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的座椅锁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2009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的座椅锁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的座椅锁闭装置,其能将座椅靠背保持在竖立位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7 一 196722公开了一种在先提出的车辆用的座椅锁闭装置。在这个技术中,座椅锁闭装置包括钩杆、感测杆以及警告元件。钩杆附连至由车体支撑以便能竖立或倒下的座椅靠背。钩杆能通过与固定至车体的撞针相接合来将座椅靠背保 持在其竖立位置。感测杆能通过与撞针发生接触来感测撞针正与钩杆接合。警告元件移动以跟随感测杆的运动,并且能在指示其中撞针与钩杆相接合的锁闭状态的锁闭位置和指示其中撞针没有与钩杆相接合的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技术的座椅锁闭装置中;警告元件的解锁位置和锁闭位置中的每一个由感测杆的位置确定。因此,在撞针相对于座椅锁闭装置的进入位置由于座椅的安装位置错误、座椅靠背的可移动部分的摇晃等在上下方向上从基准进入位置偏离时,由此检测锁闭状态的感测杆的停止位置由于撞针和座椅锁闭装置之间的这种偏离而在上下方向上偏离。因而,警告元件的指示锁闭状态的锁闭位置变得不稳定,因此不能准确地获悉座椅靠背处于锁闭状态。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车辆用的座椅锁闭装置,其设计用于准确地显示锁闭状态,即使撞针相对于座椅锁闭装置的进入位置与基准进入位置偏离。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的座椅锁闭装置,其包括固定至车体和座椅靠背之一的基座元件,座椅靠背由车体支撑成能够竖立和倒下;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一偏压元件在一个方向上偏压的钩杆,所述钩杆被构造成通过与固定至车体和座椅靠背中的另一个的撞针相接合来将座椅靠背保持处于竖立位置;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二偏压元件在一个方向上偏压的感测杆,所述感测杆构造成在撞针没有与钩杆相接合时停止于其中感测杆与基座元件相接触的解锁状态检测位置,并且在撞针与钩杆相接合时抵抗第二偏压元件的偏压力移动至其中感测杆与撞针相接触的锁闭状态检测位置;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三偏压元件在一个方向上偏压的操作杆,所述操作杆构造成在感测杆处于解锁状态检测位置时抵抗第三偏压元件的偏压力停止于其中操作杆与感测杆相接触的解锁位置,并且在感测杆移动至锁闭状态检测位置时变得与感测杆不接触,并且由此借助第三偏压元件的偏压力移动并且停止于其中操作杆与基座元件相接触的锁闭位置;以及警告元件,其构造成与操作杆的运动同步地移动,并且在指示操作杆处于解锁位置的位置和指示操作杆处于锁闭位置的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用的座椅锁闭装置,其包括固定至车体和座椅靠背之一的基座元件,座椅靠背由车体支撑成能够竖立和倒下;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一偏压元件在一个方向上偏压的钩杆,所述钩杆构造成通过与固定至车体和座椅靠背中的另一个的撞针相接合来保持座椅靠背处于竖立位置;在钩杆没有与撞针相接合时停止于其中钩杆与基座元件相接触的解锁位置,并且在钩杆与撞针相接合时抵抗第一偏压元件的偏压力移动至锁闭位置;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二偏压元件在一个方向上偏压的操作杆,所述操作杆构造成在钩杆处于钩杆的解锁位置时抵抗第二偏压元件的偏压力停止于其中操作杆与钩杆相接触的解锁位置,并且在钩杆移动至钩杆的锁闭位置时变得与钩杆不接触,并且由此借助第二偏压元件的偏压力移动并且停止于其中操作杆与基座元件相接触的锁闭位置;以及警告元件,其构造成与操作杆的运动同步地移动,并且在指示操作杆处于操作杆的解锁位置的位置和指示操作杆处于操作杆的锁闭位置的位置之间移动。本发明的其它目标和特点从下面参照附图的描述中得到理解。


