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调节装置、头枕组合结构、座椅主体和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154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头枕调节装置、头枕组合结构、座椅主体和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头枕调节装置、头枕组合结构、座椅主体和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座椅上都设有头枕。以儿童安全座椅为例,其在座椅骨架上设有头枕,用以保护儿童的头部。由于儿童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在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期间内,儿童的升高和体型等特征会不断发生变化,其乘坐儿童安全座椅时头部的安放位置也会随之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改善座椅的舒适性,满足同一儿童在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儿童的不同需求,调节头枕高度以使头枕处于儿童安全座椅的适当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不仅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高度需要调节,其他具有头枕的座椅也有同样的需求。

可见,提供一种用于调节头枕高度的头枕调节装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为:实现对头枕高度的调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枕调节装置、头枕组合结构、座椅主体和座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枕调节装置。该头枕调节装置用于调节连接于座椅骨架上的头枕相对于座椅骨架的高度,其包括致动机构和至少一个锁止机构,其中:锁止机构包括用于与第一安装基体连接的第一锁合部及联动机构,第一锁合部用于与沿着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第二安装基体上的一组第二锁合部中的任意一个配合,第一安装基体为头枕和座椅骨架中的一个,第二安装基体为头枕和座椅骨架中的另一个;致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控制第一锁合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在锁定位置,第一锁合部与第二锁合部结合以实现头枕与座椅骨架的锁定,在解锁位置,第一锁合部与第二锁合部解除结合以解除头枕与座椅骨架的锁定;联动机构包括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柔性连接件的第一端与致动机构连接,柔性连接件的第二端经方向改变部件改变方向之后与第一锁合部连接。

可选地,方向改变部件包括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可转动设置的转动体,柔性连接件的第二端绕设于转动体上而改变方向。

可选地,转动体包括滚轮。

可选地,柔性连接件包括拉索,拉索的第一端与致动机构连接,拉索的第二端经方向改变部件改变方向之后与第一锁合部连接。

可选地,致动机构包括操作机构,操作机构用于可转动或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安装基体上,且操作机构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的转动或移动在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的作用下转化为第一锁合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

可选地,操作机构用于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安装基体上,头枕调节装置还包括操作导向机构,操作导向机构用于在操作机构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移动过程中对操作机构进行导向。

可选地,操作导向机构包括第一操作导向结构,第一操作导向结构设置于操作机构上且能够随着操作机构一起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移动,第一操作导向结构用于与设置于第一安装基体上的第二操作导向结构配合,实现对操作机构的导向作用。

可选地,第一操作导向结构为导向柱与导向滑道中的一个,第二操作导向结构为导向柱与导向滑道中的另一个,导向柱插入导向滑道中且与导向滑道滑动配合。

可选地,操作机构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沿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

可选地,联动机构还包括复位部件,复位部件用于提供使第一锁合部由解锁位置运动至锁定位置的作用力。

可选地,复位部件包括复位弹簧,复位弹簧抵设在第一锁合部与第一安装基体之间并对第一锁合部施加使第一锁合部靠近第二锁合部的作用力。

可选地,第一锁合部上设有止挡部,复位弹簧抵设于止挡部与第一安装基体之间。

可选地,第一锁合部为定位杆,第二锁合部为定位孔,在锁定位置,定位杆插入定位孔中。

可选地,头枕调节装置包括两个锁止机构,致动机构与每个锁止机构的柔性连接件均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头枕组合结构。钆头枕组合结构包括头枕,头枕用于沿着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座椅骨架上,而且,该头枕组合结构还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头枕调节装置,第一安装基体为头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主体。该座椅主体包括头枕、座椅骨架和本实用新型的头枕调节装置,其中,头枕沿着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座椅骨架上。

可选地,座椅主体还包括限位机构,限位机构用于在第一锁合部与一组第二锁合部中最高的一个高度相同时限制头枕相对于座椅骨架沿高度方向继续向上移动。

可选地,限位机构包括相互适配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座椅骨架上,第二限位结构设置在头枕上,当第一锁合部与一组第二锁合部中最高的一个高度相同时,第一限位结构限制第二限位结构相对于座椅骨架沿高度方向继续向上移动,以限制头枕相对于座椅骨架沿高度方向继续向上移动。

