通过中间支撑部81a相隔一定距离支撑的一对支撑端部81b: 设置于支撑端部81b之间的棒状的轴82。该外侧滑块部件81,在导轨41内移动自如,同 时,在导轨41的两端部与设置于该两端部的滑轮支撑壳43、 44相抵接,由此,其向外端 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该外侧滑块部件81本身,可在沿导轨41与两端的滑轮支撑壳 43、 44相抵接的范围内移动。
此外,通过使上述轴82穿过内侧滑块部件83上形成的孔部,使内侧滑块部件83在 支撑端部81b之间可往复移动地受到支撑。
此外,内侧滑块部件83上轴82所贯穿的孔部的两端部,形成有螺旋弹簧84可插入 的螺旋弹簧插入孔部。螺旋弹簧84外嵌于轴82,该螺旋弹簧84以一端部插入上述螺旋 弹簧插入孔部的状态处于车辆1前方侧的支撑端部81b和内侧滑块部件83之间。该螺旋 弹簧84,将内侧滑块部件83向车辆l后侧的支撑部件81b压靠。即,内侧滑块部件83 与车辆1后侧的支撑端部81b相抵接的位置,是内侧滑块部件83相对于外侧滑块部件81 的初始位置(参照图24和图25)。由此,可在将内侧滑块部件83沿导轨41设置在一定 位置上的状态下, 一边使上述螺旋弹簧84压縮变形,一边使外侧滑块部件81沿导轨41 向后方侧移动(参照S加)。
支撑部件58,与内侧滑块部件83—体化,与该内侧滑块部件83—起形成沿导轨41 的长度方向可移动的结构。滑行部件R,由上述支撑部件58和内侧滑块部件83构成。另 外,支撑部件58和内侧滑块部件83成一体,该滑行部件R,沿导轨41的长度方向可移 动地支撑在外侧滑块部件81中。此外,支撑部件58,经过上述开口41a和柱上形成的开
口向行李舱T内突出,同时该支架部件58中形成有嵌入行李舱盖板的卡合突起部36的、 可支撑行李舱盖板的嵌合槽部58a。该卡合突起部36,可转动地支撑于嵌合槽部58a中。
如图28A所示,该支架部件58及内侧滑块部件83,它们的位置因导轨41中设置在 车辆1后方侧的止动部件59而受到限制,在外侧滑块部件81未到达导轨41中车辆1的 最后方位置处与该止动部件59抵接停止。即,止动部件59,具有在导轨41中车辆1的 后方侧端部,与滑行部件R相抵接以限制其移动范围的止动块的功能。滑块42沿导轨41 向车辆l的后方移动时,支架部件58及内侧滑块部件83被止动部件59限制位置后,外 侧滑块部件81还可进一步向车辆1后方移动。
此外,上述内侧滑块部件83中与外侧滑块部件81的内表面相对的部分,形成有板簧 收容凹部83a,在该板簧收容凹部83a内,收容设置有作为滑块部件滑动压靠部的板簧85。 板簧85,其细长板状的弹簧片的大致中央部呈大致U字状弯曲的形状,以该大致中央部 的凸状弯曲部面向外侧滑块部件81的内表面的姿势收容于板簧收容凹部83a内。通过以 规定的弹力将该板簧85的凸状弯曲部的外表面按压在外侧滑块部件81的内表面上,使作 为滑行部件R的一部分的内侧滑块部件83向导轨41的内表面压靠。由此,抑制导轨41 中滑块42的晃动,同时,即使导轨41内相对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动,滑块42也 可稳定地在导轨41中滑动。
联动机构40,如图27所示,具有第2转动部件49、第1转动部件48、第l.联动绳 索51和作为绳索巻绕压靠部的巻簧500。
上述第2转动部件49、第1转动部件48、第1联动绳索51,作为受后门4的开动作 作用使滑块42向车辆前方移动的传动机构进行运作。
艮P,第2转动部件49和第1转动部件48,在同轴上可一体转动地连接,经转动部件 支撑壳47可转动地支撑于导轨4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
第2转动部件49为大致圆盘状,形成可巻绕第2联动绳索53的结构。此处,第2联 动绳索53,为可巻绕的线状部件,其一端部与后门4相连。后门4一打开,该第2联动 绳索53的一端部就向行李舱T的开口外侧拉伸,后门4一关闭,第2联动绳索53就产生 多余的长度。另外,第5联动绳索53的另一端部与第2转动部件49相连,使关闭后门4 产生的第2联动绳索53的多余长度部分可以巻绕在第2转动部件49上。此处,第2联动 绳索53,穿过作为行李舱T的侧壁部13的一部分的支柱内设置。
第1转动部件48,可与第2转动部件49联动转动。此处,第2转动部件49,虽通过 与第1转动部件48在同轴上一体相连,与该第1转动部件48形成可一体转动的结构,但 也可采用其它可转动地分别予以支撑、通过齿轮或无端环状带等可联动运转的结构。