图I是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用的后座的倾斜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座椅锁闭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中的座椅锁闭装置的倾斜透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例中的座椅锁闭装置在锁闭状态之下的侧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的座椅锁闭装置在锁闭释放操作时的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在第二实施例中处于解锁状态之下的座椅锁闭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座椅锁闭装置在锁闭状态之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现在将参照附图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2、4和5的向左方向以及图3的(倾斜)左上方向定义为“向前方向”,图1、2、4和5的向右方向以及图3的(倾斜)右下方向定义为“向后方向”。也就是,图1、2、4和5的向左方向和图3的左上方向相应于车辆的向前方向,并且图1、2、4和5的向右方向以及图3的右下方向相应于车辆的向后方向(如在座椅靠背3处于竖立位置时看到的)。如图I中所示,后座I包括座垫2和座椅靠背3。座垫2安装或固定在车辆的车体地板上。座椅靠背3由铰接轴(未示出)支撑以允许座椅靠背3在向前方向上倒下(放倒)以及在向后方向上竖立(抬起)。铰接轴设置成在座垫2的后端部分处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通过将设置于座椅靠背3内部的座椅锁闭装置4与固定地安装至车体的撞针5相接合,座椅后背3能保持或维持处于由图I中的实线所示的第一竖立位置并且还可处于图I中的交替一长两短虚线所示的第二竖立位置。座椅靠背3的第二竖立位置与第一竖立位置相比更大程度地向后部(向后)倾斜。而且,基于设置于座椅靠背3的肩部处的警告元件6的操作,座椅后背3能在向前方向上倒下并且从而移动至由图I中的交替一长两短虚线所示的倒下位置。主要如图2中所不,撞针5固定或紧固至车体的与座椅靠背3的侧向部分相对(面对)的部分。撞针5包括两个接合部分第一接合部分51和第二接合部分52。第一接合部分51是两个接合部分中向前的一个,并且第二接合部分52是两个接合部分中向后的一个。也就是,第二接合部分52在向后方向上远离第一接合部分51 (即,在前后方向上第一接合部分51和第二接合部分52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首先,座椅锁闭装置4包括基座元件7。基座元件7包括由金属形成的基板71以及由金属形成的盖板72。基板71由螺栓(未示出)固定至设置于座椅靠背3内部的座椅框架。盖板72固定至基板71以便面对基板71的侧表面。基座元件7在基座元件7的大致(上下方向)中心部分中形成有撞针进入孔(或槽)73。撞针进入孔73形成为从基座元件7的大致中心部分的后端朝着向前方向凹陷的形状以及在车辆的侧向上(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刺穿基座元件7的形状,如图3中所示。在座椅靠背3抬起时(S卩,竖立),允许撞针5的 第一接合部分51和第二接合部分52从撞针进入孔73的后侧朝着向前方向进入撞针进入孔73。在基板71和盖板72之间,座椅锁闭装置4包括钩杆8、打开杆9以及感测杆11。钩杆8能通过与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相接合将座椅靠背3保持在第一竖立位置或第二竖立位置。打开杆9作为通过连接杆10与警告元件6链接或连接的操作杆。连接杆10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在座椅靠背3的第一或第二竖立位置之下看到的)。然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可以用其它连接元件来代替连接杆10。感测杆11能检测当前撞针5是否与钩杆8接合。图3 — 5中,盖板72由交替一长两短虚线示出以便清楚地示出座椅锁闭装置4的内部结构。钩杆8的前部(如在座椅靠背3处于第一或第二竖立位置时看到的)在基座元件7的定位于撞针进入孔73的前部附近的地点处由第一枢轴12可摆动地支撑。