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门车窗吹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1481阅读:683来源:国知局
车辆前门车窗吹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前门车窗吹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各个车企也在不断地升级完善自身车辆的安全配置,以符合市场的需求。

在下雨天,车辆前门的车窗上会布满水珠或这水痕,从而影响驾驶员视线,尤其在雨天的夜晚,车窗上的水珠会反射周围的光线,形成密密麻麻的光斑布满整个车窗玻璃,造成驾驶员完全无法看清车辆两侧的路况,更无法看清后视镜,进而在车辆驾驶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雨天后视镜玻璃上也附着有水珠,影响后视镜玻璃的清晰度。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门车窗吹风装置,其能够将气流引向车辆前门的车窗,吹散车窗玻璃上的水珠,减少后视镜玻璃上的水珠,大大提高了雨天行车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辆前门车窗吹风装置,其要点在于:包括后视镜壳体和设置在该后视镜壳体的开口处的后视镜玻璃,在所述后视镜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异形导风管,该异形导风管包括管体以及该管体两端的用于车辆行驶时气流进入的进风口和朝向前门车窗方向的出风口,所述管体的部分从所述后视镜壳体的上方朝车尾方向外凸出。

采用以上结构,车辆行驶时,气流从异形导风管的进风口进入,然后从出风口吹向前门车窗,不断去除附着在前门车窗的玻璃上的水珠,大大减少了驾驶员在雨天行驶时的视线干扰,同时异形导风管的部分管体从后视镜壳体的上方朝车尾方向外凸出,有效减少了落在后视镜玻璃上的雨水,提高了雨天后视镜玻璃的清晰度。通过异形导风管设置,大大提高了车辆雨天行驶的安全性,有效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朝向车头方向,并向下倾斜。采用以上结构,以保证气流在管体中的流动性,同时降低大型异物进入管体的可能。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后视镜壳体靠近所述前门车窗的一侧。采用以上结构,结构合理,使出风口更靠近前门车窗的玻璃,提高去除水珠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为扁平状。采用以上结构,有效提高气流从出风口吹出时的压力,从而提高去除水珠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异形导风管通过卡合结构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后视镜壳体的外表面。采用以上结构,既便于安装,且安装可靠,又可拆卸,增加了使用的便捷性。

作为优选:在所述异形导风管的进风口设置有保护滤网。采用以上结构,有效防止异物进入异形导风管而损坏车窗玻璃或是堵塞异形导风管。

作为优选:所述异形导风管采用塑料材质。采用以上结构,结构可靠,成本低廉,易于制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前门车窗吹风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新颖实用,易于实现,不断去除附着在前门车窗的玻璃上的水珠,大大减少了驾驶员在雨天行驶时的视线干扰,有效减少了落在后视镜玻璃上的雨水,提高了雨天后视镜玻璃的清晰度,大大提高了车辆雨天行驶的安全性,有效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车辆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车辆前门车窗吹风装置,包括后视镜壳体1,在该后视镜壳体1的开口处设置有后视镜玻璃2,在后视镜壳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异形导风管3,该异形导风管3通过卡合结构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后视镜壳体1的外表面上,并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所述异形导风管3包括管体33,管体33的一部分从所述后视镜壳体1的上方朝车尾方向外凸出,凸出的部分在后视镜玻璃2的上方,并对后视镜玻璃2形成遮雨挡板结构,有效减少雨滴落在后视镜玻璃2上的数量。

请参见图1和图2,管体33的两端分别为进风口31和出风口32。其中,进风口31位于所述后视镜壳体1远离后视镜玻璃2一侧的外表面,该进风口31的开口方向朝向车头方向,即车辆前进方向,并向下倾斜,在该进风口31还设置有保护滤网,防止异物进入。所述出风口32位于所述后视镜壳体1靠近所述前门车窗4的一侧,并且出风口32的开口方向朝向前门车窗4,即气流从出风口32吹出后,持续吹向前门车窗4的玻璃,将玻璃上的水珠吹散,并且,所述出风口32均为扁平状,有效提高了出风口32吹出气流的压力,提高水珠被吹散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车辆前进时,气流从进风口31进入,从出风口32向前门车窗4方向持续不断地吹出,将前门车窗4玻璃上的水珠吹散。同时,异形导风管3向车尾方向凸出的管体33对后视镜玻璃2起到有效的遮雨作用,保持后视镜玻璃2的清晰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