第1联动绳索51,在此使用2根,以分别巻挂于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导轨41的两端侧 的滑轮45、 46上的状态连接。此外,第1联动绳索51的各一端部,经过导轨41的侧方, 在其长度方向中间部巻附到上述第l转动部件48上,同时各另一端部经过导轨41内分别 连接固定在上述滑块42的一对支撑端部81b上。第1联动绳索51与上述第1转动部件 48的转动联动地绕导轨41转动,并随之拉伸滑块42使之沿着导轨41移动。另外,这样 的结构,用一根绳索的第1联动绳索51也能实现。
另外,收容上述滑轮45、 46的一方的滑轮支撑壳43、 44中,组装有螺旋弹簧S (图 11中弹簧55的等价物〉,用作将两个滑轮45、 46向背离方向压靠的滑轮压靠部。艮卩, 如图28A 图28C所示,该滑轮支撑壳44,包括,固定于导轨41的一端部的滑轮安装部 38p;转动自如地支撑滑轮45、 46同时相对于该滑轮安装部38p沿导轨41的长度方向移 动自如地安装的滑轮支撑部38q;将滑轮支撑部38q向背离滑轮安装部38p的方向压靠的 螺旋弹簧S。通过该螺旋弹簧S,将两个滑轮45、 46向背离方向压靠。
由此,通过克服该螺旋弹簧S的压靠力使两个滑轮45、 46靠近移动,可以容易地将 第1联动绳索51巻挂在滑轮45、 46上。此外,将第1联动绳索51巻挂在滑轮45、 46 上后,通过借助螺旋弹簧S的压靠力将两个滑轮45、 46向背离方向压靠,可以吸收滑轮 45、 46或第1联动绳索51的误差等将第1联动绳索51拉伸至张紧状态,消除第1联动 绳索51和第1转动部件48之间的滑动,提高传动效率。
此外,巻簧500,因后门4的开动作使第2联动绳索53从第2转动部件49中拉出, 该第2转动部件49转动,而积蓄使第2转动部件向巻取第2联动绳索53的方向转动、使 滑块42向导轨41的后方压靠的压靠力。此处,巻簧500的内周端部固定在第2转动部 件49的中心轴部上,同时巻簧500的外周端部固定在转动部件支撑壳47上。第2联动绳 索53被拉出第2转动部件49转动后,与此联动地使滑块42向车辆1前方移动,同时巻 簧500以縮径的方式弹性变形,积蓄向相反方向的转动力,即,使滑块42向车辆后方移 动的压靠力。后门4一关闭,该积蓄的力就释放,使第2转动部件49向相反方向转动, 巻取第2联动绳索53,同时与其联动地使第l转动部件48向同一方向转动,使滑块42 向车辆后方移动。
另外,上述第2转动部件49的最外周部和包围其的转动部件支撑壳47的内周面之间 的间隙,设定为第2联动绳索53直径的1/2以下。上述第1转动部件48的最外周部和包 围其的转动部件支撑壳47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设定为第1联动绳索51直径的1/2以下。 由此,在第2联动绳索53和第1联动绳索51巻绕到第2转动部件49或第1转动部件48 上时,防止从第2转动部件49或第1转动部件48上脱落。
另外,上述巻簧500,即使在后门4关闭的状态,即,滑块42向车辆后方移动前部 行李舱盖板20呈一平面状展开的状态下,也发生縮径的弹性变形,将第2转动部件49向 巻取第2联动绳索53的方向压靠,同时将第1转动部件48,向使滑块42朝导轨41的后 方移动的方向压靠。
上述联动机构40,因后门4的开动作使第2联动绳索53被拉出,从而使第2转动部 件49和第1转动部件48转动,使滑块42向车辆1前方移动。此外,通过后门4的闭动 作,由巻簧500的压靠力,将第2转动部件49和第1转动部件48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转 动,在巻取第2联动绳索53的同时使滑块42向车辆1后方移动。
另外,滑块42沿导轨41向后方移动时,滑块42本身的重量及前部行李舱盖板20 的负荷等也作用在该滑块42上。因此,巻簧500产生的压靠力,还需考虑上述负荷,设 定为前部行李舱盖板20可展开程度的压靠力。考虑到上述负荷,巻簧500要求的压靠力 并不需要设定得太大。
另外,上述第2联动绳索53的一端部,通过连接部件52连接固定在后门4上。
连接部件52,包括细长形状的第1托架371、移动部件373和作为压靠部件的弹簧部 件374 (参照图13、 17),通过安装固定在后门4上的门侧连接部52b连接固定到后门4 上。上述细长形状的第1托架371、移动部件373和弹簧部件374,用作绳索送出部。
