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181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装置,该车辆用座椅装置具有第一座椅以及第二座椅并将其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能够通过前方移动机构使第一座椅向座椅前方的脚部空间移动。
背景技术
这种车辆用座椅装置之中,有以下结构,在车身底板上安装有对座垫进行支承的支承腿,座垫以能够自由摆动且相对于支承腿能够沿车宽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安装在该支承腿上。通过采用该车辆用座椅,能够使座垫以向车身前方向倒下(弹起)的姿势沿车宽方向滑动移动,并能够确保乘员在车室内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所谓穿行)的空间(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1。)。而且,车辆用座椅装置中,还有以下结构,对座垫进行支承的支承腿以能够自由摆动且相对于车身底板能够沿车宽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安装在车身底板上。通过该车辆用座椅,能够使座垫以向车身前方向倒下(弹起)的姿势沿车宽方向滑动移动,并确保乘员在车室内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穿行)的空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这样,根据专利文献1、2的车辆用座椅装置,通过使座垫沿车宽方向滑动移动,能够确保穿行用的空间。但是,在专利文献1、2的车辆用座椅的技术中,在使座垫沿车宽方向移动了的状态下,难以确保搭载大件行李的空间(space)。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平54660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144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能够确保搭载大件行李的空间。根据本发明的特征,车辆用座椅装置具有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座椅以及第二座椅;前方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第一座椅移动到位于该第一座椅的前方的脚部空间; 车宽方向移动机构,其容许移动到所述脚部空间的所述第一座椅移动到位于所述第二座椅的前方的脚部空间。优选地,所述车宽方向移动机构是从所述第一座椅的脚部空间到所述第二座椅的脚部空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滑轨,所述座椅装置具有支承所述第一座椅的第一支承腿,该第一支承腿以能够沿车宽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滑轨上,所述第一支承腿将所述第一座椅以相对于车身底板能够向前方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座椅装置具有第二支承腿,该第二支承腿将所述第二座椅以相对于所述车身底板能够向前方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第二支承腿以沿车宽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滑轨上。发明的效果车辆用座椅装置具有使第一座椅移动到脚部空间的前方移动机构,并且,具有容许移动到脚部空间的第一座椅移动到第二座椅的脚部空间的车宽方向移动机构。因此,能够使第一座椅移动到脚部空间,并使移动到脚部空间的第一座椅移动到第二座椅的前方。通过使第一座椅移动到第二座椅的前方,能够将第一座椅从将第一座椅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以及第一座椅的脚部空间中除去。由此,能够把将第一座椅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以及第一座椅的脚部空间集中起来。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行李空间,能够在该大件行李空间内搭载自行车以及二轮摩托车等的大件行李。而且,在本发明中,作为车宽方向移动机构使用滑轨,在该滑轨上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有第一支承腿。而且,通过第一支承腿将第一座椅以相对于车身底板能够向前方旋转的方式支承。这样,能够通过仅具有滑轨以及第一支承腿的简易的结构来确保能够搭载大件行李的行李空间。而且,在本发明中,具有第二支承腿,该第二支承腿能够将第二座椅相对于车身底板以能够向前方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二支承腿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滑轨上。因此,与第一座椅同样地,能够使第二座椅移动到脚部空间,并使移动到脚部空间的第二座椅移动到第一座椅的前方。通过使第二座椅移动到第一座椅的前方,能够将第二座椅从将第二座椅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以及第二座椅的脚部空间中除去。由此,能够把将第二座椅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以及第二座椅的脚部空间集中起来。通过对这些空间进行集中,能够较大地确保行李空间,能够在该大件行李空间中搭载自行车以及二轮摩托车等的大件行李。这样,能够根据车辆的用途,选择除去第一座椅而确保行李空间的情况、和除去第二座椅而确保行李空间的情况中的任一方。其结果为,确保行李空间的布局的自由度提高, 能够提高便利性。另一方面,通过共同的滑轨来支承第一支承腿以及第二支承腿。