可选地,第一限位结构为限位滑道与限位块中的一个,第二限位结构为限位滑道与限位块中的另一个,限位块插入限位滑道中且与限位滑道滑动配合,当第一锁合部与一组第二锁合部中最高的一个相同时,限位滑道的内壁顶端对限位块形成止挡。

可选地,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部和设置于第一限位部上的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搭接在限位滑道的两侧端壁上,第二限位部插入限位滑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该座椅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的座椅主体。

可选地,座椅为儿童安全座椅。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头枕调节装置,其通过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将致动机构的运动转化为第一锁合部在锁合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实现头枕与座椅骨架的锁定或解锁。基于此,当需要调节头枕的高度时,只需控制致动机构动作,则致动机构可以通过柔性连接件与方向改变部件带动第一锁合部由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使头枕与座椅骨架解除锁定,然后上下移动头枕至处于合适高度的第二锁合部所在位置后,再使第一锁合部重新运动至锁定位置,将头枕锁定于需要的高度位置,即可实现对头枕高度的调节。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头枕调节装置能够实现对头枕高度的调节,从而可以满足座椅乘坐者的差异化需求,改善座椅的舒适性,使座椅的设计更加符合人性化需求。此外,本实用新型利用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将致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至第一锁合部件,不仅有助于简化头枕调节装置的结构,降低头枕调节装置的成本,而且,可以使力的传递更加平顺,有利于实现更加方便、顺畅且省力的头枕高度调节过程。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头枕组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用于与图1中头枕调节装置的定位杆配合的位于座椅骨架上的定位孔。

图3示出图1中头枕调节装置的操作机构与锁止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4示出座椅骨架与图1中头枕组合结构的装配结构的背部视图。

图5示出图4中的头枕调节装置与头枕的装配结构的背部爆炸图。

图6示出图5中拉索与操作机构连接处的局部视图。

图7示出图5中头枕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图5中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头枕调节装置;

11、操作机构;111、握持部;112、竖向延展部;

12、联动机构;121、定位杆;1211、止挡部;122、拉索;123、滚轮;124、复位弹簧;

13、限位机构;131、限位滑道;132、限位块;1321、第一限位部;1322、第二限位部;1323、安装凹槽;1324、螺纹孔;133、螺钉;

14、操作导向机构;141、导向柱;142、导向滑道;

2、头枕;21、行腔;22、背部盖板;23、安装口;231、横向安装口;232、横向安装口;24、容腔;

3、座椅骨架;31、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以下所提到的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是基于座椅正常使用时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头枕调节装置的示例性结构以及其与头枕及座椅骨架的装配关系。参照图1-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头枕调节装置1,用于调节连接于座椅骨架3上的头枕2相对于座椅骨架3的高度,其包括致动机构和至少一个锁止机构,其中:锁止机构包括用于与第一安装基体连接的第一锁合部及联动机构12,第一锁合部用于与沿着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第二安装基体上的一组第二锁合部中的任意一个配合;致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12控制第一锁合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在锁定位置,第一锁合部与第二锁合部结合以实现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在解锁位置,第一锁合部与第二锁合部解除结合以解除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联动机构12包括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柔性连接件的第一端与致动机构连接,柔性连接件的第二端经方向改变部件改变方向之后与第一锁合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安装基体为头枕2和座椅骨架3中的一个,第二安装基体为头枕2和座椅骨架3中的另一个。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头枕调节装置1,其通过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将致动机构的运动转化为第一锁合部在锁合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实现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或解除锁定。基于此,当需要调节头枕2的高度时,只需操作致动机构动作,则致动机构可以通过柔性连接件与方向改变部件带动第一锁合部由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使头枕2与座椅骨架3解除锁定,然后上下移动头枕2至处于合适高度的第二锁合部所在位置后,再使第一锁合部重新运动至锁定位置,将头枕2锁定于需要的高度位置,即可实现对头枕2高度的调节。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头枕调节装置1能够实现对头枕2高度的调节,从而可以满足座椅乘坐者的差异化需求,改善座椅的舒适性,使座椅的设计更加符合人性化需求。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头枕调节装置1结构较为简单,加工较为容易,成本较低,而且,利用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将致动机构的动力传递至第一锁合部件,可以使力的传递更加平顺,有利于实现更加方便、顺畅且省力的头枕高度调节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中,致动机构既可以为自动致动机构,也可以为手动致动机构。