移动部件373,在棒状部分的一端部形成有比棒状部分直径更大的头部,在其另一端 部连接固定第2联动绳索53的一端部。此外,移动部件373的棒状部分外嵌弹簧部件374。 另外,第1托架71形成中空筐状,移动部件373可移动且弹簧部件374可伸縮地设置在 其内部。 一拉伸第2联动绳索53,弹簧部件374就收縮,第2联动绳索53与其收縮程度 相应地从连接部件52中被拉出。此外, 一解除拉伸第2联动绳索53的力,弹簧部件374 就伸长,第2联动绳索53与其伸长程度相应地被拉回连接部件52内。此外,门侧的固定 部件(图13的夹部件76等),可用螺丝等安装固定在后门4上,连接部件52,通过将 第1托架371的一端部卡止在门侧连接部52b上,经该门侧连接部52b与后门4相连。
而且,根据后门4的实际最大开角度,使第2联动绳索53从连接部件52中伸出。
另外,使第2联动绳索53可伸出和拉回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例。例如,也可使螺旋 弹簧的后门4侧端部与第1托架371相连,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可与第2联动绳索53相连, 通过该螺旋弹簧的伸长使第2联动绳索53伸出,通过该螺旋弹簧的收縮使第2联动绳索 53拉回。
此处,有关后门4设计上的开闭范围的上限和下限,较为理想的是,通过使弹簧部件 374收縮至适当长度,如图17A所示,以移动部件373位于在第1托架371内的移动范 围的大致中央处这样进行设定。通过这样的设定,后门4的实际开闭范围,大于设计上的 开闭范围时(例如,大+5 '时等图17B的状态),可使弹簧部件374收縮,拉出第2 联动绳索.53补足不够的部分。另一方面,后门4的实际开闭范围,小于设计上的开闭范 围时(例如,小-5 '时等图17D的状态),可使弹簧部件374伸长,拉入第2联动绳索 53,消解松弛的多余长度。此时,关闭后门4时产生的第2联动绳索53的多余长度,可 用连接部件52优先拉回,也可用第2转动部件49优先巻取。哪一方优先作用,可通过弹 簧部件374或巻簧500的压靠力适当设定。
<整体动作>
对具如上结构的行李舱盖板装置10的整体动作进行说明。
图29A是表示后门4自关闭位置绕铰链部转动30 '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29B是表 示该状态的侧视图,图30A是表示后门4自关闭位置绕铰链部转动60 '打开状态的立体 图,图30B是表示该状态的侧视图,图31A是表示后门4自关闭位置绕铰链转动约90 ' 完全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31B是表示该状态的侧视图。
首先,在后门4关闭的状态下,如图28A所示,滑块42,位于导轨41的后端位置, 前部行李舱盖板20呈一平面状展开,覆盖行李舱T的上方。此外,后部行李舱盖板30也 向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方展开,覆盖行李舱T的上方。第2联动绳索53,呈巻绕于第 2转动部件49上的状态。另外,即使在该初始状态下,也由于巻簧500的初始压靠力, 滑块42的外侧滑块部件81,克服嫘旋弹簧84的压靠力向导轨41的后方侧压靠,内侧滑 块部件83,位于一对支撑端部81b的大致中间部(参照图28A)。在该初始状态下,滑 块42受到向后方的压靠。由该压靠力,抑制滑块42和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晃动。另外, 在该状态下,内侧滑块部件83也可设定为位于初始位置。
在该状态下,因使用者的操作等后门4一打开,就如图28B、图29B所示,第2联 动绳索53从第2转动部件49拉出,伴随该拉出第2转动部件49和第1转动部件48发 生转动。由此,第1联动绳索51绕一对滑轮45、 46转动,滑块42沿导轨41向车辆1
前方侧移动。由此,滑块42和连接支撑在该滑块42上的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部和 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巻取单元31被提起至上述初始位置上方, 一边向前方移动。于是, 前部行李舱盖板20,就在后方的板22、 23、 24间的弯折部74处被弯折。此时,前部行 李舱盖板20的后端部,由于一边被提向上方一边向前方移动,可以相对较小的力顺畅地 使该前部行李舱盖板20弯折,将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方部分设置在其前方部分上。此 外,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片状部件32从巻取单元31中徐徐拉出。