由此,能够减少滑轨的根数,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确保大件行李空间,而且,在确保大件行李空间时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中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图3是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对图3所示的左后座椅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一部分进行剖视的主视图。图5A是左右的后座椅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从图5A的状态到放倒左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C是表示从图5B的状态使左后座椅旋转到左脚部空间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D是图5C的俯视图。图5E是从图5C的状态使左后座椅移动到右脚部空间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F是图5E的俯视图。图5G是表示将自行车搭载在移动左后座椅而得到的行李空间中的例子的俯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对图6所示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一部分进行剖视的主视图。
图8A是实施例2的左右的后座椅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从图8A的状态到放倒左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C是表示从图8B的状态到使左后座椅移动到左脚部空间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D是图8C的俯视图。图8E是表示从图8C的状态到使左后座椅移动到右脚部空间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F是图8E的俯视图。图8G是表示通过实施例2将自行车搭载在移动左后座椅而得到的行李空间中的例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几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具有设在车身底板(底板面板)11上的驾驶席12 ;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与驾驶席12相邻地设置的乘客座椅13 ;设在乘客座椅13的后方的左后座椅(第一座椅)15 ;设在驾驶席12的后方的右后座椅(第二座椅)16。滑动门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对形成在与左后座椅15和右后座椅16的侧部位置对应的位置的车身侧部上的侧方开口部进行开闭。乘降者打开滑动门并从侧方开口部向左右的后座椅15、16进行乘降。在左后座椅15以及右后座椅16的后方形成有后备箱,在后备箱上设有对后方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尾门,打开尾门并从后方开口部将行李搭载在后备箱中。如图3、图4所示,车辆用座椅装置10具有支承左后座椅15的左支承腿21 ;将左后座椅15以能够向车身前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左前方移动机构(前方移动机构)22 ; 支承右后座椅16的右支承腿M ;将右后座椅16以能够向车身前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右前方移动机构(前方移动机构)25 ;将左后座椅15以及右后座椅16以能够沿车宽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的横向滑轨(车宽方向移动机构)28。图2所示的驾驶席12,经由内外的滑轨31以能够沿车身的前后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底板11上。图1所示的乘客座椅13与驾驶席12同样地经由内外的滑轨 (未图示)以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底板U上。如图3所示,在左后座椅15的前方,即,在左后座椅15以及乘客座椅13 (图1)之间形成有左脚部空间17。在右后座椅16的前方,即,在右后座椅16以及驾驶席12(图1) 之间形成有右脚部空间18。左后座椅15具有供乘员落座的左座垫34 ;在该左座垫34的后部能够向车身前后方向倾倒的左座椅靠背35 ;设在左座椅靠背35的上部的左头枕36 ;设在左座垫34的下部的内外的左滑轨38、39。左支承腿21具有设在内外的左滑轨38、39的前部的左前支承腿(第一支承腿)41 ;设在内外的左滑轨38、39的后部的左后支承腿42。如图4所示,左前支承腿41具有设在内左滑轨38的前部的内左前腿部44 ;设在外左滑轨39的前部的外左前腿部45。内左前腿部44从上端部4 朝向下端部44b以向车身外侧倾斜的状态延伸,在下
5端部44b形成有内轴套部47。内轴套部47被连结在左前方移动机构22上。使内左前腿部 44从上端部4 到下端部44b向车身外侧倾斜,由此,下端部44b设置在距上端部4 的距离为Ll的车身外侧。具体地,内轴套部47设在左后座椅15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外左前腿部45从上端部45a到下端部45b以铅直线状延伸。在下端部4 上形成有外轴套部48。外轴套部48连结在左前方移动机构22上。图3所示的左后支承腿42具有设在内左滑轨38的后部的内左后腿部51、设在外左滑轨39的后部的外左后腿部52。内左后腿部51,在左后座椅15被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状态下,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卡定在车身底板11上。外左后腿部52,与内左后腿部51同样地,在左后座椅15被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状态下,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卡定在车身底板11上。