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3198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普通轿车、多功能乘用车(SUV)、多功能商用车(MPV)等慢慢步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客户对于汽车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汽车座椅的要求。目前市场大部分汽车座椅的功能相对简单,且相互独立,比如滑轨解锁装置只能解锁滑轨,调角器调节手柄只能调节调角器等。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乘客可以通过不同手柄操作使座椅满足前后调节以及快速进入功能的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包括座椅前后调节装置以及快入调节机构;汽车座椅与汽车座椅下方的滑轨之间设有用于解除两者相对固定关系的滑轨解锁按钮,所述座椅前后调节装置可直接或间接按压所述滑轨解锁按钮;所述快入调节机构包括靠背角度解锁装置以及滑轨解锁装置,所述靠背角度解锁装置可解除汽车座椅的靠背与坐垫之间的固定关系使靠背可相对于坐垫转动,所述靠背角度解锁装置可直接或间接按压所述滑轨解锁按钮。

进一步地,所述滑轨解锁装置的运转以汽车座椅的靠背相对于其坐垫的转动运动作为动力源。

进一步地,所述滑轨解锁装置通过触发所述座椅前后调节装置间接按压所述滑轨解锁按钮。

进一步地,所述滑轨解锁装置包括转动凸轮以及驱动所述转动凸轮转动的传动结构,所述转动凸轮相对于汽车座椅的坐垫为转动连接,且转动凸轮的转动端位于所述滑轨解锁按钮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结构包括曲柄,所述曲柄相对于坐垫为转动连接,曲柄通过曲柄上连杆连接汽车座椅的靠背,曲柄上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曲柄以及靠背转动连接,所述曲柄通过曲柄下连杆连接所述转动凸轮,曲柄与曲柄下连杆的一端之间为转动连接,曲柄下连杆的另一端安装有销轴,转动凸轮上设有导向腰孔,所述销轴伸入所述导向腰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前后调节装置包括相对于坐垫转动连接的滑轨解锁支架,滑轨解锁支架的一端为可按压所述滑轨解锁按钮的按压端,滑轨解锁支架的另一端连接操作手柄,且所述滑轨解锁支架与坐垫之间设有复位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滑轨解锁装置的输出末端通过按压所述滑轨解锁按钮的按压端间接按压所述滑轨解锁按钮。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角度解锁装置包括角调解锁杆、安装在汽车座椅的靠背上的上挡块、以及安装在汽车座椅的坐垫上的下挡块;所述快入调节机构还包括解锁杆驱动机构,所述角调解锁杆的一端相对于汽车座椅的坐垫为转动连接,角调解锁杆的另一端由所述解锁杆驱动机构驱动使其相对于坐垫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解锁杆驱动机构包括快入手柄以及解锁线束,所述解锁线束的一端连接所述快入手柄,另一端连接所述角调解锁杆。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角度解锁装置还包括扭簧以及限位块,下挡块与坐垫之间为转动连接关系,且下挡块与坐垫之间设置有扭簧,下挡块上开有腰孔;所述限位块相对于坐垫为固定连接,且限位块上设有伸入所述腰孔中的限位销。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通过座椅前后调节装置可使前排乘客快速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通过快入调节机构可以使汽车后排乘客快速使前排座椅折叠并向前平移,扩大汽车的后排空间,方便后排乘客上下车,为汽车的日常使用提供了便利,且更为人性化。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在汽车座椅总成中的位置图;

附图2为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在汽车座椅总成中的应用图;

附图3为靠背角度解锁装置在汽车座椅总成中的的位置图;

附图4为滑轨解锁按钮的位置图;

附图5为座椅前后调节装置与滑轨解锁装置的总装结构图;

附图6为座椅前后调节装置与滑轨解锁装置的总装结构的爆炸图;

附图7为转动凸轮部分的爆炸结构图;

附图8为靠背角度解锁装置的放大图;

附图9为靠背角度解锁装置的爆炸结构图;

附图10为靠背角度解锁前后靠背相对于坐垫的位置状态图;

附图11为滑轨解锁装置的运行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3所示的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包括可调节座椅前后位置的座椅前后调节装置1以及可同时调节座椅的靠背角度以及前后位置的快入调节机构2。

如附图5与附图6所示,所述座椅前后调节装置1包括操作手柄11,所述操作手柄11整体呈U字形,U字形的操作手柄1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滑轨解锁支架12,每个滑轨解锁支架12相对于汽车座椅下的滑轨分别铰接连接,操作手柄11连接滑轨解锁支架12的一端,滑轨解锁支架12的另一侧为按压端,按压端的下方设有滑轨解锁按钮3(如附图4所示),当向上抬升操作手柄11时,滑轨解锁支架12向下转动按压滑轨解锁按钮3使滑轨解锁,从而用户可以调节汽车座椅的前后位置。滑轨解锁支架12与汽车座椅的坐垫之间设有复位弹簧13,当调节完成后,复位弹簧13使滑轨解锁支架12复位,从而汽车座椅与滑轨之间恢复锁定状态。