后门4进一步大幅度打开后,如图28C和图31所示,第2联动绳索53进一步大幅 度拉出,滑块42沿导轨41进一步向车辆l前方侧移动。由此,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 端部和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巻取单元31进一步向上方升起,同时向前方移动。于是,前 部行李舱盖板20,在后方的板22、 23、 24之间的弯折部74处进一步大幅度弯折,折叠 成大致Z字状。此外,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片状部32从巻取单元31中进一步拉出。
另外,如图28B所示,在滑块42移动至导轨4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状态下,由于 解除了止动部件59 (限制部件59)对支撑部件58和内侧滑块部件83的位置限制,内側 滑块部件83,由于螺旋弹簧84的压靠力,呈向后方的支撑端部81b侧压靠的状态。
后门4完全打开后,如图28C和图31所示,第2联动绳索53进一步大幅度拉出, 滑块42沿导轨41移动,移动至导轨41的车辆1前端位置。由此,前部行李舱盖板20 的后端部和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巻取单元31进一步向上方升起,同时向前方移动。于是, 前部行李舱盖板20,从上述状态,变为前方的板21及其后方的板22之间的弯折部74也 发生弯折,前部行李舱盖板20,其后方部分折叠到其前方部分上,以开放行李舱T的上 方,特别是上方后部。此外,后部行李舱盖板30进一步从巻取单元31中被拉出。
由此,使用者可从行李舱T的上后方对行李舱T内进行使用,向该行李舱T内取放行李。
另外,在该状态下,可以提起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方部分,使之绕前部行李舱盖 板20前部的行李舱盖板铰链单元27转动,由此,可使行李舱T的上方开口更大,更顺畅 地向该行李舱T取放行李。
此外,在该状态下,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部,只能上升到一对导轨41的J:端部。 前部行李舱盖板20由于多处弯折,其最上端部,位于充分低于以往的将行李舱盖板折成 两块时的位置。因此,可在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位于最上端部的后端部和行李舱T的顶 面之间设置充分的空间。从而,只要从后门4上取下上述片状部件32的先端部,就能利
用前部行李舱盖板20和行李舱T的顶面之间的空间,容易地在后排座椅和行李舱T的开 口之间进行行李的取放。
若从上述状态关闭后门4,巻簧500中积蓄的力就放出,由巻簧500的压靠力使第2 转动部件49和第1转动部件48转动。然后,由第2转动部件49的转动巻绕第2联动绳 索53。此外,由第1转动部件48的转动,使第1联动绳索51绕一对滑轮45、 46呈圆周 状移动,滑块42沿导轨41向车辆1后方侧移动。由此,滑块42和连接支撑在该滑块42 上的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部和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巻取单元31 —边下降一边向后 方移动。滑块42到达导轨41的后端位置后,前部行李舱盖板20就呈一平面状展开覆盖 行李舱T的上方,回复上述初始状态。
此外,由于制造上或安装上的误差等原因,后门4未至完全打开,滑块42即到达并 停止于导轨41的最前方位置处时,第2联动绳索53从上述连接部件52中被拉出若干程 度。由此,在滑块42位于导轨41最前方位置的状态下,也可进一步打开后门4直至完全 打开的状态。即,滑块42停止在导轨41的最前方位置处的状态下,第2联动绳索53的 长度尺寸与后门4完全打开状态下所需的第2联动绳索53的长度尺寸不一致时,可以吸 收该误差。