其中,致动机构为自动致动机构时,可以实现对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与解锁过程的自动控制,而无需人力驱使。作为自动致动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致动机构可以包括电动机等动力源,在这种情况下,当需要调节头枕高度时,只需启动电动机等动力源,电动机等转动,无需额外的人力驱使,即可通过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自动带动第一锁合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实现对锁定与解锁过程的自动控制。作为自动致动机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致动机构也可以包括驱动缸或马达等流体致动器,通过驱动缸的伸缩或者马达的转动,也可以实现对锁定与解锁过程的自动控制。

而将致动机构设置为手动致动机构,其优点在于,不仅结构较为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有助于减轻座椅的整体重量,也便于座椅其他部件的布置和装配,有利于保证座椅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和美观性,还更加便于用户依据实际情况调节头枕2的高度,有助于改善用户体验。作为手动致动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致动机构可以包括操作机构11,该操作机构11用于可转动或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安装基体上,且该操作机构11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的转动或移动在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的作用下转化为第一锁合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基于此,当需要调节头枕高度时,由人力操作操作机构11,使操作机构11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转动(例如操作机构11可以被设置为摇柄)或移动(例如操作机构11可以被设置为拉手),并通过柔性连接件和方向改变部件带动第一锁合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其中,为了使座椅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且外观较为平整美观,操作机构11优选为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基体上,这样的操作机构11更易于设置于第一安装基体的内部腔室中,从而可以使座椅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外观更为平整美观;且由于用户只需使操作机构11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移动,即可实现对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与解锁,因此,也使操作更加方便。

而为了提高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移动方向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的头枕调节装置1还可以包括用于在操作机构11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移动过程中对操作机构11进行导向的操作导向机构14。由于该操作导向机构14能够在操作机构11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移动过程中对操作机构11进行导向,限制操作机构11的移动方向,因此,在操作导向机构14的作用下,操作机构11能够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实现更加准确且更加稳定地移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一锁合部更准确地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进一步提高头枕调节装置1的工作可靠性。

此外,考虑到座椅上下方向的空间相对于其他方向的空间更加宽敞,且在进行头枕高度调节时用户更习惯于施加上下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操作机构11更优选地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沿着高度方向移动,也即操作机构11优选沿着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安装基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减少柔性连接件与方向改变部件之间因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方向改变部件可以包括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可转动设置的转动体,且柔性连接件的第二端绕设于该转动体上而改变方向。基于此,由于在致动机构动作通过柔性连接件带动第一锁合部运动时,转动体能够在柔性连接件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一安装基体进行转动,因此,可以有效减少转动体与绕设于其上的柔性连接件之间的摩擦,有利于延长柔性连接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头枕调节装置1的工作可靠性。

