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9370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缓冲结构,特别是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
技术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汽车拥有量持续增长,同时,交通事故也在增加。人们开始日益重视汽车的安全问题,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行人头部所受的伤害往往是致命的,因此如何降低在碰撞过程中行人头部所受的伤害成为热门的研究问题。目前的技术中涉及到行人保护用安装支架主要为翼子板安装支架,其目的都是通过翼子板安装支架的变形吸能来达到降低行人头部伤害值的目的。例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300895)公开了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该翼子板安装支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汽车车身与翼子板的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呈“C”字形,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和侧面,所述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翼子板和上纵梁连接,所述的侧面连接所述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该安装支架在承受垂直和平行方向的载荷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当行人头部垂直撞击到翼子板上方时,该安装支架承受垂直冲击载荷,很容易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同时使撞击时间延长,减小撞击到行人身上的力。由于其存在垂直和水平方向承受力的差异,使得当行人从不同方向碰撞时,对行人的保护不同,保护力不佳。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777308U)公开了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为外形呈“几”字的支架本体,支架本体上设支撑面、支撑腿和支撑脚,在支撑面的两侧分别连接支撑腿,在支撑腿的底部连接支撑脚。该翼子板安装支架通过向车身外形变以达到保护行人的目的。上述的专利发明都是通过翼子板安装支架的变形来减少碰撞过程中的碰撞力,起到保护的目的。现有的技术中,并没有专门的发动机罩缓冲支架,因此当行人的头部撞击到发动机罩缓冲块上后,发动机罩缓冲块无法实现对头部的保护。目前,发动机罩缓冲块安装在散热器上横梁上,而发动机罩缓冲块本身很难变形,因此在碰撞过程中对行人头部的伤害比较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具有缓冲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撞击伤害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包括安装支架和缓冲件,所述的安装支架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固定在散热器上横梁上,所述的本体中部向上拱起为安装部,所述的缓冲件固定在安装部上,且缓冲件与所述的散热器上横梁之间具有间隔。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行人的头部会撞击到缓冲件上,在缓冲件的作用下,减少一部分撞击力;同时,由于安装支架本体的中部向上拱起,使得安装支架本体与散热器上横梁之间有变形吸能的空间,在变形的过程中增加了碰撞的时间,减少了碰撞力。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可减少在碰撞过程中对行人头部的伤害,达到保护的目的。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的安装部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缓冲件呈柱状,所述的缓冲件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在所述的安装孔中。螺纹连接具有制造简单,使用方便且通用性好,可装拆而重复使用等优点。作为另外一种情况,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的安装部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缓冲件通过紧配合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的安装孔中。缓冲件通过紧配合固定在安装孔中,具有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大等优点。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的安装部与散热器上横梁之间的间距大于20mm。安装部与散热器上横梁之间的间距确保了安装部变形吸能的空间,当其两者之间的间距足够大,安装部的吸能空间大,安装支架通过压溃变形作用吸能的 效果就越好,对行人造成的伤害值就降低。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中,所述本体的两端上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的固定孔通过配合螺栓将本体固定在散热器上横梁上。当本体由于碰撞发生变形吸能而损坏时,通过配合螺栓固定的方式可方便快速的进行维修和更换。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的缓冲件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橡胶材料本身富有弹性,因此,由橡胶制成的缓冲件可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能产生较大的形变,变形吸能作用好。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的本体呈片状。片状的本体容易变形,提高吸能效果,同时,所需要的材料较少,成本较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有如下优点(I)本缓冲结构中,缓冲件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即可产生较大的形变,减少一部分的撞击力,起到保护的目的;(2)本缓冲结构中,安装支架易于形变,在形变吸能过程中,增加了碰撞的时间,减少了碰撞力,起到保护行人的目的;(3)本缓冲结构具有制造简单,使用方便且通用性好,承载力大,可装拆而重复使用;(4)本缓冲结构所用材料少,成本低,方便维护及更换。