另外,在该状态下,因巻簧500的初始压靠力,滑块42的外侧滑块部件81,回复克 服螺旋弹簧84的压靠力向导轨41的后方侧压靠的状态。即,滑块42中的支架部件58 和内侧滑块部件83停止在导轨41的后端部位置的状态下,外侧滑块部件81在巻簧500 的压靠力作用下一边使螺旋弹簧84收縮一边进一步向车辆1后方移动,可使第2转动部 件49和第1转动部件48转动。由此,在后门4关闭,滑块42的滑行部件R (支撑部件 58和内侧滑块部件83)停止的状态下,可进一步巻取第2联动绳索53。由此,滑行部件 R停止于后方位置的状态时的第2联动绳索53的长度尺寸与后门4完全关闭状态下所需 的第2联动绳索53的长度尺寸不一致时,可以吸收该误差。
采用如上结构的行李舱盖板装置20, 一打开后门4,滑块42就受该开动作作用向车 辆1前方移动。由此,使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方部分折叠在前方部分上,开放行李舱T 的上方。此时,由于一对导轨41,呈从车辆l后方向前方往上倾斜的姿势,前部行李舱盖 板20的后端部也向车辆1前方往上方升起,同时折叠在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前方部分上, 故前部行李舱盖板20可以自展开状态顺畅弯折,呈开放行李舱T上方的状态。
在此,只要预先使弯折部74定位在前方的板21、 22、 23上方,就能顺畅地弯折多块 板21、 22、 23、 24。然而,此处,由于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端部如上所述向车辆1前
方往上方升起并折叠于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前方部分上,故向弯折部74上方的定位,有 一点或者没有都可以。由此,可使前部行李舱盖板20更接近平坦,改善外观。
此外,关闭后门4后,由联动机构40的巻簧500,可使滑块42向车辆1后方移动, 前部行李舱盖板20呈一平面状展开覆盖行李舱T的上方,
此时,第2联动绳索53,由于巻绕收容于第2转动部件49中,可以防止该第2联动 绳索53的下垂,防止与其它部件接触产生异常声音,改善车室内的外观。
此外,由于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前部通过行李舱盖板铰链单元27转动自由地受到支 撑,通过向上方提起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后方部分使之转动,可使行李舱T上方开口更 大。由此,可使行李舱T内的视认性良好,同时行李容易装卸。
此外,后门4的开动作可使巻簧500积蓄压靠力,用作将第2转动部件49向巻取第 2联动绳索53的方向、滑块42向导轨41后方压靠的力。由此,后门4的闭动作,可以 巻取收容第2联动绳索53,且使滑块42向导轨41的后方移动,使前部行李舱盖板20展 开覆盖行李舱T的上方。
此外,由于第2转动部件49和第1转动部件48设置在同轴上,可以简单且小型的结 构,实现第2转动部件49和第1转动部件48的联动转动。
此外,由于巻簧500,即使前部行李舱盖板20呈一平面状展开的状态下,也可向导 轨41的后方压靠滑块42,故可有效地抑制前部行李舱盖板20展开的状态下滑块42和前 部行李舱盖板20的晃动。
采用结构如上的行李舱盖板装置10,可在前部行李舱盖板20完全展开呈充分覆盖行 李舱T的状态,滑行部件R与止动部件59抵接停止的状态下,由巻簧500的压靠力,使 外侧滑块部件81相对于滑行部件R向车辆1后方相对移动,使第2转动部件49和第1 转动部件48转动。并可由第2转动部件49的转动巻绕第2联动绳索53。由此,可以吸 收后门4的开角度和第2联动绳索53的拉出长度,消解第2联动绳索53的多余长度,使 行李舱盖板装置IO稳定运作。
此外,打开后门4时,若可从第2转动部件49拉出的第2联动绳索53的拉出长度不 足,可以从连接部件52中送出第.2联动绳索53。由此,可以吸收后门4的开角度和第2 联动绳索53的拉出长度的偏差,使行李舱盖板装置10无问题地运作。
另外,上述的动作,也可在因长期使用产生安装误差时或第2联动绳索53拉长时进 行。从这点出发,可以长期使行李舱盖板装置10运作良好,有利于提高耐用性。
<变形例>
下面,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l变形例