也就是,钩杆8安装成能绕着撞针进入孔73前端附近的枢转点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摆动。第一枢轴1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而且,钩杆8在其接合方向上(S卩,向下方向)由卷绕在第一枢轴12外侧的第一弹簧13偏压或推压。注意到,第一弹簧13相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偏压元件。在钩杆8后端侧面上,钩杆8的下部形成有第一接合槽(孔)81,其在向下方向上敞开(即,在钩杆8的下表面上敞开)。这个第一接合槽81能与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相接合。而且,钩杆8在第一接合槽81的前侧上形成有第二接合槽(孔)82。这个第二接合槽82能与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相接合。而且,钩杆8在其后端边缘处包括倾斜边缘83。而且,钩杆8包括第一臂部分84和第二臂部分85。第一臂部分84设置于倾斜边缘83和第一接合槽81之间,并且在向下方向上延伸。第二臂部分85设置于第一接合槽81和第二接合槽82之间,并且与第一臂部分84相比在向下方向上延伸至更大的程度。钩杆8在其侧表面上包括接合轴86。接合轴86在左右方向上突出。在钩杆8没有与撞针5接合从而形成解锁状态(在座椅靠背3处于倒下位置时)时,钩杆8停止在其中第二臂部分85的下端如图2和3所示与基板71相接触的解锁位置中。在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与第一接合槽81相接合并且从而形成锁闭状态时(在座椅靠背3维持处于第一竖立位置或第二竖立位置时),钩杆8如图4中所示抵抗第一弹簧13的偏压力通过在向上方向上从解锁位置摆动(旋转)预定角度而移动至锁闭位置。而且,钩杆8根据警告元件6的操作在锁闭释放方向上(图4的逆时针方向)从锁闭位置摆动地移动,使得钩杆8移动至其中第一接合槽81从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分离或脱离的锁闭释放位置(参见图5),如下面所解释的。在座椅靠背3保持于第一竖立位置时,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如图4中所不与钩杆8的第一接合槽81相接合。在座椅靠背3保持于第二竖立位置时,第一接合部分51与钩杆8的第二接合槽82相接合并且第二接合部分52与钩杆8的第一接合槽81相接合。在基部元件7的高于撞针进入孔73的地点处(如在座椅靠背3处于第一或第二竖立位置时看到的),感测杆11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枢轴14摆动地支撑。也就是,感测杆11安装成能绕着第二枢轴14摆动以相对于左右方向与钩杆8重叠。而且,感测杆11由绕着第二枢轴14的外侧卷绕的第二弹簧15在向下方向上(在图2至5的顺时针方向上绕着感测杆11的可摆动支撑轴线)偏压。注意到,第二弹簧15相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偏 压元件。感测杆11在其后部包括形成为向下方向角形(在向下方向上突起的形状)的检测部分112。在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与钩杆8的第一接合槽81相接合时,检测部分112能与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相接触以便跨骑在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上。感测杆11包括设置于感测杆11的前端处、形成为突起形状的接触部分111。这个接触部分111形成为从感测杆11的前端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突出。在撞针5没有与钩杆8相接合的解锁状态之下,接触部分111借助于第二弹簧15的偏压力变成与设置于基板71中的挡块部分74相接触,如图2和3中所示。因此,感测杆11停止于解锁状态检测位置(参见图2和3)。而且,如图4中所示,在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与钩杆8的第一接合槽81相接合时;感测杆11在向上方向上从解锁状态检测位置摆动预定角度,使得感测杆11的检测部分112跨骑在第一接合部分51上。因而,感测杆11移动入锁闭状态检测位置。