图4所示的左前方移动机构22具有以规定间隔立设在后述的左内滑块95上的一对内托架53 ;对配置在一对内托架53间的内轴套部47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内左支承销阳;以规定间隔立设在后述的左外滑块96上的一对外托架57 ;对配置在一对外托架57间的外轴套部48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外左支承销59。外左支承销59相对于内左支承销55设置在同轴上。通过左前方移动机构22,后座椅15以内外的左支承销55、59为轴,使左前支承腿 41(8卩,内左前腿部44以及外左前腿部45)向车身前方向摆动。通过左前支承腿41向车身前方向摆动,能够使左后座椅15向左后座椅15的前方的左脚部空间17(图幻倒下(放倒移动)。换言之,左后座椅15通过左前支承腿41以能够相对于车身底板11向前方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承。图3所示的右后座椅16,与左后座椅15是左右对称的。该右后座椅16具有供乘员落座的右座垫64 ;在右座垫64的后部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倾倒的右座椅靠背65 ;设在右座椅靠背65的上端部的右头枕66 ;设在右座垫64的下部的内外的右滑轨68、69。在右后座椅16上安装有儿童座椅70。右支承腿M与左支承腿21是左右对称的。该右支承腿24,与左支承腿21同样地,具有设在内外的右滑轨68、69的前部的右前支承腿(第二支承腿)71 ;设在内外的右滑轨68、69的后部的右后支承腿72。右前支承腿71具有设在内右滑轨68的前部的内右前腿部74 ;设在外右滑轨69 的前部的外右前腿部75。内右前腿部74与内左前腿部44是左右对称的,省略其说明。外右前腿部75与外左前腿部45是左右对称的,省略其说明。右后支承腿72具有设在内右滑轨68的后部的内右后腿部77 ;设在外右滑轨69 的后部的外右后腿部78。内右后腿部77与内左后腿部51是左右对称的,省略且说明。外右后腿部78与外左后腿部52是左右对称的,省略其说明。右前方移动机构25与图4所示的左前方移动机构22是左右对称的。右前方移动机构25具有以规定间隔立设在右内滑块(未图示)上的一对内托架81 ;对配置在一对内托架81间的内右前腿部74的内轴套部8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内右支承销83 ;以规定间隔立设在右外滑块(未图示)上的一对外托架85 ;对配置在一对外托架85间的外右前腿部75的外轴套部86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外右支承销87。外右支承销87 相对于内右支承销83设置在同轴上。
通过右前方移动机构25,以内外的右支承销83、87为轴,右前支承腿71 (即,内右前腿部74以及外右前腿部7 向车身前方向摆动。通过右前支承腿71向车身前方向摆动, 能够使右后座椅16向右后座椅16的前方的右脚部空间18倒下(放倒移动)。换言之,右后座椅16通过右前支承腿71以能够相对于车身底板11向前方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承。横向滑轨28是容许左脚部空间17的左后座椅15向右脚部空间18滑动移动、并且容许右脚部空间18的右后座椅16向左脚部空间17滑动移动的、沿车宽方向(横向)延伸的轨道。横向滑轨观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轨道主体91 ;滑动自如的方式设在轨道主体91内的左右的移动体92、93 (在图4中仅详细示出了左移动体92)。轨道主体91以从左后座椅15的左脚部空间17到右后座椅16的右脚部空间18 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设在车身底板11上。如图4所示,左移动体92具有设有一对内托架53的左内滑块95 ;设有一对外托架57的左外滑块96 ;将左内滑块95以及左外滑块96在同轴上连结的左连结杆97。通过在左内滑块95上设置一对内托架53,由此,内左前腿部44经由一对内托架 53以及内左支承销55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左内滑块95上。通过在左外滑块96上设置一对外托架57,由此,外左前腿部45经由一对外托架57以及外左支承销59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左外滑块96上。左内滑块95以及左外滑块96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设在轨道主体91内。由此,左内滑块95以及左外滑块96 (即,左移动体9 沿轨道主体91滑动,由此,能够使左后座椅15 与左前支承腿41 一起沿车宽方向移动。由此,左后座椅15能够沿车宽方向移动到右后座椅16的前方的右脚部空间18(图3)。图3所示的右移动体93与左移动体92是左右对称形状,省略详细的说明。右移动体93与左移动体92同样地,沿轨道主体91滑动,由此,能够使右后座椅16与右前支承腿71 一起沿车宽方向移动。由此,右后座椅16移动到左后座椅15的前方的左脚部空间 17 (图幻。左移动体92以及右移动体93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锁定机构相对于轨道主体91 在任意的车宽方向位置上固定。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车辆用座椅装置10,作为车宽方向移动机构使用横向滑轨观,在该横向滑轨观上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左支承腿21和右支承腿24。左后座椅15 通过左支承腿21以能够相对于车身底板11向前方向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承,右后座椅16通过右支承腿M以能够相对于车身底板11向前方向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承。这样,通过仅具有横向滑轨观以及左右的支承腿21、24的简易的结构,能够使左后座椅15移动到右脚部空间18,并能够使右后座椅16移动到左脚部空间17。由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确保能够搭载大件行李的行李空间。通过共同的横向滑轨28对支承左后座椅15的左支承腿21以及支承右后座椅16 的右支承腿M进行支承。由此,能够减少横向滑轨观的根数,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确保大件行李空间106 (参照图5G),而且,能够确保大件行李空间106。下面,根据图5A 图5G说明使左后座椅15移动到右脚部空间18的例子。