如图21所示,前部行李舱盖板20'形成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后部行李舱盖板30同 样的可巻取的结构。前部行李舱盖板20',具有巻取单元21'和片状部件22',巻取单 元21'的左右两端部设有卡合凸起部26',该卡合凸起部26'可转动地支撑在行李室侧 上部装饰件12'上。另一方面,片状部件22'的后端部,与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巻取 单元21'相接合。釆用上述结构,后门4开放时,后部行李舱盖板30'的巻取单元21'— 边向上方移动,前部行李舱盖板20'的片状部件22' —边巻取到巻取单元21'内。根据 本实施例,由于还可巻取前部行李舱盖板20',不需要时可使行李舱盖板装置10进一步 小型化。
第2变形例
图32是釆用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割为三块的板121、 122、 123,上述板通过弯 折部174设定为可弯折的行李舱盖板部170时的变形例的说明图。此时,与上述实施例同 样滑块42向车辆1前方移动时,行李舱盖板部170,其后方部分设置在前方部分上折叠 成大致Z字状。这样的变形例,也可以开放行李舱T的上方。
第3变形例
图33 图34,表示在导轨41的两端部设置限制片259A、 259B的同时,由滑行部 件压靠部将滑行部件R向外侧滑块部件81的大致中央的初始位置压靠的例子,图33A表 示滑块部260位于导轨41的大致中间部的状态,图3犯表示从侧方观察滑块部260的状 态,图34A表示滑块部260位于导轨41的前端侧的状态,图34B表示滑块部260位于 导轨41的后端侧的状态。另外,图33和图34中概念性地表示滑块部260和导轨41。
上述滑块260,在图中虽被概念化,但基本上与上述实施例所说明的滑块42结构相 同,相同结构部分与上述用同一符号表示。不同点在于,使用作为滑行部件压靠部的两个 螺旋弹簧284A、 284B,将各螺旋弹簧284A、 284B外嵌在轴82 (内部滑块支撑部)的 两端侧夹住滑行部件R,将各螺旋弹簧284A、 284B设置在滑行部件R和两个支撑端部 81b两两之间,作为初始位置将滑行部件R向支撑端部81b的大致中央部压靠。
此外,导轨41的后端侧,设有与上述实施例的止动部件59同样的限制片259A,导 轨41的前端侧,设有与该限制片259A大致相同形态(大致对称的位置)的限制片259B。
关闭后门4时,如图34B和上述实施例所述,在滑行部件R与限制片259A抵接停止 的状态下,使外侧滑块部件81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可以巻取第2联动绳索53。
另一方面,打开后门4时,在完全打开后门4的稍为之前,前部行李舱盖板20呈开 放行李舱T后方的规定状态,如图34A所示,即使在滑行部件R与限制片259B抵接停 止的状态下,也可使外侧滑块部件81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因此,可以一边使外侧滑块部 件81进一步向前方移动一边拉出第2联动绳索53,打开后门4。釆用该结构,也可以吸 收后门4的开角度和第2联动绳索53的拉出长度的偏差,使行李舱盖板装置IO无问题地 运作。
另外,也可采用将滑行部件R相对于外侧滑块部件81向前方侧压靠,只在导轨41 的前端侧设置限制片259B的结构。
此外,上述滑块42、 260和联动机构40构成的第2联动绳索53的长度调整结构和 连接部件52构成的第2联动绳索53的长度调整结构,可以分别独立地起作用。在两者并 用时,第2联动绳索53的拉回等或巻取等任一方优先均可。哪一方优先作用,可通过弹 簧部件74或巻簧500的压靠力适当设定。
<发明的总结>
本发明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置,具有可开闭地覆盖车身后侧的开口部的后门,和在 该开口部的前方延展的行李舱底板,而且包括,设置在行李舱底板上方一定距离处的行李 舱盖板,和与上述后门的开闭联动地使行李舱盖板的后端侧向大致上下方向移动的联动机 构,其中,上述联动机构具有,在行李舱左右的侧面上上下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一对滑轮; 巻挂于上述滑轮之间、与上述行李舱盖板的后端侧连接的第1联动部件;巻挂或巻附有该 第l联动部件的转动部件; 一端与上述后门连接,另一端巻附卡止在上述转动部件上,与 上述后门的开闭联动地使该转动部件转动的第2联动部件。
采用上述发明,若后门开启或关闭,第2联动部件便发生移动,使转动部件与此移动 联动地发生转动。其结果,该转动部件和巻挂或巻附在一对滑轮之间的第l联动部件发生 转动,与该第l联动部件连接的行李舱盖板的后端侧便在大致上下方向移动。
