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及免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761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支撑装置及免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汽车拥有量不断的提高;汽车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

现在的汽车一般均采用的充气轮胎,气压是轮胎的命门,过高和过低都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

气压过低,则胎体变形增大,胎侧容易出现裂口,同时产生屈挠运动,导致过度生热,促使橡胶老化,帘布层疲劳、帘线折断。

气压过低,还会使轮胎接地面积增大加速胎肩磨损。气压过高,会使轮胎帘线受到过度的伸张变形,胎体弹性下降,使汽车在行驶中受到的负荷增大,如遇冲击会产生内裂和爆破,同时气压过高还会加速胎冠磨损,并使耐轧性能下降。

充气轮胎的汽车在受到外部损害的时候,比如扎胎以后,轮胎内气体跑出,这样汽车不能继续行驶了,需要进行备胎的更换,费时费力之外,还会影响行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支撑装置及免充气轮胎,以缓解了现有轮胎会扎胎,影响出行的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在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环和所述第二支撑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环。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环为三个,且所述加强环沿所述第二支撑环的轴向和/或径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环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一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段和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段两端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一连接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环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U形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支撑环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环包括第二连接段和第二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段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段两端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连接件连接的第二连接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环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为U形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免充气轮胎,采用上述所述的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装置及免充气轮胎,通过将在轮胎内设置支撑装置,将整个轮胎撑起;相比于技术就省去了充气的烦恼;而且不需要充气的轮胎,也避免了扎胎的问题;这样在汽车行驶的时候,减少了由于轮胎出现的问题而影响交通的情况的发生。

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之间的弹性件起到支撑第一支撑环的目的,第二支撑环套设在轮毂上,第一支撑环套设在第二支撑环上,通过弹性件反复的伸缩,实现汽车行驶防震的作用,使其免充气轮胎具有充气轮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镂空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第二支撑环;101-第二连接段;102-第二连接件;103-第二连接板;200-弹性件;300-第一支撑环;301-第一连接段;302-第一连接件;303-第一连接板;400-加强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镂空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在所述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件200。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之间有多个弹性件200,弹性件200可以采用弹簧,在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之间均匀设置多个弹性件200;

如图4所示,当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的宽度较大的时候,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之间的弹簧周向设置有三周,根据第一支撑环300的宽度和第二支撑环100的宽度才更改弹簧设置的周数;当汽车的载重量大的时候,弹簧的强度和周数做相应的改变,以满足大载重的要求。

为了增加整个支撑装置的强度,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环300和所述第二支撑环10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环400。

参照图2,在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之间有一个加强环400,加强环400将弹性件200连接在一起,一般采用加强环400穿过弹性件200的中部。

这样能够增加整个支撑装置的强度,同时加强环400也具有固定弹性件200位置的作用,在第一支撑环300受到外力的时候,外力通过弹性件200传递给第二支撑环100,这样需要弹性件200与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连接有一定的强度,在弹性件200伸缩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倾斜的问题,这样加强环400能够起到固定弹性件200的作用,在汽车载重量加大的情况下,弹性件200不倾斜。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环400为三个,且所述加强环400沿所述第二支撑环100的轴向和/或径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之间设置有三个加强环400,三个加强环400的直径不相同,在第二支撑环100的径向依次设置;这样弹性件200与第一支撑环300、第二支撑环100和三个加强环400连接,在增加整个支撑装置的强度的同时,能够保证弹性件200在反复的压缩过程中,不倾斜。

根据汽车载重的不同,加强环400的个数也不同,加强环400可以根据需求,设计成多个,可以在第二支撑环100内的轴向和径向均设置加强环400;以满足大载重量汽车的强度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环400为三个直径相同的加强环400;三个加强环400在第二支撑环100的轴向设置,当弹性件200为弹簧时候,三个加强环400分别在弹簧的左中右三个为设置。

当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之间均匀设置有多周弹性件200,每一周的弹性件200上均设置加强环400;多周弹性件200上的加强环400可以为轴向设置也可以是径向设置。

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可以为镂空的,这样能够减轻整个支撑装置的重量,从而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支撑装置的重量降低能够降低使用的时候的能量消耗;使用在汽车上能够降低耗油量,使用在自行车上能够骑行更轻便。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环300包括第一连接段301和第一连接件302;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段301和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302间隔设置。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环300由多个第一连接段301和第二连接件102拼接形成的;相邻两个第一连接段301通过第一连接件302连接。