为了保证头枕高度调节过程的平稳性,通常在第二安装基体上设置两组第二锁合部,且两组第二锁合部通常对称设置,因此,与之相应地,本实用新型中的锁止机构也可以设置两个,每个锁止机构与每组第二锁合部对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致动机构可以设置为与每个锁止机构的柔性连接件均连接,这样不仅可以使得结构更加简单紧凑,而且由于两个锁止机构均在同一致动机构的控制下动作,因此,也更便于保证两个锁止机构动作的同步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头枕调节装置1的工作可靠性,使得对头枕2的高度调节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联动机构12还可以包括复位部件,该复位部件用于提供使第一锁合部由解锁位置运动至锁定位置的作用力。这样在调节头枕2高度的过程中,第一锁合部可以在该复位部件的作用下由解锁位置自动回复到锁定位置,从而使得用户只需在需要解除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时施加作用力,而在头枕2调节到合适高度后需要将头枕2与座椅骨架3进行锁定时,则无需再施加反方向的作用力,从而使得对头枕2高度的调节更加方便且省力。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头枕调节装置1的一个实施例。图1-图2以及图5-图7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头枕调节装置1与头枕2及座椅骨架3的装配关系。由图1、图5和图6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头枕调节装置1用于与头枕2连接,而如图2所示,与头枕调节装置1的第一锁合部配合的第二锁合部设置于座椅骨架3上,也即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基体为头枕2,第二安装基体为座椅骨架3。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头枕调节装置1设置于座椅骨架3上而第二锁合部设置于头枕2上,也即第一安装基体为座椅骨架3且第二安装基体为头枕2,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这两种设置方式的原理相同,此处不再额外赘述。

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头枕调节装置1包括一个用作致动机构的操作机构11、两个锁止机构和一个操作导向机构14。

操作机构11用于提供锁定或解锁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作用力。在该实施例中,操作机构11沿着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头枕2上。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操作机构11包括握持部111和竖向延展部112,其中,握持部111方便用户握持和施力;而竖向延展部112用于与两个锁止机构连接,其设置于握持部111下方并沿着高度方向延伸,因此,其能够将用户施加于握持部111上的作用力传递至两个锁止机构;握持部111和竖向延展部112均相对于头枕2沿着高度方向可移动设置,这样当用户向上拉动握持部111时,握持部111即可通过与锁止机构连接的竖向延展部112带动锁止机构动作。

可见,该实施例的操作机构11被设置为拉手。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用户只需对操作机构11施加竖向作用力(例如拉动),即可锁定或解锁头枕2与座椅骨架3,更便于用户的使用,也更加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而且,由于座椅的上下空间较为宽敞,因此,被设置为拉手的操作机构11受操作空间的限制更少,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对头枕2高度的调节。

操作导向机构14用于对操作机构11进行导向。如图5和图7所示,该实施例的操作导向机构14包括用作第一操作导向结构的导向滑道142,该导向滑道142设置在操作机构11上,用于与设置于头枕2上的用作第二操作导向结构的导向柱141配合,实现对操作机构11的导向作用。当该实施例的头枕调节装置1被组装于头枕2上形成头枕组合结构时,导向柱141插入导向滑道142中并且与导向滑道142滑动配合,这样,当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移动时,导向滑道142会随着操作机构11一起相对于头枕2移动,导向柱141于是会沿着导向滑道142滑动,使得操作机构11也只能沿着导向滑道142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操作机构11的导向作用。

由于该实施例的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沿高度方向移动,因此,相应地,导向滑道142沿高度方向设置,以使操作导向机构14能够限制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只能沿高度方向移动,提高高度调节过程的准确性。

可以理解的是,该实施例的导向滑道142可以被替换为设置于操作机构11上的其他第一操作导向结构,且导向柱141也可以被替换为设置于头枕2上的其他第二操作导向结构,例如,可以将前述导向柱141设置在操作机构11上成为第一操作导向结构,而将前述导向滑道142设置在头枕2上成为第二操作导向结构,或者,第一操作导向结构和第二操作导向结构也可以为导向柱141与导向滑道142之外的其他相互配合的部件,只要二者能够相互配合实现对操作机构11的导向作用即可。

锁止机构用于在操作机构11的作用下实现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与解锁。在该实施例中,两个锁止机构对称设置于操作机构11的竖直中分面的左右两侧,由于操作机构11的竖直中分面通常设置为与头枕2的竖直中分面重合,因此,组装至头枕2上后,该实施例的两个锁止机构也关于头枕2的竖直中分面对称,这样不仅整个头枕调节装置1的结构更加稳定,使得其与头枕2和/或座椅骨架3的组合结构的结构更加稳定,也有助于保证头枕高度调节过程的平稳性。该实施例的两个锁止机构的结构相同,为了描述简便,以下仅以其中一个锁止机构为例进行说明,另一个锁止机构可以参照理解。