此时,由于只要第2联动部件能与车门的开闭联动地使转动部件转动即可,因而可以 自由地设定第2联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和一对滑轮的设置位置等的关系。因此,可以自由地 设定第2联动部件与后门连接的连接部的位置或转动部件及一对滑轮的设置位置等,换言 之,可以消解对车辆的侧面例如后柱等的形状限制,提高车辆的设计自由度。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具有可开闭地覆盖车身后侧的开口部的后门,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李舱盖板,相隔一定距离地设置于在所述开口部的前方延展的行李舱底板的上方;联动机构,与所述后门的开闭联动地使行李舱盖板的后端侧在大致向上下方向移动;其中,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一对滑轮,在所述行李舱左右的侧面上,上下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第1联动部件,卷挂于所述一对滑轮之间,与所述行李舱盖板的后端侧连接;转动部件,呈与所述第1联动部件联动连接的状态;第2联动部件,一端与所述后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动部件连接,与所述后门的开闭联动地使所述转动部件转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包括巻附卡止有所述第l联动部件的第l转动部件,和巻附卡止有所 述第2联动部件的第2转动部件,所述第1转动部件和所述第2转动部件设置在同一转动 轴上,成一体转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所述行李舱盖板与第l联动部件的连接部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定的导轨,所 述导轨以前倾状态设置在车辆的后柱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柱,包括柱主体和覆盖该柱主体的柱装饰件,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柱主体与柱 装饰件之间的空间内,所述转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导轨与所述后柱装饰件的前端缘或后端缘 之间的空间内。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李舱盖板,前端侧支撑在行李舱左右的侧面上,由在前后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 块板部件构成,且被连接成邻接的板部件之间可折曲。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舱盖板被连接成,在前端侧的支撑部和后端侧的连接部中至少一方被取下的 状态下,板部件可重叠折叠。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李舱盖板,前端侧支撑于行李舱左右的侧面,并且由片状部件可以巻取地予以构成。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由可以巻取的片状部件构成的第2行李舱盖板,所述第2行李舱盖板的前端部与所述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连接,并且所述第2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与所述后门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李舱盖板,可以从车身上取下。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力压靠部件,该蓄力压靠部件,基于所述后门的开启动作,积蓄使所述行李 舱盖板的后端部向下方移动的作用力,通过所述后门的关闭动作释放所积蓄的作用力,使 所述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向下方移动。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力压靠部件,基于所述后门的开启动作从而所述第2联动部件从所述转动部件中拉出,所述转动都件转动,由此,积蓄使所述转动部件向巻取所述第2联动部件的方向的作用力。