打开杆9在基座元件7的高于撞针进入孔73的地点处由第三枢轴16可摆动地支撑。也就是,打开杆9安装成以便能绕着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枢轴16摆动。而且,打开杆9由绕着第三枢轴16卷绕的第三弹簧17的偏压力在锁闭方向(即,图2至5的逆时针方向)上偏压。注意到,第三弹簧17相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偏压元件。第三弹簧17施加至打开杆9的偏压力设置为小于第二弹簧15施加至感测杆11的偏压力。打开杆9包括处于打开杆9的前端部分处的第一操作部分91、处于打开杆9的下部处的第二操作部分92、以及处于打开杆9的向后部分中的连接部分93。第一操作部分91能与设置于感测杆11的前部的上边缘处的挡块部分113相接触。第二操作部分92能与钩杆8的接合轴86相接触。连接部分93与连接杆10的下端相连接。在感测杆11处于解锁状态检测位置时,第一操作部分91与感测杆11的挡块部分113相接触以使得打开杆9如图2和3中所示抵抗第三弹簧17的偏压力停止于解锁位置。而且,在感测杆11移动至锁闭状态检测位置时,打开杆9如图4中所示借助第三弹簧17的偏压力在逆时针方向上从解锁位置摆动(旋转)预定角度。因此,打开杆9移动并且停止于其中第一操作部分91与设置于基板71中的挡块部分75相接触的锁闭位置中。警告元件6包括形成为管状的导向元件61、以及操作按钮62。管状导向元件61延伸成在上下方向上敞开,并且附连至座椅靠背3的肩部。操作按钮62在上下方向上可滑动地接收于导向元件61内部。也就是,操作按钮62容纳于导向元件61中以便能沿着管状导向兀件61滑动。操作按钮62通过连接杆10与打开杆9的连接部分93相连接。在打开杆9处于锁闭位置时,操作按钮62停止于其中操作按钮62的上表面和导向元件61的上表面形成大致平坦平面的锁闭位置,如图4中所示。也就是,这时,操作按钮62与打开杆9的运动同步地向上移动至其中操作按钮62的上表面具有与导向元件61的上表面相同高度的位置。而且,在打开杆9处于解锁位置时,操作按钮62停止于其中操作按钮62的上表面在导向元件61内已经凹陷(下沉)预定量的解锁位置中,如图2中所示。因而,操作按钮62在指示打开杆9处于打开杆9的解锁位置的位置与指示打开杆9处于打开杆9的锁闭位置的位置之间移动。而且,在操作按钮62处于锁闭位置的情况下,如果操作按钮62被向下移动或推动至超过操作按钮62的解锁位置的操作位置,打开杆9如图5中所示摆动至其锁闭释放位置。在打开杆9摆动至锁闭释放位置时,打开杆9的第二操作部分92变成与钩杆8的接合轴86相接触,以使得钩杆8摆动至钩杆8的锁闭释放位置。 下面,将解释根据这个实施例的相应状态和操作。( i )座椅靠背3处于倒下位置的情况(撞针5没有与钩杆8相接合的情况)如图2和3中所示,钩杆8由第一弹簧13的偏压力保持或维持处于其解锁位置。感测杆11由第二弹簧15的偏压力保持处于其解锁位置。打开杆9通过使打开杆9的第一操作部分91抵靠在感测杆11的挡块部分113上而停止并且抵抗第三弹簧17的偏压力保持处于其解锁位置。而且,操作按钮62保持处于其中操作按钮62下凹入导向元件61预定量(相对于导向元件61的上表面)的其解锁位置。在这个状态下,感测杆11的解锁状态检测位置由感测杆11的接触部分111与基板71的挡块部分74发生接触的位置(接触点)确定。因此,感测杆11的这个解锁状态检测位置不变,即使座椅锁闭装置4和撞针5之间的位置关系存在偏差(即,一直不变,不管座椅锁闭装置4和撞针5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打开杆9和操作按钮62也停止并且保持处于它们预定的解锁位置。因此,车辆的乘员(驾驶员或乘客)通过判断操作按钮62的上表面是否下凹入导向元件61 (操作按钮62的解锁位置)能确定撞针5没有与钩杆8相接合的解锁状态。(ii)使座椅靠背3从倒下位置移动至第一竖立位置的情况在座椅靠背3从倒下位置升高时;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进入撞针进入孔73,并且变得与钩杆8的倾斜边缘83相接触,并且然后变得与设置于感测杆11的顶端部分的倾斜边缘相接触。因此,钩杆8抵抗第一弹簧13的偏压力在向上方向上(图2至5的逆时针方向)从其解锁位置摆动。而且,此时,感测杆11抵抗第二弹簧15的偏压力在向上方向上摆动以使得感测杆11的检测位置112跨骑在第一接合部分51上。因而,感测杆11移动至其锁闭状态检测位置。在感测杆11移动至其锁闭状态检测位置时,感测杆11的挡块部分113远离打开杆9的第一操作部分91 (变得与之不接触)。因此,打开杆9借助第三弹簧17的偏压力移动并且停止在其中第一操作部分91与基板71的挡块部分75相接触的锁闭位置。因此,操作按钮62从操作按钮62的解锁位置移动至操作按钮62的锁闭位置。(iii)座椅靠背3保持于第一竖立位置或第二竖立位置的情况
