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装置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069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冷却装置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车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及交通工具。
技术背景目前,汽车上使用的发动机冷却装置用于对汽车的发动机进行冷却散热。发动机 冷却装置中散热器的出水室与发动机的进水口连接,将低温的冷却液输入到发动机中;而 发动机的出水口与发动机冷却装置中散热器的进水室连接,从而使发动机中流出的热的冷 却液又进入到发动机冷却装置中。冷却液在发动机冷却装置与发动机中循环流动,对发动 机进行降温。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冷却装置通常由如下部件组成风扇和散热器,风扇固定设置 在散热器的一侧表面上。散热器由多条散热管和多条散热带组成,散热管与散热带间隔排 列并相互固定连接;散热管的一端与散热器的出水室连通,另一端与散热器的进水室连通。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冷却装置中的风扇不能快速的将散热器散发出的 热量散发掉,从而导致散热器中的冷却液不能尽快的降低温度,无法有效的吸收发动机的 产生的热量。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冷却装置冷却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及交通工具,解决 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冷却装置冷却性能差的缺陷,实现提高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 括多条平行排列的散热管,两相邻所述散热管之间设置有散热带,所述散热管与所述散热 带之间形成散热通道,其中,还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分 别固设在所述散热通道的两侧,用于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通过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分别设置在散热 器中散热通道的两侧,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将散热器散发出的热量向外散发,使散热 器中冷却液能够快速的降温冷却,确保从散热器中流出的冷却液处于较低的温度,从而有 效的对发动机进行降温,提高了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为了降低发动机冷却装置的重量,并且降低制造成 本,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面大于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面,所述第一风扇覆盖住所述散热器 的一侧面,所述第二风扇位于靠近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室或出水室的位置。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为了减小散热管之间的距离,提高散热管向散热带 传输热量的热传导效率,所述散热器中的散热带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为5毫米。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为了减小散热管对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产生的风 阻,所述散热器中的散热管的壁厚为1. 5毫米,所述散热管的宽度为20毫米。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为了方便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固定在散热器上, 发动机冷却装置还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套设在所述散热器的四周,与所述散热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风扇固设在所述固定框架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二风扇固设在所述固定 框架的另一侧面上。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为了方便的将发动机冷却装置固定到外部设备上, 所述固定框架的下端开设有安装孔,用于将所述固定框架固设在外部设备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通工具,包括发动机,还包括上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冷却装置的进水室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发动机冷却装 置的出水室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交通工具,通过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分别设置在散热器中散 热通道的两侧,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将散热器散发出的热量向外散发,使散热器中冷 却液能够快速的降温冷却,确保从散热器中流出的冷却液处于较低的温度,从而有效的对 发动机进行降温,提高了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后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装置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装置 的后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装置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 所示,本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散热器1,还包括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其中,散 热器1包括多条平行排列的散热管11,两相邻散热管U之间设置有散热带12,散热管11 与散热带12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12。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分别固设在散热通道112的两侧,用于对散热器1进行 散热。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扇2固设在散热器1的一侧面上,第二风扇3固设在散 热器1的另一侧面上,从而使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分别位于散热通道112的两侧,以便 通过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对散热器1进行散热。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中散热器1的侧面上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一风 扇2和第二风扇3,使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分别位于散热通道112的两侧,从而使本实 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可以同时通过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对散热器1进行散热。由于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同时对散热器1进行吹风,使散热通道112中的空气对流加速,从而 可以更快的将散热器1所散发出的热量经过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吹到外部环境中,使 散热器1中的冷却液迅速冷却降温。进一步的,为了降低发动机冷却装置的重量,并且降低制造成本,本实施例中第一 风扇2的出风面大于第二风扇3的出风面,第一风扇2覆盖住散热器1的一侧面,第二风扇 3位于靠近散热器1的进水室13或出水室14的位置。具体的,本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 中的第一风扇2的功率可以比第二风扇3的大,从而使第一风扇2的出风面大于第二风扇 3的出风面,第一风扇2可以作为主要的散热部件覆盖住散热器1的一侧面,对散热器1进 行吹风;而第二风扇3可以作为辅助的散热部件,可以将第二风扇3设置在靠近散热器1进 水室13或出水室14的位置,从而着重对刚进入散热器1中的冷却液或将要从散热器1输 出的冷却液进行强效的降温。这样,即可以达到快速散发散热器1的热量,有效的降低冷却 液的温度,还可以降低本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的重量和制作成本。更进一步的,为了减小散热管11之间的距离,提高散热管11向散热带12传输热 量的热传导效率,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1中的散热带12的波峰121与波谷122之间的距离 为5毫米。