图I是本缓冲结构正视图。图2是本缓冲结构主视图。图中,I、安装支架;11、安装部;2、缓冲件;3、散热器上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0026]如图I、图2所示,本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包括安装支架I和缓冲件2,所述的安装支架I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固定在散热器上横梁3上,所述的本体中部向上拱起为安装部11,所述的缓冲件2固定在安装部11上,且缓冲件2与所述的散热器上横梁3之间具有间隔。散热器上横梁3左右两端对称分布安装有上述的缓冲结构。在散热器上横梁3上开设有与固定孔相对应的定位孔,螺栓同时穿过固定孔和定位孔与螺帽相连将安装支架I固定在上横梁上。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可实现当安装支架I在碰撞过程中损坏后方便快速的进行维修和更换。为了节约材料,将安装支架I的本体 设计成片状,并且片状的结构更容易变形吸能。安装支架I本体中部向上拱起的安装部11与上横梁之间的间距为25mm,这样的间距可确保当本体由于碰撞发生变形吸能时有足够的变形吸能空间。在安装部11上开设有安装孔,缓冲件2呈柱状,所述的缓冲件2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在所述的安装孔中;具体而言,安装孔内是开设有内螺纹结构的,缓冲件2具有与安装孔内螺纹结构相配合的外螺纹结构,通过该螺纹连接使缓冲件2连接在安装孔内,这样的结构可确保在碰撞过程中缓冲件2损坏后及时的更换,并且螺纹连接通用性好。考虑到碰撞过程中缓冲件2本身的变形能力,缓冲件2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且为圆柱状。将上述装置装载使用时,当行人头部碰撞到缓冲件2上时,橡胶材料本身的易变形特点使得缓冲件2可在很小的力作用下有较大的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减少了一部分的撞击力。同时,缓冲件2的变形带动安装支架I的变形,由于安装支架I的安装部11与上横梁有一定的间距即存在一定的吸能空间,使得安装支架I可通过本身压溃变形来吸能,在变形的同时增加了碰撞的时间,减少了碰撞了,两者共同的作用起到了保护行人的目的。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中的内容大致与实施例一中的内容相同,所不同的是实施例一中安装支架I本体中部向上拱起的安装部11与上横梁之间的间距为25mm,而实施例二中安装部11与上横梁之间的间距为28mm。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三中的内容大致与实施例一中的内容相同,所不同的是实施例一中的安装部11上开设有安装孔,缓冲件2呈柱状,缓冲件2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在所述的安装孔中;而在本实施例三中安装部11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缓冲件2通过紧配合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的安装孔中。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包括安装支架(I)和缓冲件(2),所述的安装支架(I)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固定在散热器上横梁(3)上,所述的本体中部向上拱起为安装部(11),所述的缓冲件(2)固定在安装部(11)上,且缓冲件(2)与所述的散热器上横梁(3)之间具有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部(11)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缓冲件(2)呈柱状,所述的缓冲件(2)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在所述的安装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部(11)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缓冲件(2)通过紧配合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的安装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部(11)与散热器上横梁⑶之间的间距大于20mm。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的两端上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的固定孔通过配合螺栓将本体固定在散热器上横梁(3)上。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件(2)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I或5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呈片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没有专门的发动机罩缓冲支架,因此在碰撞过程中当行人的头部撞击到发动机罩缓冲块上后,发动机罩缓冲块无法实现对头部的保护的问题。本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器上横梁上的缓冲结构,包括安装支架和缓冲件,所述的安装支架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固定在散热器上横梁上,所述的本体中部向上拱起为安装部,所述的缓冲件固定在安装部上,且缓冲件与所述的散热器上横梁不接触。本缓冲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材料少、成本低,可在较小的外力下发生较大的变形,在形变吸能过程中,增加了碰撞的时间,减少了碰撞力,起到保护行人的目的。
文档编号B60R21/34GK202574108SQ20122012483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
发明者王国荣, 杨安志, 金吉刚, 吕晓江,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