12.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力压靠部件,即使在所述行李舱盖板呈一平面状展开的状态下,也向下方作用 行李舱盖板的后端部。
1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以具有车辆前后方向成分的姿势设置在所述行李舱两侧的壁部上的一对导轨;以及可沿所述一对导轨移动的一对滑块部;其中,所述滑块部,具有,与所述第l联动部件连接的外侧滑块部可沿所述导轨的长度方 向相对移动地支撑在所述外侧滑块部上的滑行部件;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上将所述滑行 部件压靠向相对于所述外侧滑块部的规定的初始位置的滑行部件压靠部,所述导轨的两端部其中至少一方,设有与所述滑行部件抵接从而限制其移动范围的止 动块,在所述滑行部件与所述止动块抵接而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外侧滑块部相对于所 述滑行部件相对移动,使所述转动部件转动,从而使第2联动部件的巻取和拉出中至少一 方成为可能。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联动部件的一端部,通过绳索送出部与所述后门连接,所述绳索送出部具有 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基于从所述滑行部件停止于所述导轨前部的状态所述后门的进一 歩打开,而将所述第2联动部件送出,并且基于从该状态所述后门的关闭,而将所述第2 联动部件拉回。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联动部件的一端部,通过连接解除部与所述后门连接,所述连接解除部,在大于规定值的张力作用下,解除所述第2联动部件的一端部和所述后门的连接状态。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块部具有滑行部件滑动压靠部,该滑行部件滑动压靠部,将所述滑行部件压靠向增加所述导轨的滑动接触的方向。
17.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滑轮压靠部,该滑轮压靠部将所述一对滑轮压靠向相互背离的方向。
18.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收容所述第1转动部件和所述第2转动部件的收容罩,所述第l转动部件的外周部和所述收容罩之间的间隙,是巻绕于所述第1转动部件的所述第1联动部件的直径的1/2以下,所述第2转动部件和所述收容罩之间的间隙,是巻 绕于所述第2转动部件的所述第2联动部件的直径的1/2以下。
1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部件,设置在上述一对滑轮之间。
2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行李舱盖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动部件,以与上述一对滑轮中任意一方同心的状态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行李舱盖板装置中,联动机构(40)包括,在行李舱左右的侧面上,上下间隔一段距离设置的一对滑轮(45、46);卷挂于这对滑轮(45、46)之间,与行李舱盖板的后端侧连接的第1联动部件(51);在两滑轮(45、46)之间卷挂或卷附有该第1联动部件(51)的转动部件(50);一端与后门连接,另一端卷附卡止在转动部件(50)上,与后门的开闭联动地使转动部件(50)转动的第2联动部件(53)。采用本发明,可以提高车辆设计自由度。
文档编号B60R11/00GK101380925SQ200810215709
公开日2009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3日
发明者平山功, 羽场宪昭, 谷之笃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