如图1和图3所示,锁止机构包括联动机构12以及用作第一锁合部的定位杆121,其中,联动机构12用于将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沿高度方向的移动转化为定位杆121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以使得操作机构11能够通过联动机构12控制第一锁合部与第二锁合部配合实现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与解锁。

定位杆121用于与设置于座椅骨架3上的一组定位孔31中的任意一个配合,当定位杆121插入定位孔31中时,能够实现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如图2所示,一组定位孔31中的各个定位孔31沿着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于座椅骨架3的左右方向的侧壁上,因此,定位杆121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即能够插入定位孔31中或与定位孔31脱开。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定位杆121沿着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头枕2上,也即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锁合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方向即为左右方向。具体地,头枕2上设有两个行腔21,每个行腔21与一个定位杆121对应,每个行腔21的左右相对的两侧壁上对应设有导向孔,定位杆121设置于对应的行腔21中,且定位杆121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导向孔并分别与两个导向孔间隙配合。基于此,定位杆121相对于头枕2沿着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从而使得定位杆121一旦受到左右方向的作用力即能够靠近和远离定位孔31,与定位孔31插接或脱开,实现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或解锁。

该实施例的两个导向孔能够对定位杆121起到导向作用,使得定位杆121能够更稳定地沿着左右方向移动,更准确地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进而更准确地实现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和解锁,进一步提高头枕调节装置1的工作可靠性。当然,对定位杆121进行导向的锁合导向结构,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所示出的导向孔,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对定位杆121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进行导向即可。

如图1和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联动机构12包括用作柔性连接件的拉索122、用作方向改变部件的转动体的滚轮123以及用作复位部件的复位弹簧124。

其中,拉索122用于将操作机构11(致动机构)的力传递至定位杆121(第一锁合部)。由图1可知,拉索122(例如钢丝)的第一端与操作机构11的竖向延展部112连接,第二端则与定位杆121连接,这样拉索122连接于操作机构11与定位杆121之间,能够将用户施加于操作机构11上的作用力传递至定位杆121。在该实施例中,拉索122的第一端设有尺寸大于拉索122主体的头部,相应地,竖向延展部112上设有用于与拉索122的头部配合的卡槽,拉索122的头部卡入卡槽中即实现拉索122的第一端与操作机构11的连接。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头部大致呈长方形,使得拉索122的第一端整体大致呈T字型,相应地,竖向延展部112上的卡槽也大致呈T字型,连接时只需将拉索122的第一端嵌入卡槽中即可,方便且快捷。当然,拉索122的第一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操作机构11连接。

滚轮123用于改变拉索12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的方向,也即滚轮123用于将用户施加于操作机构11上的作用力转化为能够带动定位杆121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的力。由图1和图3可知,在该实施例中,滚轮123设置于拉索12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且使拉索122的第二端绕设于滚轮123上之后再与定位杆121连接,这样滚轮123能够改变拉索122的走向,使拉索122的第二端与第一端的方向不同,从而改变力的传递方向,使得用户所施加于操作机构11上的竖直方向的作用力能够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定位杆121,进而带动定位杆121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可见,该实施例通过拉索122和滚轮123,即可将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的移动转化为定位杆121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结构较为简单,组装较为方便,加工较为容易,成本较低,且传动过程较为平顺,有助于平稳且快捷地实现对头枕2的高度调节。

而且,该实施例的滚轮123可转动地设置于头枕2上,这样在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移动时,滚轮123可以在拉索122的作用下转动,减少拉索122与滚轮123之间的摩擦,这一方面能够减少拉索122的磨损,延长拉索122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拉索122卡滞,更加顺畅地调节头枕2的高度,改善用户体验。