如图4中所示,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与钩杆8的第一接合槽81相接合。感测杆11移动至其中感测杆11的检测部分112跨骑在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上(S卩,检测部分112的下端部分抵靠在第一接合部分51或第二接合部分52的上端部分上)的锁闭位置。这时,挡块部分113远离打开杆9的第一操作部分91。由于挡块部分113远离打开杆9的第一操作部分91,打开杆9通过第三弹簧17的偏压力已经移动并且保持处于其第一操作部分91与基板71的挡块部分75相接触的锁闭位置中。在这个状态下,操作按钮62的锁闭位置由操作杆9的第一操作部分91与基板71的挡块部分75发生接触的位置(接触点)确定。因此,操作按钮62的这个锁闭位置不变,即使撞针5相对于座椅锁闭装置4的进入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基准进入位置偏离并且因此感测杆11的锁闭状态检测位置从其预定的基准位置偏离。因此,车辆的乘员通过判断操作按钮62的上表面和导向元件61的上表面是否形成齐平表面(即,通过检查操作按钮62的上表面与导向元件61的上表面在高度上是否一致)能确认撞针5与钩杆8相接合的锁闭 状态。( iv)使座椅靠背3从第一竖立位置移动至倒下位置的情况如图5中所示,操作按钮62从其锁闭位置被向下推动通过其解锁位置到达操作按钮62的操作位置(举例来说,通过车辆乘员的推动操作)。因此,打开杆9在锁闭释放方向上(图5的顺时针方向)抵抗第三弹簧17的偏压力从其锁闭位置摆动通过其解锁位置。打开杆9的这种摆动通过第二操作部分92和接合轴86的使用使钩杆8摆动至钩杆8的锁闭释放位置。在钩杆8摆动至锁闭释放位置时,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与钩杆8的第一接合槽81分离或分开以使得座椅靠背3能移动至倒下位置。总之,由于打开杆9的锁闭位置一直由打开杆9和基座元件7之间的接触点给出,所以打开杆9能始终停止在其预定的锁闭位置处,即使撞针5相对于座椅锁闭装置4的进入点相对于基准进入点偏离。因为警告元件6与打开杆9 一起移动(与打开杆的摆动同步),警告元件6的指示座椅靠背3的锁闭状态的锁闭位置能始终保持在不变的位置(相对于座椅靠背3)。因此,根据警告元件6的当前位置,能可靠地获知当前是否保持锁闭状态。现在将参照图6和7解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这个第二实施例中,座椅锁闭装置4包括通过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钩杆8与感测杆11相结合形成的附有钩的感测杆100。这个附有钩的感测杆100包括一体地形成的第一接合槽101、第二接合槽102、倾斜边缘103、第一臂部分104、第二臂部分105、接合轴106、接触部分107和挡块部分108。第一接合槽101、第二接合槽102、倾斜边缘103、第一臂部分104、第二臂部分105以及接合轴106分别相应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钩杆8的第一接合槽81、第二接合槽82、倾斜边缘83、第一臂部分84、第二臂部分85以及接合轴86。接触部分107和挡块部分108分别相应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感测杆11的接触部分111和挡块部分113。这个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如图6中所示,在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没有与附有钩的感测杆100的第一接合槽101相接合的解锁状态下;附有钩的感测杆100通过使附有钩的感测杆100的接触部分107抵靠在挡块部分74上,或通过使第二臂部分105的顶端抵靠在基板71上来停止于其解锁位置中。而且,打开杆9通过使第一操作部分91抵靠在附有钩的感测杆100的挡块部分108上来停止于其解锁位置。如图7中所示,在其中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分51与附有钩的感测杆100的第一接合槽101相接合的锁闭状态下;附有钩的感测杆100移动并且保持处于锁闭位置以使得挡块部分108变得远离打开杆9的第一操作部分91。