第一连接件302有一定的弹性,在第一支撑环300受到外力向圆心收缩的时候,第一连接段301之间的距离会变小,在支撑装置滚动的时候,第一连接段301之间的距离会变大变小反复的改变,这样就需要第一连接件302有足够的弹性,来缓冲。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段301两端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连接件302连接的第一连接板303,且所述第一连接板303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环300内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2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板303,第一连接件302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在相邻的第一连接段30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连接板303上设置有通孔,在第一连接件302上设置有通孔,采用螺栓将第一连接板303和第一连接件302连接,这样方便后期的维修和维护。

在图5中,四个第一连接段301和四个第一连接件302连接间隔设置形成第一支撑环300;当第一支撑环300受到外力的时候,外力使第一支撑环300的直径变小,这样通过第一连接件302来缓冲。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302为U形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302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支撑环300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2为U形连接件,U形连接件的开口朝向第一支撑环300外侧,当第一支撑环300受到外力的时候,相邻的第一连接段301间隔变小,这样第一连接件302的开口变小,当第一支撑环300在弹性件200的作用下,相邻的第一连接件302的间隔变大,第一连接件302的开口也变大;第一连接件302的开口朝向第一支撑环300外侧的时候,开口的开合更容易,相比第一连接件302的开口朝向第一支撑环300内侧伸缩的更容易,缓冲效果更好。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环100包括第二连接段101和第二连接件102;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段101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102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连接段101和多个第二连接件102拼接成第二支撑环100;在相邻的第二连接段101之间有第二连接件102;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段101和第二连接件102分别有4个;在四个第二连接段101之间设置第二连接件10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环100采用如图1所示单一的支撑环;这样在第二支撑环100安装在轮毂上以后,能够与轮毂更好的贴合;当第二支撑环100之间安装在轮毂上焊接而成;这样支撑装置与轮毂安装的更牢固。

单独将支撑装置安装在轮毂上,需要采用第二连接段101和第二连接件102形成第二支撑环100;这样第二支撑环100的直径才能够变大安装在轮毂上。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段101两端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连接件102连接的第二连接板103,且所述第二连接板103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环100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101两端有第二连接板103,第二连接板103沿着第二支撑环100的径向向外延伸。

在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板103有第二连接件102,第二连接件102和第二连接板103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或者螺接以及其他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板103和第二连接件102上设置对应的通孔,然后采用螺栓,将第二连接件102和第二连接件102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102为U形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102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支撑环100的内侧。

第二连接件102为U形连接件,第二连接件102和第一连接件302的开口朝向相反;第一连接件302的开口朝向外,第二连接件102的开口朝向内;这样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均有用于缓冲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向内收缩的时候,来缓冲。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免充气轮胎,采用上述所述的支撑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支撑装置的轮胎,依靠支撑装置将轮胎支撑起来,汽车采用这种有支撑装置的轮胎,省去了充气的麻烦;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之间有多个弹性件200,根据汽车的种类的不同,弹性件200可以设置多排多个;这样满足不同的支撑强度的需求。

汽车给第二支撑环100向下的压力,第一支撑环300有地面的支撑,这样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压缩弹性件200;弹性件200的伸缩的范围影响到汽车行车的舒适度;这样根据不同汽车的载重量采用不同弹性系数的个数的弹性件200,来提高汽车的舒适度。

支撑装置也可以和充气轮胎一起使用;当充气轮胎气压不足或者爆胎时,支撑装置能够立即负重,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免充气轮胎可以采用跟轮毂一起生产和销售,免充气轮胎在应用到小型汽车上,具有使用寿命久的特点,基本上使免充气轮胎不需要中途再进行修补,一般需要修护的时候,直接是更换新轮胎,可见,其牢固。

支撑装置及免充气轮胎还可以应用到自行车、电动车等车辆中,且支撑装置设计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且能够增加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使用寿命,使自行车具有骑行轻便,又具有使用寿命长久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装置及免充气轮胎,通过将在轮胎内设置支撑装置,将整个轮胎撑起;相比于技术就省去了充气的烦恼;而且不需要充气的轮胎,也避免了扎胎的问题;这样在汽车行驶的时候,减少了由于轮胎出现的问题而影响交通的情况的发生。

支撑装置的第二支撑环100起到支撑弹性件200的作用,当局部第一支撑环300与第二支撑环100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时候,将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之间的弹性件200压缩,当第一支撑环300旋转到离开地面的时候,在弹性件200的作用下,局部第一支撑环300和第二支撑环100的距离恢复;汽车行驶的时候,支撑装置的弹性件200反复的压缩,从而在支撑汽车的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使汽车行时候乘车人更舒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