此外,如图1和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滚轮123,其转动轴线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即滚轮123的转动方向既垂直于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的移动方向,又垂直于第一锁合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方向。基于该设置,绕设于滚轮123上的拉索122,其第一端沿着高度方向,而其第二端沿着左右方向,这样不仅能够将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沿高度方向的移动更加平顺地转化为定位杆121沿左右方向的移动,而且由于拉索122第一端的延伸方向与操作机头11相对于头枕2的移动方向相同,且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与定位杆121相对于头枕2的移动方向也相同,因此,无侧向分力,拉索122能够将操作机构11的力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传递至定位杆121,所以,能够有效节约操作力,使得用户施加较小的力即能够调节头枕2的高度,实现更加省力的调节过程。

复位弹簧124用于施加使定位杆121自动由解锁位置回复至锁定位置的作用力。复位弹簧124抵设在定位杆121与头枕2之间并对第定位杆121施加使定位杆121靠近定位孔31的作用力。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24套设在定位杆121上,定位杆121上设有止挡部1211,复位弹簧124抵设在该止挡部1211与行腔21的内壁之间。基于该设置,复位弹簧124沿着左右方向(即第一锁合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运动方向)抵设在定位杆121与头枕2之间,其可以在定位杆121由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的过程中蓄力,并在头枕2移动至合适高度后将所蓄之力释放出来作用于定位杆121上,也即对定位杆121施加使定位杆121靠近定位孔31的作用力,使定位杆121自动由解锁位置回复至锁定位置。而且,复位弹簧36还能够起到对定位杆121的辅助定位作用,使得该实施例的头枕调节装置1的工作可靠性更高。当然,复位弹簧124的设置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其只要能够施加使第一锁合部靠近第二锁合部的作用力即可。

基于该实施例的头枕调节装置1对头枕2的高度进行调节的过程为:当需要对头枕2的高度进行调节时,用户只需向上拉动操作机构11,操作机构11带动拉索122的第一端一起相对于头枕2向上移动,经过滚轮123改变方向之后的拉索122的第二端于是拉动定位杆121沿着左右方向朝远离定位孔31的方向运动,由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定位杆121与定位孔31脱开,头枕2与座椅骨架3解锁,进而使得头枕2可以相对于座椅骨架3沿高度方向(也即上下方向)移动,在该过程中,复位弹簧124被压缩蓄力;而当头枕2调节到合适高度位置时,松开操作机构11,复位弹簧124释放所蓄之力,使定位杆121反向运动,也即沿左右方向朝靠近定位孔31的方向运动,并通过拉索122带动操作机构11向下运动,直至各部件复位,定位杆121由解锁位置重新回复至锁定位置,定位杆121重新插入定位孔31中,将头枕2固定在合适高度,至此即完成对头枕2高度的一次调节。

由上述调节头枕2高度的过程可以看出,该实施例的头枕调节装置1,可以通过拉动操作机构11,方便地解除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并且在将头枕2移动至合适高度后,只需松开操作机构11,定位杆121即可在复位弹簧124的作用下自动回复到锁定位置,将头枕2锁定在合适高度位置,而无需用户再施加反向作用力,因此,该实施例的头枕调节装置1对头枕2的调节更加方便省力。

上述实施例中,仅以第一锁合部为定位杆121且第二锁合部为定位孔31为例进行说明,但实际上,第一锁合部和第二锁合部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锁合部和第二锁合部还可以为能够相互卡扣、相互插接或相互钩挂的其他结构,只要第一锁合部和第二锁合部能够相互配合实现头枕2与座椅骨架3的锁定与解锁,则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该实施例的头枕调节装置1,结构较为简单,可以有效降低头枕调节装置1的加工难度,节约头枕调节装置1的加工成本;而且,该实施例利用拉索122和滚轮123可以方便地将操作机构11相对于头枕2的竖向移动转化为定位杆121相对于头枕2的横向移动,力的传递更加平顺,可以实现更加省时省力的头枕高度调节过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头枕组合结构,其包括头枕2和本实用新型的头枕调节装置1,其中,头枕调节装置1设置于头枕2上。

