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内胎轮胎及使用该轮胎的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7142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无内胎轮胎及使用该轮胎的车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涉及一种无内胎轮胎及使用该轮胎的车轮,其中该无内胎轮胎用以设置于一轮圈上,且该轮胎的两侧的胎唇供与该轮圈接抵,且各具有由外至内依序连接的一侧接触面、一转折面以及一底接触面,而该底接触面于与该转折面的交会处具有一足跟端,且定义有一水平轴线通过该轮胎的两侧胎唇的足跟端,且平行于该轮圈的中心轴,而该底接触面上相反于该足跟端的一端为一足尖端,其特征在于:该足跟端与该足尖端间具有一中继点,且该足跟端至该中继点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该中继点至该足尖端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不等于该第一夹角。
【专利说明】无内胎轮胎及使用该轮胎的车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与轮胎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提升与轮圈间的气密性的无内胎轮胎及使用该轮胎的车轮。

【背景技术】
[0002]除了火车以外的交通工具,通常是通过引擎驱动轮胎转动,接着转动的轮胎会通过自身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来驱使交通工具移动,现有的轮胎是在轮圈与轮胎之间装设有能充气的内胎,充饱的内胎不仅能支持汽车本身的重量,又可达到吸收震动与减少橡胶使用量的效果。
[0003]装设有内胎的轮胎的汽、机车或自行车在行驶时,若轮胎意外被尖锐物(如钉子)穿刺,其内胎的气体会由被穿刺的穿孔而外漏,导致轮胎无法支撑汽、机车或自行车继续行驶,另外,有内胎的轮胎尚存在有如胎压过高导致内胎折裂以及易漏气等问题。
[0004]如今,为了改善传统有内胎的轮胎其上述具有的缺点,进而发展出一种无内胎轮胎,如图1所示,若该无内胎轮胎30行驶中遭到异物穿刺,使该无内胎轮胎30产生破裂或裂缝时,其内部的气体并不会瞬间的漏光,而是通过轮胎本身的延展性,将异物所产生的破洞自动填补,虽然不能使破洞完全被填满,但缩小后的裂痕或破洞能使气体改为缓慢地漏出至该无内胎轮胎30之外,因此,即使无内胎轮胎30被尖锐物刺破也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直到驾驶将交通工具行驶至维修地点进行修补。
[0005]而原本无内胎轮胎30与轮圈40的接缝处是通过无内胎轮胎30内部充气后使其体积扩张,将两者间的接缝密合,但当无内胎轮胎30泄气的后,无内胎轮胎30会因为负重而变形,无内胎轮胎30与轮圈40之间的接缝处则会不再紧密配合,接缝处则开始泄气,使泄气的面积比具有内胎的轮胎更大,而容易衍生使用上的安全疑虑。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内胎轮胎及使用该轮胎的车轮,通过此改良结构提高轮胎与轮圈接缝处的静摩擦力,使轮胎与轮圈间的气密性更加提升。
[0007]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无内胎轮胎用以设置于一轮圈上,且该无内胎轮胎两侧的胎唇供与该轮圈接抵,且各具有由外至内依序连接的一侧接触面、一转折面以及一底接触面,而该底接触面于与该转折面的交会处具有一足跟端,且定义有一水平轴线通过该轮胎的两侧胎唇的足跟端并平行于该轮圈的中心轴,而该底接触面上相反于该足跟端的一端为一足尖端,其特征在于:该足跟端与该足尖端间具有一中继点,且该足跟端至该中继点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该中继点至该足尖端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不等于该第一夹角。
[0008]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该第二夹角的角度。
[0009]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大于O度但小于15度。
[0010]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夹角的角度为10度。
[0011]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二夹角的角度大于O度但小于20度。
[0012]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二夹角的角度是15度。
[0013]依据上述构思,该侧接触面的延伸线与该中继点间的水平距离为6毫米。
