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厢式车门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3604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厢式车门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厢式车门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厢式运输车为防止雨水等液体进入厢体内部,一般在门板上设有密封条,达到防水目的。但车辆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因密封结构简单,易因厢体板变形而导致车厢漏雨,密封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厢式车门密封结构,它结构设计合理,密封效果好,能够防止雨水进入车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厢门上横梁、厢门立柱和门板,门板的一侧与厢门立柱铰接,在门板上靠近厢门立柱的一侧及厢门立柱的上侧设有第一密封条,在厢门上横梁及厢门立柱上均设有与第一密封条相配合的第二密封条;第一密封条包括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密封部,第一连接部包覆于门板上,第一密封部包括外密封体和内密封体,外密封体为向门板内侧弯曲的外弧形条,内密封体为向门板外侧弯曲的内弧形条,内弧形条的上部与厢门上横梁或厢门立柱抵接;第二密封条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二连接部包覆于厢门上横梁或厢门立柱上,第二密封部为条状体,第二密封部能够与内弧形条抵接。

所述外弧形条的上部延伸至厢门上横梁外侧面或厢门立柱外侧面。

所述第二密封部内设有空腔。

所述第二密封部具有弧形外表面。

所述弧形外表面弧顶部两侧均设有凸起。

所述第一密封条通过铆钉与门板相连。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了多道密封结构,极大的提高了防水密封效果。具体地说,第一密封条的外密封体和内密封体实现了稳定的密封效果,外密封体为向门板内侧弯曲的外弧形条,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当厢门关闭时,外密封体受到厢门上横梁、厢门立柱的挤压,使门板与厢门上横梁、厢门立柱紧密贴合,形成门板与厢门上横梁、厢门立柱之间的第一道密封结构;内密封体的内弧形条上部与厢门上横梁、厢门立柱抵接,形成门板与厢门上横梁、厢门立柱之间的第二道密封结构;内密封体为向门板外侧弯曲的内弧形条,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当厢门关闭时第二密封条的第二密封部能够与内密封体的内弧形条紧密贴合,形成第三道密封结构。

2、外弧形条的上部延伸至厢门上横梁外侧面或厢门立柱外侧面,从厢门上横梁流下的雨水沿着外弧形条流走,起到了导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防水密封效果。

3、第二密封部内设有空腔,使其具有弹性,当厢门关闭时第二密封条的第二密封部受到内密封体的挤压变形,从而增加第二密封部与内密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防水密封效果。优选的,第二密封部具有弧形外表面,弧形外表面弧顶部两侧均设有凸起,当厢门关闭时第二密封条的第二密封部受到内密封体的挤压变形,使两个凸起、第二密封部的弧顶部均与内密封体紧密接触,形成了三点防水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厢门上横梁,2、厢门立柱,3、门板,4、第一连接部,5、外密封体,6、内密封体,7、第二连接部,8、第二密封部,9、空腔,10、凸起,11、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厢门上横梁1、厢门立柱2和门板3,门板3的一侧与厢门立柱2铰接,在门板3上靠近厢门立柱2的一侧及厢门立柱2的上侧设有第一密封条,在厢门上横梁1及厢门立柱2上均设有与第一密封条相配合的第二密封条。第一密封条包括的第一连接部4和第一密封部,第一连接部4包覆于门板3上,第一密封部包括外密封体5和内密封体6,外密封体5为向门板3内侧弯曲的外弧形条,外弧形条的上部延伸至厢门上横梁1外侧面或厢门立柱2外侧面,内密封体6为向门板3外侧弯曲的内弧形条,内弧形条的上部与厢门上横梁1或厢门立柱2抵接。第一密封条通过铆钉11与门板3相连。第二密封条包括第二连接部7和第二密封部8,第二连接部7包覆于厢门上横梁1或厢门立柱2上,第二密封部8为条状体,第二密封部8内设有空腔9,第二密封部8具有弧形外表面,弧形外表面弧顶部两侧均设有凸起10,第二密封部8能够与内弧形条抵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多道密封结构,极大的提高了防水密封效果。具体地说,第一密封条的外密封体5和内密封体6实现了稳定的密封效果,外密封体5为向门板3内侧弯曲的外弧形条,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当厢门关闭时,外密封体5受到厢门上横梁1、厢门立柱2的挤压,使门板3与厢门上横梁1、厢门立柱2紧密贴合,形成门板3与厢门上横梁1、厢门立柱2之间的第一道密封结构;内密封体6的内弧形条上部与厢门上横梁1、厢门立柱2抵接,形成门板3与厢门上横梁1、厢门立柱2之间的第二道密封结构;内密封体6为向门板3外侧弯曲的内弧形条,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当厢门关闭时第二密封条的第二密封部8能够与内密封体6的内弧形条紧密贴合,形成第三道密封结构。

外弧形条的上部延伸至厢门上横梁1外侧面或厢门立柱2外侧面,从厢门上横梁1流下的雨水沿着外弧形条流走,起到了导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防水密封效果。

第二密封部8内设有空腔9,使其具有弹性,当厢门关闭时第二密封条的第二密封部8受到内密封体6的挤压变形,从而增加第二密封部8与内密封体6的接触面积,提高了防水密封效果。优选的,第二密封部8具有弧形外表面,弧形外表面弧顶部两侧均设有凸起10,当厢门关闭时第二密封条的第二密封部8受到内密封体6的挤压变形,使两个凸起10、第二密封部8的弧顶部均与内密封体6紧密接触,形成了三点防水密封效果。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