图1、图5和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头枕组合结构的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头枕调节装置1为前述图3所示的头枕调节装置1。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头枕组合结构,头枕2的主体的上部设有安装口23且下部设有容腔24,头枕调节装置1的操作机构11设置于安装口23内且与安装口23滑动配合,从而使得操作机构11能够相对于头枕2移动;头枕调节装置1的联动机构12设置于容腔24内。

容腔24由头枕2的前端面向头枕2的后端面凹陷,联动机构12内嵌于该容腔24内。容腔24具有后端面且后端面与头枕2的后端面平齐,这样容腔24的后端面可以在后方对联动机构12进行遮蔽,保证头枕2的后端面在容腔24处的平整性。而为了保证头枕2的前端面在容腔24处的平整性,该实施例的头枕组合结构还可以包括前部盖板(图中未示出),该前部盖板盖合于容腔24的前端面上,在前方对联动机构12进行隐蔽,使得头枕2的前端面在容腔24处也具有较好的平整性,这不仅使得头枕组合结构的整体结构更加美观,更重要的是,用户通常倚靠于头枕2的下部区域,因此这也使得乘坐者能够更加舒适地倚靠于头枕2上,保证用户倚靠头枕2时的舒适度。

结合图1、图5和图7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安装口23整体呈T字型,其包括横向安装口231(即T字的横部)和竖向安装口232(即T字的竖部)。

其中,横向安装口231与操作机构11的握持部111配合,握持部111内嵌于该横向安装口231中。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横向安装口231的高度大于握持部111的高度,这可以为用户拉动握持部111预留空间;而且,该横向安装口231贯通头枕2的前后端面,握持部111在前后方向上与横向安装口231的前后端面平齐,基于此,由于握持部111在前后方向均未被遮蔽,因此,用户从前后两个方向均可以对握持部111进行握持,使用更为方便,而又由于握持部111并未凸出于头枕2的前后端面,因此,又不至于影响头枕2前后端面的平整性。而且,由于用户倚靠头枕2时头部高度通常低于握持部111所在高度,因此,裸露在外未被遮蔽的握持部111不会影响用户的倚靠舒适度。

竖向安装口232与操作机构11的竖向延展部112滑动配合,竖向延展部112内嵌于该竖向安装口232中。由图5和图7可知,该实施例的竖向安装口232设置为后端开口的凹槽,该凹槽的底部与头枕2的前端面平齐,也即该竖向安装口232具有前端面且其前端面与头枕2的前端面平齐,这样竖向安装口232的前端面可以直接对竖向延展部112的前端面进行遮蔽,保证头枕2的前端面在该竖向安装口232处的平整性。而为了保证头枕2的后端面在该竖向安装口232处的平整性,该实施例的头枕组合结构还包括背部盖板22,该背部盖板22盖合于该竖向安装口232的后端面上,对内嵌于该竖向安装口232中的竖向延展部112进行遮蔽。该实施例的竖向安装口232,使得头枕2的前后端面在竖向延展部112所在处均较为平整,不仅可以保证头枕组合结构较为美观,还有助于改善用户倚靠于头枕2上时的舒适度。

该实施例的安装口23,其整个后端面均敞开,这样更便于实现操作机构11与头枕2的组装,在组装时,只需从头枕2的背部将操作机构11放入安装口23中即可,方便且快捷。

可见,该实施例的头枕组合结构,由于安装口23及容腔24均相对于头枕2的前后端面内凹,内嵌于安装口23内的操作机构11及内嵌于容腔24内的联动机构12均不会向外凸出,因此,头枕组合结构的结构更加紧凑、美观,且有利于保证头枕2前端面的平整性,保证用户倚靠头枕2时的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主体,其包括头枕2、座椅骨架3和本实用新型的头枕调节装置1,其中,头枕2沿着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座椅骨架3上,这样一旦头枕调节装置1控制头枕2与座椅骨架3解锁,则可以通过沿着高度方向移动头枕2至合适的高度位置,实现对头枕2高度的调节。本实用新型的座椅主体,头枕调节装置1可以设置在头枕2上,这时只需将第二锁合部设置在座椅骨架3上即可;头枕调节装置1也可以设置在座椅骨架3上,相应地,此种情况下第二锁合部设置在头枕2上即可。