[0014]依据上述构思,本实用新型更提供有一种车轮,包含有一无内胎轮胎以及一轮圈。其中,该轮胎于两侧的胎唇各具有由外至内依序连接的一侧接触面、一转折面以及一底接触面,而该底接触面于与该转折面的交会处具有一足跟端,且定义有一第一水平轴线通过该轮胎的两侧胎唇的足跟端,而该底接触面上相反于该足跟端的一端为一足尖端;该足跟端与该足尖端间具有一中继点,且该足跟端至该中继点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而该中继点至该足尖端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的角度不等于该第一夹角的角度。该轮圈的轮面两侧各具有由外至内依序连接的一卷边、一凹缘以及一固定面,且分别与该侧接触面、该转折面以及该底接触面接抵;另外,该轮圈定义有一第二水平轴线通过该凹缘与该固定面的交会处,且平行于该轮圈的中心轴及该第一水平轴线,而该固定面的延伸线与该第二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三夹角,且该第三夹角的角度不大于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并小于该第二夹角的角度。
[0015]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该第二夹角的角度,且该第三夹角的角度小于该第一夹角的角度。
[0016]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三夹角的角度大于O度但小于10度。
[0017]依据上述构思,其中该第三夹角的角度为5度。
[0018]依据上述构思,该第一水平轴线至该轮圈中心轴的距离,小于该第二水平轴线至该轮圈中心轴的距离。
[0019]由此,通过上述胎唇的底接触面为双角度的结构设计,便可使该胎唇与轮圈的密合更好,两者间的相对摩擦力也更大。当轮胎因泄气而变形时,该胎唇与轮圈间也能保持密合,使该无内胎轮胎的空气不会由两者接缝处泄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0021]图1是现有无内胎轮胎的剖面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车轮的局部剖视图。
[0023]图3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中无内胎轮胎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车轮100包括有一无内胎轮胎10以及一轮圈20。其中:
[0025]请参阅图3,该无内胎轮胎10的两侧上各具有一胎唇12,且由该无内胎轮胎10的剖面可知悉,各该胎唇12具有由外至内依序连接的一侧接触面121、一转折面122以及一底接触面123,而该底接触面123于与该转折面122的交会处具有一足跟端123a,且定义有一第一水平轴线LI通过该无内胎轮胎10的两侧胎唇12的足跟端123a。另外,该底接触面123上相反于该足跟端123a的一端为一足尖端123b,且该足跟端123a与该足尖端123b间具有一中继点123c,且于本实施例中,该侧接触面121的延伸线与该中继点123c间的水平距离D为6毫米。
[0026]而本实用新型的特色在于,该足跟端123a至该中继点123c的延伸线与该第一水平轴线LI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Θ i,而该中继点123c至该足尖端123b的延伸线与该第一水平轴线LI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θ2,且该第二夹角θ2的角度不等于该第一夹角Q1的角度。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夹角Θ i的角度是小于该第二夹角Θ 2的角度,更详而言之,该第一夹角Θ i的角度为10度,而该第二夹角02的角度为15度。当然,在实际实施上,除选用上述的两种角度外,该第一夹角Θ i亦可依据不同轮圈或是使用环境的需求,改为大于O度但小于15度的任意角度,而该第二夹角Θ 2则可为大于O度但小于20度的任意角度。
[0027]由图2可知悉,该轮圈20的轮面两侧各具有由外至内依序连接的一卷边21、一凹缘22、一固定面23以及一凸缘24。另外,该轮圈20定义有一第二水平轴线L2通过该凹缘22与该固定面23的交会处,且平行于该轮圈20的中心轴(图未示)。而本实用新型的特色在于,该固定面23的延伸线与该第二水平轴线L2之间具有一第三夹角Θ 3,且该第三夹角Θ 3的角度不大于该第一夹角Θ i的角度、并小于该第二夹角Θ 2的角度。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三夹角9 3的角度是小于该第一夹角Θ i的角度,意即,该第三夹角θ3的角度最小。更详而言之,该第三夹角Θ 3的角度为5度,当然,在实际实施上,除选用上述的两种角度外,该第三夹角Θ 3亦可依据不同轮胎或是使用环境的需求,改为大于O度但小于10度的任意角度。
[0028]如此一来,当该无内胎轮胎10装设于该轮圈20上时,各胎唇12的该侧接触面121、该转折面122以及该底接触面123分别与该卷边21、该凹缘22以及该固定面23接抵,且通过该凸缘24的设计,将使得该无内胎轮胎10装设于该轮圈20上充气后不会有向内松脱的疑虑。除此之外,通过上述该水平距离D、该胎唇12的该底接触面123为双角度夹角,该固定面23为单角度夹角,且该底接触面123形成的该等夹角QpQ2的角度大于该第三夹角Θ 3的角度的结构设计,更可有效地提升该胎唇12与该轮圈20之间的磨擦力。
[0029]另外,由图2可看出,该第一水平轴线LI略低于该第二水平轴线L2,而可知悉该第一水平轴线LI至该轮圈20中心轴的距离,小于该第二水平轴线L2至该轮圈20中心轴的距离,而通过上述水平轴线L1、L2至该轮圈20中心轴具有不同距离的设计,可使得该无内胎轮胎10装设于该轮圈20上充气后,该二胎唇12与该轮圈20之间密合更好而可呈现类似于紧配合般的紧密贴合,使得该无内胎轮胎10不会产生相对于该轮圈20的滑动。