如图5A所示,使左后座椅15的左座椅靠背35如箭头A那样向左座垫34倾倒。
如图5B所示,左座椅靠背35被折叠在左座垫34上。使折叠了左座椅靠背35的左后座椅15以内外的左支承销55、59为轴如箭头B那样旋转到左脚部空间17(放倒移动)。
如图5C及图5D所示,使被旋转的左后座椅15通过横向滑轨观如箭头C那样滑动移动到右脚部空间18。如图5E及图5F所示,被旋转的左后座椅15被配置在右脚部空间18。左后座椅15的内左前腿部44从上端部4 到下端部44b以向车身外侧方向倾斜的状态延伸。由此,内轴套部47(即,图4所示的左移动体92的左内滑块%)在左后座椅 15的车宽方向位于大致中央。右后座椅16的内右前腿部74从上端部7 到下端部74b以向车身外侧方向倾斜的状态延伸。因此,内轴套部82(即,右移动体的右内滑块(未图示))在右后座椅16的车宽方向位于大致中央。由此,在左后座椅15配置在右脚部空间18中的状态下,左移动体92的左内滑块 95(参照图4)位于未图示的右移动体的右内滑块附近。因此,能够防止左移动体92的左内滑块95与右移动体的右内滑块发生干涉。如图5G所示,通过使左后座椅15移动到右脚部空间18,能够将左后座椅15从将左后座椅15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105以及左脚部空间17中除去。因此,能够把将左后座椅15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105以及左脚部空间17作为行李空间106集中起来。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行李空间106,能够打开所述滑动门以及所述尾门并分别从各开口部将自行车107以及二轮摩托车等的大件行李搭载在该大件行李空间106中。与左后座椅15同样地,能够使右后座椅16向右脚部空间18移动,并使移动到右脚部空间18的右后座椅16向左脚部空间17移动。通过使右后座椅16移动到左脚部空间 17,能够将右后座椅16从将右后座椅16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以及右脚部空间18中除去。因此,能够把将右后座椅16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以及右脚部空间18集中起来。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行李空间,能够在大件行李空间搭载自行车107(参照图5G)以及二轮摩托车等的大件行李。这样,根据车辆的用途,能够选择除去左后座椅15而确保大件行李空间106的情况、和除去右后座椅16而确保大件行李空间的情况中的任一方。其结果为,确保行李空间的布局的自由度提高,能够提高便利性。下面,根据图6 图8G对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20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 中,对与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例2以下,对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20进行说明。如图6、图7所示,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20中,将实施例1的左右的前方移动机构22、25的附图标记替换成了 121、122,其他的附图标记与实施例1相同。如图7所示,在左前方移动机构121中,内左前腿部44的下端部44b以及外左前腿部45的下端部45b以能够向车身前后方向自由转动的方式设在左移动体92上,内左前腿部44的上端部44a以及外左前腿部45的上端部45a以能够向车身前后方向自由转动的方式设在左后座椅15上。S卩,内左前腿部44的下端部44b (内轴套部47)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内左支承销阳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一对内托架53之间。内左前腿部44的上端部44a(内上轴套部124)通过内上左支承销1 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一对内上托架125之间。外左前腿部45的下端部4 (外轴套部48)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外左支承销 59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一对外托架57之间。外左前腿部45的上端部45a(外上轴套部 131)通过外上左支承销133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一对外上托架132之间。外上左支承销 133以及内上左支承销1 配置在同轴上。通过左前方移动机构121,能够以内外的左支承销55、59为轴转动内外的轴套部 47、48,并能够以内外的上左支承销126、133为轴转动内外的上轴套部124、131。左后座椅 15具有设在左座垫34的下部的内外的左滑轨38、39。因此,通过使左后座椅15的左座椅靠背35向左座垫34倾倒,并在该状态下使内外的左前腿部44、45向车身前方摆动,且使左后座椅15通过内外的左滑轨38、39向车身前方滑动移动,能够使左后座椅15下潜(dive down)到左脚部空间17 (以使左后座椅15的左座椅靠背35配置在上部的状态大致平行移动)°图6所示的右前方移动机构122与左前方移动机构121是左右对称的。因此,右前方移动机构122与左前方移动机构121同样地,能够使右后座椅16下潜到右脚部空间 18 (以使右后座椅16的右座椅靠背65配置在上部的状态大致平行移动)。S卩,使右后座椅16的右座椅靠背65向右座垫64倾倒,并在该状态下使内外的右前腿部74、75向车身前方摆动,且使右后座椅16通过内外的右滑轨68、69向车身前方滑动移动,由此,能够使右座垫64下潜到右脚部空间18。接下来,对使左后座椅15移动到右脚部空间18的例子,根据图8A 图8G进行说明。如图8A所示,使左后座椅15的左座椅靠背35如箭头D那样向左座垫34倾倒。