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辅助汽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轮防陷防滑装置,具体指一种车轮在松软、泥泞、打滑地面上因车轮附着力、地面承载力不足时帮助车辆脱困使用的防陷防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轮防滑器、车轮防陷器大部分都是类似于往车轮与地面之间填充附加物,以起到支撑的作用,此类装置大多存在结构复杂,安装、拆卸麻烦,携带不便,可靠性低,功能单一,且制造难度高等缺陷。本案创造性的将车轮防陷与防滑两个功能结合在一起,并克服了上述缺陷,解决了车轮在地面承载力不足的情形下陷车的问题,以及车轮在地面附着力不足的情形下打滑的问题,更能解决车轮既打滑又陷车两种情形同时出现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拆卸迅捷,携带方便,对轮胎无损伤,安装后车轮防滑、防陷效果明显,帮助车辆迅速脱困驶出糟糕路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拆装的车轮防滑防陷装置,用于车轮在松软、泥泞、打滑地面上因车轮附着力、地面承载力不足时,帮助车辆脱困所使用的防滑防陷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便于拆装的车轮防陷防滑装置,包括胎面杆、轮辐杆、防陷杆和防滑杆,所述胎面杆固定在轮胎面上,并随着轮胎的转动与地面平面接触,轮辐杆固定在轮辐外侧端面上,所述防陷杆固定在胎面杆上,其一端伸出轮胎面外侧面与地面平面接触,所述防滑杆固定在轮辐杆上,其一端伸出轮胎面与地面呈角度或垂直接触;所述胎面杆和轮辐杆上均设有固定绳和穿绳孔钮,胎面杆上的固定绳绕过轮毂内表面与胎面杆两端的穿绳孔钮牢固绑扎,轮辐杆上的固定绳绕过轮辐内表面与轮辐杆两端的穿绳孔钮牢固绑扎。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胎面杆和轮辐杆的一端通过便于拆装的轴或销固定为一体。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防陷杆与胎面杆通过螺纹活动连接;即通过螺纹连接可灵活调节防陷杆与地面水平接触的长度。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防滑杆与轮辐杆通过螺纹活动连接;即通过螺纹连接可灵活调节防滑杆插入地面的长度。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防滑杆伸出轮胎面的长度控制在1~50cm之间。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防陷杆伸出轮胎面的长度控制在1~50cm之间。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胎面杆的直径为0.2~20cm。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轮辐杆的直径为0.2~2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创造性的将车轮防陷与防滑两个功能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单独分别使用防滑和防陷功能,更可以同时使用防滑防陷功能,防陷和防滑结构可以彼此其功用,还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防滑和防陷的能力;有效解决了车轮在地面承载力不足的情形下陷车的问题,以及车轮在地面附着力不足的情形下打滑的问题,以及车轮既打滑又陷车两种情形同时存在的问题;
2、结构简单,安装、拆卸便捷,携带方便,对轮胎无损伤,安装后车轮防滑、防陷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轮防陷防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轮防陷防滑装置中防陷杆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轮防陷防滑装置中防滑杆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1-胎面杆,2-轮辐杆,3-防陷杆,4-防滑杆,5-固定绳,6-穿绳孔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效果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拆装的车轮防陷防滑装置,包括由胎面杆1、轮辐杆2、防陷杆3和防滑杆4组成的“十”字型交叉双杆结构,所述胎面杆1固定在轮胎面上,并随着轮胎的转动与地面平面接触,轮辐杆2固定在轮辐外侧端面上,所述防陷杆3固定在胎面杆1上,其一端伸出轮胎面外侧面与地面平面接触,防陷杆3与轮胎的配合使用状态图如图2所示,设置防陷杆3能增大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地面对车轮的承载力,具有防陷车的目的;且防陷杆3与胎面杆1通过螺纹活动连接,可灵活调节防陷杆3与地面平面接触的长度,达到灵活调节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和承载力的目的;防滑杆4固定在轮辐杆2上,其一端伸出轮胎面与地面呈角度或垂直接触,防滑杆4与轮胎的配合使用状态图如图3所示;防滑杆4随车轮转动过程中能插入地面,增大车轮的驱动力,解决因地面附着力不足引起轮胎打滑的问题;且防滑杆4与轮辐杆2通过螺纹活动连接,可灵活调节防滑杆4插入地面的长度,达到灵活调节防滑杆4给予车轮驱动力的目的。所述胎面杆1和轮辐杆2的杆端均设有固定绳5和穿绳孔钮6;具体地,胎面杆1上的固定绳5绕过轮毂内表面与胎面杆1两端的穿绳孔钮6牢固绑扎,将胎面杆1牢固的固定在胎面上;轮辐杆2上的固定绳5绕过轮辐内表面与轮辐杆2两端的穿绳孔钮6牢固绑扎,将轮辐杆2牢固的固定在轮辐外侧端面上。
进一步地,胎面杆1和轮辐杆2的一端还可通过便于拆装的轴或销固定为一体,能有效提高本装置整体的稳固性,进而提高防滑防陷性能。当胎面杆1与轮辐杆2的杆端不固定时,使得本装置可单独使用防滑或防陷功能。
更进一步地,所述防滑杆4伸出轮胎面的长度控制在1~50cm之间,如若过长可能会出现防滑杆4断裂,过短时不能起到有效的支撑防滑效果;同样防陷杆3伸出轮胎面的长度控制在1~50cm之间,过长会断裂,过短不能起到有效的支撑防陷效果;为了进一步保证防滑防陷的效果,胎面杆1的直径设为0.2~20cm,轮辐杆2的直径设为0.2~20cm。
在使用时,胎面杆1和轮辐杆2分别通过固定绳5牢固固定于胎面与车轮辐外端面,通过水平伸出轮胎面的防陷杆3增大了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地面对车辆的承载力,具有防陷车的作用;而胎面杆1在轮胎面上相当于增加了凸起,以及防陷杆压紧地面随轮胎转动,均起到了相应的防滑作用;轮辐杆2上固定的防滑杆4在随轮胎转动过程中,一端插入地面防止车轮空转打滑,从而强制增大车轮的驱动力。在防滑杆4与防陷杆3的共同作用下,配合使用取得最佳防滑防陷效果,使车辆可以迅速脱困,驶离糟糕路段。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配合使用胎面杆或轮辐杆,进而实现单独使用防滑杆或防陷杆,并调节防滑杆4或防陷杆3伸出的长度,起到防滑或防陷的作用。
以上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并不会局限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所做出的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