[0030]如此一来,通过上述的设计,不仅使得该车轮100在使用上更为安全,更使得该无内胎轮胎10即使因泄气而变形时,该胎唇12与轮圈20间也依旧能保持密合,使该无内胎轮胎10的空气不会由该胎唇12与轮圈20两者的接缝处泄漏,而可大幅提升使用上的安全性。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是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无内胎轮胎,用以设置于一轮圈上,且该无内胎轮胎两侧的胎唇供与该轮圈接抵,且各具有由外至内依序连接的一侧接触面、一转折面以及一底接触面,而该底接触面于与该转折面的交会处具有一足跟端,且定义有一水平轴线通过该轮胎的两侧胎唇的足跟端并平行于该轮圈的中心轴,而该底接触面上相反于该足跟端的一端为一足尖端,其特征在于:该足跟端与该足尖端间具有一中继点,且该足跟端至该中继点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该中继点至该足尖端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不等于该第一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轮胎,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该第二夹角的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内胎轮胎,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大于O度但小于15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内胎轮胎,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夹角的角度为10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轮胎,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夹角的角度大于O度但小于20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内胎轮胎,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夹角的角度是15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轮胎,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侧接触面的延伸线与该中继点间的水平距离为6毫米。
8.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无内胎轮胎,其两侧的胎唇各具有由外至内依序连接的一侧接触面、一转折面以及一底接触面,而该底接触面于与该转折面的交会处具有一足跟端,且定义有一第一水平轴线通过该轮胎的两侧胎唇的足跟端,而该底接触面上相反于该足跟端的一端为一足尖端;该足跟端与该足尖端间具有一中继点,且该足跟端至该中继点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而该中继点至该足尖端的延伸线与该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且该第二夹角的角度不等于该第一夹角的角度;以及 一轮圈,其轮面两侧各具有由外至内依序连接的一卷边、一凹缘以及一固定面,且分别与该侧接触面、该转折面以及该底接触面接抵;另外,该轮圈定义有一第二水平轴线通过该凹缘与该固定面的交会处,且平行于该轮圈的中心轴及该第一水平轴线,而该固定面的延伸线与该第二水平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三夹角,且该第三夹角的角度不大于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并小于该第二夹角的角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该第二夹角的角度,且该第三夹角的角度小于该第一夹角的角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夹角的角度大于O度但小于10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夹角的角度为5度。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水平轴线至该轮圈中心轴的距离,小于该第二水平轴线至该轮圈中心轴的距离。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轮圈的轮面两侧更各具有一凸缘与该固定面连接,而使得该固定面位于该凸缘与该凹缘之间。
【文档编号】B60C15/00GK204037242SQ201420379291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0日
【发明者】杨银明 申请人:建大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