如图8B所示,左座椅靠背35被折叠在左座垫34上。能够使折叠了左座椅靠背35 的左后座椅15向左脚部空间17如箭头E那样下潜(以使左座椅靠背35配置在上部的状态大致平行移动)。如图8C及图8D所示,使下潜的左后座椅15通过横向滑轨观如箭头F那样滑动到右脚部空间18。如图8E及图8F所示,下潜的左后座椅15位于右脚部空间18。左后座椅15的内左前腿部44从上端部4 到下端部44b以向车身外侧方向倾斜的状态延伸。因此,内轴套部47 (即,左移动体92的左内滑块%)在左后座椅15的车宽方向上位于大致中央。右后座椅16的内右前腿部74从上端部7 到下端部74b以向车身外侧方向倾斜的状态延伸。因此,内轴套部82(8卩,右移动体的右内滑块(未图示))在右后座椅16的车宽方向上位于大致中央。因此,在左后座椅15配置在右脚部空间18中的状态下,左移动体92的左内滑块 95(图7)位于未图示的右移动体的右内滑块附近。因此,左移动体92的左内滑块95不与右移动体的右内滑块干涉。如图8G所示,通过使左后座椅15移动到右脚部空间18,能够将左后座椅15从将左后座椅15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105以及左脚部空间17中除去。因此,能够把将左后座椅15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105以及左脚部空间17作为行李空间106集中起来。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行李空间106,能够打开所述滑动门以及所述尾门并分别从各开口部将自行车107以及二轮摩托车等的大件行李搭载在该大件行李空间106中。与左后座椅15同样地,能够使右后座椅16向右脚部空间18移动,并使移动到右脚部空间18的右后座椅16移动到左脚部空间17。通过使右后座椅16移动到左脚部空间 17,能够将右后座椅16从将右后座椅16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以及右脚部空间18中除去。因此,能够把将右后座椅16配置成落座状态的空间以及右脚部空间18集中起来。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行李空间,能够在大件行李空间中搭载自行车107以及二轮摩托车等的大件行李。这样,根据车辆的用途,能够选择除去左后座椅15而确保大件行李空间106的情况、和除去右后座椅16而确保大件行李空间的情况中的任一方。其结果为,确保行李空间的布局的自由度提高,能够提高便利性。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120不限于前述的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能够进行适当变更、改良等。例如,在实施例1、2中,作为车宽方向移动机构例示了横向滑轨观,但车宽方向移动机构不限于此。作为车宽方向移动机构,还能够使用导向槽等其他的机构。实施例1、2所示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120、车身底板11、左第二排座椅15、右第二排座椅16、左脚部空间17、右脚部空间18、左前方移动机构22、121、右前方移动机构25、 122、横向滑轨观、左前支承腿41以及右前支承腿71等的形状及结构不限于例示,能够适当变更。工业实用性本发明优选适用于以下汽车其具有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中,第一、第二座椅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能够通过前方移动机构使第一座椅移动到前方的脚部空间中。附图标记的说明10,120...车辆用座椅装置,11...车身底板,15...左后座椅(第一座椅), 16...右后座椅(第二座椅),17...左脚部空间(脚部空间),18...右脚部空间(脚部空间),22、121...左前方移动机构(前方移动机构),25、122...右前方移动机构(前方移动机构),观...横向滑轨(车宽方向移动机构),41...左前支承腿(第一支承腿),71...右前支承腿(第二支承腿)。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座椅以及第二座椅;前方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第一座椅移动到位于该第一座椅的前方的脚部空间; 车宽方向移动机构,其容许移动到所述脚部空间的所述第一座椅移动到位于所述第二座椅的前方的脚部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宽方向移动机构是从所述第一座椅的脚部空间到所述第二座椅的脚部空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滑轨,所述座椅装置具有支承所述第一座椅的第一支承腿,该第一支承腿以能够沿车宽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滑轨上,所述第一支承腿将所述第一座椅以相对于车身底板能够向前方旋转的方式支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装置具有第二支承腿, 该第二支承腿将所述第二座椅以相对于所述车身底板能够向前方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第二支承腿以沿车宽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滑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能够确保搭载大件行李的空间。座椅装置(10)具有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的左后座椅(15)以及右后座椅(16),并具有使左后座椅向位于该左后座椅的前方的左脚部空间(17)移动的左前方移动机构(22)。移动到左脚部空间的左后座椅经由横向滑轨(28)移动到位于右后座椅的前方的右脚部空间(18)。
文档编号B60N2/34GK102333672SQ201080009770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7日
发明者津田敏彦, 礒永一诚, 高仓昌行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