所述快入调节机构2包括快入手柄、解锁线束21、靠背角度解锁装置22以及滑轨解锁装置23,所述快入手柄安装在汽车座椅的靠背上(图中未示出),快入手柄通过解锁线束21驱动所述靠背角度解锁装置22对靠背进行角度解锁,当角度解锁后,汽车座椅的靠背自动相对于汽车座椅的坐垫向前折叠,靠背的角度运动带动所述滑轨解锁装置23运转达到按压滑轨解锁按钮3的目的,使得汽车座椅可以前后平移调节,通过以上一系列动作,后排乘客上车时可以快速地调节前排座椅的位姿,使得后排宽敞方便乘客进入。

如附图8与附图9所示,上述靠背角度解锁装置22包括角调解锁杆22-1、安装在汽车座椅的靠背上的上挡块22-2、以及安装在汽车座椅的坐垫上的下挡块22-3,所述角调解锁杆22-1的一端相对于汽车座椅的坐垫为转动连接,角调解锁杆22-1的另一端连接解锁线束21的一端,解锁线束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快入手柄,角调解锁杆22-1可使靠背与坐垫之间解除相对固定状态,使靠背可相对于坐垫转动,靠背相对于坐垫向前倾斜,直到上挡块22-2撞到下挡块22-3停止。附图10为靠背角度解锁前后靠背相对于坐垫的位置状态图。

为了防止上挡块22-2与下挡块22-3刚性碰撞,下挡块22-3与坐垫之间为浮动连接,浮动连接的具体实现方式为:靠背角度解锁装置22还包括扭簧22-5以及限位块22-4,下挡块22-3与坐垫之间为转动连接关系,且下挡块22-3与坐垫之间设置有扭簧22-5,下挡块22-3上开有腰孔;所述限位块22-4相对于坐垫为固定连接,且限位块22-4上设有伸入所述腰孔中的限位销,当上挡块22-2与下挡块22-3发生撞击时,下挡块22-3可产生一定的角位移并来回小幅的摆动进行吸振,减小刚性冲击,提高座椅寿命。

如附图5与附图6所示,滑轨解锁装置23包括转动凸轮23-1以及驱动所述转动凸轮23-1转动的传动结构,所述转动凸轮23-1相对于坐垫为转动连接,且其转动端置于所述滑轨解锁支架12的按压端的上方,当转动凸轮23-1相对于坐垫转动,其转动端按压滑轨解锁支架12的按压端,滑轨解锁支架12的按压端按压滑轨解锁按钮3使滑轨解锁使汽车座椅相对于滑轨解锁,从而乘客可将座椅向前推,使后排空间宽敞,方便进入。转动凸轮23-1与坐垫之间设置有复位扭簧23-10,使得在传动结构回位后,转动凸轮23-1可以在复位扭簧23-10的作用下回位,解除对滑轨解锁按钮3的按压,使汽车座椅相对于滑轨恢复锁定状态。

上述传动结构包括曲柄23-2,所述曲柄23-2相对于坐垫为转动连接,曲柄23-2通过曲柄上连杆23-3连接汽车座椅的靠背,曲柄上连杆23-3的两端分别与曲柄23-2以及靠背转动连接,所述曲柄23-2通过曲柄下连杆23-4连接所述转动凸轮23-1,曲柄23-2与曲柄下连杆23-4的一端之间为转动连接,曲柄下连杆23-4的另一端安装有销轴23-5,转动凸轮23-1上设有导向腰孔,所述销轴23-5伸入所述导向腰孔内。如附图11所示,当靠背相对于坐垫向前倾斜时,靠背的转动同时带动曲柄上连杆23-3运动,使曲柄23-2相对于坐垫转动,曲柄23-2使曲柄下连杆23-4的连接转动凸轮23-1的一端产生向坐垫后侧的运动,从而驱动转动凸轮23-1产生转动。

为了防止销轴23-5与转动曲柄23-2上导向腰孔之间的冲击,如附图7所示,导向腰孔的前后方向上分别设有前挡块23-6以及后挡块23-7,前挡块23-6与后挡块23-7分别与转动曲柄23-2之间为转动连接,且分别通过第二扭簧23-8以及28-9与转动曲柄23-2之间保持弹性浮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调节协调装置通过座椅前后调节装置可使前排乘客快速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通过快入调节机构可以使汽车后排乘客快速使前排座椅折叠并向前平移,扩大汽车的后排空间,方便后排乘客上下车,为汽车的日常使用提供了便利,且更为人性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