因此,打开杆9移动并且停止于其中第一操作部分91抵靠在基板71的挡块部分75上的锁闭位置。与此同步,操作按钮62也移动至如图7中所示的其锁闭位置。注意到,偏压打开杆9的弹簧17相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偏压元件。根据这个实施例,座椅锁闭装置4的结构的简化能通过将第一实施例的钩杆8和感测杆11组合成一个单元(附有钩的感测杆100)来获得。这个申请基于2008年12月17日申请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 2008-321227。这 个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虽然已经在上面参照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以上教导之下,上述实施例的变型和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范围参照下面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的座椅锁闭装置,其包括 固定至车体和座椅靠背之一的基座元件,座椅靠背由车体支撑成能够竖立和倒下; 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一偏压元件在ー个方向上偏压的钩杆,所述钩杆构造成 通过与固定至车体和座椅靠背中的另ー个的撞针相接合来保持座椅靠背处于竖立位置; 在钩杆没有与撞针相接合时停止于其中钩杆与基座元件相接触的解锁位置,并且 在钩杆与撞针相接合时抵抗第一偏压元件的偏压カ移动至锁闭位置; 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二偏压元件在ー个方向上偏压的操作杆,所述操作杆构造成 在钩杆处于钩杆的解锁位置时抵抗第二偏压元件的偏压カ停止于其中操作杆与钩杆相接触的解锁位置,并且 在钩杆移动至钩杆的锁闭位置时变得与钩杆不接触,并且由此借助第二偏压元件的偏压カ移动并且停止于其中操作杆与基座元件相接触的锁闭位置;以及警告元件,其构造成与操作杆的运动同步地移动,并且 在指示操作杆处于操作杆的解锁位置的位置和指示操作杆处于操作杆的锁闭位置的位置之间移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座椅锁闭装置,其中 操作杆包括 操作部分,其构造成当使操作杆在锁闭释放方向上从操作杆的锁闭位置摆动通过操作杆的解锁位置时使钩杆在将钩杆与撞针分离的方向上摆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锁闭装置,其中 操作杆连接至警告元件,以便通过操作警告元件来使操作杆在锁闭释放方向上摆动。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座椅锁闭装置,其中 相对于操作杆和钩杆的支撑轴线,操作杆在第二偏压元件的偏压力作用下的摆动方向与钩杆在第一偏压元件的偏压力作用下的摆动方向相反,并且第一偏压元件的偏压カ大于第二偏压元件的偏压力。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的座椅锁闭装置包括基座元件;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一偏压元件偏压的钩杆;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二偏压元件偏压的感测杆;由基座元件可摆动地支撑并且由第三偏压元件偏压的操作杆;以及警告元件。钩杆构造成通过与撞针相接合保持座椅靠背处于其竖立位置。感测杆在撞针没有与钩杆相接触时停止于感测杆与基座元件相接触的位置;并且在撞针与钩杆相接合时抵抗第二偏压元件的偏压力移动至感测杆与撞针相接触的位置。操作杆在感测杆与基部元件相接触时抵抗第三偏压元件的偏压力停止于操作杆与感测杆相接触的位置;并且在感测杆与撞针相接触时变得与感测杆不接触,并且由此借助第三偏压元件的偏压力移动并且停止于操作杆与基座元件相接触的位置。警告元件与操作杆一起移动,并且在指示解锁位置的位置和指示锁闭位置的位置之间移动。
文档编号B60N2/22GK102765336SQ20121021935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7日
发明者濑户直也 申请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