具体的,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带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通常为8毫米,而本实施 例中的散热带12的波峰121与波谷122之间的距离为5毫米,减小了散热带12的波高,进 而减小了两个散热管11之间的距离,从而加大了散热管11向散热带12的热传导效率,因 此提高了散热器1的散热效率。同时,由于减小了散热带12的波高,使相同尺寸的散热器1 上可以设置更多的散热管11和散热带12,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另外,为了减小散 热管11对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产生的风阻,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1中的散热管11的 壁厚为1. 5毫米,散热管11的宽度为20毫米。具体的,现有技术中的散热管的壁厚为2. 05 毫米、宽度为32毫米,而本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通过选用壁厚为1. 5毫米、宽度为20毫 米的散热管11,可以有效的降低散热管11对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产生的风阻,从而提 高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通过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分别设置在散热 器中散热通道的两侧,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将散热器散发出的热量向外散发,使散热 器中冷却液能够快速的降温冷却,确保从散热器中流出的冷却液处于较低的温度,从而有 效的对发动机进行降温,提高了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选的,为了方便的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固定在散热器1 上,本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还包括固定框架4,固定框架4套设在散热器1的四周,与散 热器1固定连接;第一风扇2固设在固定框架4的一侧面上,第二风扇3固设在固定框架4 的另一侧面上。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通过在散热器1的四周固定设置有固定框架 4,使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固定在固定框架4上,实现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与散热 器1固定连接,固定框架4即可以作为散热器1的外框,对散热器1起到保护的作用,又可 以方便的将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固定连接在散热器1上。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选的,为了方便的将发动机冷却装置固定到外部设备上,本 实施例中的固定框架4的下端开设有安装孔41,用于将固定框架4固设在外部设备上。具体而言,通过在固定框架4的下端开始安装孔41,可以将固定框架4固定安装到外部设备上,例如,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41,将固定框架4固定安装到车身上,从而可以方便的将本实施例发动机冷却装置固定设置在车身上。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将本实施例发 动机冷却装置安装到车辆上后,发动机冷却装置中散热器1的进水室13上开设的进水口 131与发动机的出水口相连,散热器1的出水室14上开设的出水口 141与发动机的进水口 相连。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冷却液从散热器1的出水室14流入发动机中,对发动机进行 降温;从发动机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液,由于吸收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冷却液的温度很高, 冷却液流入散热器1的进水室13后,开始通过发动机冷却装置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冷却液 通过散热器1上的散热管11从进水室13流向出水室14,散热管11将冷却液的热量传递 给散热带12,发动机冷却装置中设置的第一风扇2和第二风扇3将对散热器1进行吹风作 业,从而将散热器1中的散热管11和散热带12散发出的热量迅速排到外部环境中,使冷却 液快速冷却降温,从而使从出水室14输出的冷却液具有较低的温度,有效的对发动机进行 冷却。本实施例交通工具,包括发动机,还包括发动机冷却装置,发动机冷却装置为本实 用新型发动机冷却装置实施例中的发动机冷却装置。发动机冷却装置的进水室与发动机的 出水口连通,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出水室与发动机的进水口连通。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交通工具中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具体结构可参见本实用新型发 动机冷却装置实施例以及附图1至3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冷却装 置的进水室和出水室分别与发动机的出水口和进水口连通,从而使冷却液在发动机冷却装 置和发动机之间循环流动,通过发动机冷却装置对冷却液进行降温,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的温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交通工具,通过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分别设置在散热器的两 个侧面上,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将散热器散发出的热量向外散发,使散热器中冷却液 能够快速的降温冷却,确保从散热器中流出的冷却液处于较低的温度,从而有效的对发动 机进行降温,提高了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多条平行排列的散热管,两相邻所述散热管之间设置有散热带,所述散热管与所述散热带之间形成散热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分别固设在所述散热通道的两侧,用于对所述散热器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动机冷却装置所述第一风 扇的出风面大于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面,所述第一风扇覆盖住所述散热器的一侧面,所述 第二风扇位于靠近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室或出水室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中的散热带的波 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为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中的散热管的壁 厚为1. 5毫米,所述散热管的宽度为20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 架套设在所述散热器的四周,与所述散热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风扇固设在所述固定框架 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二风扇固设在所述固定框架的另一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的下端开设有 安装孔,用于将所述固定框架固设在外部设备上。
7.—种交通工具,包括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发动机 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冷却装置的进水室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发动机冷却装 置的出水室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水口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及交通工具,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多条平行排列的散热管,两相邻所述散热管之间设置有散热带,所述散热管与所述散热带之间形成散热通道,还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分别固设在所述散热通道的两侧,用于对散热器进行散热。通过将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分别设置在散热器中散热通道的两侧,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同时将散热器散发出的热量向外散发,使散热器中冷却液能够快速的降温冷却,确保从散热器中流出的冷却液处于较低的温度,从而有效的对发动机进行降温,提高了发动机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
文档编号B60K11/00GK201554540SQ20092027783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6日
发明者李楝, 李达基, 肖薇, 许国兴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