为了防止头枕2在调节高度过程中脱离座椅骨架3,在本实用新型中,座椅主体还可以包括限位机构13,该限位机构13用于在第一锁合部与一组第二锁合部中最高的一个高度相同时限制头枕2相对于座椅骨架3沿高度方向继续向上移动。通过设置限位机构13,可以限制头枕2相对于座椅骨架3沿高度方向的最大位移,使得头枕2至多只能向上移动至最高档位处,可以有效防止因过度移动而将头枕2拉出至行程之外,防止头枕2在调节高度过程中脱离座椅骨架3。

作为限位机构13的一种实施方式,限位机构13可以包括相互适配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座椅骨架3上,第二限位结构设置在头枕2上,当第一锁合部与一组第二锁合部中最高的一个高度相同时,第一限位结构限制第二限位结构相对于座椅骨架3沿高度方向继续向上移动,以限制头枕2相对于座椅骨架3沿高度方向继续向上移动。

图5、图7和图8示出了限位机构13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和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限位机构13包括用作第一限位结构的限位滑道131以及用作第二限位结构的限位块132,其中,限位块132插入限位滑道131中且与限位滑道131滑动配合,当第一锁合部与一组第二锁合部中最高的一个相同时,限位滑道131的内壁顶端对限位块132形成止挡。基于此,该实施例的限位机构13通过限位滑道131对限位块132的止挡而实现对头枕2的限位,使得在向上移动头枕2的过程中,一旦第一锁合部被向上移动至处于最高档位处的第二锁合部所在高度时,头枕2则无法继续向上移动,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头枕2向上挣脱座椅骨架3,有助于保证头枕2换挡移动过程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结构为限位块132,而第二限位结构为限位滑道131,也能够实现相同的目的,也即在该实施例中,只需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滑道131与限位块132中的一个,而第二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滑道131与限位块132中的另一个即可。当然,限位机构13并不局限于限位滑道131与限位块132配合的结构形式,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限位块132包括第一限位部1321和设置于第一限位部1321上的第二限位部1322,第一限位部1321搭接在限位滑道131的两侧端壁上,第二限位部1322插入限位滑道131中。这样在头枕2相对于座椅骨架3沿着高度方向移动时,限位块132会随着头枕2的移动在限位滑道131中移动,且当头枕2向上移动至最大档位时,第二限位部1322与限位滑道131的内壁顶端抵接,限制头枕2继续向上移动。而且,设置第一限位部1321及第二限位部1322分别与限位滑道131的端壁和内壁配合,还可以更有效地对头枕2相对于座椅骨架3的移动进行导向。

该实施例的限位块132可拆卸地连接于头枕2上。如图7和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头枕2上设置有向后部突出的螺钉133,相应地,限位块132的第二限位部1322上对应设有与螺钉133配合的螺纹孔1324,螺钉133旋入螺纹孔1324中,即可将限位块132固定于头枕2上,而将螺钉133旋出螺纹孔1324,则又可以方便地将限位块132从头枕2上拆卸下来,便于更换和维修。

此外,由图8可知,该实施例的螺纹孔1324设置于第二限位部1322的相对于其朝向头枕2的端面向内凹陷的安装凹槽1323中,位于安装凹槽1323的底面上。另外,该实施例的安装凹槽1323不仅朝向头枕2的一端敞口,以便于螺钉133插入螺纹孔1324中与螺纹孔1324配合,而且,其上下端面也敞开,这样更便于对螺钉133进行旋紧或旋松操作,可以使得限位块132与头枕2的拆装更加方便。

由图5可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实施例中,限位机构13及操作导向机构14均设置有两个,其好处在于,可以实现更加有效的限位和导向作用。更优选地,两个限位机构13及两个操作导向机构14可以分别关于头枕2的竖直中分面对称设置,以进一步提高座椅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座椅主体。本实用新型的座椅可以为包括儿童安全座椅在内的各种需要对头枕2的高度进行调节的座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